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大学生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其信息素养能力日益引起了人们的重视。本研究对上海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大学生信息素养现状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1)信息素养能力方面:应用型本科大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水平具有不均衡性的特点;在大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的4个维度上,大学生的信息意识水平是最高的,信息应用与创新方面的能力偏低,而信息安全与道德则是最低的。(2)信息素养能力影响因素方面:在信息素养能力整体水平上,更容易受学习成绩的影响;在信息素养能力不同的维度上,不同的因素对不同的维度存在着不同的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对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影响是最广泛的。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现状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1.12.031
〔中图分类号〕G25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11)12-0110-06
A Study of Information Literacy Competency
of the Applied Undergraduate Student
——Taking Shanghai as An ExampleTang Xinhui1 Wu Xiaowei2 Hu Weihua1
(1.Students Affairs Division,Shanghai Business School,Shanghai 200235,China;
2.Institute of Business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Shanghai Business School,Shanghai 200235,China)
〔Abstract〕Information literacy competency is the basis of university students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knowledge innovation ability.The university students are the major force for social development,so their status of information literacy increasingly attracted the attention of people.By sampling randomly and performing a survey on the applied undergraduate students,the results is that:(1)The status of information literacy:The level of information literacy competency about the applied undergraduate students is unbalanced,in four dimensions of the information literacy,the level of the information awareness of the students is the highest,the level of information innovation is lower,and the level of information security and moral is the lowest. Between the status and the purpose of information literacy,there is a disparity.(2)Factors affecting the information literacy:academic of the students has more effect on the overall level of information literacy,and each factor has different effect on four dimensions of the information literacy,among which,the effect of academic performance is the most widely,not only on the overall level,but also on three of the four dimensions.Clarify these affecting factors,then strategies and evaluation criteria to improve the information literacy of the students can be formulated more scientifically.
〔Key words〕applied undergraduate;university students;information literacy competency;present situation
1 问题提出
自1974年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Paul Zurkowski首次提出信息素养概念以来,信息素养已经成为全球图书情报界关注的研究领域[1]。在现代社会,成功的关键是能够较快的接受和分析信息,快速找到所需信息并有效加以利用和做出决策。信息素养成为信息时代人们的一种基本技能。信息素养,是指个人能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和有效地搜索、评估和使用所需要信息的能力[2]。
