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国家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政策落实,我国经济开始企稳回升。但必须看到,目前经济回升的基础还不牢固,需要大力提升内需在经济增长中的主导作用,从而形成稳定的内需主导型经济格局,因而积极开拓农村市场尤为紧迫和重要。加快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建立覆盖城乡的现代流通网,推进农村商品流通改革,建立适应扩大内需的现代农村市场流通体系,对促进内需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农村市场流通体系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要求
近年来,中央连续出台三个1号文件,主题都是围绕“三农”问题。2005年,国务院召开改革开放后的首次全国流通工作会议,要求各级政府加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建立和改造标准化的“农家店”,覆盖全国50%以上的行政村和70%以上的乡镇,出台《关于促进流通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商务部部署开展了“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构筑以城区店为龙头、乡镇店为骨干、村级店为基础的农村现代流通网络。2006年,中央要求在新农村建设中要加强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促进入市农产品质量等级化、包装规格化。鼓励商贸企业和其他各类投资主体通过新建、兼并、联合、加盟等方式,在农村发展现代流通业。“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载入中央文件。商务部还推出“双百市场工程”、“信福工程”、农产品出口基地建设等。
二、农村市场流通体系建设的现状
长期以来,受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和小农思想的共同作用,“养猪为过年、养鸡为换盐”成为农村生活的常态。落后的农耕与滞后的流通产业共同影响,使得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因灾减产和增产不增收的矛盾困扰农村经济。同时由于“重生产轻流通”的思维惯性,制约着农村流通业的发展。
随着市场取向改革的深入,原有的农村商品流通格局被打破,逐步形成了多种经济成分和多元市场主体竞相发展的新格局。个体工商户、农场品经纪人、农村合作组织、流通企业等各类市场主体迅速涌现,在搞活农产品流通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流通主体多元化也带来了一些问题,主要是一些市场主体规模小、实力弱、经营方式落后,给农村流通秩序带来了冲击。
农村市场流通成本高。在广大农村,由于基础设施不完善、交通运输条件差,使得商品的运输成本偏高;由于农民居住分散,购买力低下,具体到某一区域,市场容量有限,商家很难批量采购,从而使得交易费用、采购价格随之上升;同时,由于商品周转率低,库存积压也增加了相关成本。另外,农村日用消费品流通以小百货、夫妻店等方式为主,缺乏超市和连锁经营等新型业态。这些因素都使得农村流通成本高、利润率低,难以吸引商业资本流入。
农村市场有效供给不足。主要原因是一些企业对农村市场缺乏了解,对城乡居民的消费差异研究不够,为“三农”服务的意识淡薄。目前,我国相当部分农村居民消费水平还处于较低层次,对商品的需求更关注物美价廉、经久耐用。同时,一些富裕地区农民的消费需求随着收入的大幅度提高已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而一些企业,未能充分考虑农民的消费心理和农村区域差异的因素,致使其产品难以满足农村的消费需求。
三、加强农村市场流通体系建设的建议
1、健全农村市场流通网络。围绕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大市场,构建城乡之间、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工业品与农产品之间的双向流通网络。一是着眼于为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服务,构建农村消费品流通、农业生产资料供应的流通网络,推动大型流通企业以连锁经营的方式,向农村延伸经营网络,强化商品的统一配送,通过输出品牌、管理、技术等方式,提高农村市场商品质量,提升农村流通业的发展水平。二是着眼于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开拓农产品国内市场销售、扩大农产品出口国际市场,依托重点农产品流通企业和批发市场或物流配送体系,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方式,扩大农产品的配送率。发展农产品外贸进出口企业的渠道优势,促进农产品对外贸易。
2、做强一批农村市场主体。围绕做强做大农产品流通企业,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一是培育企业自主知识产权,尤其是开拓国际市场的农产品加工贸易企业,提高农产品加工技术和产量,拥有自己的出口品牌和市场渠道。二是建设主业突出的企业集团,着力发展主业,开拓与主业关联的市场,并与上下游市场和企业紧密结合,形成一套采购、加工、物流、销售的市场体系。三是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和营销能力,开发和推广农产品的新品种、新技术,开发和拓展新市场、新客户,建立一套激励与约束的经营管理机制。四是是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企业经营管理队伍,实施“人才强商”战略,引进各类专业人才,充分活跃于国内国际舞台,建立唯才是举、优胜劣汰的用人机制、竞争机制。农村市场是
