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生命教育既是一切教育的前提,同时还是教育的最高追求。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具有学科内容的综合性、学校德育工作的引领性和课程实施的实践性等特征,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渗透生命教育的理念,有利于引导学生经历自主思考、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培育学科核心素养,帮助学生基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体味生命的尊严,获得生命的成长。
关键词 生命教育;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学科核心素养;活动型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8)35-0185-02
1968年,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首次提出生命教育的理念,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广泛关注与高度重视。几十年来,生命教育的实践在全球迅速发展。2004年12月,辽宁省启动了“中小学生命教育工程”,标志着我国生命教育进入了实践阶段。笔者认为,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实施的生命教育,主要是指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学习相关课程,体会生命的价值,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培育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的学科核心素养,帮助学生基本形成科学的三观,体味生命的尊严。
一、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开展生命教育的原因探究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真正的“人”,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叶澜教授指出“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社会关怀的一种事业。”青少年的生命质量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与命运休戚相关。我们应利用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德育功能与人文特性,积极进行生命教育,培养青少年树立“尊重生命,关爱生命”的意识,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挖掘其内在的潜力,最终形成敢于尝试、敢于拼搏、敢于创新的活生生的个体。
(一)生命教育缺失引发的现实问题
1.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应试教育模式下,学校的升学率一定程度上获得提高,但是培养出来的学生可能会存在某些结构性的缺陷,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质,缺乏文化素质的积淀,学生心灵脆弱,生命意识淡薄。面对危急生命事件时,缺乏基本的生存技能,不懂得保护和挽救生命;有的学生受到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负面影响,导致部分学生道德观念模糊、道德自律能力下降,反生命行为时有发生。
2.不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
“升学本位”的思想成为推进新课改的阻力,在这种教育背景下,教学存在如下问题——教学内容单一化:只重视学科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教学过程简单化:忽略了“双主体”极其相互作用,过分强调教师主体,遏止了学生主动学习与创新的意识;教学模式程序化:一成不变的知识灌输,不讲究方式方法,不考虑教学对象的特点,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被忽视,使课堂日渐失去生命的气息,变成死气沉沉的说教。
(二)生命教育与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教学的内在关联
1.生命教育为思想政治课程改革提供理论支撑
高中新课程改革的特色之一,就是将生命教育纳入素质教育的一部分。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明确指出本课程“关注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着眼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长远发展,使理论观点与生活经验有机结合”,要“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改进教学方式”,要“促使学生转變学习方式,在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实践能力”。这些理念充分体现了人本主义思想,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体现了与生命教育理念的契合与统一。
2.高中思想政治的学科内容为生命教育提供详实的素材
通过《生活与哲学》中有关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实践的观点、社会历史观与人生价值观这些内容的分析与讲解,学生能够追问“生命的起源”,体会人类生命的独特魅力,感悟生命的顽强不息与开拓创新,从而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
通过《文化生活》中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深入学习,学生感悟到道德模范的榜样力量,让学生体会到人的价值在于为人类发展、为社会进步做出的贡献;通过学生的理性思考和相互交流,更好感悟优秀人物的精神品质,理解生命的真正意义与价值,进而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渗透生命教育的方法初探
林清玄曾说:“好孩子不是得第一名,而是被唤醒了内心的种子。”作为教育者,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唤醒学生尊重生命的良知。教师的陪伴和温暖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很重要。
(一)构建教师生命成长促进体系,提升生命意识和生命情怀
教师自身的生命状态对学生的生命成长有很大的影响。“成为学生生命中的重要他人应是教师的自觉追求,成为教师生命中的重要场域就应该是学校办学的自觉追求”。“生命教育”也包括教师健全的生命成长。
学校应该关心、关注教师的个人生活质量。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需要全身心地从事培育学生的工作,因而学校在生活上要对教师给予帮助。
学校应该关注、提升教师的专业生活质量。教师只有专业水平不断获得提升,才能使自己的生命过程富有意义,才能实现其生命的价值。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发展是学校实施“生命的教育”的重要维度。首先,学校应建立起教师专业成长的制度体系。这一体系要与校外的教师专业成长标志体系挂钩,引领全体教师不断成长。其次,学校应建立起教师专业成长的课程体系。教师的专业成长教育课程还应包括隐性的、显性的,系列的、散乱的,课堂的、活动的等多种形式。
(二)构建生命课堂教育体系,积极打造活动型课堂
