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从小就喜欢画画,梦想着面朝大海,望着海浪和灯塔,用画笔向大家‘讲述’属于我的航海梦”,虹口实验小学五年级的冷崇文小朋友指了指攥在手中的画,自豪地说:“这,就是我的航海梦!”这是今年6月11日在上海港国际客运中心码头举行的“共绘航海梦”活動现场的一幕。当天,来自上海市的50名“小画家”拿起画笔,画出各自心中的轮船、港口、大海、风帆,用童心描摹他们的航海梦,航海文化的萌芽也在他们的心里扎下了根。
正在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举办的“CHINA与世界——海上丝绸之路沉船与贸易瓷器大展”,在暑期迎来了家长与孩子参观的高峰。这个从5月份开始的展览,汇聚了来自北京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上海市历史博物馆等全国22家博物馆的国宝精品,以“沉船”为切入点,以出水瓷器为重点展示对象,共计240余件(套)文物精品,轻轻拂拭历史的尘埃,形象再现了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发展历程和灿烂文化,把观众带入一个海上交通的奇妙世界。
据航海博物馆周群华博士介绍,“海上丝绸之路沉船与贸易瓷器大展”展示了唐、宋、元、明、清时期共计11艘沉船的相关出水文物,不仅将国内著名沉船几乎一网打尽,而且还有来自域外的“黑石号”等沉船,因而可以说,此次展览是海上丝绸之路沉船史无前例的大集结。
本次展览展示贸易瓷器约20种以上,涵盖了从唐代至清代我国外销瓷器的主要品类。例如唐代的越窑和长沙窑、宋代的景德镇窑和磁灶窑、元代的青花瓷和龙泉窑、明代的漳州窑和德化窑、清代的广彩瓷和徽章瓷等等,其中许多展品都是一级、二级文物,是外销瓷中不可多得的精品。
自古以来,我们祖先就通过水路和陆路,与域外文明频繁往来。作为联结中外文明重要纽带的海上丝绸之路,绵延万里,贯穿亚非。无论是历史上还是今天,“海丝”都在国际贸易与文化格局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时期,唐代中期以后开始繁荣,宋元时期达到鼎盛,与绿洲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共同构成丝绸之路复杂的网状交通系统,将中国与其他亚非欧国家连接起来,成为世界各古代文明之间经济文化交流的大动脉。8世纪中期安史之乱后,唐朝国力转衰,吐蕃势盛,通往西域的陆上交通受阻,绿洲丝绸之路转衰,海上丝绸之路地位凸显,港埠日隆,货通万国。唐、宋、元、明各朝都曾设专门机构——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经由海上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铁器、漆器等源源不断地向外输出,西方的香料、宝石、宗教、科学技术等传入中国,人类文明借由这种物品交换、人群交往以及文化交流变得更加丰富而灿烂。
从1987年国家文物局牵头成立“国家水下考古工作协调小组”以来,中国水下考古事业蓬勃发展,在我国渤海、黄海、东海、南海海域进行大量的水下考古调查与发掘工作,打捞发掘了包括辽宁绥中三道岗元代沉船、“南海Ⅰ号”、“碗礁Ⅰ号”、“南澳Ⅰ号”等在内的多艘沉船,出水大量珍贵文物。
这次展览涉及的11艘古代沉船中,在国际上知名度最高的当属荷兰东印度公司商船“哥德马尔森号”。这艘商船于1752年从广州港出发驶往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中途沉没于印度尼西亚海域。1985年,英国人迈克尔·哈彻打捞该船,并于次年将打捞出水的15万件景德镇窑瓷器和125块金锭,以“南京货”名义交由佳士得拍卖行在阿姆斯特丹拍卖。我国政府曾派耿宝昌、冯先铭两位专家携3万美元参加竞拍,并特地选择了1号牌,但这批出水文物最后拍出了当时创纪录的2000万美元天价,两位专家连举牌的机会都没有。这件事引起中国文博界的高度重视,中国水下考古也逐渐起步。后来,香港的罗桂祥先生将自己拍得的出水瓷器捐赠给故宫博物院,使得这批瑰宝得以回归故里。
