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喜欢相声的人都知道,捧逗二人的配合是否默契,可以说是相声演出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而对于相声这种从形式到内容灵活度都相当高的藝术来说,捧逗关系可谓多种多样。近来推出的一本新书—— 《搭档》,一口气汇聚了23对相声界著名搭档的故事,很难讲这究竟是一本探讨相声艺术的书,还是一本相声名家的传记集合,或许对这些演员来说,从一开始搭伙,他们在艺术上的合作与生活中的相伴就早已密不可分。
《搭档》中对演员们合作的缘起展开了一一介绍:他们有的是靠“自由恋爱”走到一起的,像侯宝林和郭启儒、魏文亮和孟祥光;也有由长辈撮合的,比如阎笑儒和尹寿山、常宝霆和白全福。当他们相遇时,各自所处的人生状态也不尽相同:比如六岁即登台的李伯祥在遇到杜国芝时,已多年未参加相声演出,几乎断了说相声的念头,两人在相遇后则摽着膀子努力,决心用艺术改变命运;而马三立在遇到王凤山时,刚刚得到重返舞台的机会,他被王凤山挚诚的毛遂自荐深深打动,这才开始了两人共同谱写的又一个艺术青春……
走到一起已不易,能长时间合作更难。人们常用夫妻关系来比喻相声搭档,不仅是由于对长期合作的搭档双方来说,在一起的时间往往比和配偶还要长,更因为两人需要在诸多方面达成共识,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携起手来前行。可即便对夫妻来说,要做到这些也绝非易事。关于那些著名相声搭档的成功秘诀,《搭档》这本书的探寻值得相声研究者与爱好者细细琢磨,这不仅是由于书中每篇文章都秉着认真负责的态度,结合大量实例进行深入分析,更因为这本书的作者构成带来的丰富视角,带着读者从不同角度观察与体会。
书中写了23对相声搭档,共有26篇文章,其中一部分是多年从事相声创作和研究工作的作者所写,他们中不少与老艺术家们有着长期的接触,比如讲述赵振铎和赵世忠故事的廉春明曾经长期与“二赵”同在一个单位共事;也有一部分文章出自老先生们的高徒及后人,耳濡目染和言传身教使其对前辈的人生经历和艺术特点都相当了解,比如在书中为张永熙和关立明这对搭档撰文的,就是张永熙的弟子曹业海;再有一部分是演员自己动笔写亲身经历和感受,其中姜昆回忆李文华的文章可谓坦诚恳切,感人至深。
将上述三种作者身份进一步简化,便可分为“外人”和“自己”两大类,有趣之处就在这里—— “外人”在写搭档们的成功时,多会着眼于两人的共同之处,可谓“志同道合”。比如书中写到苏文茂和朱相臣在合作前,各自就都以冷幽默见长,后来两人在一起另辟蹊径,打造出了独具个性的艺术特点;再比如说到侯耀文和石富宽时,强调了两人共同秉承侯宝林的艺术思想,尤其注意把握“招趣逗笑”与“大方得体”之间的分寸。而当演员们自己讲述与搭档的关系时,说的大多是二人的差异所在,可以总结为某种意义上的“求同存异”。比如佟有为讲马树春非常注重仪表,他自己则“不修边幅,衣着随便”;又说马树春“特别新潮”,手机换得比年轻人都勤,而佟有为自己则“从小过穷日子过惯了,花钱抠抠唆唆”。再比如苗阜说自己“一身的江湖气”,说王声“一身的文人气”;在团队管理上,苗阜总觉得“一团和气就挺好”,王声则“是个认死理的人”……
当然,这里的“志同道合”与“求同存异”并不矛盾,只是不同视角展示出来的多个截面。而即便是得到了如此丰富的观察角度,我们依然没有办法总结出一个关于“成功相声搭档”的方程式,因为每一对搭档都是独特的,他们的成功都是不可复制的。而对相声界同行来说,可以借鉴的,是他们对相声艺术锲而不舍又有的放矢的努力进取;对普通的相声爱好者来说,可以从中感受到的,不只是相声艺术的魅力,还有超越相声本身的人性温暖……
书中写到杨振华讲述和金炳昶一同吃夜宵、乘火车的趣事,能令读者透过纸上的文字感受到老先生在回忆时的那份喜悦,还有对老搭档的深深怀念;书里讲到马季、唐杰忠一同在舟山渔船上体验生活,一起在家中接待友人的小故事时,两人的相互关心和共同的热情好客会让人觉得心头暖暖的;当了解了王谦祥和李增瑞是如何一步步走过来的,读者便仿佛成了两人这创纪录的五十八年合作的见证人;读姜昆讲述李文华接受声带手术十年之后,两人借音配像的机会又一起站在镜头前,李文华激动得眼含热泪,姜昆则紧紧地拉着李文华的手,那动人的场景会立刻浮现在眼前……
正如《搭档》这本书的宣传语所说,“台上一场买卖,台下一辈子交情”,读着他们的人生故事,就好像体验了许多种不同的人生……或许,每个人都需要个好搭档。你人生中的搭档呢?
