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如何在口语教学中教出新意,学生获益,这是摆在我们中职教师面前的一大课题。笔者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认为在口语课堂中进行四个阶段的训练:即利用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或直观材料,鼓励学生大胆说;利用教材中的经典课文和影视片帮助学生有话说;创设情景激发学生想要说;通过社会实践训练学生巧妙说。这样才能增强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社会竞争能力。
关键词 口语课堂 实践活动 职高生
俗话说:“祸从口出”,这话一点也不假。说话讲究艺术,忠言也能顺耳,这样就达到了一个交际的最佳境界。怎样才能达到这一境界呢?毫无疑问是来自后天的学习与培养。作为职高生,马上面临就业,要与人交流,后补这一课就更显其重要。那么,怎样让学生喜欢上口语课并能够从课堂中真正获益呢?要实现这一目标,笔者认为要进行以下“四部曲”:
一、利用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或直观材料,鼓励学生大胆说
职高生在初中阶段听说读写基础薄弱,有些学生听话不明其意,说话表述不清,读课文断句不行,写文章语言不通,真的是“四不会”。根据这种状况,口语课如果只讲交际的技巧,交际时注意的礼仪及其他知识,学生听得味同“嚼蜡”,甚至有的昏昏然直至呼呼大睡。看到他们平时与同学们有讲有笑的,可一旦当众说话,就啥也说不出来。我想他们并不是完全找不到话题,而是害怕、恐惧。正如鲁宾逊说的:“害怕说话的原因,主要是个习惯问题。恐惧症,是无知与不安的私生子。”因此我认为:首先要学生敢于开口。我从最基本的“读”抓起,要学生会读,这里的“读”主要指以多种形式反复进行朗读。在课堂上读通、读懂、读熟。教师备课时要备读,为学生安排好各种方式的读书时间。要引导学生多读、善读。每读一次有一次的要求。这样学生有本可依,认为读书是件容易的事,一般会开口朗读,练习多了,既鍛炼了学生的胆量,也适当降低了让学生一开始就演讲的难度。
然后训练学生敢于说。我利用多媒体打出一些图片,让学生看图说话。起先是一些搞笑的图片,让学生在轻松愉悦中说说自己观察到的人、物、景。再就是根据高中生的心理特点,喜欢崇拜明星,我又收集了篮球、足球、影、视、歌等明星照片,让同学说说你最喜欢哪个明星,你对他(她)了解有多少,学生基本上能畅所欲言。只要学生敢讲,我都给予充分的鼓励与肯定,学生也认为当众说话并不是一件害羞或难为情的事,而且经常锻炼,口头表达能力大大增强,越说声音越响亮,越说越自然,越说越有自信。
二、利用教材中的经典课文和影视片帮助学生有话说 (一)复述。
在教材中有很多叙事性强且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如:《渔夫和金鱼的故事》、《古人睿智的故事》等,要求学生对课文进行复述。通过各种形式的复述训练,既可以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又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记忆力。除了教材中的课文外,我还利用学校组织学生观看影片这一机会,让同学们看了之后,回来讲述给大家听。像《孙中山先生》、《小孩不笨》等极富教育意义的影片,都让学生复述一下,或者谈谈自己观看影片之后的感想、体会等。
(二)口头改编。
就是让学生按要求将课文用自己的话进行改编,或扩展或浓缩,但要忠实于原文,条理清晰,语句通顺,抓住中心。如我在上《诗经》中的《邶风•静女》这一课时,本诗的题材是一首爱情诗,写的是青年男女约会的情景。在学生反复朗读、我进行讲解分析后,我让学生将这首诗歌改成散文,进行扩展,要求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想象课文中人物的语言、当时的环境、情节的发展等,进行口头描述。学生都很有兴趣,有的改编得合情合理,让人深深折服。
(三)演讲。
《新课标》提出,语文课程要养成学生“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让学生“乐于进行交流和思想碰撞,在相互切磋中,加深领悟,共同提高”。以“认识自我”为总话题的“课前三分钟演讲”在这些方面能让学生有很好的提高。一方面,从演讲的内容看,学生可以相互交流思想,如演讲分话题“我的业余爱好”时,学生的爱好很广泛,看电视、打篮球、打游戏机等等,学生相互交流自己的爱好或特长,可以加深互相的了解,拓宽彼此的视野。另一方面,从演讲的形式来看,学生也同样可以实现交流碰撞,共同提高。我们可以发现,一般情况下,每一位同学都是先“评”后“讲”。这样安排的目的是让学生在“评讲”的过程中,探究质疑,相互切磋,学习别人的优点,吸取别人的教训;同时自己在评讲时也会暴露出自己的缺点,如下意识的小动作、口头禅,这些被老师和同学及时发现和指出,将会对自己接下来的演讲产生有益的指导作用。可见学生“评”的过程同时也是学习的过程、演练的过程。
三、创设情景激发学生想要说
“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创设情景说话,就是要设法把学生带入某种假设的情景,以引起说话的动机。如借东西、购物、模拟面试、答记者问、学做主持人、角色表演、讨论、辩论等。
