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员工管理的首要法则是尊重,尊重了一个员工就等于尊重了所有的员工
这又是一个在中国创业的外企,这又是一位一步一个脚印培养市场和团队的本土女高管。虽然它在美国有27年的历史,是行业的领先者,但是在中国还必须从零开始;虽然她已经小有战绩,但现在又重新站到了起跑线上。In-Sart中国公司于2005年1月1日创立,现任总经理郑云2005年4月加入,开始了与合作伙伴艰苦创业的历程,虽然有美国母公司的配合,但是它只能帮助实现20%的收入,更多的收入需要在本地消化,
“我和我搭档配合得非常好,一人主外一人主内。经过三年的运作,可谓中流击水,我们的客户已从边缘化走向主流,建立了自己的品牌和影响力。最重要的是我们有了一个很有竞争力的精英团队,保持它的稳定与战斗力,将成为我持续的挑战。”
积极应对挑战
产业研究与企业内部的管理咨询不同,是从企业外部来看,是研究企业未来的市场机会,能够指导企业未来的发展。“我们致力于产业研究,所以我们的团队不光是可以写报告做报告的团队,更是培养企业家的团队,我们选择的都是有创业能力又有企业家精神的人,这和其他的公司非常不同。”因此,在招人时,郑云会有三个标准,首先要求的就是商业意识,第二要有逻辑性,第三是英文要好。这三个要求重叠在一起,不难理解郑云所说的“很难招到人”。
在这种高精尖的要求下,郑云最早的团队都是年龄偏大一些的,经验比较丰富,然后又慢慢地招了一些博士、MBA,自己来培养。报告都是用英文写的,而且每一份报告都要发到美国母公司,受三轮的质量控制,这是一个挺大的挑战。郑云和她的团队写的第一本报告,写了八个月,真的是磨出来的。“我们现在就很好了,出报告的速度特别快,质量也很好。基本做到每份报告都非常标准,美国那边不用太费心监控我们的质量。”
但一个很客观的问题摆在郑云面前,公司员工的流动性很大,基本是两年换一拨。比如前一段有一位总监要出去做自己的公司,这是他的梦想。“接受这件事确实很难。他已经对他那摊工作很熟悉了,他一离职,对我们的压力很大。”虽然如此,郑云认为还是要顺其自然,“我们的原则是鼓励员工尽量留下。要真的留不下就请他现在就走。为什么呢?这是他的梦想,而他又处于创造梦想的最佳年龄段,所以我们同意他离职了。”后来,郑云又招了一位总监,也很棒。
人员流失事实上是一件很让管理者担心的事情,“但有些事情就必须去面对,他不想留下,说明他的心已经不在这儿,强留也不好,不如鼓励他会更好。积极的态度比消极的态度更好。我认为自己做到现在这个程度,很重要是因为所有的事情都抱积极的态度而不是消极的态度。”
有了这种正向的思维方式,郑云开始总结人员流动的规律性,组织后备梯队。有一个人有情况,就会有另外一个人立即顶上去。“这不会都是临时现抓的,临时考虑就来不及了。”
正面激励员工
管理一般是从两方面着手,一个是从内心来管理,一个是从外部的制度管理。郑云认为任何的制度管理都不能改变人的内心,靠制度的约束和限制,只能约束人的行动。真正的激励和鼓励,是让人能够轻松愉快地相处,不要以批评的角度去对待人,应该以鼓励的方式去对待人。“所以我招的人首先是热爱这份工作,然后就是鼓励员工去努力做事,哪怕是在实践中要承担一些压力也要鼓励员工往前走,让他有成就感。做到某一个阶段,就要有企业文化来影响这个团队,企业文化不是凭空的,企业文化真的都贯彻了一定的主题思想在里面。”
在In-Stat,员工不会担心犯错误。犯了错误,知道错误在哪里,纠正错误得到成长,这是公司提倡的一种宽容的文化。曾经有一位员工从新加坡国立大学毕业,在一家半导体发展公司干了七八年,没想以他来到In-Stat以后不断地出错,“我们都经常会给他时间处理突发的事情,处理客户的投诉。这时我跟他讲,我希望你在我们这个公司中去成长,改变这种不严谨的工作方式给企业造成的漏洞。而不愿你到别的公司去出错,让人家说从In-Stat出来的人怎么这样地不专业。现在他虽然离开了我们这儿,但给他的体会是很深刻的。”更重要的一点是,郑云从来不会当着众人的面批评员工,通常都是背后真诚地交流。“我觉得对员工首先是尊重,你尊重了一个员工就等于尊重了所有的员工。”
中国市场有自己的运作方式
与其他的外企不同,In-Stat中国公司有很大的自由控制权和决策权,美国方面只是控制质量,中国方面有自己的运作方式,比如要出新的产品,要做述职报告,要搞会议,这些都是中国公司自己来决策,决策了以后就去执行。“美国对我们不是全程化的管理,是提供帮助与支持。我想企业文化的冲突是存在的,在沟通过程中,你需要他怎样做他也会要求你怎样做;有些事情你觉得合理他觉得不合理,他觉得合理你觉得不合理。其实所谓的合理与不合理,都是从出发点的角度看问题的。”在郑云看来,解决冲突最好的方法就是主动理解,尽量去满足需求,弥合分歧。“这是我自己理解的最佳解决方案。比如我们办会议一般提前两个月做,在美国得需要半年的时间,他们要做一大堆的资料。可是我们感到两个月以后市场不一定会怎么样呢。美国对此很理解,但因为配合有难度,就会说这次不参与了,我们也会给予充分的理解。”