本科教育是中国高等教育的基础。我国自2000年以来,高等教育蓬勃发展,很多高等专科学校升级为本科院校,至2005年,全国新办应用型本科院校达198所,占同期全国701所本科院校数量的27%,华东地区该比例达到了32%[3]。这也凸显了社会对应用型人才需求的急剧增长。国家统计局上海调查总队针对2011年上海市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调查指出,应用型人才备受青睐。企业在挑选人才时已不再局限于学历、专业背景、学习成绩、在校期间表现等因素,他们更注重人才的综合素质及人才与本企业需求的匹配度。各大高校负责就业指导的人员也表示,多数企业招工目标明确,应用型人才备受青睐[4]。所谓应用型本科人才,就是由本科层次教育培养的,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的专门人才,是熟练掌握社会生产或社会活动一线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主要从事一线生产、技术、服务等领域的专业人才[5]。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该类人才的信息素养培养目标,大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水平也直接决定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应用型人才信息素养培养目标就是培养让学生能够运用信息素养的有关科学理论知识和方法来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以及将解决方案付诸实施的实践能力,让信息素养成为一种推动学生专业化发展、提升职业竞争力的有效工具。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化也逐渐渗透到人们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应用型人才的技术应用与创新、社会生存与发展等技能的拓展也越来越依靠高效而便捷的信息技术提供支持,信息技术的运用也检验着使用者的信息意识与信息道德等这些信息素养的基本面。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对人的一种基本要求,它反映了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以及人的素养的丰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若缺失了信息素养教育就脱离了时代发展,人才培养要求的规格、目标必然不能实现,信息素养教育是应用型人才培养不可缺少的核心部分[6]。
大学生是社会的未来,担负着建设国家的重任,因此,对大学生的信息素养进行研究,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教育现代化的需要,更是国家人才培养的需要。基于此,很多国内外的学者对信息素养进行了探索和研究。
国外一些专家、学者对信息素养研究较早,已取得一定的成果。如:由美国专家最早提出信息素养概念并制定了相关标准,日本、韩国、英国等国家也很重视信息素养培养,制定了相关目标采取了有效措施。如Alan Bundy从规则、标准和实践3个方面对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信息素养框架进行了总结和分析[7]。我国对信息素养的研究相对较晚,目前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以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为基础的信息化基础设施不完善;信息素养培养方式简单、方法单一,缺乏整体性、系统性;针对大学生的信息素养评价体系还在构建之中[8]。另外,我国学者现在对大学生信息素养的研究,一方面侧重于对国外相关研究的总结介绍,如吴晓伟、娜日等学者专门对国内外信息素养标准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展望[9],同时,现在更侧重于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途径的研究,如詹步强采用学生感知探测的方法验证分层次的大学生信息素养教学体系的可行性和有效性[10],邹海波等人就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内涵与途径进行了探索[11]。另一方面,虽然国内的很多学者已经针对大学生的信息素养现状进行了研究,但是,这种现状的研究采用的分析方法比较简单[12-14],而针对不同类型高校的大学生信息素养的研究非常少。
从以上来看,应用型本科教育越来越受到国家和学者的重视,对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进行研究也日益成为当前信息素养研究关注的焦点。但在以往的研究中,没有学者针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大学生应用专门的测量工具对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生的信息素养现状进行的探索,因此,本研究以上海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大学生为对象,采用随机抽样问卷调查的方法,运用数据挖掘工具,对大学生信息素养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在此基础上,对这一现象产生的相关因素进行了研究,旨在探讨影响大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的因素,为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增强学生的竞争力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现状的研究2 调查过程及其结果
2.1 调查过程
本文拟采用吴晓伟编制的“面向应用型本科大学生信息素养能力量表”,该量表主要是根据应用型本科大学生人才培养规格和特点同时结合国内外经典信息素养标准进行设计的,由33个题项,4个维度,即信息意识、信息技能、信息应用与创造、信息安全与道德组成。该量表对上海商学院信管专业学生进行了信度和效度的测试,结果显示该量表的Cronbanch系数达到0.711,具有较好的信度。另外,该量表也是在总结了大量有关的研究基础上形成的,因此,效度也是比较高的。该量表对应用型本科大学生信息素养能力评价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6]。鉴于此,本研究将以此问卷作为测量工具,对上海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的特点进行测量。
