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渠道,而合理、构思新颖的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的前奏曲。在新课改理念指导下的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教师应从实际出发,优化课堂教学设计,使课堂充满人文氛围,使信息技术课堂成为育心有效的课堂。作者从信息技术课程的现状出发,探索性地提出了自己在实践中总结出的新的课堂管理策略。
关键词: 信息技术教学 教学策略 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学科同语文、数学等学科一样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有充实的技术内涵,又突出其丰富的文化价值,具有人文的特性。它除了涉及计算机技术之外,还涉及许多其他学科,如环境、语文、数学、审美艺术、硬件时尚、软件开发等,具有综合性特点。这就决定了其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的巨大差异。要提高教学效率,教学策略的选择在整个教学系统中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仅是优化教学过程和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环节,还是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经过多年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实践,笔者形成了“理论储备→实践操作→把握重难点→点拨指导→练习强化”的五环节教学模式。在这个模式中,理论课是基础,没有理论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是运用计算机及应用软件以获得知识,掌握技能的方法,使计算机教学形象、生动;练习是教学中学生对知识理解、消化进而形成技能、技巧的重要环节,是照顾学困生、促进中等生、发展优秀生的主要手段。下面笔者结合多年教学经验,对信息技术学科特点及教学策略作分析。
一、夯实理论,提高教学水平
信息技术的综合性特点,在教学上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它不仅要求教师学识渊博,知识面广,而且要有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和教学水平。教师只有不断学习各种先进教学理论,树立起新的教育观念,掌握先进的技术与教学手段,合理选用并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才能更准确、更深入地分析和把握教材,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基础发展和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联系生活,重视实践操作
实践是运用计算机及应用软件以获得知识、掌握技能的方法,教师通过启发思考,鼓励学生启动创造性思维,使计算机教学形象、生动、快乐。教师备课时,要善于精心设计练习,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还要归纳学生质疑中提出的问题,并针对问题设计探究实践上机操作,增强趣味性,活跃气氛,激发学生兴趣。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习惯于把书本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割裂开来,更谈不上运用现代的信息技术优化教学手段,学生被动地学习书本上抽象的知识,久而久之,就出现了重知识、轻能力,学习生活苍白无味的现象。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计算机课程本身所具有的优势,把书本知识和学生生活体验结合起来,使教学内容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运用图像生动、融知识科技为一体的现代信息技术,如多媒体电化教学手段和设备进行教学设计,从而有效培养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转为“主动”。教学设计中还应根据新课标精神,设计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自己,开发自身潜力,实现信息技术知识从书本形态到生命形态的转化。此外,课堂教学中还可适当布置一些实验习题,供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多途径思考,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促进学生创新知识的形成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把握重难点,优化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如果能很好地把握教学的重点与难点,那么整个课堂的教学效率会更高,教学目标也会更加明确、更具针对性。所以说把握重点、难点是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在课堂教学之前,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根据学生的能力,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课堂教学重难点的落实,只有在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中,才能真正认识教学重难点的含义和特点,才能科学地研究、有效地指导教学活动的开展。另外,教学设计中要把每一位学生看成是一种宝贵的资源,根据每一类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分层设计教学方案,教学设计要让老师和每一位学生在参与教学中得到多方面的满足,让师生的生命活力在教学设计中涌动。