塑造活动型学科课程是新一轮修订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最显著的亮点,也是培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抓手。朱明光指出:“学科课程采取包括社会活动在内的活动设计,即课程内容活动化;或者说学科内容的课程方式就是一系列活动设计的系统安排,即活动设计内容化。”思想政治课教师必须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结合学科的实际特点,本着“生命的教育”理念,创建“活动型课堂”,以此来实现对学校课堂的翻转,实现科技与教育的创新结合。 进入课堂之后,第一步,老师先围绕议题创设教学情境,然后给学生发学习教案,通过设定任务来引导学生进行学习;第二步,学生开展自学,在此过程中,借助教科书、各种辅导资料、手上的ipad等来帮助学习;第三步,在小组内相互交流和探讨来解决自己难以理解的问题;第四步,老师安排各个小组代表展示小组成果;第五步,教师进行点评,总结归纳,最后讲解重点内容。老师根据学生特点以及教学内容,来决定和安排一节课是采用这五步的一个轮回还是N个轮回,一节课是联排还是采用40分钟的时长。
在整节课堂过程中,老师都是按照这个流程,自主灵活的把握课堂。例如:如果当预期的教学效果没有达到时,这个过程可以重复进行,老师根据教学效果来灵活把握课堂教学过程。
通过“生命课堂”,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实现学生先学教师后启发的课堂模式。充分落实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程新理念。
(三)构建生命教育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发展
思想政治课程应紧紧围绕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建立激励学生不断进步的发展性评价机制。要采用多种评价方式,综合评价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政治认同度、价值判断力、法治素养和社会参与能力等,全面反映学生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状况。
因此,思想政治课程学习的评价要以有效性和能动性为基本准则,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有针对性、指导性的评价细则,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过程性评价和学生的自我评价,可以通过学习成果展示、各类竞赛、辩论会、听证会、调查研究等多种方式进行。“教师考查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的态度和体会,给出一个综合性的评价,评价的结果要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完善他们的学习潜能。”课后采取学生自评、互评,教师点评的方式,填写个人发展评价表格,检查学生小组活动的参与情况和课堂表现,了解学生的发展变化,因材施教。
这种评价机制的变化,把学生作为独特的生命个体对待,希望他们通过思想政治课程的学习,感受到生命的快乐和成长的意义,使学生成果展示不再拘泥于每一次的提问与测试,使学生能更加清晰地感悟到生命活动的每一次前进与突破。
三、反思与感悟
生命是教育的起点和归宿。因为生命是教育存在的基礎,教育因为生命才具有了光彩和灵性。教师要明确生命教育的新理念就是“尊重学生鲜活的生命”。基于思想政治课程的德育性和实践性的特点,生命教育可以渗透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高中思想政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用全新的教育理念美化生命教育的课堂,用新型活动型课堂丰富生命教育的内涵,把握好政治学科与生命教育的结合点和切入点,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期待学生能在生命的成长中收获绚烂的人生。
参考文献:
[1]方新文.论生命教育[J].理论界,2006(4):93.
[2]叶澜,郑金州,卜玉华.教育理论与学校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06.
[3]肖川.生命教育的内涵?价值与实施路径[J].人民教育,2013:24.
关键词 生命教育;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学科核心素养;活动型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8)35-0185-02
1968年,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首次提出生命教育的理念,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广泛关注与高度重视。几十年来,生命教育的实践在全球迅速发展。2004年12月,辽宁省启动了“中小学生命教育工程”,标志着我国生命教育进入了实践阶段。笔者认为,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实施的生命教育,主要是指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学习相关课程,体会生命的价值,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培育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的学科核心素养,帮助学生基本形成科学的三观,体味生命的尊严。
一、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开展生命教育的原因探究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真正的“人”,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叶澜教授指出“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社会关怀的一种事业。”青少年的生命质量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与命运休戚相关。我们应利用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德育功能与人文特性,积极进行生命教育,培养青少年树立“尊重生命,关爱生命”的意识,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挖掘其内在的潜力,最终形成敢于尝试、敢于拼搏、敢于创新的活生生的个体。
(一)生命教育缺失引发的现实问题
1.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应试教育模式下,学校的升学率一定程度上获得提高,但是培养出来的学生可能会存在某些结构性的缺陷,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质,缺乏文化素质的积淀,学生心灵脆弱,生命意识淡薄。面对危急生命事件时,缺乏基本的生存技能,不懂得保护和挽救生命;有的学生受到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负面影响,导致部分学生道德观念模糊、道德自律能力下降,反生命行为时有发生。
2.不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
“升学本位”的思想成为推进新课改的阻力,在这种教育背景下,教学存在如下问题——教学内容单一化:只重视学科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教学过程简单化:忽略了“双主体”极其相互作用,过分强调教师主体,遏止了学生主动学习与创新的意识;教学模式程序化:一成不变的知识灌输,不讲究方式方法,不考虑教学对象的特点,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被忽视,使课堂日渐失去生命的气息,变成死气沉沉的说教。