从上海应用型本高校中抽取有代表性的5所高校(其中2所理工科学校,3所文科学校)的4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学生按照年级进行分层抽样,获得有效问卷392份,样本有效率为98%。具体调查时采用匿名的方式进行集体测试,问卷当场收回。问卷实测前,首先由专门人员对问卷填写要求和部分概念容易混淆的题项进行说明,强调问卷调查仅用于科学研究,答案没有对错之分,学生要按自己的真实情况和想法进行回答。最后用SPSS 16.0对问卷所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录入汇总,并作统计分析。
2.2 信息素养调查结果
2.2.1 大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的一般状况
本研究发现,大学生在信息意识、信息技能、信息应用与创造、信息安全与道德以及信息素养能力整体上的平均数和标准差分别为4.008±0.511、2.737±0.363、2.499±0.817、2.291±0.753、2.886±0.308。各研究变量在信息意识、信息技能、信息应用与创造、信息安全与道德以及信息素养能力整体上的平均数和标准差参见表1、表2。
从表1和表2各变量在信息素养能力及各维度上的平均数来看:
(1)在信息意识这一维度上,男女生的分数是一样的;上海生源、一年级学生、文史类专业、家住农村、年龄在18岁及以下、没有电脑、成绩在90分以上、上网时间在15~21小时的学生比同类因素中其他水平的学生信息意识的分数更高。
(2)在信息技能这一维度上,男同学、外地生源、一年级、理工类专业、家住农村、年龄在25岁及以上、自配电脑、成绩在90分以上、上网时间在15~21小时的学生比同类因素中其他水平的学生信息技能分数更高。
(3)在信息应用与创造这一维度上,女同学、上海生源、三年级、医学专业、居住在城市、年龄在18岁及以下、没有电脑、成绩在60分以下、上网时间在7小时以下的学生比同类因素中其他水平的学生信息应用与创造分数更高。
(4)在信息安全与道德这一维度上,男同学、外地生源、三年级、医学专业、居住在城市、年龄在25岁及以上、没有电脑、成绩在90分以上、上网时间在15~21小时的学生比同类因素中其他水平的学生信息安全与道德分数更高。
(5)在信息素养能力整体水平上,男同学、上海生源、三年级、理工类专业、家住农村、年龄在25岁及以上、有电脑、成绩在90分以上、上网时间在15~21小时的学生比同类因素中其他水平的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的分数更高。
2.2.2 各因素对大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的影响
对信息素养能力及其4个维度在性别、生源、年级、专业、地域、年龄、是否自配电脑、平均成绩、上网时间等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
(1)从表3中可以看出,平均成绩在信息素养能力整体水平上(F=3.811,P<0.01)上具有非常显著的主效应。表3 以信息素养能力平均分为因变量,
平均成绩为因子时的方差分析结果表
变异源平均成绩变异源平均成绩SS1.355F3.811df4Sig0.005MS0.339
(2)从表4中可以看出,在信息意识这一维度上,平均成绩(F=2.768,P<0.05)、年龄(F=2.606,P<0.05)具有显著的主效应。这两个因素的交互作用(F=0.986,P>0.05)在信息意识这一维度上没有显著的主效应。表4 以信息意识平均分为因变量,以平均
成绩、年龄为因子的方差分析表
变异源年龄平均成绩年龄平均成绩SS2.0192.8432.498df3410MS0.6730.7110.250F2.6062.7680.986Sig.0.0480.0270.455
(3)从表5中可以看出,在信息技能这一维度上,专业(F=4.991,P<0.01)、是否自配电脑(F=12.068,P<0.01)、平均成绩(F=3.952,P<0.01)的主效应达到了非常显著的水平;而地域(F=3.797,P<0.05)具有显著的主效应。另外,这4个变量的交互作用中,“是否自配电脑”与“平均成绩”的交互作用(F=3.849,P<0.01)的主效应达到了非常显著的水平;“地域”与“是否自配电脑”的交互作用(F=3.133,P<0.05)的主效应达到了显著水平。而其它的交互作用均未发现在此维度上具有显著或非常显著的主效应。
以平均成绩为因子的方差分析表
变异源平均成绩变异源平均成绩SS6.318F2.403df4Sig.0.049MS1.579
(5)从表7中可以看出,在信息安全与道德这一维度上,只发现了年级(F=4.100,P<0.05)具有显著的主效应。表7 以信息安全与道德平均分为因变量,
以年级为因子的方差分析表
变异源年级变异源年级SS4.574F4.100df2Sig.0.017MS2.287(6)性别、生源和上网时间3个变量无论是对信息素养能力的整体水平还是它的4个维度上均未发现具有显著或非常显著的主效应。
3 应用型本科大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现状分析
3.1 应用型本科大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的一般特点
大学生在信息意识、信息技能、信息应用与创造、信息安全与道德以及信息素养能力整体上的平均数和标准差分别为4.008±0.511、2.737±0.363、2.499±0.817、2.291±0.753、2.886±0.308。由此表明:
3.1.1 应用型本科大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水平具有不均衡性的特点
在4个维度方面,从表1的平均数来看,学生的信息意识水平和另外的3个方面差距是比较大,这说明了应用型本科大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水平是不均衡的。另外,从4个维度的标准差来看,即使在同一个维度里,学生的得分分布距离也是比较分散的,尤其是在信息应用创造方面,其标准差要高于另外3个维度的标准差。这也说明了现在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并不是均衡发展的。这可能与现在我国对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没有统一的标准或要求有关,每个高校基本上都是按照自己对信息素养能力的理解来对学生进行培养,造成了各个高校各有侧重。因此,这也提醒我们针对不同类型的高校制定有关的信息素养能力培养标准迫在眉睫。同时,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要注意均衡发展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3.1.2 应用型本科大学生的信息意识是最强的,而信息安全与道德则是最弱的
