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乐由情起”,这就是说音乐是由情感引起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应以自己的情感拨动学生情感的琴弦,使之产生共鸣。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审美情趣和爱国主义情感。那么,如何才能发挥音乐教育的“育人”作用,达到最佳的音乐教育效果呢?我认为借助情和景的创设,以充满情和景的语言、形象鲜明的图景、优美生动的舞姿,激发学生的情感和对音乐的兴趣,可达到心领神会、学以致用。
1.设景激情
自制卡片,创设情景。
著名教育家杜威说过:“为了激发学生的思维,必须有一个实际的经验情景,作为思维的开始阶段”。因此,让学生感性教材的同时,活的教学材料的诱因化刺激,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力。各种教学活动都有一个让学生感性接触教材的过程,为随后的理性加工做准备。而以何种方式呈现教学材料让学生接触,则是影响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在进行低年级音乐教学时,设计恰当的情景是非常重要的。
创设情景的方式很多,可以讲故事、放录像,也可以利用挂图等。恰当的情景可以营造与乐曲相适应的气氛,激发学生兴趣。以初中第五册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欣赏课为例:这是一手单乐章奏鸣曲,全曲听一遍就需要25分钟,还需结合欣赏曲讲述有关音乐知识,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体验、感受、理解音乐语言中所反映的现实生活和思想感情,如何在45分钟内使欣赏与理解相结合,我是这么设计的。
在课前自制说明文字的卡片和谱例、插图等投影22张。(分别设计乐曲知识、思想内容、情感变化、意境等等)。如“显示部”的投影(5):
主要曲式结构:单三部曲式(A_____B______A)
主要乐器:小提琴主奏
竖琴衬托
单簧管
双簧管 轻声应和
长笛
情绪: 优美、抒情
“楼台会”中投影(15)的一段文字说明:
如泣如诉的旋律催人泪下,犹如梁祝互诉衷肠心肺俱裂……
渐渐地这曲动人的爱情悲剧在代表梁山伯的大提琴和代表祝英台的独奏小提琴演奏中合二为一,不幸的遭遇残暴的封建压迫,使两人更加心心相印。
“哭灵投坟”一段,不但有作品的基本情绪、速度、力度、及其变化、旋律进行、乐器配置等投影说明,而且还有插图,如投影(17 ):
乐队突然奏出激昂的节奏,音乐急转直下。小提琴突出苦腔的音调,表现英台在得知山伯不幸病逝的噩耗后,悲痛欲绝的场面。她扑在山伯的新坟前呼天唤地,肝肠俱裂……
随着音乐的播放,学生完全被音乐感染了。这种音视结合的欣赏方式,极大的提高了时间效率和学生的欣赏兴趣。
创设意境,以景激趣。
如:我在教唱新哥《秋天多么美》时,精心制作了金黄色稻穗的头饰,绘制了金黄色稻浪滚滚的图画,准备了农民在金黄色田野里开镰收割的镜头。学生在环境中受到感染,犹如置身在硕果累累的金秋中。用明亮的音色,明快的节奏,演唱了《秋天多么美》,脸上露出了像金灿灿的秋天那么美的笑容.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 以声传情
在音乐教学中营造浓郁的音乐氛围,以声传情,是提高音乐教学质量的另一手段。
2.1 配乐谈话,以声传情:音乐老师的语言美在音乐教学中对学生起着熏陶感受美感的作用。然而我们在教学中往往只注重音乐教学本身而忽视了教学过程中的谈话,致使教学语言生硬、不连贯.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备谈话,要斟酌词句,务求语言生动、准确。教师在谈话时语言要力求优美动听,语气语调自然流畅,有节奏感,富有感情。要为自己的谈话配上合适的乐曲,让学生从诗一般的语言中感受美、感受情,从而进入歌曲的情景中,以达到以声传情的教学目的。
2.2 规范的范唱,以歌传情:教师感人的范唱是点燃学生形象思维的火花。
充满感情的范唱,能够调动学生的思维,使之产生与此有关的联想与想象,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水平。因此教师应较高的审美角度去理解歌曲的体裁、风格、情感、用熟练的、规范的、流畅的、含情的、传神的歌声去打动学生,使学生通过聆听,被教师美妙的歌声蕴含的美所打动,从而激起学习歌曲的兴趣。
3. 以动感情
边唱边舞,以舞感情
音乐教学中加入律动,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动静交替、情知互促,以动态的韵律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更好的调动学习积极性,还能加深对音乐作品内容的理解。
如:在教《牧歌》的过程中,配以蒙古族典型的动作“柔肩”,不仅点明了长调民歌的特点悠长、宽广,也表现了大草原一望无垠连绵起伏、风吹草低现牛羊的意境.一个乐句一个动作,还解决了个歌唱速度问题.短调也如此,以第二册第六课《嘎达梅林》为例,作“摆肩”动作来讲明短调的节奏紧凑规整的特点。大家边学边作,蒙古族的长短调民歌的区别也就明白无误了。
