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启发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动力,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小学生在课堂思维时,往往缺乏主动性,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采取多种形式不断地对学生进行启发和鼓励,并恰到好处地使用。为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应如何启发学生积极地思维呢?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应该做到了以下几点。
1.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思维是从惊奇和疑问开始的。教学中要采取不同形式创设问题情境,以“问”促“思”。例如教学“能被2和5整除的数”时,笔者别出心裁地导课,成功地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来让学生积极思维。教学开始笔者给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现在同学们任意说一个数,我就知道它能不能被2整除。不信吗?我们可以当场试验一下。”学生举出很多数,笔者很快地说出每个数能否被2整除。学生发现教师对答如流,都带着惊奇的目光在注视着老师。笔者见时机到了,马上说:“同学们,你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吗?这节课只要你开动脑筋,积极思维,你的本领会变化得比老师还大。”学生一听,个个提起了精神,情绪高涨起来,表现出非常认真听课的样子,结果同学们对所学内容掌握得很好,并且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学生也能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思维。
2.鼓励质疑问难,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古人云:无疑不读书。教会学生质疑是数学教学中的重要一环。怎样质疑?质疑什么?笔者认为质疑不可太简单或太难,质疑过简,学生不用脑,达不到发展思维的目的;质疑过难学生百思不解就不会思,同样起不到思维训练的作用。所以,教学时笔者就启发学生自己要发现问题,大胆生疑。实践证明,设计发散性问题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面地思考问题,提出问题,是培养学生提问题能力的好办法。如:在学习了分数应用题后,笔者给学生出了这样一道题“甲数是48,乙数是甲数的1/4”。然后让学生联想可以提出哪些问题?学生通过积极地思维,回答了①乙数是多少?②甲数比乙数多多少?③乙数占甲乙两数和的几分之几?④甲数占甲乙两数和的几分之几?⑤甲数比乙数多几分之几?⑥乙数比甲数少几分之几?⑦甲数比乙数多总数的几分之几?等等十多种。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这样的发散性提问,并要求全班同学解答,学生积极动脑思考,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广阔性、灵活性和创造性,使他们养成了勤于动脑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
3.引导学生参与,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利用学具操作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能够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使他们乐学、善学,从而让学生积极动脑思维,培养能力。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笔者先让学生分别剪出任意大小的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各一个,再让学生量一量每个三角形的三个角的度数,然后算出三角形三个内角度数的和是多少。通过量、算,学生初步知道了“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这个性质。此时,学生急于想证实自己的结论是否正确,笔者把握这个最佳时机,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具体操作,将一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剪下拼成一个平角。通过剪、拼,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无论三角形的大小、形状、位置如何变化,其内角和都是180度。这样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掌握了书上抽象的概念,学得积极主动,思维随之展开,能力得到培养。
4.精心设计练习,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练习是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极好时机,教师应精心地设计创造性的练习,为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创造条件。一题多变和一题多解是富有弹性的练习,笔者在备课中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精心设计一些难度适中有趣的问题让学生积极思维,多角度、多方面去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教学完按比例分配应用题后,笔者给学生设计了这样一道题目:“水果店运来梨和苹果两种水果,梨与苹果的重量比是5:3,已知苹果300千克。运来梨多少千克?”启发学生用以前学过的不同方法进行思考,通过学生积极思维,出现了下列不同解法:①用归一法解:300÷3×5=500(千克);②以苹果的重量为单位“1”:300×5/3=500(千克);③以梨的重量为单位“1”:300×3/5=500(千克);④按比例分配解:300÷3/(5+3)×3/(5+3)=500(千克)。通过以上学生的不同解法,既加强了知识间的联系,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答应用能力题的能力。
5.用诱思式提问,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要加强问题的深度和难度,唤起学生深层次的思考,诱思式提问是一个最好的方法。当然,提问也要控制难度,保护学生敢问的勇气和信心。例如:在教学分数比较大小时,在学生学习掌握了同分母和同分子分数大小比较的能力后,笔者让学生对其进行大小的比较。很多学生大胆的提出假设,立刻激发了学生想急于验证假设的认知欲望,学生的思维便比较活跃,猜出了很多答案,更多的学生受同分子和同分母大小比较的影响,虽然猜想错误,但笔者没有评判对错,而是表扬学生运用类推的数学方法思考问题,这样诱发学生思维,学生的思维被调动起来了。学生急于想知道猜想的结果是否正确,笔者抓住这一有利时机说:大家猜的对不对?这两个分数的大小怎么判断呢?我们能不能把它转变成我们学过的知识?这一问萌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学生们开始了新知识的探索。又如:笔者在教学简易方程时,首先通过一个跷跷板的游戏,让学生充分发掘跷跷板平衡时的特点,然后让学生在数学中寻找相类似的情况,学生就能发现等式的特点与跷跷板的类似之处,使学生集中了精力,全神贯注,内心世界里产生跃跃欲试的强烈意识,设法破释笔者设置的悬念,使课堂的气氛也渐渐活跃起来。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当中,启发学生的思维是非常重要的,我们数学教师应该尽力做到这一点,不管采取什么方式方法,只要能达到启发的目的就算是好方法。当然方法的选用和创新也要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尽量做到恰到好处,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收稿日期:2011-04-20
