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人间

来源 :安徽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ngerxingf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读着胡竹峰的锦绣文章、古雅文心有三个感受:一是惊艳,二是佩服,三想商榷。驚艳其实来自惊讶,我如何也料不到如此古意盎然、格调雅致、文字考究,仿佛老灵魂般的文章会出自35岁的青年之手,难以想象这些超越年龄的经验、智慧与学问,作者要经历多少人生才达到如此这般理解人世、书本与万物。我以为,自己可以叫他“胡员外”或“胡先生”,仿佛家拥藏书万卷,才高八斗,属于禀赋不凡的才子型作家(相对于勤奋成名的作家而言)。
  二是佩服。胡竹峰的散文实践着他的艺术理想:写“中国文章”扬“审美传统”,并业已有了独特的大的气象,在文字、文体、美学三者都有独特的样貌,拥有自己叙述的声音与辨识度,这于一个80后的写作者,很不简单。因为,许多写作者写了大半辈子,都难有自己的叙述声音。
  “中国文章”是分量很重的大词。我同意胡竹峰之说,“中国文章”是一个名词,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但当下把文章的概念缩小了,尤其对于曾经代表 “中国文章”的散文,如今不再正统,而变为以小说为大流很是不满。他想尽量还原“中国文章”的本来面目。为此,他以墨为字,写意于山川草木的精神、水墨的精神、自然的精神乃至手工的精神,并以此为“审美传统”,因为是这种古典精神造就了东方文学的传统审美。
  于是,胡竹峰格物致知,笔下山川万物、一思一情皆有出处,他引经据典,他感受万物,他铺陈知识。甚至他的小品文,也如散文诗般绚丽雅致。满纸杂学的常识,激活了笔下的知识生态,是生趣,是生命力,那的确是个人天赋与修为的合力。然而,无论我们写到什么知识,文学都要回到人的世界,都须有人间性。
  我们知道,汉代文章内涵极为宽阔,文学也是显学。司马迁言说文学家需“明天人分际,通古今之义,文章尔雅,训词深厚,恩施甚美”,如此的大方大气,犹如胡竹峰所言司马迁有亲近心,其实还有大境界,这些都来自人情世故,来自人的世界,而不拘于书斋。散文是自由自在的性情之文,文体和语言都可以开放,胡竹峰选择“中国文章”及其“审美传统”正大文脉,而风雅颂不仅仅只能突出雅。
  所以,想与才子胡竹峰商榷:他的散文很古雅高蹈,令我佩服,但我不感动。正是缺少了这种亲近心与人间性,少了韩少功《山南水北》遍地应答的生气勃勃,少了李修文《山河袈裟》的人间情义。这需要作者如何调动自己对生活的洞悉与发现,转化成自己的叙述。散文写作与人间的关系,即是深入灵魂,写有情有义有美的文章。散文,就是一面照妖镜,一个人的情怀、学养、胸襟以及文字功夫立见,绝无逃遁之处。
  散文集《中国文章》大多如此,新近的《逍遥游》,纵横古今,很是逍遥。从庄子、《红楼梦》与纳兰、巴金、孙犁,三河水庐州情、聊斋、《儒林外史》、唐诗宋词、汪曾祺、刘墉刘石庵、大别山等等一径上天入地逍遥游,最终“夕阳下,天地安然,一时宠辱皆忘”,很美,但长篇书页之下,可能少有读者有耐心能随作者飘忽的意识一径逍遥到文末。相比之下,《惜字亭下》则生动丰沛许多。如果作者能以钻探取矿与挖井见水的精神,写透一个意象,融会今情今事,应该会更有情义,更为锦绣。
  回到人的世界,回到今情今事。因此作者的修为及文学态度很重要,用文字诉说生命思想和性情,必须是生命带出的,也取决于你的文学态度。期待厘清现实和想象的关系,也就是实和梦、真和幻的关系,对生活的透彻观察多一个向度。与这个时代建立独特而有效的对话关系。一个作家生命的宽阔和对人的欢乐、痛苦、伤痛的感受力是至关重要的。期待竹峰向自己挑战,进行有难度的写作,能在想象的古雅生活里写出一个充满烟火地气、丰沛鲜活的大美世界。他才35岁,生命的躁动就是老灵魂也罩不住的,希望他唱出灵魂的歌。因为,人类灵魂响起歌声,大地便会盛开花朵。
  责任编辑 夏 群
其他文献
一  天将傍晚,暮色比往常要稍微暗了那么一点儿。西面的杨树林子中,静静地浮动着铁锈色赤霞;杨树林子背后那条浑浊的河水,正自南向北不紧不慢流淌着;而更远处的山谷里,日头已悄然隐没了涨红的脸面,整个五尺铺镇便被暮气轻轻收拢,活像一只刚刚降落在地面上的大风筝,倏忽静了下来。  大黄蜂最先闻听到马蹄和车轱辘声,便箭一般离开了家门奔向路口,虎视眈眈蹲守在平时自己最喜欢的那块“风水宝地”上。说是“风水宝地”也
