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几点思考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jie5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同时还指出:“语文素养是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这就给我们指明了语文教学必须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全心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提升,为他们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随着新课改的纵深推进,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从一线教学来看,我们可以从平时的语文教学入手,寻找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一些合适的途径与方法。
  一、在有效阅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人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阅读视野。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学品味”。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刚刚走入高中校门的学生在语言积累、阅读积累、生活积累上都存在很大的差异,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最初是依照自己的阅读水平、个性喜好来选择读物的,这个时候教师不好做硬性规定,否则会伤害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积极性。这样的阅读,表面上看过于松散,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然而正是这种不同于课堂课文阅读的目标、知识与测试的无目的性,才引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并且在轻松愉快的阅读过程中享受阅读的幸福。
  但自由阅读仅仅是学生个性的自我满足,要想让学生的个性满足达到极致,就必须将阅读个体置于阅读群体之中,在共同的阅读关注与阅读交流中张扬各自的个性。因此,教师应在自由阅读的基础上,再为学生设置另一个阅读平台——专项阅读。这种专项阅读不仅仅满足个体的个性阅读要求,还必须满足一个小组甚至一个班级的个性阅读需求:相对于个体阅读的自由随意,以小组、班级为单位的专项阅读自然就有了许多限制,比如必须在一定的时间内读完相关的作品,必须读出自己的独特体味,以便在大家共同关注的阅读交流中张扬自己的个性。另一方面学生的阅读实际情况是,随着学生阅读内容的日渐丰富,学生共同关注的作家、作品也越来越多,对于同一个作家作品也有了共同关注的话题。如此一来,学生不仅有了阅读兴趣,更具备一定的阅读鉴赏能力。
  二、在写作教学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
  学生语文素养能否提高,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的写作欲望是否强烈,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坚持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尤其是进行写作训练时,要以人为本,让作文教学成为培养情感丰富、思维活跃、境界崇高的学子的人文学科。
  要让学生在新课改的春风下,有兴趣、有个性、有创意地进行写作,从而使作文训练收到良好的效果,我们就要在教学中、生活中引导学生与老师对话,与作品对话,与同学对话,让他们领悟别人独特的视角,深邃的思想。我们要求学生关注新闻、关注身边发生的事,把握时代的脉搏,勤于思考,磨砺思想,通过有意识的阅读,建构自己对人生、社会的看法体系,有意识的让学生就社会人生的热点、焦点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大胆讨论,大胆辩论,坚持练笔。正如白居易所说:“大凡人之感于事,则心动于情,然后兴于嗟叹,而形于歌诗矣”。
  三、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语文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习得的过程,是学生通过体验感悟而获得语文素养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教师无法替代的,也不是教师的讲授就能达到的。尤其对于阅读教学而言,就是教师不能把自己对文本的理解体悟直接告诉给学生,而是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创造欲,让学生自己去对文本思索、感悟,得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所以,要让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思考,自我导向,自我激励和自我监控,而不是让他们像“知识容器”一样消极接受,要通过语文的自主学习,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为语文教学开辟了一片新天地,随着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教师教学方法,学生学习方式的逐步改变,我相信语文素养的提高不是难事。
