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储安平是民国时期重要的知识分子、办报实践家和政论家。他一生办报经历丰富,思想活跃,文章批判意识强烈,《客观》周刊是他政论思想的第一次集中体现。这一时期,储安平站在第三方知识分子的立场,表达了对国共两党截然不同的态度,表达了作为知识分子的储安平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
[关键词]储安平;知识分子;《客观》周刊;政论思想
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5-0288-01
储安平是民国时期重要的报人和知识分子,一生致力于报刊活动。抗战结束后,和广大知识分子一样,储安平对言论政治热情高涨,便出任由张稚琴出资创办的《客观》周刊的主编,以“民主、自由、进步、理性”为宗旨。
《客观》设有“客观一周”、“专论”、“各地通讯”等多个栏目。其中,“客观一周”由储安平亲自执笔,成为评论时政的主场。“客观一周”文章短小精悍,颇有见识,在读者心中占有很重的份量。内容主要涉及三大方面:一是批评国民党的腐朽统治,二是建议国民党进行革新,三是研究探讨共产党。
对国民党的批判是储安平在这一时期的主基调。他强烈批判国民党的腐朽统治、媚外政策等。他认为国民党20来年的统治是“一团糟”,在此情况下又不顾百姓生死而发动内战,实在是令人失望至极。但总体而言,储安平始终认为国民党是国家的核心,对国民党持一种“小骂大帮忙”的态度。因而对国民党是批判与建议并存。对于共产党,储安平认为,共产党的出现完全是国民党逼迫导致的,且认为共产党的一些经验做法有可取之处,如“吃苦精神”,同时希望共产党能够成为国民党的反对党。
一、對国民党的无情批判
对国民党的批判构成了储安平在《客观》时期文章的主体部分。储安平认为,国民党执政20年,政治腐败,纪律败坏,市场混乱,物价飞涨,民不聊生。且毫不留情地用“第二次沦陷”、“一团糟”等词来形容,可见他对国民党的统治失望至极。
储安平认为,国民党的统治实在乏善可陈,这一点让储安平极为痛心疾首。国民党当局自恃作为国民党的中央政府,只谋一己之私,不顾百姓死活,导致20年来,政治高度腐化,为了排除异己不择手段,人才极度缺失。这样的做法是导致国民党病症缠身,尾大不掉。但即便如此,国民党依然不思悔改,在抗战胜利后,全面人民渴望和平之际,国民党当局又悍然发动内战,再次置百姓与水火之中。因而,反对内战是储安平批判国民党政府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中国自鸦片战争起,经历了百余年的战争迫害。“墨迹未干,内战已起。”储安平认为,抗战胜利,“中国在各方面都到了千载一时的复兴机会”,这应是中国焕发新生的良好契机。但不幸的是,国民党当局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反而不顾国内反对和国际舆论,一意孤行,兄弟阋于墙,实在令人痛心。当此之时,不仅国内要和平反对战争,国际社会也希望中国能和平发展,尤其是美国。为此,马歇尔元帅专门访华,就相关事宜与国民党当局会商。储安平认为,中国的内政问题,原本可以自己处理好,但竟然现在到了需要外邦来协调处理,实在可悲,“这是一种国家的耻辱”。但可惜的是,即便国民党当局一向依赖的美国,也未能改变局面。在此,储安平尤其强调专政了20年的国民党亟需反躬自省,“以最大的勇气来一次革新运动”。但可惜的是,储安平的忠言被弃之不顾。
这一时期是中国难得的和平时期,也是关乎国家前途命运的关键时期,知识分子对国家政治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普通民众对时政的看法。可以说,《客观》虽是储安平一家之言,但他对国民党的针砭时弊,直击要害,代表着相当一部分人的看法,在国民党倒台方面起着舆论引导作用。
二、对国民党的中肯建议
储安平一直认同国民党当局是国家政治重心的地位,因而,他对国民党的批判,是基于希望国民党能够以此为鉴、改过自新的一种期盼,并且将这一寄托主体扩大,“有远见的人都希望国民党进步”,实则是储安平自身对国民党抱有的一种强烈希望。在《客观一周》里,储安平的很多文章都是站在为国民党政府建言献策的角度出发的。这些建议,事无巨细,涉及面广,都充分体现了储安平对国家进步的关心。
人才是国家实行有效管理的核心。储安平认为,国民党当局陷入了一种统治腐败的恶性循环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国家无可用之人。于是,在《用人》一文中,储安平表示理解政府的难处,并且又积极给出意见,认为政府应该好好“保障人才,培养人才”,放弃一切消耗人才的做法。同样,在《进步与刺戟》及《权力》等文章中,储安平再次就解决人才问题出谋献策。他认为,国民党解决人才问题有一条“明路”,那就是要学会收揽人心,普及教育,提高人民的知识水准。这些意见,无论是从长远看还是从眼前看,无疑都是中肯且实用的。但遗憾的是,国民党政府视若罔闻。
