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解决问题”在新课程标准出台前一直被称为“应用题”。新课程改革以来,应用题的教学不再作为一个独立的教学邻域,而是融合于数的运算等教学内容之中。在小学阶段许多学生在数学审题方面不够认真,所以导致做错,甚至乱做。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更应该从小培养良好的审题能力,从而提高做题的质量与速度。
【关键词】解题模式 信息 审题能力 理解题意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7-0143-02
一、新教材的特点
“解决问题”在新课程标准出台前一直被称为“应用题”。新课程改革以来,应用题的教学不再作为一个独立的教学邻域,而是融合于数的运算等教学内容之中。小学低段数学图多字少,内容比较灵活多样,特别是一、二年级的教材多了许多生动的情景,富有趣味,用了生活化的语言描述源于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这种置于特定情景中的数学问题,融入了新课标所倡导的人性化、生活化的理念。一年级主要以情境图为主,这些图极易能够激发学生兴趣,使他们身临其境地进入角色,从而理解题意。二年级则以半文半图为主。这一新奇的内容也深深地吸引了学生的眼睛,大大地引发了他们的数学思维。
二、“解决问题”的基本模式
针对课程标准的要求,我认为低年级“解决问题”教学应遵循以下模式:出示例题图——学生观察——独立思考——提炼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合作交流——分析数量关系——列式解答。
三、方法和策略
(一)从学生实际生活出发
因为数学具有抽象性这一特点,学生往往感到数学知识难以学懂,尤其是解决数学问题更让学生感到神秘。因此,“解决问题”的数学教学必须着手于学生的实际生活,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使之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数学的学习中来。例如:在教学求总数《解决问题》时,我出示这样的例题:我吃了3个鸡蛋,还剩4个鸡蛋,原来一共有多少个鸡蛋?这让学生一开始学习《解决问题》时就感受到解决问题来自于生活,消除《解决问题》的恐惧心理,很容易掌握所要解决的问题数量与数量之间的关系和解题方法。这样做不但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离不开数学
(二)结合于学生实践活动
数学来源于生活友应用于生活。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的知识,必须到实践中去运用,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才能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例如学习了用加法《解决问题》时,我出了这样的题目“爸爸给我买了一盒铅笔花了6元,一个笔记本用了5元,一共花了多少钱?”让学生列式计算后体会这也是一个“数学问题”。教育学生将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是解决问题的重要而有效的方法。
(三)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
1.收集信息、理解信息、分析信息
现在低年级解决问题的呈现方式多种多样,常用图或图文结合的形式出现,有的学生不能从图中准确的找出已知信息。在收集信息的基础上分析关键句、理解重点词,可帮助学生弄清算理,扫除解决问题的障碍。解决问题中经常见到一些常用的数学术语,即重点词,有些学生常常因词意不理解而不会列式,为扫除这个障碍就要理解词意。在认真理解信息的前提下,还要学会如何分析数量关系,即解题思路。这是对所收集的信息进行加工的开始,也是解题的一个重要步骤。利用“问题”的引导,教会学生学会分析题意的方法是解题的关键,掌握方法能使解决问题更灵活。
2.教会审题
审题是进行正确做题不可缺少的环节。通过审题训练,可以养成学生认真严谨的习惯,引导学生灵活地选择正确合理的计算方法,提高做题的质量与速度。但在我们平时教学中,碰到的问题是很多学生拿到题目马上做,没有看清题目的要求,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字认得不是很多,题里的数量关系理解不透彻,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仍处于记忆,模仿,甚至猜谜的层面,那么如何才能培养低年级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呢?我认为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①教会看图