而我们中国人最熟悉的古代沉船恐怕还是“南海Ⅰ号”。这艘南宋沉船于1987年发现于广东省阳江海域,采用密闭隔舱技术,船长30.6米,宽10米左右,13个船舱,是迄今发现的亚洲最大沉船。
如今,中国的青花瓷早已享誉世界,但在17世纪初的欧洲,它还有另一个名字——克拉克瓷。公元160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在海上捕获一艘葡萄牙商船——“克拉克号”,船上装有大量来自中国的青花瓷器,由于这批中国瓷器是从“克拉克号”商船上截获的,所以被称为“克拉克瓷”。2004—2005年,瑞典人史坦的南海海洋考古公司与马来西亚政府合作,对位于马来西亚丁加奴州东海岸约 6 英里海域的一艘沉船进行打捞,沉船因载有大量万历时期风格的中国瓷器而被定名为“万历号”。后来,人们将中国古代外销青花瓷统称为“克拉克瓷”。
这些沉船中的历史,在这次展览呈现的展品中得以尽情展现。这些中国古代文明和航海文化的光辉,在橱窗中默默讲述着它们自己的传奇。
从徐福、鉴真,再到郑和,回首历史,中国的航海文化有过辉煌,也有过衰落。在当下的航海新时代来临之时,航海精神的再度树立,对于推进我国海洋文化建设和海洋经济快速发展,建设人与海洋和谐共处的蓝色家园,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近年来,郭川、翟墨等中国航海家,为中国航海精神的再度崛起树立了榜样。前不久,中国帆船队更是首度夺得沃尔沃帆船赛冠军。这些,都是中国航海文化在新时代逐步复兴的点滴。
郭川,作为“中国职业帆船第一人”,郭川在国际知名帆船赛事中获得诸多“第一”,如“第一位完成沃尔沃环球帆船赛的亚洲人”、“第一位单人帆船跨越英吉利海峡的中国人”等。
2012年11月18日,郭川开启“单人不间断帆船环球航行”之旅,经历了海上近138天、超过21600海里的艰苦航行,于2013年4月5日驾驶“青岛号”帆船荣归母港青岛,成为第一个成就单人不间断环球航行伟业的中国人,同时创造国际帆联认可的40英尺级帆船单人不间断环球航行世界纪录。不幸的是,2016年10月25日郭川在夏威夷附近海域失联。尽管郭川牺牲了,但他的英名将永载中国航海史的史册。
正在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举办的“CHINA与世界——海上丝绸之路沉船与贸易瓷器大展”,在暑期迎来了家长与孩子参观的高峰。这个从5月份开始的展览,汇聚了来自北京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上海市历史博物馆等全国22家博物馆的国宝精品,以“沉船”为切入点,以出水瓷器为重点展示对象,共计240余件(套)文物精品,轻轻拂拭历史的尘埃,形象再现了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发展历程和灿烂文化,把观众带入一个海上交通的奇妙世界。
海上丝绸之路的灿烂光辉
据航海博物馆周群华博士介绍,“海上丝绸之路沉船与贸易瓷器大展”展示了唐、宋、元、明、清时期共计11艘沉船的相关出水文物,不仅将国内著名沉船几乎一网打尽,而且还有来自域外的“黑石号”等沉船,因而可以说,此次展览是海上丝绸之路沉船史无前例的大集结。
本次展览展示贸易瓷器约20种以上,涵盖了从唐代至清代我国外销瓷器的主要品类。例如唐代的越窑和长沙窑、宋代的景德镇窑和磁灶窑、元代的青花瓷和龙泉窑、明代的漳州窑和德化窑、清代的广彩瓷和徽章瓷等等,其中许多展品都是一级、二级文物,是外销瓷中不可多得的精品。