除了人才问题,储安平对国民党在国家具体事务的治理方面,也提出了诸多建议,归根结底,是强烈建议国民党“下决心,立勇气,大规模地改革一番。”他以拯救天下苍生为己任,在第5期的“《客观》一周”专栏里提出了很多改善民生的建议。这些建议可谓事无巨细,涉及人才培养、农村生产、生活卫生、住宅、人力车的废止等方面。建议虽然都是相当具有可行性,且确实能够解决问题,但在国民党当局高度腐化的情况下,这些要求和建议无疑是痴人说梦。
三、研究探讨共产党
不同于对国民党的一贯批评的态度,储安平对共产党一直保持着清醒的认识,并密切关注共产党的建设和发展。他对共产党的发展壮大持有一种辩证的态度。首先是肯定共产党的出现完全是被国民党逼迫的,因为在国民党的统治之下,“无枪杆子即无法生存。”在《政治上的责任心》中,储安平同样强调,国民党作为国家的执政党,倘若政治清明,也不会有给其他党派发展壮大的机会。这些其实是借肯定共产党存在的合理性来批判国民党不得人心的统治,可见储安平对国民党的统治极为不满。
相比于国民党的贪污腐败、无所作为,储安平认为“共产党是很有前途的”,一些做法也是值得学习的,如刻苦精神,以及土地政策“对农民生活的改善”等方面。但同时,基于认同国民党国家政治重心的出发点,储安平指出,共产党自身也存在一定问题,他将共产党的借鉴苏联经验做法视为“过度宗举外邦”,但其实并没有看到共产党已经在实践经验中摸索出了一条适合中国自己的路。又表示“对共产党计较自己一党的利益很失望”。其实,储安平已经充分认识到国民党的统治如何腐败不堪及没有枪杆子就无法生存的境况,但在此处强调这一问题,幻想像西方民主国家一样,执政党之外还存在反对党,作为执政党的有效监督,认为共产党存在的最合理的方式是成为国民党的反对党、在野党,这实则是储安平依然对腐败不堪、缺乏代谢机制的国民党抱有极大幻想,这是储安平在思想认识上的一大局限。
在《客观》时期,作为知识分子的储安平,无论是批评劝谏国民党,还是深入研究探讨共产党的优劣问题,其实表现的都是爱国知识分子对家国命运的关怀,流露出的是一种理想情怀。这一时期的思想,也奠定了储安平后来《观察》时期政论思想的基础,对国民党的迅速衰败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 储安平.民主.《客观》第7期,1945年12月22日
作者简介
刘燕(1989—),女,汉族,湖北孝感人,长江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中国新闻史研究方向。
[关键词]储安平;知识分子;《客观》周刊;政论思想
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5-0288-01
储安平是民国时期重要的报人和知识分子,一生致力于报刊活动。抗战结束后,和广大知识分子一样,储安平对言论政治热情高涨,便出任由张稚琴出资创办的《客观》周刊的主编,以“民主、自由、进步、理性”为宗旨。
《客观》设有“客观一周”、“专论”、“各地通讯”等多个栏目。其中,“客观一周”由储安平亲自执笔,成为评论时政的主场。“客观一周”文章短小精悍,颇有见识,在读者心中占有很重的份量。内容主要涉及三大方面:一是批评国民党的腐朽统治,二是建议国民党进行革新,三是研究探讨共产党。
对国民党的批判是储安平在这一时期的主基调。他强烈批判国民党的腐朽统治、媚外政策等。他认为国民党20来年的统治是“一团糟”,在此情况下又不顾百姓生死而发动内战,实在是令人失望至极。但总体而言,储安平始终认为国民党是国家的核心,对国民党持一种“小骂大帮忙”的态度。因而对国民党是批判与建议并存。对于共产党,储安平认为,共产党的出现完全是国民党逼迫导致的,且认为共产党的一些经验做法有可取之处,如“吃苦精神”,同时希望共产党能够成为国民党的反对党。
一、對国民党的无情批判
对国民党的批判构成了储安平在《客观》时期文章的主体部分。储安平认为,国民党执政20年,政治腐败,纪律败坏,市场混乱,物价飞涨,民不聊生。且毫不留情地用“第二次沦陷”、“一团糟”等词来形容,可见他对国民党的统治失望至极。
