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答唐诗鉴赏题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acc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诗歌鉴赏在高考中是必不可少的题目,对于学生来说也是难度较大的一类题目。在高考试卷和平时练习中唐诗出现的频率比较高,如何鉴赏唐诗,在考试中才能取得理想的分数?经过几年的高三教学和对高考试题的思考研究,我认为诗歌鉴赏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才能有效地提高鉴赏能力,也更准确地理解作者及出题者的意图。
  一、审标题,观作者,想背景,看注释
  学生在做诗歌鉴赏题时,往往忽略标题意义,扫一眼没有明白意思就匆忙做题,认为不能在一些无所谓的地方耽误时间,诗歌鉴赏主要是理解诗歌正文,但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标题有时是点睛之笔,如果学生把标题看清楚,那么理解诗歌意义时就容易多了。
  例如2000年高考语文试题的诗歌鉴赏题目是南宋诗人赵师秀的《约客》:
  约客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
  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
  闲敲棋子落灯花。
  标题《约客》明白无误地向我们说明了诗歌内容是约见客人,所以看标题更容易理解诗歌的内容。这样的诗歌很多,尤其高考是面对全国的高三考生,学生相对的阅读面还较窄,所以出题者也考虑到这些,高考试题内容比较简单,易理解,大多如此。全国语文高考试题诗歌鉴赏题1998年的是贾岛的《题李凝幽居》,一个“幽”字点明隐士身份。
  在看标题的同时,我们还应该看作者、想背景,那么在做诗歌鉴赏题时,熟悉作者的生平,可以通过作者而想到他们当时生活的社会背景,有助于我们理解诗歌的意义。
  有一些比较难以理解的诗歌或词句,在下面带有注释,我们同学一定要认真看,错过是可惜的。
  二、注意了解诗歌意象,把握作者思想感情
  古人作诗词经常用一些现实生活中特定的事物来表达主题思想和自己的感情。这些特定的事物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被诗人赋予了某种特定的文化内涵,诗作中作者所写之景、所示之物,这客观的“象”与作者借景抒情的“情”、咏物所言的“志”的完美结合。
  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的,例如:“梅花”是高洁品格的象征;“月亮”代表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
  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要了解作者心中之情,就应该先从眼前之景入手,才能更深地感悟诗歌的思想内涵。
  三、品味语言,明辨修辞
  古诗词中作者常常会运用各种不同的修辞手法。最常用的有比喻、互文、借代、拟人、设问、夸张等。比喻是最常用的技巧。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有“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互文:在连贯性话语中,将本应含在一起的词语,分别安排在上下两句,或一句的上下段中,既省字又表意。如白居易的“主人下马客在船”,实际是说:“主人下马在船,客人下马在船。”
  借代:如 “朱门”代“权贵豪门之家” ,用“帆”代“船”。杜甫有“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李白的“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中的“孤帆”。
  四、分清风格流派
  “风格”是指诗人在选择题材、塑造形象以及语言运用等方面形成的创作特色。王维的诗诗中有画,李白的诗豪放飘逸,杜甫的诗沉郁顿挫。
  1.诗歌流派:现实主义、浪漫主义
  2.诗歌选材:山水田园诗派边塞诗派
  山水田园诗派:写田园生活和山水风景,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山,南朝的谢灵运是山水诗的鼻祖。唐代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主要有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等。
  边塞诗:描写边塞生活与民族矛盾,还有一系列与边塞有关的东西形成于盛唐,最高成就为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
  五、诗歌表现手法
  1.烘托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杜甫《月夜》)颔联、颈联写妻子的美丽,反衬诗人惆怅痛苦的心情。
  2.用典
  古今人们用典的方式多种多样。李白的《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中有“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以典代人,通过文章既以赞李云,也以自赞。“建安骨”为建安风骨之简称。“小谢”,指谢眺;区别于“大谢”(谢灵运)。李白非常推崇谢眺,这里有自比的意思。这两句中,上句称赞李云文章得建安风骨,清新刚健;下句谓自己的诗歌应像谢眺那样清新隽永。
  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
  3.对比
  对比,对照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情形作对照,互相比较。“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李白《越中览古》)前三句描写昔日繁荣和最后一句描写今日冷落凄凉形成强烈的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其中蕴含着诗人深沉的历史思考。
  4.象征
  象征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
  5.起兴
  起兴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李商隐的《锦瑟》)首联用瑟这种乐器起兴,由此而思及“华年”。
  6.联想和想象
  此外,常用的表现手法还有寓褒于贬、明褒实贬,欲擒故纵、欲扬先抑,言此意彼、意在言外,画龙点睛、曲笔逆笔,等等。
  六、分析诗歌表达方式
  在诗歌鉴赏中,最常接触到的表达方式有即事抒情、咏物抒情、写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等。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诗歌, “空山新雨后,大气晚来秋。明月松问照,沾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就是写景抒情诗,
  七、分清诗歌类别,把握文章主旨
