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传播视角下蒙古族题材电影中的视听符号研究

来源 :世界家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kesong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为一个随科学技术发展而来的艺术门类,电影最基本的表现元素就是视觉符号和听觉符号。本文在跨文化传播视角下对蒙古族题材电影《季风中的马》中的视听符号展开分析,重点揭示了其中白马、草原、蒙语、背景音乐等视听符号的所指意涵,提出在跨民族文化传播与交流中应该尊重彼此,求同存异,保护文化多样性,以开放的认知和成熟的心态面对族群文化冲突与变迁。
  关键词:跨文化传播;视听符号;《季风中的马》
  从 1950 年摄制《内蒙人民的胜利》开始,我国蒙古族题材电影至今已走过了近七十个年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蒙古族题材电影反映的草原风貌、人物情感大不相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现代多元文化的大举入侵,蒙古族人民的生存空间和精神世界发生了巨大变化,草场连年沙化,环境日益恶劣,民族传统文化日渐式微。在这种情况下,越来越多的蒙古族导演开始用自己的眼光审视草原的生存现状和未来的文化命运,以非“他者化”的视角对草原牧民加以关照,宁才导演自编自导自演的《季风中的马》便是其中的代表作品。该片以鲜明的视听符号、细腻的镜头语言展现了现代化背景下草原牧民的生活境遇,勇夺第25届夏威夷国际电影节亚洲电影大奖。那么,在电影《季风中的马》中存在哪些视听符号?这些视听符号有何意涵?从电影中我们又能得到哪些跨文化传播的启示和反思?这些正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
  1 《季风中的马》视听符号分析
  1.1 视觉符号分析
  1.1.1 马
  电影《季风中的马》中,白马萨日拉不仅是贯穿全篇的线索,更是乌日根的精神寄托和身份标识,直接映射了游牧文明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在传统汉文化的想象中,马本应在草原上自由奔驰,但电影里的马大部分时间都是静止温顺的。影片开头,白马萨日拉被栓在蒙古包前光秃秃的木桩上,显得无精打采、老气横秋。当酒厂的秧歌队到来时,萨日拉被鼓声惊吓几欲奔逃,但很快就被铁丝网缠住动弹不得,即使是在嘈杂的酒吧被衣着暴露的女郎骑在身上,萨日拉也无比温顺,只是静止站立。当萨日拉被当做夺人眼球的道具出现在舞台上时,就如同传统游牧文明被强行暴露在现代文明的聚光灯下,这是何等的嘲弄与讽刺。如此种种,正是导演对现代化冲击下游牧文明现状的真实反映——与汉文化想象截然不同,白马只是在望远镜或门框视野里静静伫立,而它身后,是满目疮痍、一片苍黄的草原,此情此景,不得不令人扼腕叹息。
  影片中,萨日拉不仅代表了草原游牧文明的现状,也指向了过去和未来。当乌日根被抓到乡里的派出所时,他看到了墙上挂着的一幅白马画像,于是过往的美好岁月在他眼前展现。他看到了自己身骑白马在碧波万顷的草原上自由奔驰;看到了妻子英吉德玛身着亮丽的蒙古袍,带着儿子嬉戏玩耍;看到了万马齐喑、牛羊成群的壮美景象。这是得过六次比赛冠军,给乌日根带来毡包、爱情和荣誉的萨日拉在影片中惟一的一次奔跑,代表了草原游牧文明无比壮丽的曾经。回忆已逝,面对当下,我们不禁要问那些千百年来以放牧为生的草原牧民未来将走向何方?电影的结尾,被放生的萨日拉孤独地缓慢行走在柏油公路上,就像脱下蒙古袍、带着儿子走向城市的乌日根一样,传统文明终究抵不过现代城市文明的侵袭,而故事的背后,如何在跨文化交流中尊重彼此,保护文化的多样性正是亟需我们思考的问题。
  1.1.2 草原