储安平认为,国民党的统治实在乏善可陈,这一点让储安平极为痛心疾首。国民党当局自恃作为国民党的中央政府,只谋一己之私,不顾百姓死活,导致20年来,政治高度腐化,为了排除异己不择手段,人才极度缺失。这样的做法是导致国民党病症缠身,尾大不掉。但即便如此,国民党依然不思悔改,在抗战胜利后,全面人民渴望和平之际,国民党当局又悍然发动内战,再次置百姓与水火之中。因而,反对内战是储安平批判国民党政府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中国自鸦片战争起,经历了百余年的战争迫害。“墨迹未干,内战已起。”储安平认为,抗战胜利,“中国在各方面都到了千载一时的复兴机会”,这应是中国焕发新生的良好契机。但不幸的是,国民党当局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反而不顾国内反对和国际舆论,一意孤行,兄弟阋于墙,实在令人痛心。当此之时,不仅国内要和平反对战争,国际社会也希望中国能和平发展,尤其是美国。为此,马歇尔元帅专门访华,就相关事宜与国民党当局会商。储安平认为,中国的内政问题,原本可以自己处理好,但竟然现在到了需要外邦来协调处理,实在可悲,“这是一种国家的耻辱”。但可惜的是,即便国民党当局一向依赖的美国,也未能改变局面。在此,储安平尤其强调专政了20年的国民党亟需反躬自省,“以最大的勇气来一次革新运动”。但可惜的是,储安平的忠言被弃之不顾。
这一时期是中国难得的和平时期,也是关乎国家前途命运的关键时期,知识分子对国家政治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普通民众对时政的看法。可以说,《客观》虽是储安平一家之言,但他对国民党的针砭时弊,直击要害,代表着相当一部分人的看法,在国民党倒台方面起着舆论引导作用。
二、对国民党的中肯建议
储安平一直认同国民党当局是国家政治重心的地位,因而,他对国民党的批判,是基于希望国民党能够以此为鉴、改过自新的一种期盼,并且将这一寄托主体扩大,“有远见的人都希望国民党进步”,实则是储安平自身对国民党抱有的一种强烈希望。在《客观一周》里,储安平的很多文章都是站在为国民党政府建言献策的角度出发的。这些建议,事无巨细,涉及面广,都充分体现了储安平对国家进步的关心。
人才是国家实行有效管理的核心。储安平认为,国民党当局陷入了一种统治腐败的恶性循环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国家无可用之人。于是,在《用人》一文中,储安平表示理解政府的难处,并且又积极给出意见,认为政府应该好好“保障人才,培养人才”,放弃一切消耗人才的做法。同样,在《进步与刺戟》及《权力》等文章中,储安平再次就解决人才问题出谋献策。他认为,国民党解决人才问题有一条“明路”,那就是要学会收揽人心,普及教育,提高人民的知识水准。这些意见,无论是从长远看还是从眼前看,无疑都是中肯且实用的。但遗憾的是,国民党政府视若罔闻。
除了人才问题,储安平对国民党在国家具体事务的治理方面,也提出了诸多建议,归根结底,是强烈建议国民党“下决心,立勇气,大规模地改革一番。”他以拯救天下苍生为己任,在第5期的“《客观》一周”专栏里提出了很多改善民生的建议。这些建议可谓事无巨细,涉及人才培养、农村生产、生活卫生、住宅、人力车的废止等方面。建议虽然都是相当具有可行性,且确实能够解决问题,但在国民党当局高度腐化的情况下,这些要求和建议无疑是痴人说梦。
三、研究探讨共产党
不同于对国民党的一贯批评的态度,储安平对共产党一直保持着清醒的认识,并密切关注共产党的建设和发展。他对共产党的发展壮大持有一种辩证的态度。首先是肯定共产党的出现完全是被国民党逼迫的,因为在国民党的统治之下,“无枪杆子即无法生存。”在《政治上的责任心》中,储安平同样强调,国民党作为国家的执政党,倘若政治清明,也不会有给其他党派发展壮大的机会。这些其实是借肯定共产党存在的合理性来批判国民党不得人心的统治,可见储安平对国民党的统治极为不满。
相比于国民党的贪污腐败、无所作为,储安平认为“共产党是很有前途的”,一些做法也是值得学习的,如刻苦精神,以及土地政策“对农民生活的改善”等方面。但同时,基于认同国民党国家政治重心的出发点,储安平指出,共产党自身也存在一定问题,他将共产党的借鉴苏联经验做法视为“过度宗举外邦”,但其实并没有看到共产党已经在实践经验中摸索出了一条适合中国自己的路。又表示“对共产党计较自己一党的利益很失望”。其实,储安平已经充分认识到国民党的统治如何腐败不堪及没有枪杆子就无法生存的境况,但在此处强调这一问题,幻想像西方民主国家一样,执政党之外还存在反对党,作为执政党的有效监督,认为共产党存在的最合理的方式是成为国民党的反对党、在野党,这实则是储安平依然对腐败不堪、缺乏代谢机制的国民党抱有极大幻想,这是储安平在思想认识上的一大局限。
在《客观》时期,作为知识分子的储安平,无论是批评劝谏国民党,还是深入研究探讨共产党的优劣问题,其实表现的都是爱国知识分子对家国命运的关怀,流露出的是一种理想情怀。这一时期的思想,也奠定了储安平后来《观察》时期政论思想的基础,对国民党的迅速衰败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 储安平.民主.《客观》第7期,1945年12月22日
作者简介
刘燕(1989—),女,汉族,湖北孝感人,长江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中国新闻史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