自古以来,我们祖先就通过水路和陆路,与域外文明频繁往来。作为联结中外文明重要纽带的海上丝绸之路,绵延万里,贯穿亚非。无论是历史上还是今天,“海丝”都在国际贸易与文化格局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时期,唐代中期以后开始繁荣,宋元时期达到鼎盛,与绿洲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共同构成丝绸之路复杂的网状交通系统,将中国与其他亚非欧国家连接起来,成为世界各古代文明之间经济文化交流的大动脉。8世纪中期安史之乱后,唐朝国力转衰,吐蕃势盛,通往西域的陆上交通受阻,绿洲丝绸之路转衰,海上丝绸之路地位凸显,港埠日隆,货通万国。唐、宋、元、明各朝都曾设专门机构——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经由海上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铁器、漆器等源源不断地向外输出,西方的香料、宝石、宗教、科学技术等传入中国,人类文明借由这种物品交换、人群交往以及文化交流变得更加丰富而灿烂。
从1987年国家文物局牵头成立“国家水下考古工作协调小组”以来,中国水下考古事业蓬勃发展,在我国渤海、黄海、东海、南海海域进行大量的水下考古调查与发掘工作,打捞发掘了包括辽宁绥中三道岗元代沉船、“南海Ⅰ号”、“碗礁Ⅰ号”、“南澳Ⅰ号”等在内的多艘沉船,出水大量珍贵文物。
这次展览涉及的11艘古代沉船中,在国际上知名度最高的当属荷兰东印度公司商船“哥德马尔森号”。这艘商船于1752年从广州港出发驶往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中途沉没于印度尼西亚海域。1985年,英国人迈克尔·哈彻打捞该船,并于次年将打捞出水的15万件景德镇窑瓷器和125块金锭,以“南京货”名义交由佳士得拍卖行在阿姆斯特丹拍卖。我国政府曾派耿宝昌、冯先铭两位专家携3万美元参加竞拍,并特地选择了1号牌,但这批出水文物最后拍出了当时创纪录的2000万美元天价,两位专家连举牌的机会都没有。这件事引起中国文博界的高度重视,中国水下考古也逐渐起步。后来,香港的罗桂祥先生将自己拍得的出水瓷器捐赠给故宫博物院,使得这批瑰宝得以回归故里。
而我们中国人最熟悉的古代沉船恐怕还是“南海Ⅰ号”。这艘南宋沉船于1987年发现于广东省阳江海域,采用密闭隔舱技术,船长30.6米,宽10米左右,13个船舱,是迄今发现的亚洲最大沉船。
如今,中国的青花瓷早已享誉世界,但在17世纪初的欧洲,它还有另一个名字——克拉克瓷。公元160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在海上捕获一艘葡萄牙商船——“克拉克号”,船上装有大量来自中国的青花瓷器,由于这批中国瓷器是从“克拉克号”商船上截获的,所以被称为“克拉克瓷”。2004—2005年,瑞典人史坦的南海海洋考古公司与马来西亚政府合作,对位于马来西亚丁加奴州东海岸约 6 英里海域的一艘沉船进行打捞,沉船因载有大量万历时期风格的中国瓷器而被定名为“万历号”。后来,人们将中国古代外销青花瓷统称为“克拉克瓷”。
这些沉船中的历史,在这次展览呈现的展品中得以尽情展现。这些中国古代文明和航海文化的光辉,在橱窗中默默讲述着它们自己的传奇。
中国不缺航海精神
从徐福、鉴真,再到郑和,回首历史,中国的航海文化有过辉煌,也有过衰落。在当下的航海新时代来临之时,航海精神的再度树立,对于推进我国海洋文化建设和海洋经济快速发展,建设人与海洋和谐共处的蓝色家园,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近年来,郭川、翟墨等中国航海家,为中国航海精神的再度崛起树立了榜样。前不久,中国帆船队更是首度夺得沃尔沃帆船赛冠军。这些,都是中国航海文化在新时代逐步复兴的点滴。
郭川,作为“中国职业帆船第一人”,郭川在国际知名帆船赛事中获得诸多“第一”,如“第一位完成沃尔沃环球帆船赛的亚洲人”、“第一位单人帆船跨越英吉利海峡的中国人”等。
2012年11月18日,郭川开启“单人不间断帆船环球航行”之旅,经历了海上近138天、超过21600海里的艰苦航行,于2013年4月5日驾驶“青岛号”帆船荣归母港青岛,成为第一个成就单人不间断环球航行伟业的中国人,同时创造国际帆联认可的40英尺级帆船单人不间断环球航行世界纪录。不幸的是,2016年10月25日郭川在夏威夷附近海域失联。尽管郭川牺牲了,但他的英名将永载中国航海史的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