在信息素养能力的4个维度上,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生的信息意识是最强的,而信息安全与道德则是最弱的。这说明了应用型本科高校已经从思想上越来越重视大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的培养,学生也已经意识到了信息素养能力对自己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和影响;同时,他们则缺少信息安全与道德这方面的知识或意识,导致了在信息获取方面可能缺少自控能力,从而受到负面信息影响的概率增加。另外,也提醒我们提高学生的信息安全和道德也异常紧迫,以后要加强学生在信息安全与道德方面知识普及,增强学生的自我约束力。
3.1.3 应用型本科大学生的信息应用方面的能力偏低
信息技能、信息应用与创造这两个维度的平均数相比信息意识这一维度的平均数而言都比较低,而信息技能、信息应用与创造这两个维度更侧重于学生的信息应用方面的能力,这也是大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的核心。一方面,在当前信息化的大背景下,世界各国都把学生的信息素养看作是学生培养的重要目标之一。作为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应用能力既能反映信息化背景下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水平,又能促进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的提高,因而也日益成为新时代背景下学生培养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有关各种管理制度、教学计划无不都是了为了培养或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服务的,信息素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的最终目的也是提升学生的信息应用方面的能力,即使是提高学生的信息意识和信息安全与道德水平也无非是为了加强学生的信息应用服务的。所以,信息应用方面的能力处在大学生整个信息素养能力中的核心地位,是应用型能力的一种典型表现,而这也正好凸显了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应用型”这一特色。但学生的信息应用方面的能力现状却是偏低的,不容乐观。出现这种状况可能与应用型本科高校现在存在的一些问题有关。如在我国应用型本科教育是一种尚在探索中的新的高等教育类型,由于起步较晚,研究更多地停留在政策层面和理念层面[15]。这些并没有完全契合高校的“应用型”这一突出特点。所以,提高大学生整体的信息素养能力水平,改变现行的一些教育方法或模式也势在必行。
3.2 各因素对大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的影响
3.2.1 在信息素养能力整体水平上,更容易受学习成绩的影响
本研究结果表明,成绩(F=3.811,P<0.01)在大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的整体水平上具有非常显著的主效应。这说明了学习成绩有可能是影响大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的重要因素。另外,学习成绩在90分及以上的学生表现出了更高的信息素养能力,这可能说明了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表现出了更加积极向上的求知态度,其信息素养能力也非常突出。在以后制定提高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策略上,可更多的关注一下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分类指导,以点带面,就有可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2.2 在信息素养能力不同的维度上,不同的因素对不同的维度存在着不同的影响
在信息意识这一维度上,本研究只发现了年龄(F=2.606,P<0.05)、平均成绩(F=2.768,P<0.05)具有显著的主效应。18岁及以下年龄段的学生表现出了较高的信息意识水平,这可能与他们的经验积累不足有密切关系,因为相对于其它高年龄段的学生而言,无论是社会经验方面,还是求知方面,尤其是能力构成上,都有一定的距离,所以,为了将来能更好的生存和发展,他们现在就必须从思想上来重视能力的提升。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也在这一维度上表现出了较高的信息意识水平,这也印证了他们在信息素养能力整体水平上所处的优势地位。
信息技能可以说是大学生信息素养能力构成的核心,因此,它受到的影响也更多。本研究表明,专业(F=4.991,P<0.01)、是否自配电脑(F=12.068,P<0.01)、平均成绩(F=3.952,P<0.01)的主效应达到了非常显著的水平;而地域(F=3.797,P<0.05)具有显著的主效应。另外,这4个变量的交互作用中,也发现了“是否自配电脑”与“平均成绩”的交互作用(F=3.849,P<0.01)的主效应达到了非常显著的水平;“地域”与“是否自配电脑”的交互作用(F=3.133,P<0.05)的主效应达到了显著水平。相比其它专业的学生而言,理工类专业的学生更多的是要凭借一些现代手段如计算机、软件或程序等进行学习或研究,这也在无形中提高了他们的信息技能水平。从这一统计结果来看,今后如果想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信息技能水平,可更多的关注专业、是否自配电脑、平均成绩以及“是否自配电脑”与“平均成绩”的交互作用、“地域”与“是否自配电脑”的交互作用等这些因素的作用。
一般来说,家住城镇的学生,无论是生活环境还是学习环境相比农村而言,应该比农村或乡镇更具有优势,他们的信息技能应该更加突出。但是本研究却发现了家住农村学生的信息技能水平要比城市或乡镇的学生稍高,这可能说明了现在的城乡差距在逐渐缩小,有些地方甚至超过了城市。同时,这也可能与本研究中两个群体选择的样本数量有关系。自己有电脑的学生相比那些没有电脑的学生而言,有更多的机会和时间通过实际操作来提高自己的信息技能,因此,那些有电脑的学生的信息技能水平比没有电脑的学生要高也是顺理成章的。学习成绩在90分以上的学生相比其它学习层次的学生而言表现出了更高的信息技能水平,这也再次印证了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整体的高水平。
