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德國各个州都有各自不同的法定节日,和各个州的历史传统有关系。
刚到德國的那个冬天,和一群國际生在酒吧喝酒时就知道了圣尼古拉斯,大家醉醺醺地各自模仿本國来送礼物的圣尼古拉斯的憨厚笑声。虽然我很惊讶他们竟然会惊讶于我说中國没有圣尼古拉斯来送礼物,但当时确实恍然大悟了一下:哦,原来我们一直说的圣诞老人名叫圣尼古拉斯。
不过这个错误的印象今年又被颠覆了:原来圣尼古拉斯有他专门的一天节日,就是12月6日。圣尼古拉斯是公元4世纪小亚细亚地方Myra城的主教,出身富裕家庭,据传说曾将他的财产分赠给穷人,所以后世他成了一切贫苦劳动者的保护人,在许多基督教國家,包括东正教國家,从中世纪开始他的忌日就成为一个传统的节日。而到了近几个世纪,他又演变成帮助孩子们的好心人,于是在圣尼古拉斯节这一天孩子们都期待着他带来装满甜点和糖果的口袋。
而圣诞老人却另有其人,虽然他的形象可以追溯到在19世纪贺卡上就出现的圣尼古拉斯身上,但基本上是可口可乐公司在1931年的广告中创造出来的一个商业符号,最终他也成为圣诞节这场西方國家一年一度的消费大狂欢的象征。比如在德國人眼中,圣诞老人和圣尼古拉斯就完全是两个不同的人物,虽然当我问起为何两人的穿著打扮如此相似时,许多人也都不明所以。
更为有趣的是,在跟一个来自巴伐利亚的朋友聊过后,我才又知道,在奥地利、瑞士和德國的一些天主教地区,来送礼物的不是圣诞老人,而是圣诞小孩,而这些地区已经改宗的家庭又会告诉自家小孩一个混合版本的圣诞故事:圣诞小孩会收集孩子们写在贺卡上的愿望,带给圣诞老人,最后由他实现孩子们的愿望。
被美國的流行文化侵袭的另一个节日是万圣节。万圣节原本是西方國家一个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源于基督教在传播过程中受难的圣徒数不断增加,以至于没法为每一位圣徒都设定纪念日,于是从公园4世纪开始,东方教会便将圣灵降临节之后的第一个星期日定为所有圣徒的纪念日,西方教会则从公元7世纪开始庆祝万圣节,最初是在复活节之后的周五,最后定为11月1日。而中國人印象中点南瓜灯、戴鬼面具的万圣节,实际上是主要在英美國家流行的万圣前夜,虽然它也可以追溯到异教的狂欢活动和基督教悼念亡者的仪式,但作为一个节日流传开来却得益于当代派对文化的盛行。德國朋友告诉我,万圣节前夜只是从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通过美國影视的传播才在德國流行起来,基本上是属于青年人的节日。
离万圣节不远的另一个传统节日是11月10日的马丁歌咏和游行,它最初是在11月11日举行,以纪念4世纪的一位圣徒Tours的马丁。在这一天,那些服劳役、做苦工的人被允许回家休假,而在晚上穷苦人家的孩子们会打着灯笼、唱着圣歌,挨家挨户上门乞讨过冬的食品和衣物。后来乞讨逐渐变成了象征性的仪式,人们往往会捐出葡萄仁面包、姜汁蛋糕等各种家常糕点以表善心。
巧的是,11月11日也是德國新教改革的创始者马丁一路德的生日。1817年新教改革300周年之际,新教教会便将圣马丁游行和歌咏提前到了11月10日晚上,而11月11日则专门作为马丁•路德的诞辰纪念日。今天,在德國那些新教教区和天主教教区交错的城市和村镇,在11月10日和11日晚上,便分别可以看见不同教会组织的萝莉和正太们,打着灯笼,到教民家中唱圣歌、送祝福。
德國各个州都有各自不同的法定节日,和各个州的历史传统有关系。西方國家的很多节日都是地方性而非全國性的,据说在美國的一些大学也有规定本校休息日的权力。如果校董多为犹太人,逢犹太假日便全校休息。在基督教國家生活的阿拉伯人,每逢圣诞节便会感到格外的隔阂。观察一下各地的节日安排,即可略微一睹当地的政治文化生态。
