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关照语境:让教学设计合理化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RP05385709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阅读教学要立体地关照文本语境,才能做出更加适恰合理的教学设计。具体来说就是要关照文本的上下文语境,篇章语境,背景语境和单元语境。只有这样,才能准确把握文本,让教学贴近学情,促进学生语言素养的提升。
  笔者前段时间在江苏省青年教育家型教师培养工程学习活动期间,成功开设公开课《咏雪》。在研读文本做教学设计时,笔者数易其稿,深深地体会到只有立体地关照文本语境,才能做出更加适恰合理的教学设计。
  《咏雪》一文,记叙了谢太傅一家人在雪天谈论文义的故事,寥寥71字,刻画了谢道韫和胡儿兄妹的言语智慧,反映了这个家庭其乐融融的亲情。
  一、上下文语境,看谢家儿女的形象
  前两次教学设计,笔者主要关注的是这个故事上下文语境中所塑造的两个孩子的形象。当时,纷纷扬扬的大雪,引发了谢太傅的灵感,两个孩子跃跃欲试、各抒己见。一个说“撒盐空中差可拟”,一个说“未若柳絮因风起”,这不仅描写了雪,而且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的比喻展现出胡儿和谢道韫敏捷的思维,谢郎说话直白,妹妹则温婉智慧。“未若”表现出妹妹的直爽,兄妹之间的无拘无束, 自由自在的关系,两个孩子在比赛竞争中的质朴天真栩栩如生。于是,课堂上设计读出孩子的形象:
  师生合作,模拟场景。
  师:老师把人物的对话做了一点有趣的改动,大家再读一读,感觉一下人物说话是什么语气?
  [PPT]:
  “白雪纷纷何所似?”
  “撒盐空中差可拟!”
  “未若——柳絮——因风起。”
  (学生尝试朗读)
  生1:(读得很洪亮)“撒盐空中差可拟!”后面是感叹号,要读得比较有气势。表现这个男孩子说话的时候很豪迈。
  师:“豪迈”,我们换成“自信”是不是好点?
  生2(大声读):“未若——柳絮——因风起。”
  师:你看,这句话里有两个破折号,表示声音的延长,我们读得悠长一点好不好?
  生(尝试读)
  师:嗯,读出了女孩子的温婉。好,我们再来读一读。
  (师生合作朗读)
  师:同学们看,再变:
  [PPT]:
  “白雪纷纷何所似?”
  “撒盐空中差——可——拟?”
  “未若柳絮因风起!”
  (生朗读,并说明理由。)
  生3:“撒盐空中差——可——拟?”有点不确定,带着一种商量的口吻。
  师:“差可拟”嘛,不确定。
  生4:“未若柳絮因风起!”很自信,毫不犹豫。
  师:有一点反驳的意味。
  生5:我也觉得谢道韫说话时有一点不服输的意味。
  师:好,我们再来读一读,读出胡儿的商量的口吻和道韫不服输的心态。
  不一样的朗读,不一样的感受。课堂上通过朗读,当大家读出心里的胡儿和道韫。感受《世说新语》语言简洁,却耐人寻味,三言两语就刻画出人物的性格特征的特点。感受形象之后再研读两个比喻的妙处。课堂上,看学生既把握了人物形象也把握了比喻的妙处,似乎未尝不可。
  二、篇章语境,读太傅教育的智慧
  磨课修改教学设计,笔者关注到了这篇文章的篇章语境。“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这个故事先是交代故事的时间地点,人物,中心事件:讲论文义。接着,以“俄而”进入具体这次的雪天谈论文義之事涉及两个比喻的各有千秋,以“公大笑乐”结束故事;最后,文外语,编者跳出来说一句“即公大兄无奕女, 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为什么编者要跳出来说话?这就关注编者的叙述,关注文章的结构思路。引领学生画段分序,梳理结构,让学生对写清记叙文有把握。
  梳理了结构之后,就会发现,围绕谢太傅发生的家庭故事,讲论文义,这一个起点一个核心事件。太傅的问话,“白雪纷纷何所似?”切合情境,给孩子想象的空间,将语文和生活紧密联系,这个问题一提,就引发了孩子们的踊跃做答,体现了太傅的教育智慧之一。
  三、背景语境,读《世说新语》编者的意图
  课下注释提示,本篇选自《世说新语》中的《言语》篇,刘义庆当时编选《咏雪》进入《世说新语》的《言语》篇的目的应该就是让读者关注人物的言语之才吧。这样的背景语境无疑是值得我们教学中关注的抓手。
