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84年,一部样式新颖、类型时尚的动画片引发了一阵“轰动效应”,至今仍让人难以忘怀。这部动画片就是著名动画艺术家戴铁郎的作品——《黑猫警长》。
戴铁郎,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导演,1930年10月出生于新加坡,祖籍广东惠阳。他自幼跟着父亲从事革命工作,曾辗转全国各地。他参加过革命青少年的组织“新安旅行团”,进行过抗日宣传,送过情报,刻过蜡板,印过宣传材料……如他自己所说:“(少年时的)遭遇的惊险和刺激足够编一部动画系列片了”。
戴铁郎自幼酷爱美术。在参加革命工作的同时,他结识了特伟、黄永玉、莫朴等一批进步的画家和文化人,深受影响,决心从事美术创作。新中国成立不久,中央电影学校(北京电影学院前身)在京成立,戴铁郎进入该校动画专业学习,成为新中国第一批“科班”出身的动画家。1953年,戴铁郎进入上海电影制片厂美术片组(1957年建成独立的“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开始了长达五十多年的动画创作旅程。
回顾自己的创作历程,戴铁郎总结了四点:
第一,创作要靠“感情用事”。动画创作必须依靠技术,但关键是创作者的感情。动画创作者一定要拥有对动画发自心灵深处的热爱与忘我投入的精神品格。
第二,始终怀有一颗童心、真心和爱心。戴铁郎说自己“真心地喜欢孩子”,认为动画创作要尽力“给予孩子们一些东西”。他的这种心态一旦倾注到“为了孩子们”的动画片创作之中,势必凸显出其鲜明特点,创造出独特的审美情趣。
第三,偏爱且最擅长表现科幻题材。戴铁郎认为科普、科幻教育有益于孩子,而童话形式的科普、科幻故事,孩子更感兴趣,看得进且易于接受。借由动画作品更能引导小观众去体会自然界的奥秘,触摸科学世界的神奇,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
第四,勇于创新探索。不断开拓新题材,不断探索新的表现手法,是戴铁郎在动画创作实践中力求实现的目标。戴铁郎认为:“要表达当今时代的发展。”时常有人接受不了戴铁郎创新脱俗的表现方式,批评他的作品太“洋”。戴铁郎针锋相对,明确提出:“‘民族化’不仅仅是传统故事和古代服装,‘民族化’也要现代化,科普科幻题材就是民族化。”戴铁郎在创作中把自己深厚的美术造诣与他对动画片游戏精神和娱乐元素的独特理解大胆结合,拓展开发,对动画审美意识、人格形塑实现了一种崭新探求,将民族形式与现代精神巧妙统一融入到科普题材之中,获得了理想的效果。
早在《黑猫警长》诞生之前,戴铁郎就创作过许多个性风格鲜明的动画片,他的导演能力在《母鸡搬家》、《我的朋友小海豚》等动画片中已经展露锋芒。但让人“热血沸腾”的还是《黑猫警长》。《黑猫警长》给人感受最深刻的就是它强烈、新鲜、独特的个性。它在许多方面都与者同时代的动画片不同。这只“黑猫”也许不是“绝后”,但肯定是“空前”的。
从1978年开始,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年代。在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形势、相对宽松、和谐的政治局面与开放、搞活的社会背景,为《黑猫警长》的出现提供了良好大环境。1979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提倡加强科技文化知识学习,激发了科普科幻类作品具有的巨大潜力,也促进了动画创作领域新的生长点的萌发。