像我们学校的学生由于没有升学压力,学习上相对于普通高中的学生更缺少紧张感,因而课堂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相对差些,注意力也往往容易分散。针对这种情况,在口语教学中更不应该单调呆板,而要突出灵活多样,以提高学生兴趣。这也相应地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借助语言手段、情境手段、对话手段、音像手段、字画手段、练习手段来突出灵活多样。只有这样,职业学校语文教学才能更形象更生动地传送信息,并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来接收信息。
尤其是毕业生,则必须具备各种能力,既要有输入信息的听、读能力,又要有输出信息的说、写能力,缺一不可。在口语教学中,我们根据学生马上就要应聘这个实际,进行了“模拟面试”这个口语教学内容,学生热情高,参与性强。这种情景的设计,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应变能力,是智慧和口才的结晶。再如:编、演课本剧。在学《雷雨》这篇剧本时,由于篇幅较长,有些学生根本没有耐性读下去,尤其是全男班。针对这种情况,我让学生自编、自导、自演课本剧。这样一改以往传统的讲授模式,学生更积极、更投入,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不同的角色说话的那种语气、语调的不同,还能使学生深入理解文学作品的角色,在体验作品蕴含的情感中感悟人生,更可以感悟创作的艰苦,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培养协作精神和竞争意识,可谓是“一石几鸟”。
四、通过社会实践训练学生巧妙说
记得美国一家公司的懂事长曾说过:“能和别人有效沟通,而且有吸引对方合作的能力,是使你的事业达到颠峰的最大助力。”而社会实践不但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而且也是训练学生的交际能力的一个大好机会。学生最终要走上社会,在社会生活中会碰到形形色色的人,俗话说:“与人讲人话,与鬼说假话”,这样虽然说有违做人准则,但从一个侧面来讲也就是说话要巧妙。见到什么人说什么话,在不损害他人利益的情况下,讲一些大家中听的话,何乐而不为呢?于是在一个单位里面,跟上司怎么打交道,跟自己的师傅怎么交往,跟同事怎样相处,这都是口语交际与做人的范畴,也是一门学问。这样促进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关注社会、热爱生活,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并能学以致用,独立打开知识大门,从而达到两个“自能”的境界。
总之,在口语课堂中进行“四部曲”,循序渐进的进行训练,始终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兴趣点,进行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以能寓教于乐,寓学于乐。以便让学生因课堂而得到发展,让教师因学生的发展而发展,让社会因师生的发展而发展。
关键词 口语课堂 实践活动 职高生
俗话说:“祸从口出”,这话一点也不假。说话讲究艺术,忠言也能顺耳,这样就达到了一个交际的最佳境界。怎样才能达到这一境界呢?毫无疑问是来自后天的学习与培养。作为职高生,马上面临就业,要与人交流,后补这一课就更显其重要。那么,怎样让学生喜欢上口语课并能够从课堂中真正获益呢?要实现这一目标,笔者认为要进行以下“四部曲”:
一、利用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或直观材料,鼓励学生大胆说
职高生在初中阶段听说读写基础薄弱,有些学生听话不明其意,说话表述不清,读课文断句不行,写文章语言不通,真的是“四不会”。根据这种状况,口语课如果只讲交际的技巧,交际时注意的礼仪及其他知识,学生听得味同“嚼蜡”,甚至有的昏昏然直至呼呼大睡。看到他们平时与同学们有讲有笑的,可一旦当众说话,就啥也说不出来。我想他们并不是完全找不到话题,而是害怕、恐惧。正如鲁宾逊说的:“害怕说话的原因,主要是个习惯问题。恐惧症,是无知与不安的私生子。”因此我认为:首先要学生敢于开口。我从最基本的“读”抓起,要学生会读,这里的“读”主要指以多种形式反复进行朗读。在课堂上读通、读懂、读熟。教师备课时要备读,为学生安排好各种方式的读书时间。要引导学生多读、善读。每读一次有一次的要求。这样学生有本可依,认为读书是件容易的事,一般会开口朗读,练习多了,既鍛炼了学生的胆量,也适当降低了让学生一开始就演讲的难度。
然后训练学生敢于说。我利用多媒体打出一些图片,让学生看图说话。起先是一些搞笑的图片,让学生在轻松愉悦中说说自己观察到的人、物、景。再就是根据高中生的心理特点,喜欢崇拜明星,我又收集了篮球、足球、影、视、歌等明星照片,让同学说说你最喜欢哪个明星,你对他(她)了解有多少,学生基本上能畅所欲言。只要学生敢讲,我都给予充分的鼓励与肯定,学生也认为当众说话并不是一件害羞或难为情的事,而且经常锻炼,口头表达能力大大增强,越说声音越响亮,越说越自然,越说越有自信。
二、利用教材中的经典课文和影视片帮助学生有话说 (一)复述。
在教材中有很多叙事性强且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如:《渔夫和金鱼的故事》、《古人睿智的故事》等,要求学生对课文进行复述。通过各种形式的复述训练,既可以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又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记忆力。除了教材中的课文外,我还利用学校组织学生观看影片这一机会,让同学们看了之后,回来讲述给大家听。像《孙中山先生》、《小孩不笨》等极富教育意义的影片,都让学生复述一下,或者谈谈自己观看影片之后的感想、体会等。