  与其他蒙古族题材电影相比,《季风中的马》没有水沛草丰、一望无际的天堂草原,电影开篇就用一组长镜头向观众展示了垃圾遍野、干旱贫瘠、日渐沙化的草原,带给观众视觉冲击的同时,也展现了草原严重的生态问题,隐喻了传统游牧文明的衰退。电影中的诺甘西里草原,既是实际的地理区域,又是蒙古民族的精神家园。千百年来,蒙古人民在草原上生息繁衍,草原不仅是他们的家乡,更承载了灿烂的游牧文明和辉煌的民族历史。但是,随着现代化、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迅速推进,草原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遭到严重打击和破坏,电影镜头对准的干旱荒凉的草原,正隐喻了如今日漸凋敝和边缘的游牧文明。
  影片的结尾,乌日根将自己珍爱的白马放归草原,他举行了郑重的仪式,请来一直崇敬的道尔吉老人,为萨日拉带上彩绸,献上美酒和哈达,诵经吟唱:“神圣的长生天啊,你把这非凡的生灵赐给了我们……它像兄弟一样与我们走过漫长的岁月,建造过家园,如今我们将它归还你,愿它饮喝水的圣洁,品吃草的精华,安康长寿吧!”虽然乌日根为了生存不得不走进城市,但他对萨日拉的祝福和祈愿,正是对草原的尊重和告别,他希望萨日拉代替自己,继续生活在草原。除了萨日拉的告别仪式,从影片中蒙古人用奶祭天、彼此敬送砖茶、离开家园告别火神等传统民俗中我们都能感受到淳朴敦厚的蒙古人对草原始终保有的敬畏之心。诚然,这些仪式看起来不免苍凉感伤,但现代化进程中的“城市人”缺少的正是对自然生态的敬畏之情。影片通过对贫瘠沙化的草原、蒙古族特有民俗仪式等视觉符号的呈现,表达了导演宁才对当下深陷困境的草原文化的忧思,也为一路狂飙的现代商品经济和消费文化敲响了警钟。
  1.2 听觉符号分析
  民族语言是自我认同的根本要素,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对本民族语言的使用,能够创造色彩鲜明的声音形象,生动地展现该民族地区的社会习俗和风土人情,营造族群文化氛围,《季风中的马》便是其中的代表。片中的人物对话主要以蒙古族语言展开,同时也穿插着汉语表达,不同人物对两种不同语言的选择和使用,也指涉着人物的身份处境与文化差异。片中乌日根的儿子呼和是一个坚强懂事的孩子,他牵着萨日拉在夕阳下读诗的画面温馨美好,只见他席地而坐,用蒙语吟诵道:“那飘着袅袅炊烟的蒙古包啊,是我出生的地方,那辽阔天际的绿色草原,是我生命永恒的家园,这就是蒙古人,热爱故乡的人!”此情此景,令人动容,而这首用童音朗诵的蒙语诗歌,定能深深地触动蒙古人的心弦,唤起蒙古族观众强烈的身份认同。
  除了民族语言的使用,《季风中的马》贯穿始终的背景音乐也是重要的听觉符号,马头琴演奏的主题曲及高亢辽远的长调、低沉大气的呼麦都渲染了蒙古族独特的文化氛围,为影片增添了一抹亮色。片中乌日根卖马之后回到草原,满心悲痛,与自己幻想中的萨日拉对话时,背景音乐马头琴曲低回宛转、苍凉沉静,犹如成年男子如泣如诉的独白,恰当地映衬了乌日根此刻的心境,让观众更加深刻的体会到乌日根对白马、草原的眷恋及在文化冲突中的痛苦挣扎。当乌日根被抓到派出所,回忆以前策马奔腾、碧草连天的辽阔景象时,背景音乐则是嘹亮悠长、激昂雄壮的长调民歌,带领着观众随乌日根一起陷入到对草原过往的美好追忆中。影片结尾,乌日根为白马举行放生的萨满仪式时,背景音乐再次响起,气息宽广、情感深沉的男声长调伴着低沉悠长的呼麦,一下子把观众带到了庄严肃穆的仪式现场,感受蒙古人对草原和生命的尊重与崇敬。   2 跨文化传播启示与反思
  跨文化传播指的是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体、群体或组织之间进行的交流活动,在此过程中如何面对不同族群之间产生的文化冲突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电影《季风中的马》中,乌日根一家三口对待老马的不同态度便反映了草原牧民面对文化冲突的不同抉择。乌日根是草原游牧文明的守望者,他近乎偏执地想要留住老马,留住草原壮美的曾经;妻子英吉德玛却与丈夫不同,她迫于生计一直想要离开草原,走进城市,对萨日拉也没有太多的留恋;儿子呼和虽然钟爱老马,细心替它处理伤口、饮水喂草,但与游牧生活相比,呼和更向往城市中的知识和文化。这三种不同立场实际上也反映了导演宁才的复杂情感,宁才是土生土长的“草原的孩子”,作为电影编导和民族精英,他具有更为强烈的族群意识,对草原文化有着深深的眷恋,但面对城市化的不断推进,他在理智上又接受现代性的立场,认为固守在草原上并不是唯一的出路。宁才对执着质朴的蒙古汉子乌日根的倾情演绎,正反映了他自觉地从牧民族群的文化内部出发思考本民族的现实处境和未来命运,希望民族文化在冲突和变革中获得发展与新生。