(二)生命教育与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教学的内在关联
1.生命教育为思想政治课程改革提供理论支撑
高中新课程改革的特色之一,就是将生命教育纳入素质教育的一部分。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明确指出本课程“关注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着眼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长远发展,使理论观点与生活经验有机结合”,要“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改进教学方式”,要“促使学生转變学习方式,在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实践能力”。这些理念充分体现了人本主义思想,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体现了与生命教育理念的契合与统一。
2.高中思想政治的学科内容为生命教育提供详实的素材
通过《生活与哲学》中有关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实践的观点、社会历史观与人生价值观这些内容的分析与讲解,学生能够追问“生命的起源”,体会人类生命的独特魅力,感悟生命的顽强不息与开拓创新,从而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
通过《文化生活》中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深入学习,学生感悟到道德模范的榜样力量,让学生体会到人的价值在于为人类发展、为社会进步做出的贡献;通过学生的理性思考和相互交流,更好感悟优秀人物的精神品质,理解生命的真正意义与价值,进而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渗透生命教育的方法初探
林清玄曾说:“好孩子不是得第一名,而是被唤醒了内心的种子。”作为教育者,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唤醒学生尊重生命的良知。教师的陪伴和温暖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很重要。
(一)构建教师生命成长促进体系,提升生命意识和生命情怀
教师自身的生命状态对学生的生命成长有很大的影响。“成为学生生命中的重要他人应是教师的自觉追求,成为教师生命中的重要场域就应该是学校办学的自觉追求”。“生命教育”也包括教师健全的生命成长。
学校应该关心、关注教师的个人生活质量。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需要全身心地从事培育学生的工作,因而学校在生活上要对教师给予帮助。
学校应该关注、提升教师的专业生活质量。教师只有专业水平不断获得提升,才能使自己的生命过程富有意义,才能实现其生命的价值。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发展是学校实施“生命的教育”的重要维度。首先,学校应建立起教师专业成长的制度体系。这一体系要与校外的教师专业成长标志体系挂钩,引领全体教师不断成长。其次,学校应建立起教师专业成长的课程体系。教师的专业成长教育课程还应包括隐性的、显性的,系列的、散乱的,课堂的、活动的等多种形式。
(二)构建生命课堂教育体系,积极打造活动型课堂
塑造活动型学科课程是新一轮修订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最显著的亮点,也是培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抓手。朱明光指出:“学科课程采取包括社会活动在内的活动设计,即课程内容活动化;或者说学科内容的课程方式就是一系列活动设计的系统安排,即活动设计内容化。”思想政治课教师必须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结合学科的实际特点,本着“生命的教育”理念,创建“活动型课堂”,以此来实现对学校课堂的翻转,实现科技与教育的创新结合。 进入课堂之后,第一步,老师先围绕议题创设教学情境,然后给学生发学习教案,通过设定任务来引导学生进行学习;第二步,学生开展自学,在此过程中,借助教科书、各种辅导资料、手上的ipad等来帮助学习;第三步,在小组内相互交流和探讨来解决自己难以理解的问题;第四步,老师安排各个小组代表展示小组成果;第五步,教师进行点评,总结归纳,最后讲解重点内容。老师根据学生特点以及教学内容,来决定和安排一节课是采用这五步的一个轮回还是N个轮回,一节课是联排还是采用40分钟的时长。
在整节课堂过程中,老师都是按照这个流程,自主灵活的把握课堂。例如:如果当预期的教学效果没有达到时,这个过程可以重复进行,老师根据教学效果来灵活把握课堂教学过程。
通过“生命课堂”,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实现学生先学教师后启发的课堂模式。充分落实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程新理念。
(三)构建生命教育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发展
思想政治课程应紧紧围绕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建立激励学生不断进步的发展性评价机制。要采用多种评价方式,综合评价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政治认同度、价值判断力、法治素养和社会参与能力等,全面反映学生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状况。
因此,思想政治课程学习的评价要以有效性和能动性为基本准则,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有针对性、指导性的评价细则,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过程性评价和学生的自我评价,可以通过学习成果展示、各类竞赛、辩论会、听证会、调查研究等多种方式进行。“教师考查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的态度和体会,给出一个综合性的评价,评价的结果要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完善他们的学习潜能。”课后采取学生自评、互评,教师点评的方式,填写个人发展评价表格,检查学生小组活动的参与情况和课堂表现,了解学生的发展变化,因材施教。
这种评价机制的变化,把学生作为独特的生命个体对待,希望他们通过思想政治课程的学习,感受到生命的快乐和成长的意义,使学生成果展示不再拘泥于每一次的提问与测试,使学生能更加清晰地感悟到生命活动的每一次前进与突破。
三、反思与感悟
生命是教育的起点和归宿。因为生命是教育存在的基礎,教育因为生命才具有了光彩和灵性。教师要明确生命教育的新理念就是“尊重学生鲜活的生命”。基于思想政治课程的德育性和实践性的特点,生命教育可以渗透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高中思想政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用全新的教育理念美化生命教育的课堂,用新型活动型课堂丰富生命教育的内涵,把握好政治学科与生命教育的结合点和切入点,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期待学生能在生命的成长中收获绚烂的人生。
参考文献:
[1]方新文.论生命教育[J].理论界,2006(4):93.
[2]叶澜,郑金州,卜玉华.教育理论与学校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06.
[3]肖川.生命教育的内涵?价值与实施路径[J].人民教育,201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