(二)口头改编。
就是让学生按要求将课文用自己的话进行改编,或扩展或浓缩,但要忠实于原文,条理清晰,语句通顺,抓住中心。如我在上《诗经》中的《邶风•静女》这一课时,本诗的题材是一首爱情诗,写的是青年男女约会的情景。在学生反复朗读、我进行讲解分析后,我让学生将这首诗歌改成散文,进行扩展,要求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想象课文中人物的语言、当时的环境、情节的发展等,进行口头描述。学生都很有兴趣,有的改编得合情合理,让人深深折服。
(三)演讲。
《新课标》提出,语文课程要养成学生“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让学生“乐于进行交流和思想碰撞,在相互切磋中,加深领悟,共同提高”。以“认识自我”为总话题的“课前三分钟演讲”在这些方面能让学生有很好的提高。一方面,从演讲的内容看,学生可以相互交流思想,如演讲分话题“我的业余爱好”时,学生的爱好很广泛,看电视、打篮球、打游戏机等等,学生相互交流自己的爱好或特长,可以加深互相的了解,拓宽彼此的视野。另一方面,从演讲的形式来看,学生也同样可以实现交流碰撞,共同提高。我们可以发现,一般情况下,每一位同学都是先“评”后“讲”。这样安排的目的是让学生在“评讲”的过程中,探究质疑,相互切磋,学习别人的优点,吸取别人的教训;同时自己在评讲时也会暴露出自己的缺点,如下意识的小动作、口头禅,这些被老师和同学及时发现和指出,将会对自己接下来的演讲产生有益的指导作用。可见学生“评”的过程同时也是学习的过程、演练的过程。
三、创设情景激发学生想要说
“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创设情景说话,就是要设法把学生带入某种假设的情景,以引起说话的动机。如借东西、购物、模拟面试、答记者问、学做主持人、角色表演、讨论、辩论等。
像我们学校的学生由于没有升学压力,学习上相对于普通高中的学生更缺少紧张感,因而课堂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相对差些,注意力也往往容易分散。针对这种情况,在口语教学中更不应该单调呆板,而要突出灵活多样,以提高学生兴趣。这也相应地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借助语言手段、情境手段、对话手段、音像手段、字画手段、练习手段来突出灵活多样。只有这样,职业学校语文教学才能更形象更生动地传送信息,并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来接收信息。
尤其是毕业生,则必须具备各种能力,既要有输入信息的听、读能力,又要有输出信息的说、写能力,缺一不可。在口语教学中,我们根据学生马上就要应聘这个实际,进行了“模拟面试”这个口语教学内容,学生热情高,参与性强。这种情景的设计,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应变能力,是智慧和口才的结晶。再如:编、演课本剧。在学《雷雨》这篇剧本时,由于篇幅较长,有些学生根本没有耐性读下去,尤其是全男班。针对这种情况,我让学生自编、自导、自演课本剧。这样一改以往传统的讲授模式,学生更积极、更投入,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不同的角色说话的那种语气、语调的不同,还能使学生深入理解文学作品的角色,在体验作品蕴含的情感中感悟人生,更可以感悟创作的艰苦,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培养协作精神和竞争意识,可谓是“一石几鸟”。
四、通过社会实践训练学生巧妙说
记得美国一家公司的懂事长曾说过:“能和别人有效沟通,而且有吸引对方合作的能力,是使你的事业达到颠峰的最大助力。”而社会实践不但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而且也是训练学生的交际能力的一个大好机会。学生最终要走上社会,在社会生活中会碰到形形色色的人,俗话说:“与人讲人话,与鬼说假话”,这样虽然说有违做人准则,但从一个侧面来讲也就是说话要巧妙。见到什么人说什么话,在不损害他人利益的情况下,讲一些大家中听的话,何乐而不为呢?于是在一个单位里面,跟上司怎么打交道,跟自己的师傅怎么交往,跟同事怎样相处,这都是口语交际与做人的范畴,也是一门学问。这样促进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关注社会、热爱生活,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并能学以致用,独立打开知识大门,从而达到两个“自能”的境界。
总之,在口语课堂中进行“四部曲”,循序渐进的进行训练,始终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兴趣点,进行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以能寓教于乐,寓学于乐。以便让学生因课堂而得到发展,让教师因学生的发展而发展,让社会因师生的发展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