在信息应用与创造这一维度上,只发现了平均成绩(F=2.403,P<0.05)具有显著的主效应。这也再次说明了学习成绩是影响大学生信息素养能力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从这一结果上来看,在应用型本科高校里,学生如果学习成绩较好,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了他们对课堂里学到的理论知识掌握的比较扎实,这样他们就能更好的学以致用,把课堂里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这也无形中在实践中提高了他们的信息素养能力。这也提醒我们,课堂里的理论知识是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的基础,要重视理论的全面性、系统性和指导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契合学校的“应用型”这一显著特征。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现状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1.12.031
〔中图分类号〕G25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11)12-0110-06
A Study of Information Literacy Competency
of the Applied Undergraduate Student
——Taking Shanghai as An ExampleTang Xinhui1 Wu Xiaowei2 Hu Weihua1
(1.Students Affairs Division,Shanghai Business School,Shanghai 200235,China;
2.Institute of Business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Shanghai Business School,Shanghai 200235,China)
〔Abstract〕Information literacy competency is the basis of university students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knowledge innovation ability.The university students are the major force for social development,so their status of information literacy increasingly attracted the attention of people.By sampling randomly and performing a survey on the applied undergraduate students,the results is that:(1)The status of information literacy:The level of information literacy competency about the applied undergraduate students is unbalanced,in four dimensions of the information literacy,the level of the information awareness of the students is the highest,the level of information innovation is lower,and the level of information security and moral is the lowest. Between the status and the purpose of information literacy,there is a disparity.(2)Factors affecting the information literacy:academic of the students has more effect on the overall level of information literacy,and each factor has different effect on four dimensions of the information literacy,among which,the effect of academic performance is the most widely,not only on the overall level,but also on three of the four dimensions.Clarify these affecting factors,then strategies and evaluation criteria to improve the information literacy of the students can be formulated more scientifically.
〔Key words〕applied undergraduate;university students;information literacy competency;present situation
1 问题提出
自1974年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Paul Zurkowski首次提出信息素养概念以来,信息素养已经成为全球图书情报界关注的研究领域[1]。在现代社会,成功的关键是能够较快的接受和分析信息,快速找到所需信息并有效加以利用和做出决策。信息素养成为信息时代人们的一种基本技能。信息素养,是指个人能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和有效地搜索、评估和使用所需要信息的能力[2]。
