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曾国藩是晚清重臣,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政治家、军事家和理学家,关于曾国藩的相关研究也在不断更新充实,其中,曾氏家风文化的研究是较为重要的领域。随着我国国力的上升和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风建设不再是茶余饭后的感性谈资,而成为众多学者积极研究的重大课题。本文旨在以民间家具中的对称性研究为突破口,结合曾国藩故居研究成果,探讨曾氏家风所蕴含的儒学思想与传统哲学观念。
关键词:曾国藩;家风;家具;对称性;儒学思想
曾国藩(1811—1872),字伯涵,號涤生,清末汉族地主阶级的典型代表,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湖湘文化的继承者和发扬者,是清末统治阶级高度信任和依赖的政治势力代表。曾国藩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县荷塘都白杨坪(今属双峰县)的一个小地主家庭,祖辈世代为农,无人考取功名,直至曾国藩辈,建功立业,名扬海内。
曾国藩少时聪慧,饱读儒家典籍,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因此,其严格遵循儒家所倡导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立身准则。纵观曾国藩的人生和仕途轨迹,其所遵循的儒家准则以“仁”为核心,以“中庸”为立身处世标准。儒家文化主张“仁爱”,提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曾国藩在晚清动荡的社会环境中,主张以国家为重,提出改革军队,维护国家统一和尊严,并积极投入湘军的建设,为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体现了儒家的“仁”核心思想。在家庭建设方面,曾国藩要求曾氏子弟秉承寒士家风,不得沾染官宦之气,始终保持耕读本色,并将“勤、俭、刚、明、孝、信、谦、浑”八德作为自己的道德规范和教育子侄的家训,[2]这体现出了曾氏家风中“不偏不倚”的中庸思想。
中庸不仅是行为准则,也是儒家所倡导的理想结果。儒家践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需要以中庸的准则到达中庸(均衡)的效果。中庸的内在含义是通过均衡达到内在的统一与和谐。在儒家看来,“内圣”与“外王”是人与自然、人生与社会、人生与他人之间统一与和谐的必然结果。也正是如此,在遵循儒家传统教义的家庭中,能够反映出儒家中庸思想的物质载体也很多,家具就是最为典型的代表。
家具是中国传统家庭中最常见的物质实体。家具的种类、用途、形态、材质和色彩等都体现了儒家思想对传统家庭的影响。曾国藩家族自然也不例外,其故居的整个位置、家具陈设等,都可以反映出传统思想对其家族的影响。
中国民间传统家具的形态设计讲究对称性。对称能够最大限度地展示平衡,平衡是庄重和严肃的表征,而中国传统文化讲究“礼”,严肃和庄重是礼数中不可或缺的元素。正因如此,中国传统民间家具中的对称性才显得如此有深度和内涵。
1 家具的对称性与修身内涵
中国家具具有悠久的历史,家具造型能够清晰地反映出先民的审美发展历程。对称性是先民在制作家具和使用家具过程中所遵循的形式美法则和审美规律。我国古代先民在长期的农耕生活中,总结出了对称性的内在精髓,即均衡。均衡是维持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关系的法则,孟子首倡“天人合一”思想,但追根溯源可以从更早的时间来窥探。《烝民》诗云:“天生烝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这是西周宣王时的一首诗,诗人认为“天”是有运行规律的,人人都秉承这种规律,是“天”的美德的彰显。诗中所表达的“天人合一”思想,得到了儒家的继承和发扬,“天”“人”之间的和谐、均衡、统一得到了进一步延伸。在传统的器物造型上,要反映出这种哲学观念和认知,就要使器物造型具有均衡性,而对称性是均衡的最直观表达,家具中的对称性造型得以发展。对称性集中反映了人们对于自身修养的追求。