但是,《黑猫警长》的创作经历却并非一帆风顺,甚至险些夭折。
同许多其他80年代创作新时期的动画导演一样,当时戴铁郎内心充满了变革的激情和创新的亢奋。一些由厂里安排的剧本戴铁郎并不满意,他决定自己动手改编。一天,戴铁郎在一个旧书摊上看到作家诸志祥的中篇童话小说《黑猫警长》,觉得很有趣,决定把它改编成动画剧本。他向厂里上报了这个题材,经过努力,厂里同意了。戴铁郎本着“忠实于原著,但是要通过导演个人的理解和风格来表现,并给予儿童一些真诚的东西”的原则,并参考借鉴国外类型电影经验,一口气就改了五集,经厂里批准后投拍了第一集。拍完以后送审,却有意见说《黑猫警长》太‘洋’了,建议上海美影暂时不要再拍了。戴铁郎虽然据理力争,但也无法改变大局。不料第一集公映以后反应很好,观众很轰动,引起媒体宣传的广泛关注,最后还获了奖。随后,《黑猫警长》后面几集也就较为顺利地陆续投拍。事实上,不仅“黑猫”有这样的波折,在此之前戴铁郎创作的《我的朋友小海豚》也曾被质疑能否让儿童观众看懂。对此,戴铁郎分析说,当时的情况是大家都希望“创新”,一旦有人真正去“创新”了,许多人又不适应、不理解。“创新是需要鼓励的,创作者也需要鼓励,你鼓励一下,在事业上就推进一下。我就是这样的想法。”
对于《黑猫警长》创作上的特点,戴铁郎概括提炼为 “新”、“精”、“乐”、“益”、“大”五点。
一是“新”:不像大部分国产动画作品一样选材于“历史悠久”的经典故事,《黑猫警长》尝试运用科普题材结合“警匪片形式”,并设置了高科技、现代化的故事背景,颇具时尚性和现代感。
二是“精”,《黑猫警长》的故事情节构思精巧。本片的故事背景选择在童话世界中才存在的动物王国,题材上具备很大的原创空间。故事的主人公都是动物王国的公民,既聪明地适应了动画片的特性,又使侦破案件的故事更具有传奇色彩,十分讨巧。
三是“乐”,破案题材听起来就充满动感和娱乐性,这种题材设置提供了一个可以充分展示娱乐元素的可能性。戴铁郎十分擅长选择能够充分发挥自己想像力和创造力的题材,充满想象力的表现手法令人耳目一新。
四是“益”,《黑猫警长》的题材同样能够赢得良好的社会效益。片中热爱人民、刚正不阿的黑猫警长,勇往直前的白猫警士,为正义事业牺牲的白鸽警卫等等正面形象都为儿童观众树立了榜样,激励他们要有助人为乐的热情和见义勇为的精神。全片贯穿的科普题材内容更使小观众开拓了眼界,增长了知识。
五是“大”,这个“大”不等于本片的题材宏大,或者说要把简单的题材复杂化,而是《黑猫警长》的题材本身具有充足的发展空间,延续性强,同时极具副产品开发价值。
戴铁郎认为:娱乐性、观赏性、趣味性是动画艺术审美的本质特征,动画创作理应体现、尊重其本质特征。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娱乐化、消费化、视觉文化主导的时代。但是由于动画观众的特殊性,动画偏离不开教育功能。从现状看来,现代观众的娱乐化需求与国产动画的教育功能存在着明显矛盾。其实,这主要源于我国的动画创作者对“寓教于乐”的意义始终没能深层地、准确地理解。“寓”者“寄”也,“教”不能成为主体,只属于衍生物而已。“教”不是耳提面命,而是引导观众自己教育自己。从本性上看,观众是追求娱乐游戏的一个广泛的社会群体,他们真正想得到的是将“教”隐藏于其中的“乐”,通过“乐”,得到“教”,这才是寓教于乐的真谛,即让“教”自然地贯穿其中。