  于是笔者又一次调整教学设计,整个设计抓三个人物的对话。从太傅的讲论文义开始,到太傅的提问,到比喻,到大笑乐。这样,读出了太傅的教育智慧和这个家庭的诗书传教的氛围。
  [PPT]:
   白雪纷纷何所似
  撒盐空中差可拟
  未若柳絮因风起
  师:这样的对话,好吗?从第一句开始说起。
  生:看到大雪,发出话题,引出下面的两句话。
  师:激起大家的兴趣。
  师:命题作文,应时应景。有想象的空间,问的好,语文和生活连在一起。
  生:对比,想象力丰富。
  师:丰富想象力,补充。
  生:柳絮自然现象,纷纷扬扬很想象。
  师:没有那种飘逸飞扬之美,盐直接落下来。
  生:柳絮颜色相近,质感很相似,柔软轻盈。
  生:春天的,充满生命的感觉。盐,干巴巴,很重。
  师:没有春暖花开的美感。
  生:形象,特别。
  师:有风的作用,不仅写出了飞扬之态、轻盈之姿,形神韵更胜一筹。
  可见,结合篇章语境,关注太傅和孩子们的言语之才和家庭氛围,相比较于第一次的只关注比喻的妙用,更加符合整个故事的结构,也更接近编者的编选意图。
  四、单元语境,看教材编者的编排意图
  《咏雪》编排在统编本教材七上第二单元。这个单元有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莫怀戚的《散步》、泰戈尔和冰心的散文诗以及刘义庆编的《世说新语》二则。本文这个单元的单元导语这样提示我们:
  亲情,是人世间最普遍、最美好的情感之一。本单元课文,从不同角度抒写了亲人之间真挚动人的感情。阅读这些课文,可以加深我们对亲情的感受和理解,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
  学习本单元,要继续重视朗读,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注意语气、节奏的变化。在整体感知全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有的文章情感显豁直露,易于直接把握;有的则深沉含蓄,要从字里行间细细品味。
  韩雪屏教授在《与教学文本对话》一文中指出,实现与教学文本的对话,首先要领会编选意图。而编选意图,主要体现在单元提示、预习提示、思考和练习题目这四个方面。于是,笔者在教学设计上将《咏雪》教学内容定位在言语之才:太傅的言语之才——谢家儿女的言语之才——作者和编者的言语之才。教学方法则定位在朗读,读出语气、节奏的变化。不但课堂流程更顺畅了,而且教学设计更加贴近编排意图和文本自身的特质。
  ★作者通联:江苏昆山市葛江中学。
其他文献
“意脉,是中国诗学固有的概念。诗学中的‘意脉’指作家的立意,如同血液贯通全身一样,贯通全篇。‘意脉’的核心问题自然也就是立意是否贯穿全篇以及如何使之贯穿全篇的问题。(屈光《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识流》,《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5期)”不少理论家用意脉解读中国诗词作品,已有了众多成果。本文将意脉解读法应用于现代散文的立意探究中,尝试开辟意脉阅读法在散文“立意”探究上的应用。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
摘 要 整本书阅读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基于此,教师需要抓住每一部作品的写作特点,引导学生由外到内、由表及里地进行深度探究,从而实现真我阅读。笔者以章回体小说中“重复”的特点,巧妙切入《西游记》的整本书阅读,探索提高学生整本书阅读思维能力的实践方法。   关键词 重复;《西游记》;整本书阅读  《西游记》作为古代章回体小说的代表,整部作品中多
自从市教科院推行“让学引思”课堂教学改革以来,本人积极转变教学观念,主动探索课堂教改模式,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以期让学生获得终身发展必备的核心素养。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中学生要具备一定的语文素养,就必须学会自主学习,就必须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   “让学引思”课堂教学改革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科学素养是一种综合素养,它包