期刊
快半夜的时候,沈志祥突然接到老婆姚兰打来的电话。姚兰急匆匆地说了两句话,沈志祥激动得也没听清,只记得姚兰最后说,明天晚上《新闻联播》后不见不散。沈志祥想对姚兰说儿子想她了,还想问问她明晚想吃什么,连着喂了几声,没听到姚兰说话,却听到一阵“嘟——嘟——”的忙音。沈志祥心想,姚兰说明天晚上《新闻联播》后不见不散,那明天晚上就能见到她了!沈志祥虽然没有和姚兰说上一句话,但还是高兴得睡不着,才分别二十多天
期刊
步行街上人流如织,人们手持大包小袋,沉浸在节前疯狂扫货的喜色之中。如织人流里,我瞄见一个行迹诡异的家伙,裹着灰色短风衣,帽沿遮下了半幅脸,看不出相貌和年龄,行路漫无目的,低垂的目光来回扫视路人的提包和口袋。猎物出现了,一个年轻美女左手拎着沉甸甸的购物袋,右手往嘴里推冰糖葫芦,忘却了身后挎包拉链半敞,露出了皮夹的一角。那男人贴近目标,伺机下手……  我的右手本能地从羽绒服里呼地抽了出来,虎口与拉链磕
期刊
开 头  我举着一只放大镜在地图上寻找。  我有一个写作习惯,在动笔设计人物和故事之前,先要在地图上标出人物的行动路线图,再在纸上列出人物故事线。这保证了我在文本中的叙述能够流畅和合理地完成,这个习惯已经保持了多年。  这一次,也不例外。  我要在地图上寻找两个点。故事与人物的开始点。  作为一名军人写作者,我对江西是不陌生的。江西的名字,从某种程度上说,在我们共产党党史和人民解放军军史上有着浓墨
期刊
一  过了东西湖大桥,余怒甩了一把方向盘,把汽车驶上了京港澳高速。改变路线是他临时决定的,上武汉三环线前给汽车加油时,余怒突然收到项目部短信通知,原定明天召开的春节安全工作会议因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严重,改为手机视频形式召开。这等于给正在年休的他又腾出一天休息时间,于是余怒决定拐道陪母亲去一趟韶山。瞻仰主席故居是她和父亲多年未遂的心愿,现在父亲先走了,他不想母亲也留下遗憾。  已是农历腊月二十八,高速
期刊
天边最后一抹残阳伴着三长两短五声渺远的汽笛声悄然吞噬了小鎮,站台斜阳剪影下翘首以盼的是一位母亲,她紧张地摩搓着双手,时不时望着站台上的时刻表,最后一班从远方开来的列车即将抵达,她从嘴里哈出一团团雾气,绕过眉间的黛结,直迎上进站的火车蒸汽,裹挟着,糅杂着被淹没、消失。  每月月末25号是方二嫂最盼望的日子,她会推掉站台上的一切工作,把攒着一个月的假期用在这一天,早早收拾好家,做好可口的饭菜,拎上儿子
期刊
胡竹峰有古意,这“古意”,说的是他往来相亲的皆是古人,日行起居,也莫不是一派古风古韵。屈原、司马迁、陶渊明、范仲淹、张岱、胡兰成……《战国策》《聊斋志异》《红楼梦》……古人在他的文字里复活,古人所看的书、所览的画也在他的抚摸下再度鲜活起来。古人、古书与他相伴相行,往来交接,完全浸染了他的日常生活,也使他笔下的文字,全然退去现代生活的痕迹,仿佛亘古如此,仿佛天地不仁,白云苍狗,绵延至今,与久远之前的
期刊
高 度  小时候,有个表哥爱捉弄人  他拿粉笔,在尽其所能的高处  写下我的名字,再写上“坏蛋”二字  而我无法涂掉它  作为报复,我也写上他的名字和“坏蛋”  不过他轻而易举地涂掉了自己的名字  再换上我的名字  我只有在他走了之后  才能爬上梯子,享有占领制高点的快乐  在“坏蛋”之前,面壁写上他的名字  我的朋友在他的办公室高挂一块白板  每天在那里粘上一张纸  每天他得仰起脖子,手也尽其所
期刊
大年三十这一天,天还未亮,我听见父亲打开大门的声音。  我并不是被父亲开门的声音惊醒的。其实,从腊月二十九晚上十一点钟上床,一直到父亲打开大门这六个多小时,我几乎都没怎么睡。这六个多小时一直都在下雨,雨点并不大,但敲打在地上的声音异常清晰。是的,这一夜真的很静,一种空前的阒静。  我清楚记得,这一夜,除了雨点敲打在屋脊和大地上的声音以及此刻父亲打开大门的声音,再也没有出现其他的声音。我觉得奇怪,在
期刊
老单的头流血了。血从头发里冒出来,挂在脸上。  约瑟夫递给老单一张很大的卫生纸。卫生纸是从国内用集装箱运到非洲卡萨布兰卡小镇的。纸很粗糙,老单擦着脸,觉得脸上像被砂纸打磨一样。  约瑟夫看着空无一人的马路说,OK。  老单刚迈开右脚,红灯亮了。老单收回右脚,脚踩着了马路上的黄线。他低头一看,忙往后退了一步。还好,路上没有车。  约瑟夫拍了拍老单的肩膀,露出两颗开了缝的板牙说,老单,Go!老单瞟了眼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