本科教育是中国高等教育的基础。我国自2000年以来,高等教育蓬勃发展,很多高等专科学校升级为本科院校,至2005年,全国新办应用型本科院校达198所,占同期全国701所本科院校数量的27%,华东地区该比例达到了32%[3]。这也凸显了社会对应用型人才需求的急剧增长。国家统计局上海调查总队针对2011年上海市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调查指出,应用型人才备受青睐。企业在挑选人才时已不再局限于学历、专业背景、学习成绩、在校期间表现等因素,他们更注重人才的综合素质及人才与本企业需求的匹配度。各大高校负责就业指导的人员也表示,多数企业招工目标明确,应用型人才备受青睐[4]。所谓应用型本科人才,就是由本科层次教育培养的,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的专门人才,是熟练掌握社会生产或社会活动一线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主要从事一线生产、技术、服务等领域的专业人才[5]。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该类人才的信息素养培养目标,大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水平也直接决定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应用型人才信息素养培养目标就是培养让学生能够运用信息素养的有关科学理论知识和方法来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以及将解决方案付诸实施的实践能力,让信息素养成为一种推动学生专业化发展、提升职业竞争力的有效工具。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化也逐渐渗透到人们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应用型人才的技术应用与创新、社会生存与发展等技能的拓展也越来越依靠高效而便捷的信息技术提供支持,信息技术的运用也检验着使用者的信息意识与信息道德等这些信息素养的基本面。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对人的一种基本要求,它反映了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以及人的素养的丰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若缺失了信息素养教育就脱离了时代发展,人才培养要求的规格、目标必然不能实现,信息素养教育是应用型人才培养不可缺少的核心部分[6]。
大学生是社会的未来,担负着建设国家的重任,因此,对大学生的信息素养进行研究,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教育现代化的需要,更是国家人才培养的需要。基于此,很多国内外的学者对信息素养进行了探索和研究。
国外一些专家、学者对信息素养研究较早,已取得一定的成果。如:由美国专家最早提出信息素养概念并制定了相关标准,日本、韩国、英国等国家也很重视信息素养培养,制定了相关目标采取了有效措施。如Alan Bundy从规则、标准和实践3个方面对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信息素养框架进行了总结和分析[7]。我国对信息素养的研究相对较晚,目前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以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为基础的信息化基础设施不完善;信息素养培养方式简单、方法单一,缺乏整体性、系统性;针对大学生的信息素养评价体系还在构建之中[8]。另外,我国学者现在对大学生信息素养的研究,一方面侧重于对国外相关研究的总结介绍,如吴晓伟、娜日等学者专门对国内外信息素养标准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展望[9],同时,现在更侧重于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途径的研究,如詹步强采用学生感知探测的方法验证分层次的大学生信息素养教学体系的可行性和有效性[10],邹海波等人就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内涵与途径进行了探索[11]。另一方面,虽然国内的很多学者已经针对大学生的信息素养现状进行了研究,但是,这种现状的研究采用的分析方法比较简单[12-14],而针对不同类型高校的大学生信息素养的研究非常少。
从以上来看,应用型本科教育越来越受到国家和学者的重视,对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进行研究也日益成为当前信息素养研究关注的焦点。但在以往的研究中,没有学者针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大学生应用专门的测量工具对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生的信息素养现状进行的探索,因此,本研究以上海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大学生为对象,采用随机抽样问卷调查的方法,运用数据挖掘工具,对大学生信息素养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在此基础上,对这一现象产生的相关因素进行了研究,旨在探讨影响大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的因素,为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增强学生的竞争力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现状的研究2 调查过程及其结果
2.1 调查过程
本文拟采用吴晓伟编制的“面向应用型本科大学生信息素养能力量表”,该量表主要是根据应用型本科大学生人才培养规格和特点同时结合国内外经典信息素养标准进行设计的,由33个题项,4个维度,即信息意识、信息技能、信息应用与创造、信息安全与道德组成。该量表对上海商学院信管专业学生进行了信度和效度的测试,结果显示该量表的Cronbanch系数达到0.711,具有较好的信度。另外,该量表也是在总结了大量有关的研究基础上形成的,因此,效度也是比较高的。该量表对应用型本科大学生信息素养能力评价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6]。鉴于此,本研究将以此问卷作为测量工具,对上海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的特点进行测量。
