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媒体教育是一种综合运用声音、文字、图像、动画、视频等多种媒体的现代教育技术。它把文字、图片、视频、声音、动画等集于一体,具有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再现性和运动变化的可控性、模拟性以及强大的交互功能。运用多媒体进行初中历史教学可以改变传统教学的信息传递方式,图文并茂,声像并举,能够有效地渲染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课堂效率,是促进学生整体素质提高的有效途径。下面,我就谈谈多媒体技术在初中历史教学的作用。
一、多媒体技术有利于丰富教学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结合中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有的放矢,恰到好处地利用多媒体特有的感染力和形象性,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产生乐于学习的心理需求,进入主动学习、积极思维的认识活动中去。
比如,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全过程是学生十分感兴趣的一个重点,而战争的尾声--日本无条件投降更是学生关注的热点。然而,让学生了解日本投降的全过程,仅仅让他们侧耳倾听教师精彩的讲述显然是不够的。因为学生的思维只是跟着听觉在行动,而没有与视觉、触觉有机结合在一起。没有观察、缺乏想象的思维只能停留在初级阶段。如果利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操作计算机,选择所需了解的日本无条件投降某些片段进行思考、研究。学生可以清楚地看到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的场面;日本首相铃木声嘶力竭叫嚣"本土决战"的声音;美国的"小男孩"、"胖子"在日本广岛、长崎上空卷起的蘑菇云;苏联红军进入东北的壮观以及毛泽东向中国人民发出"对日寇最后一战"的号召和日本外相重光葵、参谋长梅津美治朗在东京湾"密苏里"号上垂头丧气签字的神态。所有这些活生生的场面,会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从而对日本无条件投降这段历史刻骨铭心,激发学生无穷学习兴趣。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有利于教师突破教学难点
教材中的某些内容比较抽象或复杂,年代久远或地域空间概念强,学生感到陌生,教师也难以用语言讲清,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很难突破这些难点。而运用多媒体教育技术,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无声为有声,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共同作用以强化感知,或帮助其建立起地域空间想象能力,解决了过去许多教师"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苦衷。
如讲"三国鼎立的形成"内容时,对于赤壁之战交战双方进退路线学生难以形成正确的时空概念,我在课堂上使用自制的多媒体课件进行演示,并配以声音讲解,这一难点就迎刃而解了。学生看了演示动画后效果很好,从而突破学生难以树立空间概念这一难点。
三、运用多媒体教学,使历史教学在内容和方法上也出现新取向
我们初中历史是"副科"、是"豆芽科",在人们的心目中好象可有可无,但是,对于我们历史教师来讲,就不能用这种观念来指导教学。要还历史学科在教育中的本来面目,就得靠我们广大的历史教育工作者去拼,去奋斗。我们在教学中应该给学生灌输:
(一)介绍历史方法,鼓励他们问"我们怎样知道?"以及教他们评价史料。
(二)让学生接触多种体例--社会史、政治史、地方史,专题学习及发展史等。
(三)应该开拓学生对历史本质的认识,以及对第二层次概念如史料、解释、变迁与连贯等的理解。目前,好些国家历史教师都朝这个方向发展,这就是历史教学在内容和方法上出现的新取向。我们初中历史教师应该主动地把初高中历史教学连接起来,为学生的成长和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发挥德育教育功能
历史学科是一门具有较强的思想教育作用的学科,在历史教学中一定要带有爱憎分明的情感,进行爱国主义精神教育是历史教学的灵魂,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应该寓思想教育于历史知识的传授之中,同时,通过师生感情交流,创设特定的历史情境,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再现"已消逝的历史现象,调动起学生的听觉、视觉等感觉器官,使学生感受到历史氛围,从而进入历史角色,受到感染和教育,做到以史动人,以史育人。例如讲到《新中国初期的外交》的时候,首先播放历史记录片《周恩来外交风云》,让学生初步了解新中国初期的外交状况,因为新中国成立初期周恩来作为第一任外交部长,直接或间接参与了所有外交活动,他的外交风云实际上就是当时中国外交的缩影。