四、适时点拨,实施分层指导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适时、恰当、精练的讲解是学生顺利达标的关键,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桥梁。在整个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适时进行启发、引导和评价,对那些通过读书、实践仍有疑问的地方进行点拨、讲解和指导。课堂教学结束时,要精讲多练有的放矢,照应目标指出本节课的重点及关键所在,使学生所学新知识与原有知识同化,从而形成知识体系。然后指导学生有目的有方向地进行练习和实践,如对于标题的排版、文字的修改、段落的连接、段落调整与段落排版、调整字间距和行间距、设置打印页面等问题,在学生进行现场实践的同时进行适当点拨指导。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点拨指导的目标是拔尖,加深他们理解知识的深度与广度,要求他们“立志向、善思考、自己走”,鼓励他们“善思考、善提问”;对于中等学生而言,指导的目标侧重于整体提高,要求他们“促内化、助迁移、渐放手”;对于学困生来说,点拨指导目的是让他们达标,重点为“抓基础、养习惯、带着走”,鼓励他们“敢实践、敢操作、敢提问”。分层指导的同时要强调评价对教学的激励和促进作用,弱化评价的选拔与甄别功能,以生成性的动态评价科学,客观地反映学生的点滴进步。
五、练习强化,以学促用以用促学
练习是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消化并形成技能、技巧的重要环节,是照顾学困生、促进中等生、发展优秀生的主要手段。在计算机这门学科中,练习无疑是实践的重复,它在使全体学生掌握基本要领的同时,给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广阔的空间。如在上机操作课中,可以通过学校的多媒体展示系统,将有一定电脑基础的学生的电脑作品制成幻灯片并配上优雅的音乐进行播放,学生在被认可的过程中找到了自我,提高了自信心,学习的积极性必然提高。此外,信息技术实践能力不断提高,还有赖于第二课堂的积极开展。教师要鼓励学生利用所学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或学习其他学科中进行丰富多彩的创作和信息交流活动,从而做到“以学促用,以用促学”。如研究性课题的研究,班级网页制作,用Internet进行信息交流和资料查询,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各种电子作品制作的竞赛,这些不但有利于巩固学生已学知识,拓展、加深其所学内容,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大大提高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信心与热情,有利于学生实践水平的发挥与提高。
总之,合理、构思新颖的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的前奏曲。教学设计不仅包含教学内容,而且必须考虑课堂教学活动中人的因素,即师生活动和师生互动的过程,着眼于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和谐课堂气氛的营造,让学生放飞思维和想象的翅膀尽情翱翔,这样的课堂才会成为育心有效的课堂。
实践证明:计算机教学如果灵活多变、目标明确,且教学内容活泼多样、美观实用,则无疑能激发学生非凡的创造力和高超的设计技术潜能。“理论储备→实践操作→确定难点→点拨指导→练习强化”各环节的实施,都给了学生充分的展示空间,充分展现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参考文献:
[1]李勇帆.《信息技术课程》的教育目标及学科特点与教学建议.教育技术通讯.
[2]姚爱姬.异步分层教学让所有的学生有所成.浙江现代教育技术,第6期.
[3]韩朝晖.网络教学在信息技术课中的实现.中国电化教育,2001/9.
[4]李立红.信息技术课程改革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作用.
关键词: 信息技术教学 教学策略 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学科同语文、数学等学科一样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有充实的技术内涵,又突出其丰富的文化价值,具有人文的特性。它除了涉及计算机技术之外,还涉及许多其他学科,如环境、语文、数学、审美艺术、硬件时尚、软件开发等,具有综合性特点。这就决定了其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的巨大差异。要提高教学效率,教学策略的选择在整个教学系统中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仅是优化教学过程和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环节,还是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经过多年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实践,笔者形成了“理论储备→实践操作→把握重难点→点拨指导→练习强化”的五环节教学模式。在这个模式中,理论课是基础,没有理论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是运用计算机及应用软件以获得知识,掌握技能的方法,使计算机教学形象、生动;练习是教学中学生对知识理解、消化进而形成技能、技巧的重要环节,是照顾学困生、促进中等生、发展优秀生的主要手段。下面笔者结合多年教学经验,对信息技术学科特点及教学策略作分析。
一、夯实理论,提高教学水平
信息技术的综合性特点,在教学上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它不仅要求教师学识渊博,知识面广,而且要有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和教学水平。教师只有不断学习各种先进教学理论,树立起新的教育观念,掌握先进的技术与教学手段,合理选用并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才能更准确、更深入地分析和把握教材,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基础发展和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联系生活,重视实践操作
