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根据心身疾病范围,公惠医院2010年6-12月份住院老年病人120例进行观察统计,以高血压、冠心病为最多(70.8%)。用新的医学模式防治老年心身疾病选用方案:1.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2.重视患者的个性特征和心理状态。3.对患者及所患疾病做出动态的把握与处置。4.抓住主要病理机制阻断心身之间的恶性循环。5.借助多种方法综合防治。做好心身疾病早期、中期及晚期三个阶段的防治。
【关键词】医学模式;老年;疾病分析
【中图分类号】R1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7-0165-01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社会心理因素已成为影响人类健康,造成疾病甚至死亡的主要因素。因此,有必要研究老年心理、社会因素与心身疾病的关系,从而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减少死亡的发生。所谓心身疾病,又称心理生理障碍,是一组与精神紧张有关的躯体疾病。心身疾病作为一种新的疾病分类方法,近年来已日益受到重视,特别是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心身疾病思想、理论和方法的实际意义和科学价值日益突出。
根据心身疾病范围,我们对在公惠医院2010年6月-12月份住院老年病人120例进行观察统计,其中男性109例,女性11例,最大年龄90岁,最小年龄60岁,平均年龄71.5岁。从观察统计中发现,有许多病人在患病前受到各种程度不同的不良情绪、生活事件应激等因素影响。在本研究中,心身疾病中以高血压、冠心病为最多(70.8%),其次是脑梗塞(13.17%)。这是住院病人的一大特点,也是老年病人的特殊性。Jonas等[1]用一般生活质量量表评价情感障碍症状,发现抑郁和焦虑症状与高血压发生率增高相关[2]。老年人的生理特点,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功能障碍也相应增多,与人口老龄化成正比的人类疾病谱也随之发生了明显变化。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等发病率逐年上升。做好恶性病早发现,慢性病早治疗,老年病早预防。近两年来我院住院的老年患者中,大多数都是因为子女工作繁忙,每周来一次或几周来一次探,而使这些老年病人大都有孤独感,恐惧感、抑郁感、多疑等等。这些不良情绪扰乱了正常体内器官功能平衡,引起新的疾病或使原有的病情加重。
在防治老年心身疾病中,用新的医学模式。选用如下五个方案:
方案一: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经常深入病房,多与病人沟通、解释病情,做好精心护理。护士在操作治疗时,力求一针见血,减少病人的痛苦,取得病人的信任。医生和护士多关心患者的生活起居,做患者的知心朋友,多与患者交流,帮助患者认识认知方面存在的问题,从而有利于提高心理治疗的效果[3],并且可以提高老年人战胜疾病的信心。
方案二:重视患者的个性特征和心理状态。老年人睡眠差,要掌握病人的失眠因素,做好睡眠护理。有研究发现,改善睡眠质量,减少心理应激,可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能够改善预后[4]。因此,护士应深入病房,了解影响睡眠的不良因素,关怀和保健措施,有时比药物更为重要。医生查房时以谈心的形式了解病人的思想动态,解除各种忧虑,如恐惧,了解老年人的家庭、社会、心理等特点,开展心理平衡劝导。
方案三:积极治疗原发病,尽早让病人减轻各种疾病的症状体征。注意老年人的营养需要,做好饮食护理,增加抵抗疾病的能力,促进身体康复。心身疾病病人饮食营养根据有关资料报道,多吃些色彩鲜艳,含维生素高的蔬菜和水果,可消除紧张的情绪,有益于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减少心身疾病的发生。
方案四:抓住主要病理机制,阻断心身之间的恶性循环。掌握不同的药理作用,采取恰当的给药方法、给药时机以及有效的药量,才能达到最佳疗效,并能减少医疗费用,减轻患者负担。
方案五:借助多种方法综合防治。医护配合好是十分重要的。我们病房里一些心脑血管疾病后,语言、肢体功能障碍的病人更需要亲属的配合。这些人中,以老伴、儿女最为适合。他们细心周到,可给病人更多的体贴和安慰,解决医疗上无法解决的问题。因此应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保持家庭关系的融洽,争取有利的生活环境,使老年高血压患者得到生活照顾、家庭和社会的支持等,从而改善生命质量。
做好心身疾病防治的三个阶段:
早期:本期应消除心理刺激和稳定情绪波动,改善患者的精神情感状态。
中期:这一阶段合理的防治应该是心身兼顾。
晚期:这一时期应以药物治疗。心身疾病的药物选择,必要时可配合应用一些维生素类的药物,以及抗焦虑药、抗抑郁药物、小剂量镇定催眠药物配合以提高治疗效果。
消除这些心身疾病要根据不同病人个体差异,以生物心理社会医学为指导,开展心理平衡疗法:1.说服解释,2.鼓励安慰,3.交谈宣教,4.分心转移,5.引导升华。使病人恢复器官功能,解除诱因,使机体康复,获得理想效果。积极做好老年人心身疾病的防治,从而提高老年心身疾病患者的生命质量,改善患者的预后,延长预期寿命。
参考文献
[1] Jonas BS, Lando JF. Negative affect as prospective risk factor for hypertension[J].Psychosom Med,2000,62:188-196
[2] 龙金亮.冠心病患者的心理社会影响因素比较研究[J]临床心身疾病志.2005.1l(2):l40-141
[3] 郭立华,王荣花,赵玉香.关爱性心理护理对抑郁症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血清SA含量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民康医学,2007,20(8):673