以家具中的椅子为例,椅子是所有家具中最具对称性特征的器物。在中国古代,当“席地而坐”还没取代“垂足而坐”成为主要坐姿时,椅子还属于不多见的事物。“几”和“席”成为先民的主要坐具,但功能尚有区别,几用于凭靠,席才用于坐。几为席的依凭,用几体现坐者的尊贵。《周礼·春官》记载:“凡大朝觐,大饷射,凡封国、命诸侯,王位设黼依……左右几。”不难发现,左右几体现出帝王的尊贵,也暗含对称布局,对称性可以彰显意志、传递威严。随着坐姿的改变,垂足而坐成为定式,家具的设计也开始发生变化。之前的几席分离演变为扶手椅、靠背椅等。这些椅子的最大特点在于将人的坐姿固化,并要求坐者保持固定姿势以彰显威严和权力。这种坐姿属性和儒家所提倡的“修身”内涵相辅相成。首先,固定的对称性椅子形态要求人在坐的过程中不能偏离中心,更不能失去重心。人的坐姿和椅子的对称形态高度契合,这体现了儒家所倡导的礼制。当然,这种礼的核心是对封建统治阶级所制定的规则的严格遵守,就如同坐者的身体和对称性椅子的设定完全契合,不能超出既定范围。
曾国藩从小接受儒家传统思想的洗礼,其一生严格践行儒家核心思想并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由此可以判断,曾国藩所处的环境,不论是居住环境、家庭环境还是政治环境,理想状态应该符合儒家提倡的礼制,正因如此,均衡和谐的思想必定融入其家风建设中。从曾国藩故居中的家具陈列中可以看出,传统的家具所体现的均衡和谐思想是和曾国藩家风相符的。曾国藩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非常注重修身养性,以此来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在他看来,修身养性必须具备以下要素,慎独、主敬、刚毅、有恒、谦谨、平实、拙浑等。实现这些要素,就可以展现出品德、心态、价值观和思想境界的高尚。他在家书中建议子女学习古代圣哲贤人,通过修身养性而使胸怀宽广,消除物我之见,达到天人合一境界之品德。他向子女们提出了日课四条:“一曰慎独则心泰;二曰主敬则身强;三曰求仁则人悦;四曰习劳则神钦。”这些要求充分说明其家风以儒家纲常伦理为准绳,以个人内修为要义,达到了物我平衡的和谐境界。
2 家具的对称性与仁爱主张
中国传统家具通常由传统工匠制作而成。在制作的过程中,严格遵循传统制作工艺流程,不会偏离常规,这是传统社会对于家具的固定认知。对称性布局是家具制作中常用的方法,其往往以南北为中轴线展开布局,这和儒家传统思想主张的“仁爱”具有莫大的关联。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其强调万物都应该受到爱护,只有如此,自然界、社会、人与人之间才能和谐共处,从而实现最终的均衡。孟子曾说:“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这里所说的“物”,是指除人之外与人相对的自然界万物。他强调有道德的君子对于人之外的自然万物都应该有仁爱之心,不仅要对人民仁爱,对万物也要爱护,即所谓的“仁民爱物”。“仁民爱物” 体现了自然与人、天与人合一的思想。这一思想的形成对于遵循儒家思想的传统社会而言,影响巨大,当然这也会影响到器物造型的形式美法则。对称性作为均衡和和谐的外在表现,自然会受到推崇。家具作为传统社会家庭必备的器物,必然和整个环境相协调。当然,这里的环境不仅指外在的自然生态,更多指整个时期的思想环境。 曾国藩故居富厚堂所展现出的建筑布局以及家具陈设是严格遵循传统形制的,且对称性形态完整地融入了曾氏故居的每个角落,其充分说明曾氏家族家风凝聚了儒家传统思想。“仁”和“义、礼、智、信”合称为五常,也是传统道德的最高标准,仁爱在五常中居首位,处于核心地位。曾国藩是儒家思想集大成者,更是传播者。曾国藩十分重视对家族成员的仁爱教育。在家风的建设过程中,曾国藩要求家族成员通过不断的修身将仁爱品德发扬出来。仁爱的内涵是极其丰富的,因此对待不同的对象,仁爱的表现也是不一样的。对祖上的仁爱称为敬;对父母长辈的仁爱称为孝;对兄弟姐妹的仁爱称悌;对皇上的仁爱称忠;对朋友的仁爱称友爱;对弱者的仁爱是一种怜悯之爱等等,这些都是曾国藩家风建设的内容。
家具的对称性布局所体现的不仅仅是家具制作过程中工匠及使用者共同默认的形式美法则,更深刻的内涵在于其包含的传统哲学思想精髓。以儒家思想为内在精神支柱的曾国藩,在家风建设过程中,不仅会以言传身教为建设手段,也会将整个思想融入具体的器物设计之中。家具的形态承载着整个曾氏家族家风的内涵。
3 家具的对称性与平等思想
