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长期以来,中学教育一直重智育忽视德育教育,这是导致学生感恩意识淡薄的一个主要原因,感恩教育迫在眉睫。本文结合一些案例进行分析讨论,探讨感恩教育的内涵、外延及必要性,并提出相应的感恩教育措施。
关键词: 高中思想政治课 感恩教育 必要性 内涵 问题
近年来,中学生感恩意识的普遍缺乏,已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感恩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中学思想政治教师在教学中,更应该立足课堂,充分发掘教科书中感恩教育的教学资源,对中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一、感恩教育的必要性
1.感恩教育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需要。
人格是做人的资格,就是人之成为人的品格和起码应具有的权利和义务。所谓健全的人格,应该具备责任感,勇于承担责任;有自信,能正确处理遇到的困难与矛盾;乐观并拥有良好人际关系等。而在我们的周围,学习态度不端正、不思进取者有之;对父母对自己所做一切视为理所当然、习惯于索取者有之;不懂得去为父母亲做些什么,分担些什么,稍有些不如意,便大发脾气,甚至以死相逼者有之;不接受师长管教,顶撞冒犯者有之,等等。这些表现都需要教育来点拨和引导,要通过教育来帮助他们提高认识,培养奋斗精神、合作精神,以及良好习惯,并能以感恩的眼光来对待周围的人和事,形成一种感恩的心态、品德和责任,进而外化为感恩的行为,为形成健全的人格奠定基础,同时,也为自己的人生打下良好的基础。国家对高中教育也提出了任务:“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对学生进行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教育,使他们的基本素质得到提高,个性、特长和才能得到正常的发展,成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合格公民、能够适应社会主义建设实际需要的一代新人。”
2.开展感恩教育是学校德育的必然要求。
德育是培养人的教育。在德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对父母、社会心存感恩,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意识,增强其对社会的责任感;对他人的帮助与关心心存感恩,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与他人和谐相处;对自然心存感恩,懂得人与自然息息相关,可以培养学生积极的环保意识,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3.感恩教育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助推器。
和谐校园的基础是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谐人际关系的核心是师生关系。开展感恩教育可以培育和提高人们的和谐文化素质,假如校园中的每个人、每个班级、每个处室或班组都崇尚感恩理念,践行感恩精神,以感恩的方式思考问题、处理事情、解决矛盾,做到“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学校就会多一些宽容和理解,少一些指责和推诿。
二、感恩教育的内涵及外延
所谓感恩,即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感恩教育,也就是要引导学生逐渐养成感恩的心态和习惯,使感恩成为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人际交往中的自觉思维意识和行为习惯。作为个人个性品质的组成部分,对他人、对社会、对自然常怀感激之心和致谢之情,是非常必要的。
感恩教育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承担责任。
责任是指份内应做的事。许多学生缺乏感恩之心,其实质就是缺乏责任感。因此,感恩教育要渗透于承担责任的教育。感念父母之恩,就要孝敬父母,听父母的话,不让父母为自己的成长过分忧心;感念老师之恩,就要尊敬师长,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来回报师长;感念祖国之恩,就要报效祖国,为建设祖国、保卫祖国作出贡献。
2.学会与人和谐相处。
在学习生活中,常有一些学生在遇到,同学矛盾、师生矛盾或与家长矛盾等时,不能正确处理,严重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有的甚至酿成大错。感恩教育,就是要教学生学会和不同性格的人相处,和不同阶层的人相处,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处,做到人际关系的和谐。
3.珍爱生命。
珍爱自己的生命,对父母、对师长、对社会,都是一种感恩的表现。“生命如流水,只有在它的急流与奔向前去的时候,才美丽,才有意义”。珍爱生命,是对父母的最好回报;珍爱生命,是对师长的最好回报;珍惜生命,就是要爱惜自己的身体,滋养自己的精气神,就是要远离危险,包括交通违章、吸毒、艾滋病,还有形形色色的犯罪。
三、感恩教育过程中应注重的问题
1.教师必须做好“感恩”的榜样。
“言传不如身教”,感恩教育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首先要求教师言行一致、以身作则。对中学生来说,“感恩”意识的形成,不可能仅仅从书本上学到,更应通过周围的环境耳濡目染、感受效仿。这就要求教师和家长必须做好“感恩”榜样,不断地对他们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
2.要充分发掘教材中感恩教育内容,做到巧设情境、妙于运用。
高中思想政治教材中所表现的“恩”是丰富多彩的,有父母之恩、祖国之恩、社会之恩等。新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中强调:“本课程标准根据教育目标,从高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出发,围绕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等关系,整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教育等内容。”高二思想政治《生活与哲学》教材中的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正确认识社会实践的巨大作用,正确地进行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树立和追求崇高理想,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群众观等内容,从各个方面体现了中华民族优良的感恩文化传统和道德要求。
案例一:高三学生任某自幼丧父,妈妈一个人扶养他。周末妈妈有事让他去亲戚家做作业,结果中午妈妈在网吧里找到了他。母亲非常失望、伤心,而他却不以为然。而且觉得妈妈小题大作,同学当中上网的很多,很正常,他还不是因为家里不能上网才跑到网吧去的嘛,为此和妈妈发生了冲突。
案例二:同学甲上课想要问老师问题时就像招呼饭店服务生一样;而同学乙不管问老师什么事情都不忘记说声“谢谢”;同学丙在小高考前夕去老师那里辅导,结束后居然问了这样一句话:“如果有人考不到C级的话老师是不是会倒霉?”
