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量事实表明,初中阶段,数学学习成绩的两极分化呈现比较严重的趋势,后进生比例比较大,且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增加.八年级是学生学习分化的重要分水岭.那么,造成分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在教学中应该采取什么对策预防严重分化?在此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造成分化的原因
(一)客观原因
1.学习环境变化是成绩分化的原因之一.我們知道大部分学生升入初中后都很怀旧.由于所在的学校、班级、科任老师全部不同了,甚至与自己的好朋友也分开了,心里觉得很难过;老师的教学方法不同了又一时难以接受;有的学生离开父母成了内宿生,心理很不习惯.受这诸多原因的影响,入学后有些学生上课一直未能静下心来听课,成绩也慢慢地降了下来.过了一段时间等思想上慢慢平静下来的时候,学习已经掉队了,如果没有及时得到老师同学的辅导,就自然而然地沦为分化的对象.
2.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影响.八年级学生年龄多在14岁上下,普遍进入生长发育的第二个高峰期,身体急剧生长,第二性征出现.由于生理的变化,给这个年龄的少年人的心理带来了过渡性、闭锁性、动荡性三个特点.同时,进入八年级以后,刚进初中时的新鲜感和神秘感消失了,又没有九年级临近中考的紧迫感,容易造成孩子的松懈.这时一些自制力较差的同学,则可能影响学习,沦为后进生.
3.从课程设置来看,从小学到初中学科增多,难度也加大了,学生一直难以适应.与六年级相比,七、八年级数学知识的深度、广度及能力要求都是一次飞跃,对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要求有明显的提高,这样,对于那些在小学紧靠机械模仿或简单重复训练得到高分的同学来说,学习数学就会感到非常的吃力,有的甚至会出现畏难情绪,失去了学习数学的信心.
(二)主观原因
1.学生心理上不适应教材内容的变化.初一数学,数的范围扩大了,能力要求提高了,但部分学生的心理状况还没有调整到相应的状态.象“有理数的意义”一节,新概念多,用字母表示数抽象难懂,引入负数后,有理数的运算还会因一个“—”号而搞得晕头转向.学几何时,一会公理定理,一会又是定义性质;一会是判定定理,一会又是性质定理,令学生眼花瞭乱.这样学生在心理上蒙上了“几何难,代数繁”的阴影.由此对学好初中数学缺乏信心,造成学习成绩下降.
2.非智力因素发展上的差异影响了学生的成绩.
有关科学资料表明,绝大多数学生的智力差异并不十分悬殊.导致学生学习上两极分化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学生非智力因素发展上的差异.学习兴趣比较淡薄的学生数学成绩也比较差,部分学生是从小学高年级起学习成绩就有所下滑,知识上已经存在了一些障碍,导致学习兴趣的下降.学习意志的强弱是能否实现学习目标、提高学习成绩的重要体现.现在一些初中生缺乏学习目标,没有理想,思想浮躁,空虚,得过且过,不求上进.初中数学与小学数学相比难度加深,教学方式的变化也比较大,科目增多,教师辅导减少,有的学生适应性强,有的学生适应性差,大部分学习活动的进行更多的是依赖老师的管教,时间一长,便不能坚持下去.
3.掌握的知识不系统、不连贯,没有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不能为连续学习提供必要的认知基础.与小学数学相比,初中数学教材结构的逻辑性、技巧性更强.例如在教材知识的衔接上,前面所学的知识往往是后面学习的基础;在掌握数学知识的技能技巧上,新的技能技巧形成都必须借助于已有的技能技巧.因此,如果学生对前面所学的内容达不到教学大纲规定的要求,不能及时归纳掌握知识,形成基本技能,就造成知识脱节,跟不上集体学习的进程,导致学习分化.
4.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与数学学习要求差距较大.八年级学生是初中数学成绩分化最明显的阶段.如果在这之前,一些学生数学知识上存在漏洞,或者没有形成良好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技能和技巧,又没有及时采取相应有效补救措施,成绩分化就不可避免了.老师上课一般都要引导学生分析知识的重点难点,突出思想方法.而一部分学生课堂上没能专心听课,对要点没听到或听不全,课后又不能及时巩固、总结、寻找知识间的联系,只是赶做作业,乱套题型,对概念、法则、公式、定理一知半解,死记硬背,结果是事倍功半,收效甚微,导致成绩逐步下降.
二、教学对策
1.做好中小学衔接.研究表明,初中数学学习有很强的方法性,不同的学习内容有不同的学习方法,如代数讲究运算,几何讲究推理,函数讲究分析,如果不重视各部分内容的学习方法,对其内容的掌握和运用都将产生较大影响.七年级部分学生仍像小学一样,对教师的依赖性很强,不预习、不复习,停留在“喂一口,吃一口”的低级阶段上,不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学习效果自然就差.因此新生入学,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新课内容,加强旧知识的复习,对教材中不同的内容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加以具体的指导,把好入门关,帮助学生用科学的方法去学习,逐渐适应初中数学的学习.
