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进行,灌注式教学模式逐渐被新的教学模式所代替,新的课程标准在物理课程的构建中要求:应注重让学生经历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认知过程,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实践,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实验可以促进学生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并且可以使学生学到如何去获取知识,因此在物理教学中实验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但现今的物理实验教学中,存在许多教师“包办”的现象。如:在学生做实验前,教师从实验目的、原理、器材、步骤、结果、注意事项等各方面用相当长的时间细细讲解,甚至边讲边演示,然后让学生按照教师的意图做实验、取数据,实验就算完成了。这种填鸭式的实验教学模式,极大地影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能力的培养。探究式实验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通过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亲身体验而获得结论的一种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实质上是将科学领域的探究引入课堂,使学生通过类似科学家的探究过程来理解科学概念和科学规律。因此,运用探究式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发展和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是很有益处的。
一、大胆尝试
1.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发现问题,从而提出问题。
教师可根据教材的要求和特点,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入手,创设一些能引起学生好奇,但用现有知识又不能解决的情景,引导学生进入研究物理现象的浓厚氛围中。如:在讲“声音的产生”时,让学生制造各种各样的声音,使学生处于声音的王国中,提出“我想知道”的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很多,师生应将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类筛选,然后选出和本课有关的研究课题,使“探究”活动的目的性更强。
2.结合已有知识、生活经验,进行大胆猜想。
猜想不是胡思乱想,而是对实验结果的科学预测,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要素之一。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猜想。如:探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时,学生讨论后普遍认为:因为蒸发只在液体表面进行,那么蒸发可能与液体的表面积有关;夏天湿衣服比冬天晒得快,那么蒸发可能与液体的温度有关;人们晒衣服时习惯于放通风的地方,那么蒸发可能与液面上空气流速度有关。这样确定了自己的猜想可为下一步的学习做准备。
3.制定计划,设计实验。
这是探究过程中关键一步,是培养学生实验技能和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探究精神的关键所在,也是学生学习物理知识提高分析能力的关键所在。教师应让学生经过讨论,在教师指导点拨下,把实验设计思想渗透给学生,让学生自由选择实验器材,探索实验方法和实验操作步骤,不宜直接提供实验方案,以妨碍学生探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探究伏安法测电阻的实验中,有部分学生直接把电流表与未知电阻串联,电压表与未知电阻并联后接入电路中,另一部分学生在上述电路中又串联了一个滑动变阻器。我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第二种方案比第一种方案好,最后由学生确定使用第二种方案进行实验。
4.进行实验,收集证据,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明确实验方案、器材和步骤以后,探究活动准备工作已经就绪,学生这时可以开始进行实验。在实验探究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巡视、指导、启发,对学生不易完成的操作可加以示范。在实验操作的过程中,学生往往只重视现象,忽略数据的处理,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做好实验记录,根据现象找本质,让每组学生汇报探究结果,集思广益,归纳总结出统一的结论。
5.交流与评估。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同组实验者之间已经进行了内部的讨论和小范围的交流,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扩大交流范围,在交流活动中达到“切磋”的目的,实现思维的碰撞。这样可在交流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交流评估是科学探究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应及时获取反馈信息,并加以不断修正,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在交流中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二、教学实践的反思