1.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思维是从惊奇和疑问开始的。教学中要采取不同形式创设问题情境,以“问”促“思”。例如教学“能被2和5整除的数”时,笔者别出心裁地导课,成功地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来让学生积极思维。教学开始笔者给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现在同学们任意说一个数,我就知道它能不能被2整除。不信吗?我们可以当场试验一下。”学生举出很多数,笔者很快地说出每个数能否被2整除。学生发现教师对答如流,都带着惊奇的目光在注视着老师。笔者见时机到了,马上说:“同学们,你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吗?这节课只要你开动脑筋,积极思维,你的本领会变化得比老师还大。”学生一听,个个提起了精神,情绪高涨起来,表现出非常认真听课的样子,结果同学们对所学内容掌握得很好,并且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学生也能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思维。
2.鼓励质疑问难,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古人云:无疑不读书。教会学生质疑是数学教学中的重要一环。怎样质疑?质疑什么?笔者认为质疑不可太简单或太难,质疑过简,学生不用脑,达不到发展思维的目的;质疑过难学生百思不解就不会思,同样起不到思维训练的作用。所以,教学时笔者就启发学生自己要发现问题,大胆生疑。实践证明,设计发散性问题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面地思考问题,提出问题,是培养学生提问题能力的好办法。如:在学习了分数应用题后,笔者给学生出了这样一道题“甲数是48,乙数是甲数的1/4”。然后让学生联想可以提出哪些问题?学生通过积极地思维,回答了①乙数是多少?②甲数比乙数多多少?③乙数占甲乙两数和的几分之几?④甲数占甲乙两数和的几分之几?⑤甲数比乙数多几分之几?⑥乙数比甲数少几分之几?⑦甲数比乙数多总数的几分之几?等等十多种。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这样的发散性提问,并要求全班同学解答,学生积极动脑思考,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广阔性、灵活性和创造性,使他们养成了勤于动脑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
3.引导学生参与,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利用学具操作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能够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使他们乐学、善学,从而让学生积极动脑思维,培养能力。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笔者先让学生分别剪出任意大小的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各一个,再让学生量一量每个三角形的三个角的度数,然后算出三角形三个内角度数的和是多少。通过量、算,学生初步知道了“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这个性质。此时,学生急于想证实自己的结论是否正确,笔者把握这个最佳时机,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具体操作,将一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剪下拼成一个平角。通过剪、拼,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无论三角形的大小、形状、位置如何变化,其内角和都是180度。这样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掌握了书上抽象的概念,学得积极主动,思维随之展开,能力得到培养。
4.精心设计练习,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练习是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极好时机,教师应精心地设计创造性的练习,为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创造条件。一题多变和一题多解是富有弹性的练习,笔者在备课中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精心设计一些难度适中有趣的问题让学生积极思维,多角度、多方面去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教学完按比例分配应用题后,笔者给学生设计了这样一道题目:“水果店运来梨和苹果两种水果,梨与苹果的重量比是5:3,已知苹果300千克。运来梨多少千克?”启发学生用以前学过的不同方法进行思考,通过学生积极思维,出现了下列不同解法:①用归一法解:300÷3×5=500(千克);②以苹果的重量为单位“1”:300×5/3=500(千克);③以梨的重量为单位“1”:300×3/5=500(千克);④按比例分配解:300÷3/(5+3)×3/(5+3)=500(千克)。通过以上学生的不同解法,既加强了知识间的联系,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答应用能力题的能力。
5.用诱思式提问,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要加强问题的深度和难度,唤起学生深层次的思考,诱思式提问是一个最好的方法。当然,提问也要控制难度,保护学生敢问的勇气和信心。例如:在教学分数比较大小时,在学生学习掌握了同分母和同分子分数大小比较的能力后,笔者让学生对其进行大小的比较。很多学生大胆的提出假设,立刻激发了学生想急于验证假设的认知欲望,学生的思维便比较活跃,猜出了很多答案,更多的学生受同分子和同分母大小比较的影响,虽然猜想错误,但笔者没有评判对错,而是表扬学生运用类推的数学方法思考问题,这样诱发学生思维,学生的思维被调动起来了。学生急于想知道猜想的结果是否正确,笔者抓住这一有利时机说:大家猜的对不对?这两个分数的大小怎么判断呢?我们能不能把它转变成我们学过的知识?这一问萌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学生们开始了新知识的探索。又如:笔者在教学简易方程时,首先通过一个跷跷板的游戏,让学生充分发掘跷跷板平衡时的特点,然后让学生在数学中寻找相类似的情况,学生就能发现等式的特点与跷跷板的类似之处,使学生集中了精力,全神贯注,内心世界里产生跃跃欲试的强烈意识,设法破释笔者设置的悬念,使课堂的气氛也渐渐活跃起来。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当中,启发学生的思维是非常重要的,我们数学教师应该尽力做到这一点,不管采取什么方式方法,只要能达到启发的目的就算是好方法。当然方法的选用和创新也要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尽量做到恰到好处,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收稿日期:2011-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