现下许多人,受西洋文化或陋习影响过深,对中国传统的审美文化,十之九弃之如敝屣。间有欲皓首穷经以为治业者,又常常标新立异,剑走偏锋,故出奇兵,炫鬻取胜。此种做法,正如沙滩建屋,风吹即倒,焉有生存之价值?也有一知半解者,却抱了收藏前辈先贤的态度,而真正于学问和艺术,却时常欠郑重或忠实,这对于真正的鉴赏,无关肢节痛痒,亦无法沁入作品的灵魂深处。  试举两例:  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天深夜
在中学语文教材的文言文作品中,政论散文的代表作《过秦论》,思维缜密、论证严整,风格气势磅礴、雄肆壮美。在此,笔者试图从本文虚词运用的角度,对《过秦论》进行初步的细读分析。在讨论过程中,笔者力图从文本本身出发,借用中国传统的文学批评理论,分析一下《过秦论》的艺术成就,并论述该文在中国文学写作中的历史地位。   一、文言政论散文阅读对议论文写作教学的启示意义   新高考语文形势下,写作的要求在不断
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以优美的语言,深沉热烈的感情回忆了作者从儿时到辛亥革命时期的生活片段,他采用了双重视角,一方面以孩童的无知眼光、蒙昧心灵去观察和感受周围的人与事,展现孩童眼中的风土人情,从而让读者体味到作者儿童时期生活的美好与缺憾。另一方面,鲁迅又辅以成人视角来反观儿童时期的生命体验,用成人的评判标准去重新衡量世界,以成人的视角来思考和反省成长过程,突出社会和体制的种种弊端。  一、巧妙选
无论是新高考,还是新课改,都因为一个“新”字让它们披上了一层神秘面纱,让我们颇有些“不识庐山真面目”。不过,综观近三年多套全国卷试题,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在选文取材的标准上,还是在出题设问的角度上,都展现出了诸多鲜明而独特的“新高考”性。我深信道家至理——大道至简,越是纷繁复杂,越是应该寻找核心要义。在诸多的表象中,我们会发现,新高考的“时政性”与“逻辑性”的显著特征表现尤为突出。因此,要想充分认
项羽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备受关注的人物,其跌宕起伏的传奇人生充满浪漫主义色彩,让后人对他情有独钟。历代和项羽有关的诗词歌赋就有近200首,其他古今中外的评论文章则数以千计。文人墨客们基于不同的角度、立场、价值观,对其做出自己的解读,于是原本同一个项羽,被解读出无数版本,且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那么,从学生的视角来看,在学习《项羽本纪》时,该如何解读项羽呢?   笔者在执教过程中,设置了这样几
“博雅1 1高效课堂”是阜南一中在借鉴山东昌乐二中“271高效课堂”和河北衡水中学“三转五让”教学模式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校情和学情,探索出的一条独树一帜的“教学模式”。“博雅1 1高效课堂”围绕课堂教学由知识立意转向能力立意的核心,以抓好备课、抓好学习小组的建设为重点,努力实现三个转变:即教师变导师,教室变学室,灌输变探究。诸多著名教育家都曾多次强调,真正的教育是对学生人生道路的引领。“博雅1
教《赤壁赋》时,遇到的最大难题就是苏轼的“取舍哲学”。我认为,要搞清这个问题,还得从“突围”说起。  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中认为,苏轼突围了一大波“文化群小”的围攻。当然,这些“文化群小”中,也包括“文化群大”沈括。对此,我不完全赞同。苏轼真正突围的是政治和自己。《赤壁赋》即是明证。在一次次“突围”中,苏轼构建了自己的“取舍哲学”思想。  “达济天下”是封建知识分子的精神“十字架”,也是他们甜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