从形式上来看,对称性的形式法则蕴含着平等的思想。以中国民间家具中的椅子为例,其功能是承载人的重量和稳定人的坐姿。这里面牵涉两个方面,第一是从力学角度而言,椅子的结构应当能够受力,第二从心理角度而言,中正的坐姿能够让人感受到正直的力量,即不偏不倚的感情。如果人的坐姿存在偏差,则传递出的信息是模糊、不稳定甚至是让人厌恶的。而对称性设计能够将标准的坐姿程式化,只要正常入座,传递的信息就是明了的,这里包含了平等的思想。
曾国藩在教育自己兄弟子女的过程中,以“睦邻友善、谦让和慎交”为处世原则,其中的睦邻友善和谦让集中体现了他的平等思想。曾国藩少年得志,仕途一帆风顺,但是其并未因此而放纵家人沾染官气。他在家庭教育中经常强调不要沾染官气,不要因为身居高位而欺侮他人。他曾经说:“昔吾星闻公最讲求治家之法……第四善待亲族邻里。凡亲族邻里来家,无不恭敬款接。有急需帮助的事情必须救济,有问题必须排解,有喜事必须庆贺,生病必须慰问,有丧事必须吊唁。”[3]他曾教育其子曾纪泽,写信说:“李申夫之母常有二语云:‘有钱有酒款远亲,火烧盗抢喊四邻。’”除此之外,谦让也是曾国藩家庭教育过程中比较注重的,谦让的本质是对他人的宽容,是平等待人的体现,也是儒家思想中中庸之道的体现。同治元年,他曾教育其弟“争名逐利,则当谦退;开创家业,则当强矫,守成安乐,则当谦退;出与人物应接,则当强矫,入与妻挙享受,则当谦退。若一面建功立业,外享大名,一面求田问舍,内图厚实,二者皆有盈满之象,全无谦退之意,则断不能久”。[3]从这些例子中可以看出,曾国藩高度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处理。其中所蕴含的思想非常丰富,平等思想是最集中的体现。
4 结语
传统家具中的对称性布局集中体现了先民在制作家具及使用家具过程中所总结的形式美法则和审美体验。同时,家具的对称性布局也展现出了儒家思想的修身、仁爱、平等思想。曾国藩是晚清儒学大家,一生以儒学精神为行为准则,并以儒学精神治家,因此,修身、仁爱、平等思想是其家风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 论语·颜渊第十二[A].孟子(战国),等.四书五经[M].北京:中华书局,2009:27.
[2] 岳麓书社.曾国藩全集·日记[M].长沙:岳麓书社,1994:1010-1011.
[3] 曾国藩家书[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6:142,191-192.
作者簡介:舒玉洁(1989—),博士在读,邵阳学院艺术设计学院讲师,主要从事环境设计及理论研究。
蒋剑平(1974—),硕士研究生,教授,邵阳学院艺术设计学院院长,主要从事视觉传达设计及理论研究。
关键词:曾国藩;家风;家具;对称性;儒学思想
曾国藩(1811—1872),字伯涵,號涤生,清末汉族地主阶级的典型代表,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湖湘文化的继承者和发扬者,是清末统治阶级高度信任和依赖的政治势力代表。曾国藩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县荷塘都白杨坪(今属双峰县)的一个小地主家庭,祖辈世代为农,无人考取功名,直至曾国藩辈,建功立业,名扬海内。
曾国藩少时聪慧,饱读儒家典籍,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因此,其严格遵循儒家所倡导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立身准则。纵观曾国藩的人生和仕途轨迹,其所遵循的儒家准则以“仁”为核心,以“中庸”为立身处世标准。儒家文化主张“仁爱”,提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曾国藩在晚清动荡的社会环境中,主张以国家为重,提出改革军队,维护国家统一和尊严,并积极投入湘军的建设,为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体现了儒家的“仁”核心思想。在家庭建设方面,曾国藩要求曾氏子弟秉承寒士家风,不得沾染官宦之气,始终保持耕读本色,并将“勤、俭、刚、明、孝、信、谦、浑”八德作为自己的道德规范和教育子侄的家训,[2]这体现出了曾氏家风中“不偏不倚”的中庸思想。
中庸不仅是行为准则,也是儒家所倡导的理想结果。儒家践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需要以中庸的准则到达中庸(均衡)的效果。中庸的内在含义是通过均衡达到内在的统一与和谐。在儒家看来,“内圣”与“外王”是人与自然、人生与社会、人生与他人之间统一与和谐的必然结果。也正是如此,在遵循儒家传统教义的家庭中,能够反映出儒家中庸思想的物质载体也很多,家具就是最为典型的代表。