[4] 程敏锋,陶炯,王相兰,等.影响高校高血压老人生存质量的心理社会因素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6(12):1427-1428
作者单位:200000 上海市公惠医院
【关键词】医学模式;老年;疾病分析
【中图分类号】R1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7-0165-01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社会心理因素已成为影响人类健康,造成疾病甚至死亡的主要因素。因此,有必要研究老年心理、社会因素与心身疾病的关系,从而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减少死亡的发生。所谓心身疾病,又称心理生理障碍,是一组与精神紧张有关的躯体疾病。心身疾病作为一种新的疾病分类方法,近年来已日益受到重视,特别是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心身疾病思想、理论和方法的实际意义和科学价值日益突出。
根据心身疾病范围,我们对在公惠医院2010年6月-12月份住院老年病人120例进行观察统计,其中男性109例,女性11例,最大年龄90岁,最小年龄60岁,平均年龄71.5岁。从观察统计中发现,有许多病人在患病前受到各种程度不同的不良情绪、生活事件应激等因素影响。在本研究中,心身疾病中以高血压、冠心病为最多(70.8%),其次是脑梗塞(13.17%)。这是住院病人的一大特点,也是老年病人的特殊性。Jonas等[1]用一般生活质量量表评价情感障碍症状,发现抑郁和焦虑症状与高血压发生率增高相关[2]。老年人的生理特点,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功能障碍也相应增多,与人口老龄化成正比的人类疾病谱也随之发生了明显变化。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等发病率逐年上升。做好恶性病早发现,慢性病早治疗,老年病早预防。近两年来我院住院的老年患者中,大多数都是因为子女工作繁忙,每周来一次或几周来一次探,而使这些老年病人大都有孤独感,恐惧感、抑郁感、多疑等等。这些不良情绪扰乱了正常体内器官功能平衡,引起新的疾病或使原有的病情加重。
在防治老年心身疾病中,用新的医学模式。选用如下五个方案:
方案一: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经常深入病房,多与病人沟通、解释病情,做好精心护理。护士在操作治疗时,力求一针见血,减少病人的痛苦,取得病人的信任。医生和护士多关心患者的生活起居,做患者的知心朋友,多与患者交流,帮助患者认识认知方面存在的问题,从而有利于提高心理治疗的效果[3],并且可以提高老年人战胜疾病的信心。
方案二:重视患者的个性特征和心理状态。老年人睡眠差,要掌握病人的失眠因素,做好睡眠护理。有研究发现,改善睡眠质量,减少心理应激,可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能够改善预后[4]。因此,护士应深入病房,了解影响睡眠的不良因素,关怀和保健措施,有时比药物更为重要。医生查房时以谈心的形式了解病人的思想动态,解除各种忧虑,如恐惧,了解老年人的家庭、社会、心理等特点,开展心理平衡劝导。
方案三:积极治疗原发病,尽早让病人减轻各种疾病的症状体征。注意老年人的营养需要,做好饮食护理,增加抵抗疾病的能力,促进身体康复。心身疾病病人饮食营养根据有关资料报道,多吃些色彩鲜艳,含维生素高的蔬菜和水果,可消除紧张的情绪,有益于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减少心身疾病的发生。
方案四:抓住主要病理机制,阻断心身之间的恶性循环。掌握不同的药理作用,采取恰当的给药方法、给药时机以及有效的药量,才能达到最佳疗效,并能减少医疗费用,减轻患者负担。
方案五:借助多种方法综合防治。医护配合好是十分重要的。我们病房里一些心脑血管疾病后,语言、肢体功能障碍的病人更需要亲属的配合。这些人中,以老伴、儿女最为适合。他们细心周到,可给病人更多的体贴和安慰,解决医疗上无法解决的问题。因此应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保持家庭关系的融洽,争取有利的生活环境,使老年高血压患者得到生活照顾、家庭和社会的支持等,从而改善生命质量。
做好心身疾病防治的三个阶段:
早期:本期应消除心理刺激和稳定情绪波动,改善患者的精神情感状态。
中期:这一阶段合理的防治应该是心身兼顾。
晚期:这一时期应以药物治疗。心身疾病的药物选择,必要时可配合应用一些维生素类的药物,以及抗焦虑药、抗抑郁药物、小剂量镇定催眠药物配合以提高治疗效果。
消除这些心身疾病要根据不同病人个体差异,以生物心理社会医学为指导,开展心理平衡疗法:1.说服解释,2.鼓励安慰,3.交谈宣教,4.分心转移,5.引导升华。使病人恢复器官功能,解除诱因,使机体康复,获得理想效果。积极做好老年人心身疾病的防治,从而提高老年心身疾病患者的生命质量,改善患者的预后,延长预期寿命。
参考文献
[1] Jonas BS, Lando JF. Negative affect as prospective risk factor for hypertension[J].Psychosom Med,2000,62:188-196
[2] 龙金亮.冠心病患者的心理社会影响因素比较研究[J]临床心身疾病志.2005.1l(2):l40-141
[3] 郭立华,王荣花,赵玉香.关爱性心理护理对抑郁症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血清SA含量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民康医学,2007,20(8):673
[4] 程敏锋,陶炯,王相兰,等.影响高校高血压老人生存质量的心理社会因素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6(12):1427-1428
作者单位:200000 上海市公惠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