戴铁郎的《黑猫警长》作出了率先破门而出的尝试?——他首次将“警匪”这一现代娱乐片形式与科普知识相结合,既达到了科普目的,又恰好符合了娱乐片的基本模式。片中反派人物的强大是国产动画前所未有的,甚至出现了正义一方的牺牲,这些都使得娱乐性的审美价值明显增强。在现在看来,也许幻想、枪战、爱情、死亡这些元素已并无新意,但当娱乐商业片的元素首次出现在中国动画片当中时,就具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黑猫警长》重视观众对娱乐性的兴趣和期待。它集幽默、幻想、刺激、趣味等娱乐元素于一身,营造出一个属于儿童时代的幻想世界和精神乐园。《黑猫警长》在具备游戏精神、娱乐精神的同时,秉承了切合少年儿童精神世界和思维特征的主体性原则。本片中各种娱乐元素的添加并没有降低作品的艺术品质,反而增强了情趣性和观赏性,从而达到教育的一个更高层次。曾有评论提出《黑猫警长》中有暴力、凶杀、复仇等不健康影响的元素。其实,这种指责是片面的。黑猫警长为了维护动物王国的治安,与犯罪势力作斗争,这些场面的处理正是引导孩子们同情弱小、珍爱生命、嫉恶如仇的体现。实际上,这些元素往往也出现在《大闹天宫》、《哪吒闹海》及国内外许多优秀动画片中,关键是要把握一个“度”。在《黑猫警长》中,戴铁郎恰当而准确地把握住了娱乐与教育的度。
“动画的夸张是其他艺术种类都不能表达的。比如说动作的夸张,音乐的夸张,情节的夸张,都是很有趣的”。戴铁郎主张:“对儿童观众就需要给他们一些超现实的动作画面”。动画的视觉语言一般最有利于表现人们心目中的超现实意识,超现实也是一种幽默顽皮的处理,一种前卫思维、游戏精神的体现。但在《黑猫警长》中,戴铁郎运用的一些超现实表现手法受到了不少非议:一颗子弹射向老鼠一只耳,一只耳转弯,子弹也跟着转弯,这一经典镜头就遭遇炮轰。戴铁郎却不以为然:“当时有些人接受不了,还有人写批评文章说这简直是荒谬,是在给儿童荒诞的教育。但是今天回头看,我觉得当时的想法仍然落后了,现在红外线制导导弹就可以转弯,把墙壁后的敌人消灭掉。”《黑猫警长》中的科学知识常常出现在剧情发展的关键时刻,这些的科学色彩的知识点设计基本符合了科学逻辑性,经得起故事的推敲,真实可信,从而使小观众感到兴趣倍增。科学与幻想常常联系在一起,而幻想最能迎合小观众的审美情趣,这是动画片最能吸引他们的原因。片中高科技的道具设计充分体现了动画的幻想精神,例如黑猫警长和白猫警士们的座骑——摩托车、飞行快艇,动物王国中的报案系统——可视电话,追查通缉罪犯使用的电脑档案等,既增强了影片的现代气息,又开拓了小观众的幻想思维。《黑猫警长》中不但有激烈的战斗、紧张的破案,也有许多生活细节和情感的刻划。例如:螳螂姑娘和螳螂青年在一次与蝗虫的战斗中相识,而且一见钟情。螳螂丈夫弹琴唱歌向未来的妻子求爱之后,小动物们为他们举行了盛大的婚礼。小松鼠问妈妈:“妈妈,什么叫亲爱的?”松鼠妈妈回答:“你还小,还不懂。”又如鼩鼱全家都是带着眼镜的近视眼,小鼩鼱咬着尾巴一个接一个紧跟在妈妈身后,憨态可掬。即使是反面角色,也有自己的“亲戚”——“一只耳”逃脱后,去找自己的远房舅舅“吃猫鼠”来报仇……这些生动的细节设计令影片魅力倍增,看到这些地方观众都会发出会心微笑。
如果对《黑猫警长》的创作模式做深入分析,可以说它是动画类型片的创作尝试。《黑猫警长》至少可以叫做“类型片雏形”。这也许超出了戴铁郎的创作初衷,因为在当时中国动画创作中尚未有什么“类型片”的概念。戴铁郎所能想到的是尽可能地将这部动画片拍得好看、有意思,而且与以前同类的科普动画片“不一样”。