家具是中国传统家庭中最常见的物质实体。家具的种类、用途、形态、材质和色彩等都体现了儒家思想对传统家庭的影响。曾国藩家族自然也不例外,其故居的整个位置、家具陈设等,都可以反映出传统思想对其家族的影响。
中国民间传统家具的形态设计讲究对称性。对称能够最大限度地展示平衡,平衡是庄重和严肃的表征,而中国传统文化讲究“礼”,严肃和庄重是礼数中不可或缺的元素。正因如此,中国传统民间家具中的对称性才显得如此有深度和内涵。
1 家具的对称性与修身内涵
中国家具具有悠久的历史,家具造型能够清晰地反映出先民的审美发展历程。对称性是先民在制作家具和使用家具过程中所遵循的形式美法则和审美规律。我国古代先民在长期的农耕生活中,总结出了对称性的内在精髓,即均衡。均衡是维持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关系的法则,孟子首倡“天人合一”思想,但追根溯源可以从更早的时间来窥探。《烝民》诗云:“天生烝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这是西周宣王时的一首诗,诗人认为“天”是有运行规律的,人人都秉承这种规律,是“天”的美德的彰显。诗中所表达的“天人合一”思想,得到了儒家的继承和发扬,“天”“人”之间的和谐、均衡、统一得到了进一步延伸。在传统的器物造型上,要反映出这种哲学观念和认知,就要使器物造型具有均衡性,而对称性是均衡的最直观表达,家具中的对称性造型得以发展。对称性集中反映了人们对于自身修养的追求。
以家具中的椅子为例,椅子是所有家具中最具对称性特征的器物。在中国古代,当“席地而坐”还没取代“垂足而坐”成为主要坐姿时,椅子还属于不多见的事物。“几”和“席”成为先民的主要坐具,但功能尚有区别,几用于凭靠,席才用于坐。几为席的依凭,用几体现坐者的尊贵。《周礼·春官》记载:“凡大朝觐,大饷射,凡封国、命诸侯,王位设黼依……左右几。”不难发现,左右几体现出帝王的尊贵,也暗含对称布局,对称性可以彰显意志、传递威严。随着坐姿的改变,垂足而坐成为定式,家具的设计也开始发生变化。之前的几席分离演变为扶手椅、靠背椅等。这些椅子的最大特点在于将人的坐姿固化,并要求坐者保持固定姿势以彰显威严和权力。这种坐姿属性和儒家所提倡的“修身”内涵相辅相成。首先,固定的对称性椅子形态要求人在坐的过程中不能偏离中心,更不能失去重心。人的坐姿和椅子的对称形态高度契合,这体现了儒家所倡导的礼制。当然,这种礼的核心是对封建统治阶级所制定的规则的严格遵守,就如同坐者的身体和对称性椅子的设定完全契合,不能超出既定范围。
曾国藩从小接受儒家传统思想的洗礼,其一生严格践行儒家核心思想并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由此可以判断,曾国藩所处的环境,不论是居住环境、家庭环境还是政治环境,理想状态应该符合儒家提倡的礼制,正因如此,均衡和谐的思想必定融入其家风建设中。从曾国藩故居中的家具陈列中可以看出,传统的家具所体现的均衡和谐思想是和曾国藩家风相符的。曾国藩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非常注重修身养性,以此来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在他看来,修身养性必须具备以下要素,慎独、主敬、刚毅、有恒、谦谨、平实、拙浑等。实现这些要素,就可以展现出品德、心态、价值观和思想境界的高尚。他在家书中建议子女学习古代圣哲贤人,通过修身养性而使胸怀宽广,消除物我之见,达到天人合一境界之品德。他向子女们提出了日课四条:“一曰慎独则心泰;二曰主敬则身强;三曰求仁则人悦;四曰习劳则神钦。”这些要求充分说明其家风以儒家纲常伦理为准绳,以个人内修为要义,达到了物我平衡的和谐境界。
2 家具的对称性与仁爱主张