  1.忧国忧时类:这方面的诗歌主要是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或者是反映离乱的痛苦,和同情人民的疾苦。在杜甫和白居易的很多诗歌中都表现了这样的思想。
  2.建功报国类:这类诗歌或是抒发建功报国的渴望和决心,或是报国无门的忧伤,或是揭露统治者的穷兵黩武,或是山河破碎的无奈,或是年华早逝的痛楚。
  3.思乡怀人作品:写的是羁旅愁思、怀念亲朋内容,或着写边关思乡和闺怨诗。
  4.依依惜别类:描写留恋伤别和勉励安慰的内容。
  5.生活杂感作品:有寄情山水的悠闲,有昔盛今衰的感慨,有青春易逝的苦闷,有仕途坎坷的不平,有告慰生平的喜悦。其中昔盛今衰的感慨这类诗歌在鉴赏中接触的比较多。
  在上面所述七类中,有些内容是交错的。因为,在答题时,我们不可能分得很清晰,往往是几种混合分析,而且,只要我们正确理解了诗歌的内容,就可以回答正确,技巧是帮助我们尽快理解内容,不是回答正确的妙药。所以主要还是平时多阅读诗歌,分析鉴赏,来整体提高自己的理解分析水平,这才是一劳永逸的方法。
其他文献
从学生到为人师已经14年了,应该说这不是一个短的时间。但心里却总是留着一种新识旧恋的感觉,老生去了,新生便来,同样的问题依旧出现,新的问题又催我们不停地去摸索。  素描,这么正经的提出来太严肃了,使我们几乎曲解了它的含义。它是人类情感的初恋,惴惴不安,拙情笨意,心却向往之。  素描是绘画艺术的基础课题,但它又不是板起面孔来作的,它需要人们情感的投入,真诚的热爱,纯正的品味,才能放出智慧的光芒,才能
期刊
经典是一个历史化的过程,经过历史的不断遴选、沉淀与检验,其所承载的价值内容却以其永恒性滋润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有人说,经典的文学作品应具有独特的价值追求:在表现生活时,关心社会各阶层,特别是弱势群体的生存状态,批判社会黑暗势力,张扬人道正义价值;在塑造形象时,记录历史真实,揭示历史规律,使作品具有厚重的历史感。因此对于经典的文学作品,我们应重在体会其深厚的思想与文化内涵。  经典的价值自是永恒的,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同时还指出:“语文素养是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这就给我们指明了语文教学必须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全心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提升,为他们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随着新课改的纵深推进,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从一线教学来看,我们可以从平时的语文教学入手,寻找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一
期刊
一、新课改下高中语文教学的内涵  从教学内容来看,新教材一改过去单纯说教,从学生生活,社会生活的实际出发组织教学内容,使得教材更加接近生活,接近教学,接近学生,增强了语文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学生在完成必修课的同时,根据个人志向、兴趣和需要自主选择修习选修课程,适应了社会变化发展对人的发展提出的新挑战和新要求,为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好公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从教学方
期刊
一  近年来高考写作“等级评分标准”有过调整,但“符合题意”一直是一类卷的基本要素。无论“命题型”“话题型”,还是“材料型”都离不开对写作要求的分析甄别判定,严格意义上说“审题”是该过程的起点。  “符合题意”暗寓着命题者对写作题旨有相对明确的基本判定,这一判断往往在阅卷时被阅卷者认同作为阅卷赋分的标准。  “符合题意”主要体现在符合命题要求,文章内容在话题范围内,所提论点切合所供材料。  二  
期刊
古人曰:“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这句话也适用教师这个职业。尤其是班主任,是学生灵魂的塑造者。班主任的爱心是一种责任和感召力,其建立在对学生的尊重和真诚的关爱中,没有爱的教育,便如同无源之水,漏水之舟。  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无不重视师生之间的情感纽带,以情感人,以情育人,始终发挥着奇特的教育功效,教师的爱心构成了教师道德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班主任教育管理班集体的支点。缺乏爱心的教育管理方式如同一潭
期刊
班主任在,学生能做好,是一个基本合格的班主任;班主任不在,学生能做好,是一个优秀的班主任;班主任在,学生仍不能做好,则是一个不合格的班主任。   一、抓住教育契机,明确行为要求  在日常生活中,当一个人换了新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时,总有给人留下好印象的想法和愿望,希望在新的环境中扬长避短重塑自我形象,学生亦如此。新学年初,学生面对新的课程、新的老师与同学,好奇心与要重新有一个良好开端的想法交织在
期刊
老师在台上口若悬河、手舞足蹈的表演,学生在台下聚精会神、默不教学慢慢改变了老师是舞台上的演员,学生是舞台下的观众,作声的观听,学生上完一节课好像看完一场电影,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一种教学模式。我们现在要打破这种格局,建立老师是舞台后的导演,学生是舞台上的演员,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学习、掌握知识这样一种教学形式。要完成这一格局的改变就要营造课堂环境,提高课堂提问的质量。  一、创造课堂学习氛围,提
期刊
读过孔庆东的《遥远的高三八》的人,一定对作者与肖麟,这对儿酸腐秀才,在预习练习等“基本工作”完成之后的说笑话,猜谜语,对对子的经典场景:  “比如我出个‘白面书生吃白面’,肖麟对‘花脸武士扮花脸’;他出个‘春江花月夜’,我对个‘秋水艳阳天’;我出个‘自古小人先得势’,肖麟对‘向来大气晚逢时’;他出个‘庆东操场盗香瓜——可耻’,我对个‘肖麟教室偷剩饭——该杀’。其他棍僧也有时参与进来。张欣有一天吃雪
期刊
语感是一种语言修养,是经过长期的规范的语言训练逐步养成的一种带有浓重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迅速地感受语言文字的能力。强烈、敏锐的语感是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核心,是一个人语言素质的直接反映。如何自觉地运用语言规律,从实践上合理论上进行系统的研究,以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可操作的语感训练途径和方法,指导学生的语感训练,则是目前广大语文教师和教研人员所面临的一个热点课题。基于此,结合自己多年来从事语文教学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