现在的教材大多图文结合,在教学时一定要教学生如何去看题,结合问题找出关键图文。
②教会学生读题、读图
一提起读题,多数被认为是语文学习的专利。其实不然,数学中的读题不仅是掌握数学语言的前提,而且是理解数学题目题意的必要措施。并且要图文结合,了解图意。这个学期我正好上一年级数学,我从开学开始,先让学生去仔细看图,图上有什么,再让小朋友们自己试着读题,为防止他们读题像“小和尚念经”一样有口无心,我让他们用手指指好了读题,有时是响亮地齐读,有时是嘴巴一动一动地默读。如果碰到不认识的字我就在黑板上写出来,并注上拼音让他们看了拼音读,读通了题,孩子们自然明白了题意,会做题了。
③找到读题、读图的方法
读题的方法即在读题、读图的时候就要找出关键词,重要词,重要的图形信息、数量等。并且读的时候重点词重点读,重点图做重点标记,做题的时候把关键词圈出来。如把下列各数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要求学生把“从大到小”圈出来;这个班大约一共有多少名学生,“一共”要圈出来,表示这道题要是合起来用加法;從左边数把第5朵花圈起来,“左边”和“第5”要圈出来。久而久之,学生在读题时就能抓住重点,理解题的意思。
3.重视语言文字教学
数学问题用精练的文字叙述,并用数学术语来表达数量之间的关系。不少题目中还经常出现常识性的概念。某些字、词对理解题意和确定解决方法具有决定性作用,都是审题的重点。例如常见的“一共”、“还剩”、“多多少”、“少多少”等这类名词,由于本身是表示总数或差数的,加之要求“一共”用加法、求“剩”用减法等原因,一些学生形成一种见“共”、“多”就加,见“剩”、“少”就减。其实这些名词在不同的题目中表示的意思是不同的。因此在指导审题时,既要讲清词语本身的含义,还要讲清在具体题目中的不同含义。
4.引导学生分析挖掘
有的问题条件比较明白,而有的条件却间接给出,往往被学生忽视,导致无法解题。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找出和问题相关的条件,使条件问题明朗化,从而达到解题的目的。
(四)培养做题习惯
习惯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时应重视学生习惯的培养,解决问题同样重要,在解决问题时重点培养学生反复读题的习惯、勾画重点词句的习惯、检查的习惯等。把习惯带进学习,带进生活。
总之,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师要根据低年级学生认知和思维的特点,有计划、有目的地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加以引导,真正帮助学生提高审题能力。使学生自由发展,发挥自己的长处,激发学习的兴趣。
【关键词】解题模式 信息 审题能力 理解题意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7-0143-02
一、新教材的特点
“解决问题”在新课程标准出台前一直被称为“应用题”。新课程改革以来,应用题的教学不再作为一个独立的教学邻域,而是融合于数的运算等教学内容之中。小学低段数学图多字少,内容比较灵活多样,特别是一、二年级的教材多了许多生动的情景,富有趣味,用了生活化的语言描述源于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这种置于特定情景中的数学问题,融入了新课标所倡导的人性化、生活化的理念。一年级主要以情境图为主,这些图极易能够激发学生兴趣,使他们身临其境地进入角色,从而理解题意。二年级则以半文半图为主。这一新奇的内容也深深地吸引了学生的眼睛,大大地引发了他们的数学思维。
二、“解决问题”的基本模式
针对课程标准的要求,我认为低年级“解决问题”教学应遵循以下模式:出示例题图——学生观察——独立思考——提炼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合作交流——分析数量关系——列式解答。
三、方法和策略
(一)从学生实际生活出发
因为数学具有抽象性这一特点,学生往往感到数学知识难以学懂,尤其是解决数学问题更让学生感到神秘。因此,“解决问题”的数学教学必须着手于学生的实际生活,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使之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数学的学习中来。例如:在教学求总数《解决问题》时,我出示这样的例题:我吃了3个鸡蛋,还剩4个鸡蛋,原来一共有多少个鸡蛋?这让学生一开始学习《解决问题》时就感受到解决问题来自于生活,消除《解决问题》的恐惧心理,很容易掌握所要解决的问题数量与数量之间的关系和解题方法。这样做不但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离不开数学
(二)结合于学生实践活动
