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元宵月

来源 :闽南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uyueguangx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暮色中,苍山如大海辽阔。从县城一路往西,坑坑洼洼的山路如浪涛翻涌,班车像一叶扁舟在浪尖上行走,左一下,右一下,东摇西摆,腾云驾雾一般。
  从年初四,整整十一个日夜,陪着父亲从乡下到县城,再到漳州175医院,和病魔展开一场前途未卜的竞赛。医院长长的甬道里,随处是恓惶的身影,以及隐忍的表情,在白白的灯光下,生命变得如此不靠谱,一点点地虚幻起来。一向高大的父亲在我面前一节节变矮、变小,在医院的迷宫中仓皇四顾,唯有身边的儿子成了唯一可依附的救命稻草,他如婴儿般紧紧跟随,只差拽着我的衣袖。而我却被大夫指挥得团团转,无暇他顾。此时,父亲的老命就拽在我手上那一沓检查单里,像刚抛出的卜卦,在空中划出一道未解的弧线。
  实在太困了,我竟在颠簸中鼾声骤起。父亲如那盏摇曳的油灯,一会远、一会近,很快就晃到半年前的故乡桥头,父亲挑着煤,扁担弯成下弦月,如一幅夸张的油画,黝黑的后背筋骨毕露,像一张满弓的弦,佝着背艰难向前迈步,额头汗如雨下。就在个把钟头前,我刚和她分手,我在探亲中途草草结束了一桩陈年的爱情。那时,我没有一滴泪水,头也不回地吹着口哨离开,把她抛在初见的山坡上。眼前的父親,却在一瞬间把我从恍惚的云端拽到坚硬的地面。突然有块东西梗在喉结,我吐不出来,也咽不下去,我扔下背包,跨步上前夺过他肩上的扁担,飞快向前冲去,生怕身后的父亲看见我模糊的脸庞。
  突然,一声刺耳的尖叫伴随一串瘆牙的机械制动摩擦声,梦境中的父亲跌跌撞撞地向浓雾中隐去。我重重地磕在前排靠背上,一睁眼,一车惶恐的神色。司机掀开引擎盖,左敲右打地忙乎一阵子,终于站起来朝大家一摊手,说:“油泵坏了。”他以一个无奈的表情告诉大家,我们被抛锚在一个叫草岭的山腰上。
  离家还有百多里地,暮色已从山脚渐渐围了上来,最后一缕余晖早已没在山头的树梢里。在这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半坡上,焦虑写在每个人脸上。一车人三三两两散开了,只留下司机和售票员两人守在原地。大家四处张望,都盼着要是能来辆顺路车就好了。这时,我听到远处传来鞭炮声,已经入夜了,山脚下的村庄开始闹元宵了。
  就在这时,山脚下竟转出一辆中巴车来,大家齐齐转身,死死地盯着那辆甲壳虫般的中巴车,左摇右晃,很吃力地一步步向前爬过来。越来越近,终于看清了,原来是因故而耽搁前往隔壁长乐乡的班车。到了长乐再雇辆摩的回家不会耽搁太多功夫。大家一块奔向路中央挥手拦车,中巴车仿佛受了惊吓,打了几个趔趄才停了下来,大家蜂拥而上。就在我也要挤上车时,这时售票员叫了我和其他几位乡亲的名字,我犹豫了一下,就从车上挤了下来。
  售票员其实是车主,他还是我小学的同桌。在这荒山野岭间,就他和司机留下来确实让人操心,何况这叫大协关的地方历来是匪寇出没之地,前阵子还闹过抢劫的事。最终,我和六位乡亲留下来,包括我的堂弟。
  好在司机没有放弃,他拿出工具箱趴在引擎上敲敲打打忙个不停。这个从部队汽车连回来的老司机,忙乎了一个多钟头,奇迹出现了,引擎被他重新发动起来,大家都松了一口气。这时,司机却说,六缸的动机只有两缸在工作,能否顺利到家全凭运气,刚放下的心又悬了起来。车子爬得非常缓慢,毕竟,它受了严重内伤,只有三成功力在苦苦支撑,何况又是陡坡,我真替它担心。果然,过了大协关,班车就彻底抛锚在一个叫五斗的地方。只能原地待援了,等待县城的师傅前来换油泵。但相比草岭,我们毕竟到了一个村庄,到了一个不再提心吊胆的地方。