2.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求知欲.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如能在学习中产生兴趣,就会形成较强的求知欲,从而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如果能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并让其体验到成功的愉悦,形成良性循环,回头总结成功的途径,再延续下去,不断建立新的学习目标,不断尝到成功的喜悦,这样就可以进入良性轨道.发挥趣味数学的作用,提高教师自身教学艺术等等.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1)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兴趣;(2)用激励手段激发学习兴趣;(3)联系生活实例,学以致用,培植学习兴趣;(4)采用直观教学手段,引导动手操作,引发学习兴趣.
3.注重后进生的转化和中等学生成绩的大幅度提高.在调动后进生的学习积极性方面要采取低起点,小坡度、慢进度,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采用谆谆诱导的方法,耐心地辅导,使之学得兴趣,树立信心.中学生对知识掌握不太牢固,解题时常丢三落四.因此,力求解题严密、细心,使其不因此而造成常规失分甚多.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注意难易程度,要分层要求.要有意识地出一些较易的题目,培养他们的信心,让他们尝到甜头,使他们意识到自己也可以学好的.从而培养了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激励他们积极进取,努力向上,达到转化后进生的目的.
4.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良好习惯,传授正确的学习方法,提高他们的解题能力.初中阶段是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起着促进作用,不良的学习习惯对学习则起着阻碍作用.不良习惯一旦形成,将造成长期的学困.因此,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注重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对某些优异的表现要及时给予表扬,并创造条件,促使其重复出现,直致形成习惯;对某些不良的表现要及时给予否定,减少其出现机会,直至其杜绝为止.与此同时,教师还要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分析、自我评价,通过学生的内部强化,增强行为的自觉性和能动性,促进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
5、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法.教师不只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学习,教会他们继续学习的能力.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应该学会控制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活动.富有情趣、幽默、诱导的教学方法是培养学生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有效途径.各种教学方法都不同程度地有其独特的优点,但最根本的是要善于运用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方式,把学生的各种感觉和运动知觉都调动起来,让学生更多地参与教学,避免由于教学方法上的单调而引起学习的乏味和疲劳,使学生在每节课内都有较好的收获.
6.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情感上亲近数学.首先让学生亲近老师,在和谐的气氛中完成教与学的过程.从心理学角度看,初中生对某学科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情感密不可分,他们往往不是从理性上认为该学科重要而去学好它,而是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任课老师的喜恶程度.因此,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保证和促
进学习的重要因素,特别是要对后进生热情辅导,真诚帮助,从精神上多鼓励,提高其学习能力.
初中教育是为学生的终生发展打基础的教育,在此阶段许多素质的培养、良好习惯的养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形成均至关重要.这个阶段也是学生数学成绩分化的关键性阶段,希望广大数学教师认真研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预防严重分化,共同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
(责任编辑:邓国勋)
一、造成分化的原因
(一)客观原因
1.学习环境变化是成绩分化的原因之一.我們知道大部分学生升入初中后都很怀旧.由于所在的学校、班级、科任老师全部不同了,甚至与自己的好朋友也分开了,心里觉得很难过;老师的教学方法不同了又一时难以接受;有的学生离开父母成了内宿生,心理很不习惯.受这诸多原因的影响,入学后有些学生上课一直未能静下心来听课,成绩也慢慢地降了下来.过了一段时间等思想上慢慢平静下来的时候,学习已经掉队了,如果没有及时得到老师同学的辅导,就自然而然地沦为分化的对象.
2.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影响.八年级学生年龄多在14岁上下,普遍进入生长发育的第二个高峰期,身体急剧生长,第二性征出现.由于生理的变化,给这个年龄的少年人的心理带来了过渡性、闭锁性、动荡性三个特点.同时,进入八年级以后,刚进初中时的新鲜感和神秘感消失了,又没有九年级临近中考的紧迫感,容易造成孩子的松懈.这时一些自制力较差的同学,则可能影响学习,沦为后进生.
3.从课程设置来看,从小学到初中学科增多,难度也加大了,学生一直难以适应.与六年级相比,七、八年级数学知识的深度、广度及能力要求都是一次飞跃,对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要求有明显的提高,这样,对于那些在小学紧靠机械模仿或简单重复训练得到高分的同学来说,学习数学就会感到非常的吃力,有的甚至会出现畏难情绪,失去了学习数学的信心.
(二)主观原因
1.学生心理上不适应教材内容的变化.初一数学,数的范围扩大了,能力要求提高了,但部分学生的心理状况还没有调整到相应的状态.象“有理数的意义”一节,新概念多,用字母表示数抽象难懂,引入负数后,有理数的运算还会因一个“—”号而搞得晕头转向.学几何时,一会公理定理,一会又是定义性质;一会是判定定理,一会又是性质定理,令学生眼花瞭乱.这样学生在心理上蒙上了“几何难,代数繁”的阴影.由此对学好初中数学缺乏信心,造成学习成绩下降.
2.非智力因素发展上的差异影响了学生的成绩.