再如第一册第五课《歌声与微笑》,这是初中生第一次接受二声部教学,可跳集体舞加以配合,领头的做一个动作其余人跟着做,当唱道二声部时,可分两个队伍,一队同学可在头上拍手挥舞,另一队可在胸前拍手示意,用身体部位表示不同的音高,以这种方式练三度和声音程,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音乐的教学方法很多,各有奇妙,但创设情景使音乐情景交融,应该说不失为音乐教学的一种好方法。我们音乐老师的任务就是要在音乐教学过程中不断去发现美、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
1.设景激情
自制卡片,创设情景。
著名教育家杜威说过:“为了激发学生的思维,必须有一个实际的经验情景,作为思维的开始阶段”。因此,让学生感性教材的同时,活的教学材料的诱因化刺激,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力。各种教学活动都有一个让学生感性接触教材的过程,为随后的理性加工做准备。而以何种方式呈现教学材料让学生接触,则是影响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在进行低年级音乐教学时,设计恰当的情景是非常重要的。
创设情景的方式很多,可以讲故事、放录像,也可以利用挂图等。恰当的情景可以营造与乐曲相适应的气氛,激发学生兴趣。以初中第五册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欣赏课为例:这是一手单乐章奏鸣曲,全曲听一遍就需要25分钟,还需结合欣赏曲讲述有关音乐知识,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体验、感受、理解音乐语言中所反映的现实生活和思想感情,如何在45分钟内使欣赏与理解相结合,我是这么设计的。
在课前自制说明文字的卡片和谱例、插图等投影22张。(分别设计乐曲知识、思想内容、情感变化、意境等等)。如“显示部”的投影(5):
主要曲式结构:单三部曲式(A_____B______A)
主要乐器:小提琴主奏
竖琴衬托
单簧管
双簧管 轻声应和
长笛
情绪: 优美、抒情
“楼台会”中投影(15)的一段文字说明:
如泣如诉的旋律催人泪下,犹如梁祝互诉衷肠心肺俱裂……
渐渐地这曲动人的爱情悲剧在代表梁山伯的大提琴和代表祝英台的独奏小提琴演奏中合二为一,不幸的遭遇残暴的封建压迫,使两人更加心心相印。
“哭灵投坟”一段,不但有作品的基本情绪、速度、力度、及其变化、旋律进行、乐器配置等投影说明,而且还有插图,如投影(17 ):
乐队突然奏出激昂的节奏,音乐急转直下。小提琴突出苦腔的音调,表现英台在得知山伯不幸病逝的噩耗后,悲痛欲绝的场面。她扑在山伯的新坟前呼天唤地,肝肠俱裂……
随着音乐的播放,学生完全被音乐感染了。这种音视结合的欣赏方式,极大的提高了时间效率和学生的欣赏兴趣。
创设意境,以景激趣。
如:我在教唱新哥《秋天多么美》时,精心制作了金黄色稻穗的头饰,绘制了金黄色稻浪滚滚的图画,准备了农民在金黄色田野里开镰收割的镜头。学生在环境中受到感染,犹如置身在硕果累累的金秋中。用明亮的音色,明快的节奏,演唱了《秋天多么美》,脸上露出了像金灿灿的秋天那么美的笑容.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 以声传情
在音乐教学中营造浓郁的音乐氛围,以声传情,是提高音乐教学质量的另一手段。
2.1 配乐谈话,以声传情:音乐老师的语言美在音乐教学中对学生起着熏陶感受美感的作用。然而我们在教学中往往只注重音乐教学本身而忽视了教学过程中的谈话,致使教学语言生硬、不连贯.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备谈话,要斟酌词句,务求语言生动、准确。教师在谈话时语言要力求优美动听,语气语调自然流畅,有节奏感,富有感情。要为自己的谈话配上合适的乐曲,让学生从诗一般的语言中感受美、感受情,从而进入歌曲的情景中,以达到以声传情的教学目的。
2.2 规范的范唱,以歌传情:教师感人的范唱是点燃学生形象思维的火花。
充满感情的范唱,能够调动学生的思维,使之产生与此有关的联想与想象,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水平。因此教师应较高的审美角度去理解歌曲的体裁、风格、情感、用熟练的、规范的、流畅的、含情的、传神的歌声去打动学生,使学生通过聆听,被教师美妙的歌声蕴含的美所打动,从而激起学习歌曲的兴趣。
3. 以动感情
边唱边舞,以舞感情
音乐教学中加入律动,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动静交替、情知互促,以动态的韵律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更好的调动学习积极性,还能加深对音乐作品内容的理解。
如:在教《牧歌》的过程中,配以蒙古族典型的动作“柔肩”,不仅点明了长调民歌的特点悠长、宽广,也表现了大草原一望无垠连绵起伏、风吹草低现牛羊的意境.一个乐句一个动作,还解决了个歌唱速度问题.短调也如此,以第二册第六课《嘎达梅林》为例,作“摆肩”动作来讲明短调的节奏紧凑规整的特点。大家边学边作,蒙古族的长短调民歌的区别也就明白无误了。
再如第一册第五课《歌声与微笑》,这是初中生第一次接受二声部教学,可跳集体舞加以配合,领头的做一个动作其余人跟着做,当唱道二声部时,可分两个队伍,一队同学可在头上拍手挥舞,另一队可在胸前拍手示意,用身体部位表示不同的音高,以这种方式练三度和声音程,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音乐的教学方法很多,各有奇妙,但创设情景使音乐情景交融,应该说不失为音乐教学的一种好方法。我们音乐老师的任务就是要在音乐教学过程中不断去发现美、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