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钳烫发

来源 :闽南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yandi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人们对美的追求不分年代,与生俱来。当你拥有一头漂亮的大波浪卷发时,你是否想过,在烫发药水还没问世之前,在国外的卷发成为美的焦点之际,人们是怎么把直发变成卷发的?如果我说,曾经的烫发是由火钳搞定的。你肯定会当成天大的笑话。火钳,这不是以前人们用来夹煤炭的器具吗?没错,我说的就是这样的火钳,它曾经就是烫发史上最原始的道具。
  20世纪70年代初,我们从国外寄回来的挂历中可以看到,里面的明星都拥有一头漂亮的卷发。当然,我们身边的人群也有那么几个拥有“天然卷”的发质,那是上天在她出生时就赐给她的一份厚礼。这小部分人赶上那个以卷发为美的年代,不知要羡煞多少人。而生活中更多的是像我这样天生直发的人,纯正的中国血统发质,乌黑发亮而笔直!多少次幻想着自己拥有一头漂亮的卷发,这也许是我童年时代最早萌生的一种对美的向往。那个时期烫发药水还没问世,或者说是在我生活的小城镇压根就没见过。这个时候唯一能让直发变卷的道具就是“火钳”。“火钳烫发”技艺堪称烫发史上“一绝“。甚至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第一次接受“火钳烫发”是在我同学的家里。那时候我们几人一个学习小组,每天放学后都在一起写作业。有一天,同学的母亲拿着一把新买的小火钳,貌似比我平时夹煤炭用的小了很多。她说,她能利用这把小火钳让直发变卷。只见她把小火钳放在煤炭炉里烧红,然后放入水中经过瞬间的冷却,再把预先准备好的一块湿布擦拭一下,这个步骤可以观察火钳的温度。做好这些准备后,在她感觉合适的温度时,最先在自己头发上做试验。只见她抓起额前的一缕头发顺着火钳转了几转,几秒后松开,一缕大波浪就成型了。太神奇了!站在一旁的我看得好羡慕好动心,强烈要求她帮我也做一下卷发。同学的母亲在做完她的第一缕卷发后,火钳温度已经不够。等她在煤炭炉里再次烧红火钳,继续重复上面的程序后,我已经在那边站了很久,急不可耐地等着她在我头发上做试验。同学的母亲经过自身的测试后更加胸有成竹。她说先帮我完成刘海的卷发。于是轻轻挑出我额前的一缕刘海,火钳刚夹住,头发便粘在火钳上,瞬间冒出一缕白烟,带着一股刺鼻的烧焦味道,我额前的那股刘海就这样在一阵灰飞烟灭中“牺牲”了。
  看着镜中的自己,那当儿我急哭了。额前少掉的一撮头发让我怎么走出去见人呢?我越看越伤心。同学的母亲慌了,想尽办法安慰我,并带我去附近一个理发店帮我重新修剪了发型,勉强掩盖了那块烧焦的痕迹。理发师傅说,这次失败的原因其实也不怪她,毕竟这种手艺操作不是三两天能练成的。其中还因为她忽视了头发粗细火钳受热程度不一样的问题。师傅说,火钳的温度没有实际操作经验的话很难控制好。太高、动作太慢,都会将头发烧断,温度太低,又烫不出理想的效果。 这时候我才知道,所谓“火钳烫发”还有这么多讲究。原本还以为这样的卷发过程是我同学母亲的创意,那天才发现原来各个理发店早已盛行。 这是一种烫发技艺,没有丰富的经验是不能轻易试水的。像我这样烧焦头发的还算小事,不小心搞得焦头烂额的也大有人在。有了這次失败的教训,我不再羡慕别人的卷发之美。
  后来,市面上能买到烫发的药水了。而且各种理发店烫发的生意好得不得了。我也终于有幸实现了人生中的第一次烫发。花钱买回来的是一个地道的“菜花头”。那时候才不讲究什么发型,能卷就是美!而且深怕药水不长久,越卷越好。如果是现代人的眼光去审视当时的那个发型,我想能得到的评价肯定是四个字:“土得掉渣”!然而这又何妨?人们依然执着地追求着卷发之美。直到后来又变味地以直发为美。我相信,审美观是随着时代在变化的,可人们对美的追求却一直没有改变。
其他文献
弄一叶小舟,荡漾于北溪之尾,去寻觅黄道周邺山讲堂几百年的悠悠意韵。  六百里九龙江北溪一路蜿蜒而下,江面最宽处就在龙文区的蓬莱峡口,蓬莱峡是古人对包括蓬莱峡、芙蓉峡、邺山等地在内的统称。在蓬莱峡,北溪流淌在茂林翠谷之间,从峡口到江东虎渡桥,三五里水路形如一弯明月,融人文、自然风光于一炉的“蓬莱十八景”就深藏其中。  午后,小船从江宽水稳的龙头村出发,顺江而下。初春的暖阳洒在江面上,浮光耀金。在水仙
期刊