《黑猫警长》中尝试了警匪片的基本叙事模式,即主人公与匪盗等黑暗势力努力作艰苦、顽强、最终取得胜利的斗争。在这一过程中,主人公的朋友、爱人,或者得力助手会遭受磨难甚至牺牲。打斗、幻想、枪战、爱情、死亡、歌舞……,当这些娱乐商业片的元素首次出现在中国动画片中时,就具有了划时代的举足轻重的意义。这些元素的运用创造了一个令观众高度兴奋的视听效果。当然,在《黑猫警长》中的这些元素只是在动画片特有的可爱角色造型和相对淡化的场面处理下展现的,绝非娱乐电影中那般突出与夸张刺激。毕竟,《黑猫警长》不是要单纯追求视听形象的冲击力,不是单纯的娱乐片。它的目的是通过娱乐片形式的故事传达科普内容。而在故事中,则是通过正邪之间的鲜明对比,强调人性的善恶、是非,并且更多地展现“善”的胜利。
《黑猫警长》模式的出现,对当时乃至以后的动画创作开拓了新思路。《黑猫警长》的成功不但为中国动画系列片的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对中国动画类型片的出现与发展也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得知上海美影厂要重拍《黑猫警长》,戴铁郎十分高兴:“很好啊!我只有一个建议,时代变了,各方面都要跟上这个变化,道具、情节要很现代,要和现代儿童的想法一致。”“求新求变”,当年戴铁郎就是靠这点取得成功的,现在他依然坚持这点。
也许《黑猫警长》算不得中国动画史上最完美的作品,但戴铁郎肯定是中国杰出动画家中的一位。就像我们记住孙悟空、哪吒、小蝌蚪、三个和尚的同时也记住了飒爽英姿的黑猫警长一样,让我们在记住万氏兄弟、特伟、阿达的同时,也记住这位勇于创新、独树一帜的动画家——戴铁郎。
戴铁郎,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导演,1930年10月出生于新加坡,祖籍广东惠阳。他自幼跟着父亲从事革命工作,曾辗转全国各地。他参加过革命青少年的组织“新安旅行团”,进行过抗日宣传,送过情报,刻过蜡板,印过宣传材料……如他自己所说:“(少年时的)遭遇的惊险和刺激足够编一部动画系列片了”。
戴铁郎自幼酷爱美术。在参加革命工作的同时,他结识了特伟、黄永玉、莫朴等一批进步的画家和文化人,深受影响,决心从事美术创作。新中国成立不久,中央电影学校(北京电影学院前身)在京成立,戴铁郎进入该校动画专业学习,成为新中国第一批“科班”出身的动画家。1953年,戴铁郎进入上海电影制片厂美术片组(1957年建成独立的“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开始了长达五十多年的动画创作旅程。
回顾自己的创作历程,戴铁郎总结了四点:
第一,创作要靠“感情用事”。动画创作必须依靠技术,但关键是创作者的感情。动画创作者一定要拥有对动画发自心灵深处的热爱与忘我投入的精神品格。
第二,始终怀有一颗童心、真心和爱心。戴铁郎说自己“真心地喜欢孩子”,认为动画创作要尽力“给予孩子们一些东西”。他的这种心态一旦倾注到“为了孩子们”的动画片创作之中,势必凸显出其鲜明特点,创造出独特的审美情趣。
第三,偏爱且最擅长表现科幻题材。戴铁郎认为科普、科幻教育有益于孩子,而童话形式的科普、科幻故事,孩子更感兴趣,看得进且易于接受。借由动画作品更能引导小观众去体会自然界的奥秘,触摸科学世界的神奇,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