总而言之,在历史课的再现教学中,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一个特定的历史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处理和分析感性材料的能力,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培养爱国主义精神,从而圆满完成教学任务,进一步达到教学目的。
一、多媒体技术有利于丰富教学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结合中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有的放矢,恰到好处地利用多媒体特有的感染力和形象性,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产生乐于学习的心理需求,进入主动学习、积极思维的认识活动中去。
比如,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全过程是学生十分感兴趣的一个重点,而战争的尾声--日本无条件投降更是学生关注的热点。然而,让学生了解日本投降的全过程,仅仅让他们侧耳倾听教师精彩的讲述显然是不够的。因为学生的思维只是跟着听觉在行动,而没有与视觉、触觉有机结合在一起。没有观察、缺乏想象的思维只能停留在初级阶段。如果利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操作计算机,选择所需了解的日本无条件投降某些片段进行思考、研究。学生可以清楚地看到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的场面;日本首相铃木声嘶力竭叫嚣"本土决战"的声音;美国的"小男孩"、"胖子"在日本广岛、长崎上空卷起的蘑菇云;苏联红军进入东北的壮观以及毛泽东向中国人民发出"对日寇最后一战"的号召和日本外相重光葵、参谋长梅津美治朗在东京湾"密苏里"号上垂头丧气签字的神态。所有这些活生生的场面,会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从而对日本无条件投降这段历史刻骨铭心,激发学生无穷学习兴趣。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有利于教师突破教学难点
教材中的某些内容比较抽象或复杂,年代久远或地域空间概念强,学生感到陌生,教师也难以用语言讲清,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很难突破这些难点。而运用多媒体教育技术,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无声为有声,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共同作用以强化感知,或帮助其建立起地域空间想象能力,解决了过去许多教师"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苦衷。
如讲"三国鼎立的形成"内容时,对于赤壁之战交战双方进退路线学生难以形成正确的时空概念,我在课堂上使用自制的多媒体课件进行演示,并配以声音讲解,这一难点就迎刃而解了。学生看了演示动画后效果很好,从而突破学生难以树立空间概念这一难点。
三、运用多媒体教学,使历史教学在内容和方法上也出现新取向
我们初中历史是"副科"、是"豆芽科",在人们的心目中好象可有可无,但是,对于我们历史教师来讲,就不能用这种观念来指导教学。要还历史学科在教育中的本来面目,就得靠我们广大的历史教育工作者去拼,去奋斗。我们在教学中应该给学生灌输:
(一)介绍历史方法,鼓励他们问"我们怎样知道?"以及教他们评价史料。
(二)让学生接触多种体例--社会史、政治史、地方史,专题学习及发展史等。
(三)应该开拓学生对历史本质的认识,以及对第二层次概念如史料、解释、变迁与连贯等的理解。目前,好些国家历史教师都朝这个方向发展,这就是历史教学在内容和方法上出现的新取向。我们初中历史教师应该主动地把初高中历史教学连接起来,为学生的成长和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发挥德育教育功能
历史学科是一门具有较强的思想教育作用的学科,在历史教学中一定要带有爱憎分明的情感,进行爱国主义精神教育是历史教学的灵魂,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应该寓思想教育于历史知识的传授之中,同时,通过师生感情交流,创设特定的历史情境,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再现"已消逝的历史现象,调动起学生的听觉、视觉等感觉器官,使学生感受到历史氛围,从而进入历史角色,受到感染和教育,做到以史动人,以史育人。例如讲到《新中国初期的外交》的时候,首先播放历史记录片《周恩来外交风云》,让学生初步了解新中国初期的外交状况,因为新中国成立初期周恩来作为第一任外交部长,直接或间接参与了所有外交活动,他的外交风云实际上就是当时中国外交的缩影。
总而言之,在历史课的再现教学中,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一个特定的历史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处理和分析感性材料的能力,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培养爱国主义精神,从而圆满完成教学任务,进一步达到教学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