《搭档》中对演员们合作的缘起展开了一一介绍:他们有的是靠“自由恋爱”走到一起的,像侯宝林和郭启儒、魏文亮和孟祥光;也有由长辈撮合的,比如阎笑儒和尹寿山、常宝霆和白全福。当他们相遇时,各自所处的人生状态也不尽相同:比如六岁即登台的李伯祥在遇到杜国芝时,已多年未参加相声演出,几乎断了说相声的念头,两人在相遇后则摽着膀子努力,决心用艺术改变命运;而马三立在遇到王凤山时,刚刚得到重返舞台的机会,他被王凤山挚诚的毛遂自荐深深打动,这才开始了两人共同谱写的又一个艺术青春……
走到一起已不易,能长时间合作更难。人们常用夫妻关系来比喻相声搭档,不仅是由于对长期合作的搭档双方来说,在一起的时间往往比和配偶还要长,更因为两人需要在诸多方面达成共识,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携起手来前行。可即便对夫妻来说,要做到这些也绝非易事。关于那些著名相声搭档的成功秘诀,《搭档》这本书的探寻值得相声研究者与爱好者细细琢磨,这不仅是由于书中每篇文章都秉着认真负责的态度,结合大量实例进行深入分析,更因为这本书的作者构成带来的丰富视角,带着读者从不同角度观察与体会。
书中写了23对相声搭档,共有26篇文章,其中一部分是多年从事相声创作和研究工作的作者所写,他们中不少与老艺术家们有着长期的接触,比如讲述赵振铎和赵世忠故事的廉春明曾经长期与“二赵”同在一个单位共事;也有一部分文章出自老先生们的高徒及后人,耳濡目染和言传身教使其对前辈的人生经历和艺术特点都相当了解,比如在书中为张永熙和关立明这对搭档撰文的,就是张永熙的弟子曹业海;再有一部分是演员自己动笔写亲身经历和感受,其中姜昆回忆李文华的文章可谓坦诚恳切,感人至深。
将上述三种作者身份进一步简化,便可分为“外人”和“自己”两大类,有趣之处就在这里—— “外人”在写搭档们的成功时,多会着眼于两人的共同之处,可谓“志同道合”。比如书中写到苏文茂和朱相臣在合作前,各自就都以冷幽默见长,后来两人在一起另辟蹊径,打造出了独具个性的艺术特点;再比如说到侯耀文和石富宽时,强调了两人共同秉承侯宝林的艺术思想,尤其注意把握“招趣逗笑”与“大方得体”之间的分寸。而当演员们自己讲述与搭档的关系时,说的大多是二人的差异所在,可以总结为某种意义上的“求同存异”。比如佟有为讲马树春非常注重仪表,他自己则“不修边幅,衣着随便”;又说马树春“特别新潮”,手机换得比年轻人都勤,而佟有为自己则“从小过穷日子过惯了,花钱抠抠唆唆”。再比如苗阜说自己“一身的江湖气”,说王声“一身的文人气”;在团队管理上,苗阜总觉得“一团和气就挺好”,王声则“是个认死理的人”……
当然,这里的“志同道合”与“求同存异”并不矛盾,只是不同视角展示出来的多个截面。而即便是得到了如此丰富的观察角度,我们依然没有办法总结出一个关于“成功相声搭档”的方程式,因为每一对搭档都是独特的,他们的成功都是不可复制的。而对相声界同行来说,可以借鉴的,是他们对相声艺术锲而不舍又有的放矢的努力进取;对普通的相声爱好者来说,可以从中感受到的,不只是相声艺术的魅力,还有超越相声本身的人性温暖……
书中写到杨振华讲述和金炳昶一同吃夜宵、乘火车的趣事,能令读者透过纸上的文字感受到老先生在回忆时的那份喜悦,还有对老搭档的深深怀念;书里讲到马季、唐杰忠一同在舟山渔船上体验生活,一起在家中接待友人的小故事时,两人的相互关心和共同的热情好客会让人觉得心头暖暖的;当了解了王谦祥和李增瑞是如何一步步走过来的,读者便仿佛成了两人这创纪录的五十八年合作的见证人;读姜昆讲述李文华接受声带手术十年之后,两人借音配像的机会又一起站在镜头前,李文华激动得眼含热泪,姜昆则紧紧地拉着李文华的手,那动人的场景会立刻浮现在眼前……
正如《搭档》这本书的宣传语所说,“台上一场买卖,台下一辈子交情”,读着他们的人生故事,就好像体验了许多种不同的人生……或许,每个人都需要个好搭档。你人生中的搭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