其他文献
在现代文学史上,冯至先生被称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作为一个天才的沉思者,他又是极少数能从深刻的精神层面颖悟到现代性困境的中国知识分子之一。他在《十四行诗》里面,歌咏孤独,寂寞与忍耐,沉思生命,成为他无法言表的内伤,这一切令人为之感佩,为之叹惋。   生命的本质是孤独的,存在主义哲学把孤独看作是把握存在寻求超越的前提。冯至的思想深受存在主义的影响,这使他的诗歌与存在主义构成了某种契合。  
期刊
高中语文教学应以创新性语文课堂教学为契机,抓住学科特点,强化科学和人文精神,并通过教育信息化手段,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创新能力。如何构建创新性语文课堂,这里只谈谈自己的一孔之见。    一、教师要不断创新教学理念,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供条件   教师创新教育理论水平的高低,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创新能力的形成至关重要。首先教师要有全面、系统的理论素养。如心理学、教育学、哲学等基本理论,文章学、阅
期刊
创造学之父奥斯本说:“想象力是人类能力的试金石,人类还是依靠想象力征服世界。”有人说,没有哈佛就没有美国,没有斯坦福大学,就没有硅谷。强大的美国发展源来自具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象牙塔。想象力不是生来就有的先天素质,而是后天开拓的结果,它是完全能够培养的一种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为提升学生的想象能力,为学生创造广阔的思维空间,结合考题训练,在语文教学中我做了如下尝试:  一、启发心智,强化意识  教育是
期刊
语文学科是一门包罗万象的学科,上下几千年,纵横几万里,人生、社会、自然、历史……生动优美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一篇篇精美的课文,就是一道道精彩的美味,它们散发着芳香,让我们尽情地享受。如何开发语文学科中的德育资源,让我们获得生活上的趣味,获取前进的动力?   一、利用语文这块沃土,培养他们战胜困难的信心   语文教材中有培养他们战胜困难的资源,我常常利用这些资源对学生进行教育。
期刊
汉乐府《长歌行》和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浣溪沙》,其表达的思想内容不同,作者写作背景不同,描写景物不同,诗歌的体裁形式也不同,可进行反差阅读。   一、思想观点的反差比较   汉乐府《长歌行》为:   青青园中葵,   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   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   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   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 
期刊
一  在恰切地掌握了命题倾向后,据此命意便需要驰骋思绪,确立符合自己思考特点的方法和附生的表达方式。我们不能匍匐于真实客观地反映生活这样的命题下不能超越,而要用心用脑,用独特超迈的理性和灵感去发现生活,认识生活并且解释生活。这便是写作的构思谋篇阶段。  “构思谋篇”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严密的逻辑论证,如对概念理解是否清晰,话题间因果承递关系是否确实存在,能否做一番剖析。一是充实的材料作证,为论证
期刊
每学年之初,新的老师接任新的班级,尤其是刚毕业分配的老师初登讲台,遇到的一个很大的挑战就是学生是否接纳老师、是否能构建起融洽的师生关系。  调皮的学生经常如此与新老师认识——在课堂上故意交头接耳,课后不完成新老师布置的作业。面对这些学生的“挑衅”,新老师刚开始往往还能容忍,压住心头的不满,耐下心来对学生进行说服教育,然而,在学生的一而再、再而三的“挑衅”之下,年轻的新老师往往耐不住性子,于是在课堂
期刊
叶圣陶先生在20世纪40年代提出:“语文教本只是一些例子,从青年现在或将来需要读的同类书中举出来的例子。”“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叶老的观点启示我们,教材对学生写作和阅读能力的提高可以起到“例子”的作用,所谓“例子作用”是强调语文教材或选文具有典范性,学生通过学习,可以举一反三。  要想写出内容丰富的作文,就要积
期刊
从学生到为人师已经14年了,应该说这不是一个短的时间。但心里却总是留着一种新识旧恋的感觉,老生去了,新生便来,同样的问题依旧出现,新的问题又催我们不停地去摸索。  素描,这么正经的提出来太严肃了,使我们几乎曲解了它的含义。它是人类情感的初恋,惴惴不安,拙情笨意,心却向往之。  素描是绘画艺术的基础课题,但它又不是板起面孔来作的,它需要人们情感的投入,真诚的热爱,纯正的品味,才能放出智慧的光芒,才能
期刊
经典是一个历史化的过程,经过历史的不断遴选、沉淀与检验,其所承载的价值内容却以其永恒性滋润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有人说,经典的文学作品应具有独特的价值追求:在表现生活时,关心社会各阶层,特别是弱势群体的生存状态,批判社会黑暗势力,张扬人道正义价值;在塑造形象时,记录历史真实,揭示历史规律,使作品具有厚重的历史感。因此对于经典的文学作品,我们应重在体会其深厚的思想与文化内涵。  经典的价值自是永恒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