为人师时,我常常怀念曾经教导过我的老师们。怀念感恩老师的不只我一个,在春光明媚的日子,我和亲密的小学同学闲聊时,不经意间聊到我们的小学语文老师们,兴奋不已。当时老师们对我们看似平常的教诲却给我们留下不平常的记忆,这种记忆到现在仍然温暖如春。  浓浓的眉毛下面有一双大眼睛,前额开阔,前额的头发总是往后梳,梳得整齐滑溜,印象中和周恩来总理的发型很相似。他身材高大,腿特别长,比平常人都要高过一个头。当时
期刊
谢晋,中国著名导演,一生创作优秀的电影无数,声名显赫,在电影界占有一席之地,但是,回到家,等待他的则是阿四——一个智障孩子。  余秋雨在《门孔》写道——“他在中国创建了一个独立而庞大的艺术世界,但回到家,却是一个常人无法想象的天地。”  “他与夫人徐大雯女士生了四个小孩,脑子正常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谢衍。谢衍的两个弟弟就是前面所说的老三和老四,都严重弱智,而姐姐的情况也不好。”  “我们如果把这样一
期刊
深秋时节,应龙海市作家协会邀请,我们驱车前往双第华侨农场采风。走进双第,感受大山深处的创业热潮;领略华侨农场的秀丽风光;体验闽南侨乡的南洋风情;探访生活在敬老院里的特殊家庭。  双第华侨农场位于龙海市西南部,1960年2月,为安置印尼、越南、缅甸等八个国家和地区的归国难侨而创办,共安置归侨13批4719人,迄今已近60年的历史。半个多世纪以来,农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一个山高水冷,穷乡僻壤的小
期刊
人的一天可以做很多事情,我们大部分人都是循规蹈矩地过着平凡日子。在固定的时间起床、上班、睡觉;一天又一天循环往复都是同样的时间同样的地点相同的事情。人生的美好在于平凡的日子追求不平凡,不平淡的日子追求平淡。什么样子的人生才精彩,各人都有自己的答案。漫漫人生总有那么一些事是一生挚爱。自问自答,有什么是最爱?或许其中之一就是旅行,让自己在路上。成长之所以珍贵,因为在成长的路上,我们的想法慢慢变得成熟。
期刊
这是一座腾飞的城市。其发展变迁显山露水,日新月异,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与此同时,在这座腾飞城市中的古城区域,正日益彰显它的文化蕴含。烟岚氤氲的晨昏中,那些唐朝的寺庙、宋朝的州学、元朝的宗祠、明朝的牌坊、清朝的屋厝、民国的街与廊影影绰绰,进入我们的视野,走进我们的记忆。  漳州——唐垂拱二年(686)建州,迄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是1986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素有“海滨邹鲁”
期刊
春天又來了,这个春天似乎比往年更冷。  今年春节来得早,由于疫情的原因,没有回山乡老家过年,直到最近才回去一趟。此时的乡村显得格外冷清,相互串门的少了,于是闲暇间走进了对面山的小路漫步踏青。  原本挺清楚的山路,由于这片山基于原生态保护,就没人耕作,渐渐长满小草。这条堆满落叶的小径,一步一步踩上去吱吱作响,对于踩树叶这种事,我总是乐此不疲,仿佛小时候跟着母亲上山砍柴的情形,记忆犹新。此时尽管奇怪为
期刊
五一天晴,漫步江濱,过中山桥,见桥史展板和图片,勾起些许兴致。  漳州中山桥始建于北宋绍兴年间,初为浮桥,嘉定时期,知府薛扬祖筑石桥,名“通津桥”。后几经拆建,于1925年由芗城实业巨商孙宗蔡等组织改建为钢筯水泥桥,1926年民国将领何应钦入漳,定名“中山桥”,此乃国内以“国父”命名之第一桥。当年,为开发天宝、浦南,当局甚至将铁路铺上桥面,后无果而终但也未拆除。人们习惯上称“旧桥”,以别于下游1公
期刊
朋友从湖南回厦门,带回很多青菜,说送一些给我。  我们在同个小区,前后栋的距离,这边微信还在说话,门铃却已响起,朋友说,青菜放楼下了,让我下去拿。等我匆匆下楼的时候,她已走出老远,不由得,鼻子一酸。  我知道,在这特殊时期,彼此给对方一个距离,就是给彼此一份安全,既是为自己,也是为他人。  今年春节,过得很不是滋味,谁也没想到,新冠肺炎传播速度之快,让人措手不及,回过神来的时候,已然席卷全国。  
期刊
走过中山公园外的府埕,一直走进那条叫始兴南路的石板路,漳州府衙中轴线就是在这条延伸的直线上。  步履、马蹄、车辙、风雨,一点一点打磨,月光下的石板微微泛着岁月浸润过的光泽;漳州桥村掩隐在一片绿色中,西姑池明眸善睐,又温润如玉,仿佛串上绳子就是一枚不错的吊坠;面目清晰的那段千年东宋河依然流淌,水上的桥弯弓如月,在桥上擦肩而过,我们最终会在哪儿相遇?  漳州古城至今仍较完整地保留着唐宋以来“枕三台、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