从上海应用型本高校中抽取有代表性的5所高校(其中2所理工科学校,3所文科学校)的4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学生按照年级进行分层抽样,获得有效问卷392份,样本有效率为98%。具体调查时采用匿名的方式进行集体测试,问卷当场收回。问卷实测前,首先由专门人员对问卷填写要求和部分概念容易混淆的题项进行说明,强调问卷调查仅用于科学研究,答案没有对错之分,学生要按自己的真实情况和想法进行回答。最后用SPSS 16.0对问卷所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录入汇总,并作统计分析。
2.2 信息素养调查结果
2.2.1 大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的一般状况
本研究发现,大学生在信息意识、信息技能、信息应用与创造、信息安全与道德以及信息素养能力整体上的平均数和标准差分别为4.008±0.511、2.737±0.363、2.499±0.817、2.291±0.753、2.886±0.308。各研究变量在信息意识、信息技能、信息应用与创造、信息安全与道德以及信息素养能力整体上的平均数和标准差参见表1、表2。
从表1和表2各变量在信息素养能力及各维度上的平均数来看:
(1)在信息意识这一维度上,男女生的分数是一样的;上海生源、一年级学生、文史类专业、家住农村、年龄在18岁及以下、没有电脑、成绩在90分以上、上网时间在15~21小时的学生比同类因素中其他水平的学生信息意识的分数更高。
(2)在信息技能这一维度上,男同学、外地生源、一年级、理工类专业、家住农村、年龄在25岁及以上、自配电脑、成绩在90分以上、上网时间在15~21小时的学生比同类因素中其他水平的学生信息技能分数更高。
(3)在信息应用与创造这一维度上,女同学、上海生源、三年级、医学专业、居住在城市、年龄在18岁及以下、没有电脑、成绩在60分以下、上网时间在7小时以下的学生比同类因素中其他水平的学生信息应用与创造分数更高。
(4)在信息安全与道德这一维度上,男同学、外地生源、三年级、医学专业、居住在城市、年龄在25岁及以上、没有电脑、成绩在90分以上、上网时间在15~21小时的学生比同类因素中其他水平的学生信息安全与道德分数更高。
(5)在信息素养能力整体水平上,男同学、上海生源、三年级、理工类专业、家住农村、年龄在25岁及以上、有电脑、成绩在90分以上、上网时间在15~21小时的学生比同类因素中其他水平的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的分数更高。
2.2.2 各因素对大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的影响
对信息素养能力及其4个维度在性别、生源、年级、专业、地域、年龄、是否自配电脑、平均成绩、上网时间等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
(1)从表3中可以看出,平均成绩在信息素养能力整体水平上(F=3.811,P<0.01)上具有非常显著的主效应。表3 以信息素养能力平均分为因变量,
平均成绩为因子时的方差分析结果表
变异源平均成绩变异源平均成绩SS1.355F3.811df4Sig0.005MS0.339
(2)从表4中可以看出,在信息意识这一维度上,平均成绩(F=2.768,P<0.05)、年龄(F=2.606,P<0.05)具有显著的主效应。这两个因素的交互作用(F=0.986,P>0.05)在信息意识这一维度上没有显著的主效应。表4 以信息意识平均分为因变量,以平均
成绩、年龄为因子的方差分析表
变异源年龄平均成绩年龄平均成绩SS2.0192.8432.498df3410MS0.6730.7110.250F2.6062.7680.986Sig.0.0480.0270.455
(3)从表5中可以看出,在信息技能这一维度上,专业(F=4.991,P<0.01)、是否自配电脑(F=12.068,P<0.01)、平均成绩(F=3.952,P<0.01)的主效应达到了非常显著的水平;而地域(F=3.797,P<0.05)具有显著的主效应。另外,这4个变量的交互作用中,“是否自配电脑”与“平均成绩”的交互作用(F=3.849,P<0.01)的主效应达到了非常显著的水平;“地域”与“是否自配电脑”的交互作用(F=3.133,P<0.05)的主效应达到了显著水平。而其它的交互作用均未发现在此维度上具有显著或非常显著的主效应。
以平均成绩为因子的方差分析表
变异源平均成绩变异源平均成绩SS6.318F2.403df4Sig.0.049MS1.579
(5)从表7中可以看出,在信息安全与道德这一维度上,只发现了年级(F=4.100,P<0.05)具有显著的主效应。表7 以信息安全与道德平均分为因变量,
以年级为因子的方差分析表
变异源年级变异源年级SS4.574F4.100df2Sig.0.017MS2.287(6)性别、生源和上网时间3个变量无论是对信息素养能力的整体水平还是它的4个维度上均未发现具有显著或非常显著的主效应。
3 应用型本科大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现状分析
3.1 应用型本科大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的一般特点
大学生在信息意识、信息技能、信息应用与创造、信息安全与道德以及信息素养能力整体上的平均数和标准差分别为4.008±0.511、2.737±0.363、2.499±0.817、2.291±0.753、2.886±0.308。由此表明:
3.1.1 应用型本科大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水平具有不均衡性的特点
在4个维度方面,从表1的平均数来看,学生的信息意识水平和另外的3个方面差距是比较大,这说明了应用型本科大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水平是不均衡的。另外,从4个维度的标准差来看,即使在同一个维度里,学生的得分分布距离也是比较分散的,尤其是在信息应用创造方面,其标准差要高于另外3个维度的标准差。这也说明了现在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并不是均衡发展的。这可能与现在我国对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没有统一的标准或要求有关,每个高校基本上都是按照自己对信息素养能力的理解来对学生进行培养,造成了各个高校各有侧重。因此,这也提醒我们针对不同类型的高校制定有关的信息素养能力培养标准迫在眉睫。同时,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要注意均衡发展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3.1.2 应用型本科大学生的信息意识是最强的,而信息安全与道德则是最弱的