第四,勇于创新探索。不断开拓新题材,不断探索新的表现手法,是戴铁郎在动画创作实践中力求实现的目标。戴铁郎认为:“要表达当今时代的发展。”时常有人接受不了戴铁郎创新脱俗的表现方式,批评他的作品太“洋”。戴铁郎针锋相对,明确提出:“‘民族化’不仅仅是传统故事和古代服装,‘民族化’也要现代化,科普科幻题材就是民族化。”戴铁郎在创作中把自己深厚的美术造诣与他对动画片游戏精神和娱乐元素的独特理解大胆结合,拓展开发,对动画审美意识、人格形塑实现了一种崭新探求,将民族形式与现代精神巧妙统一融入到科普题材之中,获得了理想的效果。
早在《黑猫警长》诞生之前,戴铁郎就创作过许多个性风格鲜明的动画片,他的导演能力在《母鸡搬家》、《我的朋友小海豚》等动画片中已经展露锋芒。但让人“热血沸腾”的还是《黑猫警长》。《黑猫警长》给人感受最深刻的就是它强烈、新鲜、独特的个性。它在许多方面都与者同时代的动画片不同。这只“黑猫”也许不是“绝后”,但肯定是“空前”的。
从1978年开始,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年代。在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形势、相对宽松、和谐的政治局面与开放、搞活的社会背景,为《黑猫警长》的出现提供了良好大环境。1979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提倡加强科技文化知识学习,激发了科普科幻类作品具有的巨大潜力,也促进了动画创作领域新的生长点的萌发。
但是,《黑猫警长》的创作经历却并非一帆风顺,甚至险些夭折。
同许多其他80年代创作新时期的动画导演一样,当时戴铁郎内心充满了变革的激情和创新的亢奋。一些由厂里安排的剧本戴铁郎并不满意,他决定自己动手改编。一天,戴铁郎在一个旧书摊上看到作家诸志祥的中篇童话小说《黑猫警长》,觉得很有趣,决定把它改编成动画剧本。他向厂里上报了这个题材,经过努力,厂里同意了。戴铁郎本着“忠实于原著,但是要通过导演个人的理解和风格来表现,并给予儿童一些真诚的东西”的原则,并参考借鉴国外类型电影经验,一口气就改了五集,经厂里批准后投拍了第一集。拍完以后送审,却有意见说《黑猫警长》太‘洋’了,建议上海美影暂时不要再拍了。戴铁郎虽然据理力争,但也无法改变大局。不料第一集公映以后反应很好,观众很轰动,引起媒体宣传的广泛关注,最后还获了奖。随后,《黑猫警长》后面几集也就较为顺利地陆续投拍。事实上,不仅“黑猫”有这样的波折,在此之前戴铁郎创作的《我的朋友小海豚》也曾被质疑能否让儿童观众看懂。对此,戴铁郎分析说,当时的情况是大家都希望“创新”,一旦有人真正去“创新”了,许多人又不适应、不理解。“创新是需要鼓励的,创作者也需要鼓励,你鼓励一下,在事业上就推进一下。我就是这样的想法。”
对于《黑猫警长》创作上的特点,戴铁郎概括提炼为 “新”、“精”、“乐”、“益”、“大”五点。
一是“新”:不像大部分国产动画作品一样选材于“历史悠久”的经典故事,《黑猫警长》尝试运用科普题材结合“警匪片形式”,并设置了高科技、现代化的故事背景,颇具时尚性和现代感。
二是“精”,《黑猫警长》的故事情节构思精巧。本片的故事背景选择在童话世界中才存在的动物王国,题材上具备很大的原创空间。故事的主人公都是动物王国的公民,既聪明地适应了动画片的特性,又使侦破案件的故事更具有传奇色彩,十分讨巧。
