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550-1868(2014)10
【摘要】 目的:分析静脉应用胺碘酮引起静脉炎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分析44例应用胺碘酮引起静脉炎的原因并采取护理防治措施。结果:经过护理干预患者发生静脉炎的受损血管恢复正常。结论:选择恰当的注射方法和认真,细致的观察及护理,可有效的减少静脉炎的发生发展。
【关键词】 胺碘酮;静脉炎;原因;预防措施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静脉炎患者20例,心律失常12例,年龄40~70岁,其中轻度:局部疼痛红肿,局部有尾足,静脉无条索状改变,未触及包块及硬結。中度:局部疼痛、红肿、静脉走形有静脉条索状改变未触及硬结。重度:局部疼痛红肿或水肿,皮肤温度增高。
1.2 方法
在血压、心电监护下,静注胺碘酮,首剂150mg加10%葡萄糖20mL静脉注射,静脉注射时间5~10min,如无效可以胺碘酮300mg每个加10%葡萄糖250ml静脉点滴,心律失常被纠正后可停药。往往患者在用药的过程中或停药后出现静脉炎。
2 原因分析
2.1 药物对血管的刺激性:血液pH值为7.4,而胺碘酮注射液pH值2.5~4.0,偏酸,对血管刺激性大,加之碘刺激性,如在短时间内大量快速进人血管内,超出了其缓冲应激能力,可使血管内膜受到刺激,引起静脉炎 .
2.2 选择血管不当:由于外周静脉相对流量小,不能很快的稀释药液,易引发静脉炎;下肢静脉有瓣膜,血流缓慢,药物在下肢静脉停留时间比上肢长而形成静脉炎。选择了短时间内曾反复多次穿刺过静脉,很容易渗出,导致药液外渗。
2.3 输液过程中针头移位、脱出或穿出血管,使药物外溢;针尖接触到血管壁,使局部受针尖的刺激和针眼所渗出高浓度药物长时间的刺激,会引起静脉痉挛、充血、水肿、渗出,甚至发生静脉炎。
2.4 护理人员责任心不强,巡视观察时未及时发现问题,对病人的主诉不重视,病人穿刺部位出现渗出、局部疼痛、发红等症状时未及时处理。
2.5 老年患者静脉弹性降低,血管通透性增加有关。患者过敏体质,对碘过敏,易造成穿刺处皮肤皮疹、出血及静脉炎的发生。患者知识缺乏,对药物的作用、不良反应以及给药时的注意事项认识不足,输注胺碘酮时不配合,增加了静脉炎的发生。
综上原因,胺碘酮注射液引起静脉炎,轻者局部组织发红、疼痛,重者沿静脉穿刺方向呈红色条索状或树枝样改变,血管周围皮肤出现结节状硬结,甚至局部组织坏死、剧痛,给患者带来很大痛苦,直接影响胺碘酮注射液的继续应用。
3. 预防及护理对策
3.1 合理的用药剂量和浓度:盐酸胺碘酮注射液溶于10%葡萄糖溶液中,浓度>3mg/ml时会提高引发外周静脉炎的几率,如果浓度≤2.5mg/ml,可减少外周静脉炎(个别药物敏感者除外),所以临床上如需静脉输注>1小时,胺碘酮的浓度不应>2mg/ml,在不影响疾病治疗时,可提醒医生酌情选用较低浓度,以避免对血管的刺激。
3.2 合理选择注射静脉和注射部位:静脉输注胺碘酮,应选择血管条件弹性好,易于固定,避免血管前方有穿刺过的针眼,静脉穿刺成功率100%,避免因反复探穿刺激损伤血管内膜,防止输液过程中药液外渗。告知家属保护好穿刺部位,小心移动,特别是在变换体位、进餐过程中或排便时,小心谨慎,防治针头穿过血管壁,造成输液外渗。增加固定措施,必要时用托板将穿刺部位托起固定,也可用胶布或绷带固定减少活动度,注意观察病人局部有无出汗、胶布有无脱落防止患者出汗时胶布翘起,针头移动导致输液外渗。调节滴数,观察输液速度的变化,遵医嘱控制在医嘱滴数内避免短时间内快速输液,避免药液浓度对血管壁刺激性增强。
3.3 选择有经验的护士进行操作:穿刺时尽量一次成功,输注完毕后用10%葡萄糖20ml冲管,再予拔针,避免在穿刺和拔针过程中药液漏至皮下。