刚到德國的那个冬天,和一群國际生在酒吧喝酒时就知道了圣尼古拉斯,大家醉醺醺地各自模仿本國来送礼物的圣尼古拉斯的憨厚笑声。虽然我很惊讶他们竟然会惊讶于我说中國没有圣尼古拉斯来送礼物,但当时确实恍然大悟了一下:哦,原来我们一直说的圣诞老人名叫圣尼古拉斯。
不过这个错误的印象今年又被颠覆了:原来圣尼古拉斯有他专门的一天节日,就是12月6日。圣尼古拉斯是公元4世纪小亚细亚地方Myra城的主教,出身富裕家庭,据传说曾将他的财产分赠给穷人,所以后世他成了一切贫苦劳动者的保护人,在许多基督教國家,包括东正教國家,从中世纪开始他的忌日就成为一个传统的节日。而到了近几个世纪,他又演变成帮助孩子们的好心人,于是在圣尼古拉斯节这一天孩子们都期待着他带来装满甜点和糖果的口袋。
而圣诞老人却另有其人,虽然他的形象可以追溯到在19世纪贺卡上就出现的圣尼古拉斯身上,但基本上是可口可乐公司在1931年的广告中创造出来的一个商业符号,最终他也成为圣诞节这场西方國家一年一度的消费大狂欢的象征。比如在德國人眼中,圣诞老人和圣尼古拉斯就完全是两个不同的人物,虽然当我问起为何两人的穿著打扮如此相似时,许多人也都不明所以。
更为有趣的是,在跟一个来自巴伐利亚的朋友聊过后,我才又知道,在奥地利、瑞士和德國的一些天主教地区,来送礼物的不是圣诞老人,而是圣诞小孩,而这些地区已经改宗的家庭又会告诉自家小孩一个混合版本的圣诞故事:圣诞小孩会收集孩子们写在贺卡上的愿望,带给圣诞老人,最后由他实现孩子们的愿望。
被美國的流行文化侵袭的另一个节日是万圣节。万圣节原本是西方國家一个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源于基督教在传播过程中受难的圣徒数不断增加,以至于没法为每一位圣徒都设定纪念日,于是从公园4世纪开始,东方教会便将圣灵降临节之后的第一个星期日定为所有圣徒的纪念日,西方教会则从公元7世纪开始庆祝万圣节,最初是在复活节之后的周五,最后定为11月1日。而中國人印象中点南瓜灯、戴鬼面具的万圣节,实际上是主要在英美國家流行的万圣前夜,虽然它也可以追溯到异教的狂欢活动和基督教悼念亡者的仪式,但作为一个节日流传开来却得益于当代派对文化的盛行。德國朋友告诉我,万圣节前夜只是从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通过美國影视的传播才在德國流行起来,基本上是属于青年人的节日。
离万圣节不远的另一个传统节日是11月10日的马丁歌咏和游行,它最初是在11月11日举行,以纪念4世纪的一位圣徒Tours的马丁。在这一天,那些服劳役、做苦工的人被允许回家休假,而在晚上穷苦人家的孩子们会打着灯笼、唱着圣歌,挨家挨户上门乞讨过冬的食品和衣物。后来乞讨逐渐变成了象征性的仪式,人们往往会捐出葡萄仁面包、姜汁蛋糕等各种家常糕点以表善心。
巧的是,11月11日也是德國新教改革的创始者马丁一路德的生日。1817年新教改革300周年之际,新教教会便将圣马丁游行和歌咏提前到了11月10日晚上,而11月11日则专门作为马丁•路德的诞辰纪念日。今天,在德國那些新教教区和天主教教区交错的城市和村镇,在11月10日和11日晚上,便分别可以看见不同教会组织的萝莉和正太们,打着灯笼,到教民家中唱圣歌、送祝福。
德國各个州都有各自不同的法定节日,和各个州的历史传统有关系。西方國家的很多节日都是地方性而非全國性的,据说在美國的一些大学也有规定本校休息日的权力。如果校董多为犹太人,逢犹太假日便全校休息。在基督教國家生活的阿拉伯人,每逢圣诞节便会感到格外的隔阂。观察一下各地的节日安排,即可略微一睹当地的政治文化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