中国传统家具通常由传统工匠制作而成。在制作的过程中,严格遵循传统制作工艺流程,不会偏离常规,这是传统社会对于家具的固定认知。对称性布局是家具制作中常用的方法,其往往以南北为中轴线展开布局,这和儒家传统思想主张的“仁爱”具有莫大的关联。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其强调万物都应该受到爱护,只有如此,自然界、社会、人与人之间才能和谐共处,从而实现最终的均衡。孟子曾说:“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这里所说的“物”,是指除人之外与人相对的自然界万物。他强调有道德的君子对于人之外的自然万物都应该有仁爱之心,不仅要对人民仁爱,对万物也要爱护,即所谓的“仁民爱物”。“仁民爱物” 体现了自然与人、天与人合一的思想。这一思想的形成对于遵循儒家思想的传统社会而言,影响巨大,当然这也会影响到器物造型的形式美法则。对称性作为均衡和和谐的外在表现,自然会受到推崇。家具作为传统社会家庭必备的器物,必然和整个环境相协调。当然,这里的环境不仅指外在的自然生态,更多指整个时期的思想环境。 曾国藩故居富厚堂所展现出的建筑布局以及家具陈设是严格遵循传统形制的,且对称性形态完整地融入了曾氏故居的每个角落,其充分说明曾氏家族家风凝聚了儒家传统思想。“仁”和“义、礼、智、信”合称为五常,也是传统道德的最高标准,仁爱在五常中居首位,处于核心地位。曾国藩是儒家思想集大成者,更是传播者。曾国藩十分重视对家族成员的仁爱教育。在家风的建设过程中,曾国藩要求家族成员通过不断的修身将仁爱品德发扬出来。仁爱的内涵是极其丰富的,因此对待不同的对象,仁爱的表现也是不一样的。对祖上的仁爱称为敬;对父母长辈的仁爱称为孝;对兄弟姐妹的仁爱称悌;对皇上的仁爱称忠;对朋友的仁爱称友爱;对弱者的仁爱是一种怜悯之爱等等,这些都是曾国藩家风建设的内容。
家具的对称性布局所体现的不仅仅是家具制作过程中工匠及使用者共同默认的形式美法则,更深刻的内涵在于其包含的传统哲学思想精髓。以儒家思想为内在精神支柱的曾国藩,在家风建设过程中,不仅会以言传身教为建设手段,也会将整个思想融入具体的器物设计之中。家具的形态承载着整个曾氏家族家风的内涵。
3 家具的对称性与平等思想
从形式上来看,对称性的形式法则蕴含着平等的思想。以中国民间家具中的椅子为例,其功能是承载人的重量和稳定人的坐姿。这里面牵涉两个方面,第一是从力学角度而言,椅子的结构应当能够受力,第二从心理角度而言,中正的坐姿能够让人感受到正直的力量,即不偏不倚的感情。如果人的坐姿存在偏差,则传递出的信息是模糊、不稳定甚至是让人厌恶的。而对称性设计能够将标准的坐姿程式化,只要正常入座,传递的信息就是明了的,这里包含了平等的思想。
曾国藩在教育自己兄弟子女的过程中,以“睦邻友善、谦让和慎交”为处世原则,其中的睦邻友善和谦让集中体现了他的平等思想。曾国藩少年得志,仕途一帆风顺,但是其并未因此而放纵家人沾染官气。他在家庭教育中经常强调不要沾染官气,不要因为身居高位而欺侮他人。他曾经说:“昔吾星闻公最讲求治家之法……第四善待亲族邻里。凡亲族邻里来家,无不恭敬款接。有急需帮助的事情必须救济,有问题必须排解,有喜事必须庆贺,生病必须慰问,有丧事必须吊唁。”[3]他曾教育其子曾纪泽,写信说:“李申夫之母常有二语云:‘有钱有酒款远亲,火烧盗抢喊四邻。’”除此之外,谦让也是曾国藩家庭教育过程中比较注重的,谦让的本质是对他人的宽容,是平等待人的体现,也是儒家思想中中庸之道的体现。同治元年,他曾教育其弟“争名逐利,则当谦退;开创家业,则当强矫,守成安乐,则当谦退;出与人物应接,则当强矫,入与妻挙享受,则当谦退。若一面建功立业,外享大名,一面求田问舍,内图厚实,二者皆有盈满之象,全无谦退之意,则断不能久”。[3]从这些例子中可以看出,曾国藩高度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处理。其中所蕴含的思想非常丰富,平等思想是最集中的体现。
4 结语
传统家具中的对称性布局集中体现了先民在制作家具及使用家具过程中所总结的形式美法则和审美体验。同时,家具的对称性布局也展现出了儒家思想的修身、仁爱、平等思想。曾国藩是晚清儒学大家,一生以儒学精神为行为准则,并以儒学精神治家,因此,修身、仁爱、平等思想是其家风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 论语·颜渊第十二[A].孟子(战国),等.四书五经[M].北京:中华书局,2009:27.
[2] 岳麓书社.曾国藩全集·日记[M].长沙:岳麓书社,1994:1010-1011.
[3] 曾国藩家书[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6:142,191-192.
作者簡介:舒玉洁(1989—),博士在读,邵阳学院艺术设计学院讲师,主要从事环境设计及理论研究。
蒋剑平(1974—),硕士研究生,教授,邵阳学院艺术设计学院院长,主要从事视觉传达设计及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