3.4 高度的护理责任心:护理人员应具有高度责任心,经常巡视患者观察局部皮肤变化,严格床头交接班,及时发现皮肤异常变化,给予及时正确的处理,做好预见性的防护措施。密切观察输液部位的皮肤变化,如发现红肿或血管隆起变粗,应立即更换穿刺部位。特别注意应用静脉留置针的病人,一般48h之内更换,有糖尿病的患者不主张应用留置针输注胺碘酮,观察更要细心,以减少出现静脉炎的发生的现象。
3.5 出现红肿的处理方法
轻度红肿及时发现,及时更换输液部位,观察皮肤的变化,每日用碘伏清洁消毒局部皮肤,告知病人注意保持局部皮肤清洁干燥,洗手时不被水污染。 局部红肿伴有血管走形红肿,用新鲜冰马铃薯切片外敷。新鲜马铃薯洗净后,切成0.1~0.2cm的薄片,放置于0~4℃冰箱内冷藏2~3h,根据液体的外渗面积选择一片或多片冰马铃薯片将该部位完全覆盖,30~60min更换一次,保持马铃薯片湿润新鲜,至患处不适感完全消失。或用50g硫酸美加入100mL温开水溶解,用无菌纱布浸湿,将无菌纱布直接外敷在患处,并保持纱布湿润,每次30min,每日3~4次,患处不适感消失后停止湿敷。硫酸美水分蒸发快,需要经常更换纱布,必要时也可用塑料薄膜覆盖减少水分蒸发。注意观察针眼周围的皮肤。 总之,这些防治措施在临床应用治疗静脉炎具有经济、方便、有效的优点,提高了患者的舒适度,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具有可行性。
综上所述,胺碘酮静脉给药治疗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效果显着。但是胺碘酮静脉给药可引起急性血栓性静脉炎和化学性静脉炎 不容忽视。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在严格掌握胺碘酮致静脉炎原因的同时,运用各种护理措施减少和杜绝胺碘酮静脉给药导致的静脉炎,减少患者身体和精神上的痛苦,减少医疗纠纷,提高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杨剑光,王淑艳.可达龙引起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J].当代医学,2010,16(2):120.
[2]张晓君,李红彦.冰片酒精外敷治疗胺碘酮所致静脉炎的疗效[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0,30(15):2206-2207.
【摘要】 目的:分析静脉应用胺碘酮引起静脉炎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分析44例应用胺碘酮引起静脉炎的原因并采取护理防治措施。结果:经过护理干预患者发生静脉炎的受损血管恢复正常。结论:选择恰当的注射方法和认真,细致的观察及护理,可有效的减少静脉炎的发生发展。
【关键词】 胺碘酮;静脉炎;原因;预防措施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静脉炎患者20例,心律失常12例,年龄40~70岁,其中轻度:局部疼痛红肿,局部有尾足,静脉无条索状改变,未触及包块及硬結。中度:局部疼痛、红肿、静脉走形有静脉条索状改变未触及硬结。重度:局部疼痛红肿或水肿,皮肤温度增高。
1.2 方法
在血压、心电监护下,静注胺碘酮,首剂150mg加10%葡萄糖20mL静脉注射,静脉注射时间5~10min,如无效可以胺碘酮300mg每个加10%葡萄糖250ml静脉点滴,心律失常被纠正后可停药。往往患者在用药的过程中或停药后出现静脉炎。
2 原因分析
2.1 药物对血管的刺激性:血液pH值为7.4,而胺碘酮注射液pH值2.5~4.0,偏酸,对血管刺激性大,加之碘刺激性,如在短时间内大量快速进人血管内,超出了其缓冲应激能力,可使血管内膜受到刺激,引起静脉炎 .