三是“乐”,破案题材听起来就充满动感和娱乐性,这种题材设置提供了一个可以充分展示娱乐元素的可能性。戴铁郎十分擅长选择能够充分发挥自己想像力和创造力的题材,充满想象力的表现手法令人耳目一新。
四是“益”,《黑猫警长》的题材同样能够赢得良好的社会效益。片中热爱人民、刚正不阿的黑猫警长,勇往直前的白猫警士,为正义事业牺牲的白鸽警卫等等正面形象都为儿童观众树立了榜样,激励他们要有助人为乐的热情和见义勇为的精神。全片贯穿的科普题材内容更使小观众开拓了眼界,增长了知识。
五是“大”,这个“大”不等于本片的题材宏大,或者说要把简单的题材复杂化,而是《黑猫警长》的题材本身具有充足的发展空间,延续性强,同时极具副产品开发价值。
戴铁郎认为:娱乐性、观赏性、趣味性是动画艺术审美的本质特征,动画创作理应体现、尊重其本质特征。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娱乐化、消费化、视觉文化主导的时代。但是由于动画观众的特殊性,动画偏离不开教育功能。从现状看来,现代观众的娱乐化需求与国产动画的教育功能存在着明显矛盾。其实,这主要源于我国的动画创作者对“寓教于乐”的意义始终没能深层地、准确地理解。“寓”者“寄”也,“教”不能成为主体,只属于衍生物而已。“教”不是耳提面命,而是引导观众自己教育自己。从本性上看,观众是追求娱乐游戏的一个广泛的社会群体,他们真正想得到的是将“教”隐藏于其中的“乐”,通过“乐”,得到“教”,这才是寓教于乐的真谛,即让“教”自然地贯穿其中。戴铁郎的《黑猫警长》作出了率先破门而出的尝试?——他首次将“警匪”这一现代娱乐片形式与科普知识相结合,既达到了科普目的,又恰好符合了娱乐片的基本模式。片中反派人物的强大是国产动画前所未有的,甚至出现了正义一方的牺牲,这些都使得娱乐性的审美价值明显增强。在现在看来,也许幻想、枪战、爱情、死亡这些元素已并无新意,但当娱乐商业片的元素首次出现在中国动画片当中时,就具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黑猫警长》重视观众对娱乐性的兴趣和期待。它集幽默、幻想、刺激、趣味等娱乐元素于一身,营造出一个属于儿童时代的幻想世界和精神乐园。《黑猫警长》在具备游戏精神、娱乐精神的同时,秉承了切合少年儿童精神世界和思维特征的主体性原则。本片中各种娱乐元素的添加并没有降低作品的艺术品质,反而增强了情趣性和观赏性,从而达到教育的一个更高层次。曾有评论提出《黑猫警长》中有暴力、凶杀、复仇等不健康影响的元素。其实,这种指责是片面的。黑猫警长为了维护动物王国的治安,与犯罪势力作斗争,这些场面的处理正是引导孩子们同情弱小、珍爱生命、嫉恶如仇的体现。实际上,这些元素往往也出现在《大闹天宫》、《哪吒闹海》及国内外许多优秀动画片中,关键是要把握一个“度”。在《黑猫警长》中,戴铁郎恰当而准确地把握住了娱乐与教育的度。
“动画的夸张是其他艺术种类都不能表达的。比如说动作的夸张,音乐的夸张,情节的夸张,都是很有趣的”。戴铁郎主张:“对儿童观众就需要给他们一些超现实的动作画面”。动画的视觉语言一般最有利于表现人们心目中的超现实意识,超现实也是一种幽默顽皮的处理,一种前卫思维、游戏精神的体现。但在《黑猫警长》中,戴铁郎运用的一些超现实表现手法受到了不少非议:一颗子弹射向老鼠一只耳,一只耳转弯,子弹也跟着转弯,这一经典镜头就遭遇炮轰。戴铁郎却不以为然:“当时有些人接受不了,还有人写批评文章说这简直是荒谬,是在给儿童荒诞的教育。