问题:(1)请你对以上同学的行为作简要的评析?(2)思考为什么生活中和自己联系最多、关系最密切的亲人和朋友,往往也是同自己发生矛盾最多的人?
针对以上案例同学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高中学生情绪体验较初中阶段强烈,这个时期的学生必须学会处理好各种不同的关系:与父母之间的关系、与教师之间的关系、与同学之间的关系。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即和可以产生万物,单一的事物在一起,就不会发展,说明不同的事物结合生成万物。君子虽然观点不同,但心是相和的,故说君子是保留了差异的和;小人的嗜好相同,但各争其利,貌和心不和,所以说小人之间的交往其实是不和的。从矛盾的观点来看我们和自己最亲近的人容易发生矛盾冲突,我们懂得了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的道理,就应该学会理性地去看待自己和那些真正关心自己的人之间的冲突。
3.感恩教育需要尊重学生。
引导学生感恩、知恩、施恩,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现在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自我意识很强,所以师生双方只有互相尊重,感情才相通,内心深处才能产生共鸣,学生才会真正地接受教师的教育。马克思说:“只能用爱来交换爱,只能用信任来交换信任。”感恩教育要求教育者做到“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
总之,感恩是一种力量,是一种境界;感恩是一束金色的阳光,能化解冰雪。让我们学会感恩,让这束阳光永远照耀大家的心。
参考文献:
[1]杨汉清.试论普通高中教育的任务.国家教委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研究与实验》.
[2]高中思想政治《生活与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68.
关键词: 高中思想政治课 感恩教育 必要性 内涵 问题
近年来,中学生感恩意识的普遍缺乏,已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感恩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中学思想政治教师在教学中,更应该立足课堂,充分发掘教科书中感恩教育的教学资源,对中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一、感恩教育的必要性
1.感恩教育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需要。
人格是做人的资格,就是人之成为人的品格和起码应具有的权利和义务。所谓健全的人格,应该具备责任感,勇于承担责任;有自信,能正确处理遇到的困难与矛盾;乐观并拥有良好人际关系等。而在我们的周围,学习态度不端正、不思进取者有之;对父母对自己所做一切视为理所当然、习惯于索取者有之;不懂得去为父母亲做些什么,分担些什么,稍有些不如意,便大发脾气,甚至以死相逼者有之;不接受师长管教,顶撞冒犯者有之,等等。这些表现都需要教育来点拨和引导,要通过教育来帮助他们提高认识,培养奋斗精神、合作精神,以及良好习惯,并能以感恩的眼光来对待周围的人和事,形成一种感恩的心态、品德和责任,进而外化为感恩的行为,为形成健全的人格奠定基础,同时,也为自己的人生打下良好的基础。国家对高中教育也提出了任务:“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对学生进行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教育,使他们的基本素质得到提高,个性、特长和才能得到正常的发展,成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合格公民、能够适应社会主义建设实际需要的一代新人。”
2.开展感恩教育是学校德育的必然要求。
德育是培养人的教育。在德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对父母、社会心存感恩,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意识,增强其对社会的责任感;对他人的帮助与关心心存感恩,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与他人和谐相处;对自然心存感恩,懂得人与自然息息相关,可以培养学生积极的环保意识,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3.感恩教育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助推器。
和谐校园的基础是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谐人际关系的核心是师生关系。开展感恩教育可以培育和提高人们的和谐文化素质,假如校园中的每个人、每个班级、每个处室或班组都崇尚感恩理念,践行感恩精神,以感恩的方式思考问题、处理事情、解决矛盾,做到“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学校就会多一些宽容和理解,少一些指责和推诿。
二、感恩教育的内涵及外延
所谓感恩,即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感恩教育,也就是要引导学生逐渐养成感恩的心态和习惯,使感恩成为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人际交往中的自觉思维意识和行为习惯。作为个人个性品质的组成部分,对他人、对社会、对自然常怀感激之心和致谢之情,是非常必要的。