  蒙古族题材电影是跨民族文化传播与交流的重要载体,其中视听符号的运用,一方面是要在多民族文化浪潮中展现自身的民族特色,另一方面更是要实现文化资源的共用共享,打破各民族文化交流的误读和障碍,形成一种共识共感。而电影《季风中的马》对白马、草原、蒙语及背景音乐等视听符号的运用和展现,在带给我们视听震撼的同时,也启示着我们在跨文化交流中应该彼此尊重,相互理解,求同存异,在城市化、现代化迅猛发展的今天注重文化多样性的保护,不要让文明消逝的悲剧一再上演。
  总之,在跨文化交流与传播中,开放的文化认知和成熟的文化心态是极其重要的,正如《季风中的马》中道尔基大叔对乌日根所说的那样,马不是蒙古人最终的理想,太在意马反而会忘了自己,没有马并不可怕,你不想去的地方,马能把你驮去吗?你想要去的地方,一定要骑马才能去吗?的确,时代的洪流滚滚向前,谁都无法阻挡,蒙古族题材电影在关注现下困境的同时更应该展望未来,积极寻求今后的发展出路。草原文化在数千年的历史变迁中兼收并蓄,形成了今天独有的价值体系和文化观念,相信那些走进城市的蒙古人依然可以坚守自己心中碧波万顷的天堂草原,因为他们永远钟爱着季风中的白马,因为那是时光里的永恒。
  参考文献:
  [1] 杨静.魅力与解魅——电影电视文化研究论集[M].云南:云南大学出版社,2009.
  [2] 乔亚楠.现代化语境下的蒙古族电影解读[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8.
  [3] 马睿,吴迎君.电影符号学教程[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6.
  [4] 张贻苒.云南民族电影的跨文化传播分析:民族视角与文化间性的融合——以“红河三部曲”为例[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
  [5] 琦颜.电影《季风中的马》与《黑骏马》的民族文化比较[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
  作者簡介:贾渊渊(1995—),女,内蒙古人,在读硕士,研究方向:新媒体与少数民族文化传播。
  (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
其他文献
摘要:《镜子》是前苏联导演安德烈·塔可夫斯基拍摄的一部带有自传色彩的影片。在本片中,导演用一种全新的方式创作并联结电影中的片段,使观众在对片段共情的基础上产生自我思考而不是被情节所牵引,并用梦境的呈现方式构筑了自己的主题表达。在很多时候,除商品属性以外,影视艺术更大的意义在于在思想性上所带来的的意义。本片就是这样一部作品,仿佛一首用灵魂书写的影像长诗,独特的节奏、美轮美奂的声画呈现与独具意蕴的梦境
期刊
摘要: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人们或多或少都会通过某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或者是情绪,从而起到舒缓压力、放松心情的效果。这样舒缓情绪的方式有很多种,比如:饮食、睡眠、音乐、运动或是绘画。每个人都会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去调节自己,也会以这样的方式来表达或是记录自己内心的波澜。于我而言,绘画是我最好的表达方式,也是我们在看名作或画展时与画家之间心情深入沟通的一种方式。所以本文以绘画表现的方式来阐述对情感的表
期刊
摘要:“山水”是一个以偏概全的复合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山水象征着整个自然界。因而,“山水”是内涵丰富的载体,既是自然景象,更是中国文化特有的境界。山水情结则是人们在艺术与精神上不曾间断的追求。中国传统山水画思想是重要的世界艺术成就。文章以研究马岩松建筑师的设计为主要研究对象,分别从设计师的背景、设计理论基础、案例分析、总结和笔者个人想法等方面分析创作手法,深入地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以中国山水文化为
期刊