  路边那一排红灯笼像是在善意地提醒我,此时,乡下的老母亲,也一定守在门前那盏红灯笼下张望,还有八副碗筷也都齐齐摆在饭桌上等待我们。这是我们家的惯例,过年过节,父母总会把一家人的碗筷摆齐,大哥一家四口,连同我和弟弟,还有爸妈,一个都不会少。今年,弟弟没讨到薪酬,他没回家。知道父亲去医院需要花很多钱,大哥一家人年初四就急着回广东提前开张生意。如今,父亲在医院,我又陷在途中,只有老母亲一人守在家中,我不敢回想离家前,母亲那欲言又止的神情。
  “看,快看,月光出来了!”不知是谁一声惊呼!大家寻着声音齐齐朝山头望去,此刻,连一丝云彩都没有,夜空蓝得出奇,仿佛,此刻有另一个蔚蓝的洋面倒挂在天上。一轮圆月出奇的白,出奇的亮。月光下,大协关那条山路亮得发白,宛如一条弯来绕去的银河,很写意地挂在山坡上。
  而我总觉得每条山路都是人间的哀肠,每一步都浸透着辛酸的汗水。当年,十六岁的父亲,就常肩挑百斤重担往返于这条山路上。他拂晓出发,黑夜归来,从秀峰坪洄到县城,一来一回二百多里地,刚好可以换回五斤白米。他父亲早逝,体弱的母亲和几个年幼的弟弟,全靠父亲肩上一根扁担活命。那时的父亲像一架停不下来的轱辘,不管生活的那口井有多深,他必需一头扎进生活的井底,任轱辘发出咿咿呀呀的声响,从苦难的最深处捞起一家人的生活。
  汽车的速度一下压缩了时间的长度,我们很难体验旅途的距离。路,只有用双脚丈量才知道它真实的分量。横亘在眼前的大协关,在父亲的挑担时还没有公路,从老家坪洄到县城小溪只有一条石阶砌成的小路,那是汽车诞生前就留下的驿道。我见过挑山工,全身肌肉紧绷,感觉有一股力从大地深处反弹起来,从脚尖到脚跟到脚踝,再到膝、到髋、到腰、到肩上,全身上下每一个关节都是一个连动轴,它们连着转起来就完成了躯体的活动。这时,仿佛全身的细胞都被绞成一股绳,紧紧绷在那副重担上,一大家子的生活就像秋千在风中晃荡,每天都随着父亲的脚步翻山越岭艰难前行。在光滑的石阶上,每一步,都曾留下父亲滚烫的汗水。在漫长的攀登中,父亲肩上的担子前摇后摆,那时的父亲多像一棵树呀!枝条横摆,枝杆却必需挺直,以山峰的姿势越过每一道沟坎。年少的父亲,生活的全部就是每天的攀登与翻越,每一步都几近挣扎,这绝不是艰辛二字所能衡量。借助皎洁的月光,回望大协关岭,才感受到,当年它在父亲的脚下,每一步都那么沉重,庄严,甚至神圣。
其他文献
深秋时节,应龙海市作家协会邀请,我们驱车前往双第华侨农场采风。走进双第,感受大山深处的创业热潮;领略华侨农场的秀丽风光;体验闽南侨乡的南洋风情;探访生活在敬老院里的特殊家庭。  双第华侨农场位于龙海市西南部,1960年2月,为安置印尼、越南、缅甸等八个国家和地区的归国难侨而创办,共安置归侨13批4719人,迄今已近60年的历史。半个多世纪以来,农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一个山高水冷,穷乡僻壤的小
期刊
人的一天可以做很多事情,我们大部分人都是循规蹈矩地过着平凡日子。在固定的时间起床、上班、睡觉;一天又一天循环往复都是同样的时间同样的地点相同的事情。人生的美好在于平凡的日子追求不平凡,不平淡的日子追求平淡。什么样子的人生才精彩,各人都有自己的答案。漫漫人生总有那么一些事是一生挚爱。自问自答,有什么是最爱?或许其中之一就是旅行,让自己在路上。成长之所以珍贵,因为在成长的路上,我们的想法慢慢变得成熟。
期刊
这是一座腾飞的城市。其发展变迁显山露水,日新月异,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与此同时,在这座腾飞城市中的古城区域,正日益彰显它的文化蕴含。烟岚氤氲的晨昏中,那些唐朝的寺庙、宋朝的州学、元朝的宗祠、明朝的牌坊、清朝的屋厝、民国的街与廊影影绰绰,进入我们的视野,走进我们的记忆。  漳州——唐垂拱二年(686)建州,迄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是1986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素有“海滨邹鲁”