感恩教育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承担责任。
责任是指份内应做的事。许多学生缺乏感恩之心,其实质就是缺乏责任感。因此,感恩教育要渗透于承担责任的教育。感念父母之恩,就要孝敬父母,听父母的话,不让父母为自己的成长过分忧心;感念老师之恩,就要尊敬师长,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来回报师长;感念祖国之恩,就要报效祖国,为建设祖国、保卫祖国作出贡献。
2.学会与人和谐相处。
在学习生活中,常有一些学生在遇到,同学矛盾、师生矛盾或与家长矛盾等时,不能正确处理,严重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有的甚至酿成大错。感恩教育,就是要教学生学会和不同性格的人相处,和不同阶层的人相处,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处,做到人际关系的和谐。
3.珍爱生命。
珍爱自己的生命,对父母、对师长、对社会,都是一种感恩的表现。“生命如流水,只有在它的急流与奔向前去的时候,才美丽,才有意义”。珍爱生命,是对父母的最好回报;珍爱生命,是对师长的最好回报;珍惜生命,就是要爱惜自己的身体,滋养自己的精气神,就是要远离危险,包括交通违章、吸毒、艾滋病,还有形形色色的犯罪。
三、感恩教育过程中应注重的问题
1.教师必须做好“感恩”的榜样。
“言传不如身教”,感恩教育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首先要求教师言行一致、以身作则。对中学生来说,“感恩”意识的形成,不可能仅仅从书本上学到,更应通过周围的环境耳濡目染、感受效仿。这就要求教师和家长必须做好“感恩”榜样,不断地对他们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
2.要充分发掘教材中感恩教育内容,做到巧设情境、妙于运用。
高中思想政治教材中所表现的“恩”是丰富多彩的,有父母之恩、祖国之恩、社会之恩等。新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中强调:“本课程标准根据教育目标,从高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出发,围绕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等关系,整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教育等内容。”高二思想政治《生活与哲学》教材中的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正确认识社会实践的巨大作用,正确地进行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树立和追求崇高理想,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群众观等内容,从各个方面体现了中华民族优良的感恩文化传统和道德要求。
案例一:高三学生任某自幼丧父,妈妈一个人扶养他。周末妈妈有事让他去亲戚家做作业,结果中午妈妈在网吧里找到了他。母亲非常失望、伤心,而他却不以为然。而且觉得妈妈小题大作,同学当中上网的很多,很正常,他还不是因为家里不能上网才跑到网吧去的嘛,为此和妈妈发生了冲突。
案例二:同学甲上课想要问老师问题时就像招呼饭店服务生一样;而同学乙不管问老师什么事情都不忘记说声“谢谢”;同学丙在小高考前夕去老师那里辅导,结束后居然问了这样一句话:“如果有人考不到C级的话老师是不是会倒霉?”
问题:(1)请你对以上同学的行为作简要的评析?(2)思考为什么生活中和自己联系最多、关系最密切的亲人和朋友,往往也是同自己发生矛盾最多的人?
针对以上案例同学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高中学生情绪体验较初中阶段强烈,这个时期的学生必须学会处理好各种不同的关系:与父母之间的关系、与教师之间的关系、与同学之间的关系。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即和可以产生万物,单一的事物在一起,就不会发展,说明不同的事物结合生成万物。君子虽然观点不同,但心是相和的,故说君子是保留了差异的和;小人的嗜好相同,但各争其利,貌和心不和,所以说小人之间的交往其实是不和的。从矛盾的观点来看我们和自己最亲近的人容易发生矛盾冲突,我们懂得了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的道理,就应该学会理性地去看待自己和那些真正关心自己的人之间的冲突。
3.感恩教育需要尊重学生。
引导学生感恩、知恩、施恩,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现在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自我意识很强,所以师生双方只有互相尊重,感情才相通,内心深处才能产生共鸣,学生才会真正地接受教师的教育。马克思说:“只能用爱来交换爱,只能用信任来交换信任。”感恩教育要求教育者做到“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
总之,感恩是一种力量,是一种境界;感恩是一束金色的阳光,能化解冰雪。让我们学会感恩,让这束阳光永远照耀大家的心。
参考文献:
[1]杨汉清.试论普通高中教育的任务.国家教委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研究与实验》.
[2]高中思想政治《生活与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