数学来源于生活友应用于生活。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的知识,必须到实践中去运用,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才能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例如学习了用加法《解决问题》时,我出了这样的题目“爸爸给我买了一盒铅笔花了6元,一个笔记本用了5元,一共花了多少钱?”让学生列式计算后体会这也是一个“数学问题”。教育学生将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是解决问题的重要而有效的方法。
(三)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
1.收集信息、理解信息、分析信息
现在低年级解决问题的呈现方式多种多样,常用图或图文结合的形式出现,有的学生不能从图中准确的找出已知信息。在收集信息的基础上分析关键句、理解重点词,可帮助学生弄清算理,扫除解决问题的障碍。解决问题中经常见到一些常用的数学术语,即重点词,有些学生常常因词意不理解而不会列式,为扫除这个障碍就要理解词意。在认真理解信息的前提下,还要学会如何分析数量关系,即解题思路。这是对所收集的信息进行加工的开始,也是解题的一个重要步骤。利用“问题”的引导,教会学生学会分析题意的方法是解题的关键,掌握方法能使解决问题更灵活。
2.教会审题
审题是进行正确做题不可缺少的环节。通过审题训练,可以养成学生认真严谨的习惯,引导学生灵活地选择正确合理的计算方法,提高做题的质量与速度。但在我们平时教学中,碰到的问题是很多学生拿到题目马上做,没有看清题目的要求,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字认得不是很多,题里的数量关系理解不透彻,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仍处于记忆,模仿,甚至猜谜的层面,那么如何才能培养低年级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呢?我认为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①教会看图
现在的教材大多图文结合,在教学时一定要教学生如何去看题,结合问题找出关键图文。
②教会学生读题、读图
一提起读题,多数被认为是语文学习的专利。其实不然,数学中的读题不仅是掌握数学语言的前提,而且是理解数学题目题意的必要措施。并且要图文结合,了解图意。这个学期我正好上一年级数学,我从开学开始,先让学生去仔细看图,图上有什么,再让小朋友们自己试着读题,为防止他们读题像“小和尚念经”一样有口无心,我让他们用手指指好了读题,有时是响亮地齐读,有时是嘴巴一动一动地默读。如果碰到不认识的字我就在黑板上写出来,并注上拼音让他们看了拼音读,读通了题,孩子们自然明白了题意,会做题了。
③找到读题、读图的方法
读题的方法即在读题、读图的时候就要找出关键词,重要词,重要的图形信息、数量等。并且读的时候重点词重点读,重点图做重点标记,做题的时候把关键词圈出来。如把下列各数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要求学生把“从大到小”圈出来;这个班大约一共有多少名学生,“一共”要圈出来,表示这道题要是合起来用加法;從左边数把第5朵花圈起来,“左边”和“第5”要圈出来。久而久之,学生在读题时就能抓住重点,理解题的意思。
3.重视语言文字教学
数学问题用精练的文字叙述,并用数学术语来表达数量之间的关系。不少题目中还经常出现常识性的概念。某些字、词对理解题意和确定解决方法具有决定性作用,都是审题的重点。例如常见的“一共”、“还剩”、“多多少”、“少多少”等这类名词,由于本身是表示总数或差数的,加之要求“一共”用加法、求“剩”用减法等原因,一些学生形成一种见“共”、“多”就加,见“剩”、“少”就减。其实这些名词在不同的题目中表示的意思是不同的。因此在指导审题时,既要讲清词语本身的含义,还要讲清在具体题目中的不同含义。
4.引导学生分析挖掘
有的问题条件比较明白,而有的条件却间接给出,往往被学生忽视,导致无法解题。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找出和问题相关的条件,使条件问题明朗化,从而达到解题的目的。
(四)培养做题习惯
习惯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时应重视学生习惯的培养,解决问题同样重要,在解决问题时重点培养学生反复读题的习惯、勾画重点词句的习惯、检查的习惯等。把习惯带进学习,带进生活。
总之,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师要根据低年级学生认知和思维的特点,有计划、有目的地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加以引导,真正帮助学生提高审题能力。使学生自由发展,发挥自己的长处,激发学习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