期刊
春天又來了,这个春天似乎比往年更冷。  今年春节来得早,由于疫情的原因,没有回山乡老家过年,直到最近才回去一趟。此时的乡村显得格外冷清,相互串门的少了,于是闲暇间走进了对面山的小路漫步踏青。  原本挺清楚的山路,由于这片山基于原生态保护,就没人耕作,渐渐长满小草。这条堆满落叶的小径,一步一步踩上去吱吱作响,对于踩树叶这种事,我总是乐此不疲,仿佛小时候跟着母亲上山砍柴的情形,记忆犹新。此时尽管奇怪为
期刊
五一天晴,漫步江濱,过中山桥,见桥史展板和图片,勾起些许兴致。  漳州中山桥始建于北宋绍兴年间,初为浮桥,嘉定时期,知府薛扬祖筑石桥,名“通津桥”。后几经拆建,于1925年由芗城实业巨商孙宗蔡等组织改建为钢筯水泥桥,1926年民国将领何应钦入漳,定名“中山桥”,此乃国内以“国父”命名之第一桥。当年,为开发天宝、浦南,当局甚至将铁路铺上桥面,后无果而终但也未拆除。人们习惯上称“旧桥”,以别于下游1公
期刊
朋友从湖南回厦门,带回很多青菜,说送一些给我。  我们在同个小区,前后栋的距离,这边微信还在说话,门铃却已响起,朋友说,青菜放楼下了,让我下去拿。等我匆匆下楼的时候,她已走出老远,不由得,鼻子一酸。  我知道,在这特殊时期,彼此给对方一个距离,就是给彼此一份安全,既是为自己,也是为他人。  今年春节,过得很不是滋味,谁也没想到,新冠肺炎传播速度之快,让人措手不及,回过神来的时候,已然席卷全国。  
期刊
走过中山公园外的府埕,一直走进那条叫始兴南路的石板路,漳州府衙中轴线就是在这条延伸的直线上。  步履、马蹄、车辙、风雨,一点一点打磨,月光下的石板微微泛着岁月浸润过的光泽;漳州桥村掩隐在一片绿色中,西姑池明眸善睐,又温润如玉,仿佛串上绳子就是一枚不错的吊坠;面目清晰的那段千年东宋河依然流淌,水上的桥弯弓如月,在桥上擦肩而过,我们最终会在哪儿相遇?  漳州古城至今仍较完整地保留着唐宋以来“枕三台、襟
期刊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人们对美的追求不分年代,与生俱来。当你拥有一头漂亮的大波浪卷发时,你是否想过,在烫发药水还没问世之前,在国外的卷发成为美的焦点之际,人们是怎么把直发变成卷发的?如果我说,曾经的烫发是由火钳搞定的。你肯定会当成天大的笑话。火钳,这不是以前人们用来夹煤炭的器具吗?没错,我说的就是这样的火钳,它曾经就是烫发史上最原始的道具。  20世纪70年代初,我们从国外寄回来的挂历中可以看到,里面
期刊
梔子花开,美人临兮,美姿俏兮,美容笑兮,美目盼兮。栀子花开,花香盈袖,花香盈头,花香盈室,花香盈路。  “树恰人来短,花将雪样年。孤枝妍外净,幽馥暑中寒。”杨万里《栀子花》中这样描写道。栀子树枝叶繁茂,叶四季常绿,栀子花花萼筒形有棱,花冠高脚碟状,白色重瓣,一般呈六瓣。花朵美丽,芳香素雅,浓郁持久,绿叶白花,娇俏动人,格外清丽可爱。栀子为庭院中优良的美化植物,它适用于阶前、池畔和路旁配置,也可做花
期刊
一座山  对于每个人来说,心中都有个故乡的影子,对于每一个走出山村的孩子来说,心中也都有一座故乡的山。我的老家在素有“瓜果之乡”美誉的鄱阳湖畔的芦田乡,村外有一个方圆十里最高的山脉叫洄源岭,因高耸入云,也叫碧云峰,它承载了我少年时代太多美好快乐的时光。  洄源岭,顾名思义,每遇丰水期,因湖水涨到此处即自行回流而故称,是周边十余里的制高点。山上有柴草,灌木,和一些难以成大材的松树、竹子以及漫山遍野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