但是今天回头看,我觉得当时的想法仍然落后了,现在红外线制导导弹就可以转弯,把墙壁后的敌人消灭掉。”《黑猫警长》中的科学知识常常出现在剧情发展的关键时刻,这些的科学色彩的知识点设计基本符合了科学逻辑性,经得起故事的推敲,真实可信,从而使小观众感到兴趣倍增。科学与幻想常常联系在一起,而幻想最能迎合小观众的审美情趣,这是动画片最能吸引他们的原因。片中高科技的道具设计充分体现了动画的幻想精神,例如黑猫警长和白猫警士们的座骑——摩托车、飞行快艇,动物王国中的报案系统——可视电话,追查通缉罪犯使用的电脑档案等,既增强了影片的现代气息,又开拓了小观众的幻想思维。《黑猫警长》中不但有激烈的战斗、紧张的破案,也有许多生活细节和情感的刻划。例如:螳螂姑娘和螳螂青年在一次与蝗虫的战斗中相识,而且一见钟情。螳螂丈夫弹琴唱歌向未来的妻子求爱之后,小动物们为他们举行了盛大的婚礼。小松鼠问妈妈:“妈妈,什么叫亲爱的?”松鼠妈妈回答:“你还小,还不懂。”又如鼩鼱全家都是带着眼镜的近视眼,小鼩鼱咬着尾巴一个接一个紧跟在妈妈身后,憨态可掬。即使是反面角色,也有自己的“亲戚”——“一只耳”逃脱后,去找自己的远房舅舅“吃猫鼠”来报仇……这些生动的细节设计令影片魅力倍增,看到这些地方观众都会发出会心微笑。
如果对《黑猫警长》的创作模式做深入分析,可以说它是动画类型片的创作尝试。《黑猫警长》至少可以叫做“类型片雏形”。这也许超出了戴铁郎的创作初衷,因为在当时中国动画创作中尚未有什么“类型片”的概念。戴铁郎所能想到的是尽可能地将这部动画片拍得好看、有意思,而且与以前同类的科普动画片“不一样”。
《黑猫警长》中尝试了警匪片的基本叙事模式,即主人公与匪盗等黑暗势力努力作艰苦、顽强、最终取得胜利的斗争。在这一过程中,主人公的朋友、爱人,或者得力助手会遭受磨难甚至牺牲。打斗、幻想、枪战、爱情、死亡、歌舞……,当这些娱乐商业片的元素首次出现在中国动画片中时,就具有了划时代的举足轻重的意义。这些元素的运用创造了一个令观众高度兴奋的视听效果。当然,在《黑猫警长》中的这些元素只是在动画片特有的可爱角色造型和相对淡化的场面处理下展现的,绝非娱乐电影中那般突出与夸张刺激。毕竟,《黑猫警长》不是要单纯追求视听形象的冲击力,不是单纯的娱乐片。它的目的是通过娱乐片形式的故事传达科普内容。而在故事中,则是通过正邪之间的鲜明对比,强调人性的善恶、是非,并且更多地展现“善”的胜利。
《黑猫警长》模式的出现,对当时乃至以后的动画创作开拓了新思路。《黑猫警长》的成功不但为中国动画系列片的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对中国动画类型片的出现与发展也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得知上海美影厂要重拍《黑猫警长》,戴铁郎十分高兴:“很好啊!我只有一个建议,时代变了,各方面都要跟上这个变化,道具、情节要很现代,要和现代儿童的想法一致。”“求新求变”,当年戴铁郎就是靠这点取得成功的,现在他依然坚持这点。
也许《黑猫警长》算不得中国动画史上最完美的作品,但戴铁郎肯定是中国杰出动画家中的一位。就像我们记住孙悟空、哪吒、小蝌蚪、三个和尚的同时也记住了飒爽英姿的黑猫警长一样,让我们在记住万氏兄弟、特伟、阿达的同时,也记住这位勇于创新、独树一帜的动画家——戴铁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