这又是一个在中国创业的外企,这又是一位一步一个脚印培养市场和团队的本土女高管。虽然它在美国有27年的历史,是行业的领先者,但是在中国还必须从零开始;虽然她已经小有战绩,但现在又重新站到了起跑线上。In-Sart中国公司于2005年1月1日创立,现任总经理郑云2005年4月加入,开始了与合作伙伴艰苦创业的历程,虽然有美国母公司的配合,但是它只能帮助实现20%的收入,更多的收入需要在本地消化,
“我和我搭档配合得非常好,一人主外一人主内。经过三年的运作,可谓中流击水,我们的客户已从边缘化走向主流,建立了自己的品牌和影响力。最重要的是我们有了一个很有竞争力的精英团队,保持它的稳定与战斗力,将成为我持续的挑战。”
积极应对挑战
产业研究与企业内部的管理咨询不同,是从企业外部来看,是研究企业未来的市场机会,能够指导企业未来的发展。“我们致力于产业研究,所以我们的团队不光是可以写报告做报告的团队,更是培养企业家的团队,我们选择的都是有创业能力又有企业家精神的人,这和其他的公司非常不同。”因此,在招人时,郑云会有三个标准,首先要求的就是商业意识,第二要有逻辑性,第三是英文要好。这三个要求重叠在一起,不难理解郑云所说的“很难招到人”。
在这种高精尖的要求下,郑云最早的团队都是年龄偏大一些的,经验比较丰富,然后又慢慢地招了一些博士、MBA,自己来培养。报告都是用英文写的,而且每一份报告都要发到美国母公司,受三轮的质量控制,这是一个挺大的挑战。郑云和她的团队写的第一本报告,写了八个月,真的是磨出来的。“我们现在就很好了,出报告的速度特别快,质量也很好。基本做到每份报告都非常标准,美国那边不用太费心监控我们的质量。”
但一个很客观的问题摆在郑云面前,公司员工的流动性很大,基本是两年换一拨。比如前一段有一位总监要出去做自己的公司,这是他的梦想。“接受这件事确实很难。他已经对他那摊工作很熟悉了,他一离职,对我们的压力很大。”虽然如此,郑云认为还是要顺其自然,“我们的原则是鼓励员工尽量留下。要真的留不下就请他现在就走。为什么呢?这是他的梦想,而他又处于创造梦想的最佳年龄段,所以我们同意他离职了。”后来,郑云又招了一位总监,也很棒。
人员流失事实上是一件很让管理者担心的事情,“但有些事情就必须去面对,他不想留下,说明他的心已经不在这儿,强留也不好,不如鼓励他会更好。积极的态度比消极的态度更好。我认为自己做到现在这个程度,很重要是因为所有的事情都抱积极的态度而不是消极的态度。”
有了这种正向的思维方式,郑云开始总结人员流动的规律性,组织后备梯队。有一个人有情况,就会有另外一个人立即顶上去。“这不会都是临时现抓的,临时考虑就来不及了。”
正面激励员工
管理一般是从两方面着手,一个是从内心来管理,一个是从外部的制度管理。郑云认为任何的制度管理都不能改变人的内心,靠制度的约束和限制,只能约束人的行动。真正的激励和鼓励,是让人能够轻松愉快地相处,不要以批评的角度去对待人,应该以鼓励的方式去对待人。“所以我招的人首先是热爱这份工作,然后就是鼓励员工去努力做事,哪怕是在实践中要承担一些压力也要鼓励员工往前走,让他有成就感。做到某一个阶段,就要有企业文化来影响这个团队,企业文化不是凭空的,企业文化真的都贯彻了一定的主题思想在里面。”
在In-Stat,员工不会担心犯错误。犯了错误,知道错误在哪里,纠正错误得到成长,这是公司提倡的一种宽容的文化。曾经有一位员工从新加坡国立大学毕业,在一家半导体发展公司干了七八年,没想以他来到In-Stat以后不断地出错,“我们都经常会给他时间处理突发的事情,处理客户的投诉。这时我跟他讲,我希望你在我们这个公司中去成长,改变这种不严谨的工作方式给企业造成的漏洞。而不愿你到别的公司去出错,让人家说从In-Stat出来的人怎么这样地不专业。现在他虽然离开了我们这儿,但给他的体会是很深刻的。”更重要的一点是,郑云从来不会当着众人的面批评员工,通常都是背后真诚地交流。“我觉得对员工首先是尊重,你尊重了一个员工就等于尊重了所有的员工。”
中国市场有自己的运作方式
与其他的外企不同,In-Stat中国公司有很大的自由控制权和决策权,美国方面只是控制质量,中国方面有自己的运作方式,比如要出新的产品,要做述职报告,要搞会议,这些都是中国公司自己来决策,决策了以后就去执行。“美国对我们不是全程化的管理,是提供帮助与支持。我想企业文化的冲突是存在的,在沟通过程中,你需要他怎样做他也会要求你怎样做;有些事情你觉得合理他觉得不合理,他觉得合理你觉得不合理。其实所谓的合理与不合理,都是从出发点的角度看问题的。”在郑云看来,解决冲突最好的方法就是主动理解,尽量去满足需求,弥合分歧。“这是我自己理解的最佳解决方案。比如我们办会议一般提前两个月做,在美国得需要半年的时间,他们要做一大堆的资料。可是我们感到两个月以后市场不一定会怎么样呢。美国对此很理解,但因为配合有难度,就会说这次不参与了,我们也会给予充分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