1.探究活动是师生互动的过程。
初中生虽有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但分析判断能力还不成熟,自主性还不强,因此还需要给予正确的、及时的指导。在探究学习中完全放手、束缚太多都不现实,不仅不能实现教学目标,而且对后续课程的学习也有负面影响。因此探究性学习活动中,既需要学生的自主探究,又需要教师的必要指导,在互动中实现教学目标。
在探究《在并联电路中的电流关系》时,我最初是想完全开放,让学生自主探究。即创设情景后,由学生观察、讨论、猜想干路电流与支路电流的关系,然后自行设计方案、小组实验,检验自己的猜想是否成立,最终得出结论。但是,在试教过程中,明显感到难以驾驭,有的学生甚至对我的意图不完全明白,结果只好临时调整教学策略,效果自然不理想。通过反思,我认识到只有好的愿望、好的理念,不考虑学生的现状,自然不会获得理想的效果。
根据初二学生的认知能力我重新设计了方案,适当增加了教师的指导,针对学生的猜想,分步实验,逐个检验,及时交流,教师也成为研究主体中的一员,效果就理想多了。由于把学习过程还给了学生,没有了教师的绝对权威,学生依据自己的天性、智力水准,自然地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认知过程,他们的热情自然高涨,从不同的角度思考、讨论,设计不同的方案,选取不同的实验用具,积极动手实验,再思考、讨论、交流,俨然一幅科学研究的情景。除了通常一些方法(一只电流表分三次接入电路),学生在活动中又找到了一种很有创意的方法。例如只需一只电流表,只接一次线就能完成实验。
显然,学生在课堂活动中已经成为了教学主体,他们为自己的发现(或称为创新)而欢欣,这样亲历的探究过程他们会终生难忘。
探究教学活动是一种特殊的认知和实践活动,教师和学生都是主体,也必须成为主体。他们各自通过自己的能动作用,履行各自的角色,并且和谐互动,只有这样,探究教学活动才能顺利展开。如果教师、学生中任何一方不能积极、能动、自主、创造性地履行自身的角色,便失去了主体的特性,那么,探究教学的目标也就不可能实现。
2.探究活动应允许学生出错。
由于器材、环境、知识水准、操作技能等原因,学生的实验结果和结论有时误差较大。教师若以此为契机提出问题,通过分析、讨论,找出原因,改进实验方法,对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综合能力会大有益处。对学生实验中的误差,教师切不可轻率指责、否定。同时,课前分组也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能力状况,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应及时组织交流,以使学生学会倾听他人的见解,从而学会携手合作以实现活动目标。当然,课后的补救也是必要的。对探究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小组或个人,教师应提供再探究的机会,帮助他们在分析失败原因的基础上,改进实验方法,完成探究,消除失败产生负面影响的可能。共性的问题,教师要采取恰当的措施补救,或提出新的探究课题。这很正常,正是因为问题或错误,才有了改进和创新。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探究式实验教学是新的课程标准的要求,是物理教学中实现态度、价值、过程、能力与方法目标的最好载体。上好探究课的标准在于:能否符合学生的实际;能否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兴趣;能否使学生体验到科学研究的真实过程和方法;能否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一、大胆尝试
1.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发现问题,从而提出问题。
教师可根据教材的要求和特点,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入手,创设一些能引起学生好奇,但用现有知识又不能解决的情景,引导学生进入研究物理现象的浓厚氛围中。如:在讲“声音的产生”时,让学生制造各种各样的声音,使学生处于声音的王国中,提出“我想知道”的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很多,师生应将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类筛选,然后选出和本课有关的研究课题,使“探究”活动的目的性更强。
2.结合已有知识、生活经验,进行大胆猜想。
猜想不是胡思乱想,而是对实验结果的科学预测,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要素之一。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猜想。如:探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时,学生讨论后普遍认为:因为蒸发只在液体表面进行,那么蒸发可能与液体的表面积有关;夏天湿衣服比冬天晒得快,那么蒸发可能与液体的温度有关;人们晒衣服时习惯于放通风的地方,那么蒸发可能与液面上空气流速度有关。这样确定了自己的猜想可为下一步的学习做准备。
3.制定计划,设计实验。