一、农村市场流通体系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要求
近年来,中央连续出台三个1号文件,主题都是围绕“三农”问题。2005年,国务院召开改革开放后的首次全国流通工作会议,要求各级政府加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建立和改造标准化的“农家店”,覆盖全国50%以上的行政村和70%以上的乡镇,出台《关于促进流通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商务部部署开展了“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构筑以城区店为龙头、乡镇店为骨干、村级店为基础的农村现代流通网络。2006年,中央要求在新农村建设中要加强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促进入市农产品质量等级化、包装规格化。鼓励商贸企业和其他各类投资主体通过新建、兼并、联合、加盟等方式,在农村发展现代流通业。“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载入中央文件。商务部还推出“双百市场工程”、“信福工程”、农产品出口基地建设等。
二、农村市场流通体系建设的现状
长期以来,受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和小农思想的共同作用,“养猪为过年、养鸡为换盐”成为农村生活的常态。落后的农耕与滞后的流通产业共同影响,使得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因灾减产和增产不增收的矛盾困扰农村经济。同时由于“重生产轻流通”的思维惯性,制约着农村流通业的发展。
随着市场取向改革的深入,原有的农村商品流通格局被打破,逐步形成了多种经济成分和多元市场主体竞相发展的新格局。个体工商户、农场品经纪人、农村合作组织、流通企业等各类市场主体迅速涌现,在搞活农产品流通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流通主体多元化也带来了一些问题,主要是一些市场主体规模小、实力弱、经营方式落后,给农村流通秩序带来了冲击。
农村市场流通成本高。在广大农村,由于基础设施不完善、交通运输条件差,使得商品的运输成本偏高;由于农民居住分散,购买力低下,具体到某一区域,市场容量有限,商家很难批量采购,从而使得交易费用、采购价格随之上升;同时,由于商品周转率低,库存积压也增加了相关成本。另外,农村日用消费品流通以小百货、夫妻店等方式为主,缺乏超市和连锁经营等新型业态。这些因素都使得农村流通成本高、利润率低,难以吸引商业资本流入。
农村市场有效供给不足。主要原因是一些企业对农村市场缺乏了解,对城乡居民的消费差异研究不够,为“三农”服务的意识淡薄。目前,我国相当部分农村居民消费水平还处于较低层次,对商品的需求更关注物美价廉、经久耐用。同时,一些富裕地区农民的消费需求随着收入的大幅度提高已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而一些企业,未能充分考虑农民的消费心理和农村区域差异的因素,致使其产品难以满足农村的消费需求。
三、加强农村市场流通体系建设的建议
1、健全农村市场流通网络。围绕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大市场,构建城乡之间、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工业品与农产品之间的双向流通网络。一是着眼于为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服务,构建农村消费品流通、农业生产资料供应的流通网络,推动大型流通企业以连锁经营的方式,向农村延伸经营网络,强化商品的统一配送,通过输出品牌、管理、技术等方式,提高农村市场商品质量,提升农村流通业的发展水平。二是着眼于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开拓农产品国内市场销售、扩大农产品出口国际市场,依托重点农产品流通企业和批发市场或物流配送体系,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方式,扩大农产品的配送率。发展农产品外贸进出口企业的渠道优势,促进农产品对外贸易。
2、做强一批农村市场主体。围绕做强做大农产品流通企业,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一是培育企业自主知识产权,尤其是开拓国际市场的农产品加工贸易企业,提高农产品加工技术和产量,拥有自己的出口品牌和市场渠道。二是建设主业突出的企业集团,着力发展主业,开拓与主业关联的市场,并与上下游市场和企业紧密结合,形成一套采购、加工、物流、销售的市场体系。三是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和营销能力,开发和推广农产品的新品种、新技术,开发和拓展新市场、新客户,建立一套激励与约束的经营管理机制。四是是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企业经营管理队伍,实施“人才强商”战略,引进各类专业人才,充分活跃于国内国际舞台,建立唯才是举、优胜劣汰的用人机制、竞争机制。农村市场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