有关科学资料表明,绝大多数学生的智力差异并不十分悬殊.导致学生学习上两极分化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学生非智力因素发展上的差异.学习兴趣比较淡薄的学生数学成绩也比较差,部分学生是从小学高年级起学习成绩就有所下滑,知识上已经存在了一些障碍,导致学习兴趣的下降.学习意志的强弱是能否实现学习目标、提高学习成绩的重要体现.现在一些初中生缺乏学习目标,没有理想,思想浮躁,空虚,得过且过,不求上进.初中数学与小学数学相比难度加深,教学方式的变化也比较大,科目增多,教师辅导减少,有的学生适应性强,有的学生适应性差,大部分学习活动的进行更多的是依赖老师的管教,时间一长,便不能坚持下去.
3.掌握的知识不系统、不连贯,没有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不能为连续学习提供必要的认知基础.与小学数学相比,初中数学教材结构的逻辑性、技巧性更强.例如在教材知识的衔接上,前面所学的知识往往是后面学习的基础;在掌握数学知识的技能技巧上,新的技能技巧形成都必须借助于已有的技能技巧.因此,如果学生对前面所学的内容达不到教学大纲规定的要求,不能及时归纳掌握知识,形成基本技能,就造成知识脱节,跟不上集体学习的进程,导致学习分化.
4.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与数学学习要求差距较大.八年级学生是初中数学成绩分化最明显的阶段.如果在这之前,一些学生数学知识上存在漏洞,或者没有形成良好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技能和技巧,又没有及时采取相应有效补救措施,成绩分化就不可避免了.老师上课一般都要引导学生分析知识的重点难点,突出思想方法.而一部分学生课堂上没能专心听课,对要点没听到或听不全,课后又不能及时巩固、总结、寻找知识间的联系,只是赶做作业,乱套题型,对概念、法则、公式、定理一知半解,死记硬背,结果是事倍功半,收效甚微,导致成绩逐步下降.
二、教学对策
1.做好中小学衔接.研究表明,初中数学学习有很强的方法性,不同的学习内容有不同的学习方法,如代数讲究运算,几何讲究推理,函数讲究分析,如果不重视各部分内容的学习方法,对其内容的掌握和运用都将产生较大影响.七年级部分学生仍像小学一样,对教师的依赖性很强,不预习、不复习,停留在“喂一口,吃一口”的低级阶段上,不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学习效果自然就差.因此新生入学,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新课内容,加强旧知识的复习,对教材中不同的内容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加以具体的指导,把好入门关,帮助学生用科学的方法去学习,逐渐适应初中数学的学习.
2.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求知欲.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如能在学习中产生兴趣,就会形成较强的求知欲,从而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如果能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并让其体验到成功的愉悦,形成良性循环,回头总结成功的途径,再延续下去,不断建立新的学习目标,不断尝到成功的喜悦,这样就可以进入良性轨道.发挥趣味数学的作用,提高教师自身教学艺术等等.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1)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兴趣;(2)用激励手段激发学习兴趣;(3)联系生活实例,学以致用,培植学习兴趣;(4)采用直观教学手段,引导动手操作,引发学习兴趣.
3.注重后进生的转化和中等学生成绩的大幅度提高.在调动后进生的学习积极性方面要采取低起点,小坡度、慢进度,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采用谆谆诱导的方法,耐心地辅导,使之学得兴趣,树立信心.中学生对知识掌握不太牢固,解题时常丢三落四.因此,力求解题严密、细心,使其不因此而造成常规失分甚多.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注意难易程度,要分层要求.要有意识地出一些较易的题目,培养他们的信心,让他们尝到甜头,使他们意识到自己也可以学好的.从而培养了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激励他们积极进取,努力向上,达到转化后进生的目的.
4.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良好习惯,传授正确的学习方法,提高他们的解题能力.初中阶段是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起着促进作用,不良的学习习惯对学习则起着阻碍作用.不良习惯一旦形成,将造成长期的学困.因此,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注重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对某些优异的表现要及时给予表扬,并创造条件,促使其重复出现,直致形成习惯;对某些不良的表现要及时给予否定,减少其出现机会,直至其杜绝为止.与此同时,教师还要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分析、自我评价,通过学生的内部强化,增强行为的自觉性和能动性,促进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
5、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法.教师不只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学习,教会他们继续学习的能力.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应该学会控制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活动.富有情趣、幽默、诱导的教学方法是培养学生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有效途径.各种教学方法都不同程度地有其独特的优点,但最根本的是要善于运用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方式,把学生的各种感觉和运动知觉都调动起来,让学生更多地参与教学,避免由于教学方法上的单调而引起学习的乏味和疲劳,使学生在每节课内都有较好的收获.
6.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情感上亲近数学.首先让学生亲近老师,在和谐的气氛中完成教与学的过程.从心理学角度看,初中生对某学科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情感密不可分,他们往往不是从理性上认为该学科重要而去学好它,而是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任课老师的喜恶程度.因此,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保证和促
进学习的重要因素,特别是要对后进生热情辅导,真诚帮助,从精神上多鼓励,提高其学习能力.
初中教育是为学生的终生发展打基础的教育,在此阶段许多素质的培养、良好习惯的养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形成均至关重要.这个阶段也是学生数学成绩分化的关键性阶段,希望广大数学教师认真研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预防严重分化,共同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
(责任编辑:邓国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