2.2 选择血管不当:由于外周静脉相对流量小,不能很快的稀释药液,易引发静脉炎;下肢静脉有瓣膜,血流缓慢,药物在下肢静脉停留时间比上肢长而形成静脉炎。选择了短时间内曾反复多次穿刺过静脉,很容易渗出,导致药液外渗。
2.3 输液过程中针头移位、脱出或穿出血管,使药物外溢;针尖接触到血管壁,使局部受针尖的刺激和针眼所渗出高浓度药物长时间的刺激,会引起静脉痉挛、充血、水肿、渗出,甚至发生静脉炎。
2.4 护理人员责任心不强,巡视观察时未及时发现问题,对病人的主诉不重视,病人穿刺部位出现渗出、局部疼痛、发红等症状时未及时处理。
2.5 老年患者静脉弹性降低,血管通透性增加有关。患者过敏体质,对碘过敏,易造成穿刺处皮肤皮疹、出血及静脉炎的发生。患者知识缺乏,对药物的作用、不良反应以及给药时的注意事项认识不足,输注胺碘酮时不配合,增加了静脉炎的发生。
综上原因,胺碘酮注射液引起静脉炎,轻者局部组织发红、疼痛,重者沿静脉穿刺方向呈红色条索状或树枝样改变,血管周围皮肤出现结节状硬结,甚至局部组织坏死、剧痛,给患者带来很大痛苦,直接影响胺碘酮注射液的继续应用。
3. 预防及护理对策
3.1 合理的用药剂量和浓度:盐酸胺碘酮注射液溶于10%葡萄糖溶液中,浓度>3mg/ml时会提高引发外周静脉炎的几率,如果浓度≤2.5mg/ml,可减少外周静脉炎(个别药物敏感者除外),所以临床上如需静脉输注>1小时,胺碘酮的浓度不应>2mg/ml,在不影响疾病治疗时,可提醒医生酌情选用较低浓度,以避免对血管的刺激。
3.2 合理选择注射静脉和注射部位:静脉输注胺碘酮,应选择血管条件弹性好,易于固定,避免血管前方有穿刺过的针眼,静脉穿刺成功率100%,避免因反复探穿刺激损伤血管内膜,防止输液过程中药液外渗。告知家属保护好穿刺部位,小心移动,特别是在变换体位、进餐过程中或排便时,小心谨慎,防治针头穿过血管壁,造成输液外渗。增加固定措施,必要时用托板将穿刺部位托起固定,也可用胶布或绷带固定减少活动度,注意观察病人局部有无出汗、胶布有无脱落防止患者出汗时胶布翘起,针头移动导致输液外渗。调节滴数,观察输液速度的变化,遵医嘱控制在医嘱滴数内避免短时间内快速输液,避免药液浓度对血管壁刺激性增强。
3.3 选择有经验的护士进行操作:穿刺时尽量一次成功,输注完毕后用10%葡萄糖20ml冲管,再予拔针,避免在穿刺和拔针过程中药液漏至皮下。
3.4 高度的护理责任心:护理人员应具有高度责任心,经常巡视患者观察局部皮肤变化,严格床头交接班,及时发现皮肤异常变化,给予及时正确的处理,做好预见性的防护措施。密切观察输液部位的皮肤变化,如发现红肿或血管隆起变粗,应立即更换穿刺部位。特别注意应用静脉留置针的病人,一般48h之内更换,有糖尿病的患者不主张应用留置针输注胺碘酮,观察更要细心,以减少出现静脉炎的发生的现象。
3.5 出现红肿的处理方法
轻度红肿及时发现,及时更换输液部位,观察皮肤的变化,每日用碘伏清洁消毒局部皮肤,告知病人注意保持局部皮肤清洁干燥,洗手时不被水污染。 局部红肿伴有血管走形红肿,用新鲜冰马铃薯切片外敷。新鲜马铃薯洗净后,切成0.1~0.2cm的薄片,放置于0~4℃冰箱内冷藏2~3h,根据液体的外渗面积选择一片或多片冰马铃薯片将该部位完全覆盖,30~60min更换一次,保持马铃薯片湿润新鲜,至患处不适感完全消失。或用50g硫酸美加入100mL温开水溶解,用无菌纱布浸湿,将无菌纱布直接外敷在患处,并保持纱布湿润,每次30min,每日3~4次,患处不适感消失后停止湿敷。硫酸美水分蒸发快,需要经常更换纱布,必要时也可用塑料薄膜覆盖减少水分蒸发。注意观察针眼周围的皮肤。 总之,这些防治措施在临床应用治疗静脉炎具有经济、方便、有效的优点,提高了患者的舒适度,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具有可行性。
综上所述,胺碘酮静脉给药治疗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效果显着。但是胺碘酮静脉给药可引起急性血栓性静脉炎和化学性静脉炎 不容忽视。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在严格掌握胺碘酮致静脉炎原因的同时,运用各种护理措施减少和杜绝胺碘酮静脉给药导致的静脉炎,减少患者身体和精神上的痛苦,减少医疗纠纷,提高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杨剑光,王淑艳.可达龙引起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J].当代医学,2010,16(2):120.
[2]张晓君,李红彦.冰片酒精外敷治疗胺碘酮所致静脉炎的疗效[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0,30(15):2206-2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