摘要:随着融媒体时代的到来,纸媒新闻记者的角色定位已经发生了改变,这意味着纸媒新闻记者需要进一步提升能力,转型成为全媒体记者  关键词:融媒体;纸媒新闻记者;转型  融媒体的出现让新闻记者和新闻产生的方式发生了巨大改变,这种改变给传统的纸媒记者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如果想要适应当下新闻媒体的整体发展趋势,就必须做出改变进一步提升自身能力,转型成为一名融媒体记者。  1 融媒体时代背景下新闻表现形式发生
期刊
摘要:我国拥有着上下五千多年的历史文化,传统民族图案承载着厚重的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包含了浓厚的文化内涵,具有很强的象征性和装饰性,承载着鲜明的民族文化和历史特征,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人们审美意识的不断提高,传统民族图案也逐渐引起了广大设计师和艺术家们的重视,越来越多的民族图案成为现代服装设计的重要元素之一。创造性和提取这些元素为现代服装设计所用,对发展民族民间艺术有着重要意
期刊
摘要:如果想达到理想的声乐演唱效果,就要经过长期的学习和培训,日常学习中要多练习。在练习声乐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难。初学声乐的时候,学习者不会调节自己的发声器官、没有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等,进而无法掌握正确的发音技巧,因此,声乐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培养学生调节自己发声器官的能力,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等,从而全面提高学生声乐演唱水平。对此,本文首先说明学习声乐的重要性,然后概述
期刊
摘要:闭关锁国政策,指闭关自守,不与外界接触的一种国家政策,是典型的孤立主义。闭关锁国政策是在经济、政治、时代形势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不断发展形成的。这一政策虽然给中国带来了几百年安定的局面,但最终导致中国落后于世界的发展潮流。如今,新时代下我们应该从闭关锁国政策中吸取教训,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参与全球化的竞争。  关键词:闭关锁国;社会历史根源;评价  邓小平同志说过:“总结历史经验,中国长期处于停滞
期刊
摘要:《家》于1931年发表,当时巴金年仅27岁。面对当时社会的激流,他做出了一位青年应该做的,活下去!去征服生活!他认为生活的激流是不会停止的,他要看看生活的激流要把他带到何处去。如此年轻气盛的巴金,用他的作品诉说的他心中的精神和理论,用他的作品唤醒腐朽的灵魂,用他的作品使世人成长。一个家经历春秋,却走向黑暗,三兄弟,三种性格,却是殊途同归,那个时代的青年,是挣扎中成长的一代。通过《家》的文字,
期刊
摘要:“文献”一词,最早见于《论语·八佾》中。宋代新儒学代表人物朱熹对该词曾做解释,“文,典籍也。献,贤也。”本文通过对中国音乐文献的历史简单梳理、整理工作等内容的介绍,从而引出中国音乐文献学工作对中国音乐史学研究的重要性。  关键词:音乐史学;文献学;音乐文献学  文献是对可记录知识之载体的总称。音乐文献,是记录一切与人类音乐知识等内容相关之载体的总称。对于音乐史学家来说,一个好的、可靠的音乐文
期刊
摘要:本文阐述了声乐技巧对声乐表演的重要地位及意义,分析讨论了声乐技巧在实际中声乐表演艺术上的作用和影响,总结了怎样提高声乐表演技巧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声乐技巧;声乐表演;声乐表演艺术  1 声乐技巧在声乐表演艺术中的重要地位和意义  声乐技巧是指,在歌唱时各发声器官的运作和技巧;声乐发声技巧多样,本身具有多种唱法,不同的唱法其发声技巧的要求与特征不同。声乐技巧是声乐表演的核心部分,是通过一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