实践是运用计算机及应用软件以获得知识、掌握技能的方法,教师通过启发思考,鼓励学生启动创造性思维,使计算机教学形象、生动、快乐。教师备课时,要善于精心设计练习,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还要归纳学生质疑中提出的问题,并针对问题设计探究实践上机操作,增强趣味性,活跃气氛,激发学生兴趣。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习惯于把书本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割裂开来,更谈不上运用现代的信息技术优化教学手段,学生被动地学习书本上抽象的知识,久而久之,就出现了重知识、轻能力,学习生活苍白无味的现象。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计算机课程本身所具有的优势,把书本知识和学生生活体验结合起来,使教学内容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运用图像生动、融知识科技为一体的现代信息技术,如多媒体电化教学手段和设备进行教学设计,从而有效培养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转为“主动”。教学设计中还应根据新课标精神,设计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自己,开发自身潜力,实现信息技术知识从书本形态到生命形态的转化。此外,课堂教学中还可适当布置一些实验习题,供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多途径思考,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促进学生创新知识的形成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把握重难点,优化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如果能很好地把握教学的重点与难点,那么整个课堂的教学效率会更高,教学目标也会更加明确、更具针对性。所以说把握重点、难点是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在课堂教学之前,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根据学生的能力,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课堂教学重难点的落实,只有在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中,才能真正认识教学重难点的含义和特点,才能科学地研究、有效地指导教学活动的开展。另外,教学设计中要把每一位学生看成是一种宝贵的资源,根据每一类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分层设计教学方案,教学设计要让老师和每一位学生在参与教学中得到多方面的满足,让师生的生命活力在教学设计中涌动。
四、适时点拨,实施分层指导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适时、恰当、精练的讲解是学生顺利达标的关键,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桥梁。在整个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适时进行启发、引导和评价,对那些通过读书、实践仍有疑问的地方进行点拨、讲解和指导。课堂教学结束时,要精讲多练有的放矢,照应目标指出本节课的重点及关键所在,使学生所学新知识与原有知识同化,从而形成知识体系。然后指导学生有目的有方向地进行练习和实践,如对于标题的排版、文字的修改、段落的连接、段落调整与段落排版、调整字间距和行间距、设置打印页面等问题,在学生进行现场实践的同时进行适当点拨指导。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点拨指导的目标是拔尖,加深他们理解知识的深度与广度,要求他们“立志向、善思考、自己走”,鼓励他们“善思考、善提问”;对于中等学生而言,指导的目标侧重于整体提高,要求他们“促内化、助迁移、渐放手”;对于学困生来说,点拨指导目的是让他们达标,重点为“抓基础、养习惯、带着走”,鼓励他们“敢实践、敢操作、敢提问”。分层指导的同时要强调评价对教学的激励和促进作用,弱化评价的选拔与甄别功能,以生成性的动态评价科学,客观地反映学生的点滴进步。
五、练习强化,以学促用以用促学
练习是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消化并形成技能、技巧的重要环节,是照顾学困生、促进中等生、发展优秀生的主要手段。在计算机这门学科中,练习无疑是实践的重复,它在使全体学生掌握基本要领的同时,给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广阔的空间。如在上机操作课中,可以通过学校的多媒体展示系统,将有一定电脑基础的学生的电脑作品制成幻灯片并配上优雅的音乐进行播放,学生在被认可的过程中找到了自我,提高了自信心,学习的积极性必然提高。此外,信息技术实践能力不断提高,还有赖于第二课堂的积极开展。教师要鼓励学生利用所学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或学习其他学科中进行丰富多彩的创作和信息交流活动,从而做到“以学促用,以用促学”。如研究性课题的研究,班级网页制作,用Internet进行信息交流和资料查询,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各种电子作品制作的竞赛,这些不但有利于巩固学生已学知识,拓展、加深其所学内容,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大大提高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信心与热情,有利于学生实践水平的发挥与提高。
总之,合理、构思新颖的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的前奏曲。教学设计不仅包含教学内容,而且必须考虑课堂教学活动中人的因素,即师生活动和师生互动的过程,着眼于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和谐课堂气氛的营造,让学生放飞思维和想象的翅膀尽情翱翔,这样的课堂才会成为育心有效的课堂。
实践证明:计算机教学如果灵活多变、目标明确,且教学内容活泼多样、美观实用,则无疑能激发学生非凡的创造力和高超的设计技术潜能。“理论储备→实践操作→确定难点→点拨指导→练习强化”各环节的实施,都给了学生充分的展示空间,充分展现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参考文献:
[1]李勇帆.《信息技术课程》的教育目标及学科特点与教学建议.教育技术通讯.
[2]姚爱姬.异步分层教学让所有的学生有所成.浙江现代教育技术,第6期.
[3]韩朝晖.网络教学在信息技术课中的实现.中国电化教育,2001/9.
[4]李立红.信息技术课程改革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