这是探究过程中关键一步,是培养学生实验技能和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探究精神的关键所在,也是学生学习物理知识提高分析能力的关键所在。教师应让学生经过讨论,在教师指导点拨下,把实验设计思想渗透给学生,让学生自由选择实验器材,探索实验方法和实验操作步骤,不宜直接提供实验方案,以妨碍学生探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探究伏安法测电阻的实验中,有部分学生直接把电流表与未知电阻串联,电压表与未知电阻并联后接入电路中,另一部分学生在上述电路中又串联了一个滑动变阻器。我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第二种方案比第一种方案好,最后由学生确定使用第二种方案进行实验。
4.进行实验,收集证据,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明确实验方案、器材和步骤以后,探究活动准备工作已经就绪,学生这时可以开始进行实验。在实验探究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巡视、指导、启发,对学生不易完成的操作可加以示范。在实验操作的过程中,学生往往只重视现象,忽略数据的处理,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做好实验记录,根据现象找本质,让每组学生汇报探究结果,集思广益,归纳总结出统一的结论。
5.交流与评估。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同组实验者之间已经进行了内部的讨论和小范围的交流,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扩大交流范围,在交流活动中达到“切磋”的目的,实现思维的碰撞。这样可在交流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交流评估是科学探究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应及时获取反馈信息,并加以不断修正,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在交流中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二、教学实践的反思
1.探究活动是师生互动的过程。
初中生虽有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但分析判断能力还不成熟,自主性还不强,因此还需要给予正确的、及时的指导。在探究学习中完全放手、束缚太多都不现实,不仅不能实现教学目标,而且对后续课程的学习也有负面影响。因此探究性学习活动中,既需要学生的自主探究,又需要教师的必要指导,在互动中实现教学目标。
在探究《在并联电路中的电流关系》时,我最初是想完全开放,让学生自主探究。即创设情景后,由学生观察、讨论、猜想干路电流与支路电流的关系,然后自行设计方案、小组实验,检验自己的猜想是否成立,最终得出结论。但是,在试教过程中,明显感到难以驾驭,有的学生甚至对我的意图不完全明白,结果只好临时调整教学策略,效果自然不理想。通过反思,我认识到只有好的愿望、好的理念,不考虑学生的现状,自然不会获得理想的效果。
根据初二学生的认知能力我重新设计了方案,适当增加了教师的指导,针对学生的猜想,分步实验,逐个检验,及时交流,教师也成为研究主体中的一员,效果就理想多了。由于把学习过程还给了学生,没有了教师的绝对权威,学生依据自己的天性、智力水准,自然地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认知过程,他们的热情自然高涨,从不同的角度思考、讨论,设计不同的方案,选取不同的实验用具,积极动手实验,再思考、讨论、交流,俨然一幅科学研究的情景。除了通常一些方法(一只电流表分三次接入电路),学生在活动中又找到了一种很有创意的方法。例如只需一只电流表,只接一次线就能完成实验。
显然,学生在课堂活动中已经成为了教学主体,他们为自己的发现(或称为创新)而欢欣,这样亲历的探究过程他们会终生难忘。
探究教学活动是一种特殊的认知和实践活动,教师和学生都是主体,也必须成为主体。他们各自通过自己的能动作用,履行各自的角色,并且和谐互动,只有这样,探究教学活动才能顺利展开。如果教师、学生中任何一方不能积极、能动、自主、创造性地履行自身的角色,便失去了主体的特性,那么,探究教学的目标也就不可能实现。
2.探究活动应允许学生出错。
由于器材、环境、知识水准、操作技能等原因,学生的实验结果和结论有时误差较大。教师若以此为契机提出问题,通过分析、讨论,找出原因,改进实验方法,对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综合能力会大有益处。对学生实验中的误差,教师切不可轻率指责、否定。同时,课前分组也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能力状况,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应及时组织交流,以使学生学会倾听他人的见解,从而学会携手合作以实现活动目标。当然,课后的补救也是必要的。对探究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小组或个人,教师应提供再探究的机会,帮助他们在分析失败原因的基础上,改进实验方法,完成探究,消除失败产生负面影响的可能。共性的问题,教师要采取恰当的措施补救,或提出新的探究课题。这很正常,正是因为问题或错误,才有了改进和创新。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探究式实验教学是新的课程标准的要求,是物理教学中实现态度、价值、过程、能力与方法目标的最好载体。上好探究课的标准在于:能否符合学生的实际;能否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兴趣;能否使学生体验到科学研究的真实过程和方法;能否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