在信息素养能力的4个维度上,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生的信息意识是最强的,而信息安全与道德则是最弱的。这说明了应用型本科高校已经从思想上越来越重视大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的培养,学生也已经意识到了信息素养能力对自己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和影响;同时,他们则缺少信息安全与道德这方面的知识或意识,导致了在信息获取方面可能缺少自控能力,从而受到负面信息影响的概率增加。另外,也提醒我们提高学生的信息安全和道德也异常紧迫,以后要加强学生在信息安全与道德方面知识普及,增强学生的自我约束力。
3.1.3 应用型本科大学生的信息应用方面的能力偏低
信息技能、信息应用与创造这两个维度的平均数相比信息意识这一维度的平均数而言都比较低,而信息技能、信息应用与创造这两个维度更侧重于学生的信息应用方面的能力,这也是大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的核心。一方面,在当前信息化的大背景下,世界各国都把学生的信息素养看作是学生培养的重要目标之一。作为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应用能力既能反映信息化背景下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水平,又能促进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的提高,因而也日益成为新时代背景下学生培养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有关各种管理制度、教学计划无不都是了为了培养或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服务的,信息素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的最终目的也是提升学生的信息应用方面的能力,即使是提高学生的信息意识和信息安全与道德水平也无非是为了加强学生的信息应用服务的。所以,信息应用方面的能力处在大学生整个信息素养能力中的核心地位,是应用型能力的一种典型表现,而这也正好凸显了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应用型”这一特色。但学生的信息应用方面的能力现状却是偏低的,不容乐观。出现这种状况可能与应用型本科高校现在存在的一些问题有关。如在我国应用型本科教育是一种尚在探索中的新的高等教育类型,由于起步较晚,研究更多地停留在政策层面和理念层面[15]。这些并没有完全契合高校的“应用型”这一突出特点。所以,提高大学生整体的信息素养能力水平,改变现行的一些教育方法或模式也势在必行。
3.2 各因素对大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的影响
3.2.1 在信息素养能力整体水平上,更容易受学习成绩的影响
本研究结果表明,成绩(F=3.811,P<0.01)在大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的整体水平上具有非常显著的主效应。这说明了学习成绩有可能是影响大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的重要因素。另外,学习成绩在90分及以上的学生表现出了更高的信息素养能力,这可能说明了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表现出了更加积极向上的求知态度,其信息素养能力也非常突出。在以后制定提高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策略上,可更多的关注一下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分类指导,以点带面,就有可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2.2 在信息素养能力不同的维度上,不同的因素对不同的维度存在着不同的影响
在信息意识这一维度上,本研究只发现了年龄(F=2.606,P<0.05)、平均成绩(F=2.768,P<0.05)具有显著的主效应。18岁及以下年龄段的学生表现出了较高的信息意识水平,这可能与他们的经验积累不足有密切关系,因为相对于其它高年龄段的学生而言,无论是社会经验方面,还是求知方面,尤其是能力构成上,都有一定的距离,所以,为了将来能更好的生存和发展,他们现在就必须从思想上来重视能力的提升。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也在这一维度上表现出了较高的信息意识水平,这也印证了他们在信息素养能力整体水平上所处的优势地位。
信息技能可以说是大学生信息素养能力构成的核心,因此,它受到的影响也更多。本研究表明,专业(F=4.991,P<0.01)、是否自配电脑(F=12.068,P<0.01)、平均成绩(F=3.952,P<0.01)的主效应达到了非常显著的水平;而地域(F=3.797,P<0.05)具有显著的主效应。另外,这4个变量的交互作用中,也发现了“是否自配电脑”与“平均成绩”的交互作用(F=3.849,P<0.01)的主效应达到了非常显著的水平;“地域”与“是否自配电脑”的交互作用(F=3.133,P<0.05)的主效应达到了显著水平。相比其它专业的学生而言,理工类专业的学生更多的是要凭借一些现代手段如计算机、软件或程序等进行学习或研究,这也在无形中提高了他们的信息技能水平。从这一统计结果来看,今后如果想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信息技能水平,可更多的关注专业、是否自配电脑、平均成绩以及“是否自配电脑”与“平均成绩”的交互作用、“地域”与“是否自配电脑”的交互作用等这些因素的作用。
一般来说,家住城镇的学生,无论是生活环境还是学习环境相比农村而言,应该比农村或乡镇更具有优势,他们的信息技能应该更加突出。但是本研究却发现了家住农村学生的信息技能水平要比城市或乡镇的学生稍高,这可能说明了现在的城乡差距在逐渐缩小,有些地方甚至超过了城市。同时,这也可能与本研究中两个群体选择的样本数量有关系。自己有电脑的学生相比那些没有电脑的学生而言,有更多的机会和时间通过实际操作来提高自己的信息技能,因此,那些有电脑的学生的信息技能水平比没有电脑的学生要高也是顺理成章的。学习成绩在90分以上的学生相比其它学习层次的学生而言表现出了更高的信息技能水平,这也再次印证了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整体的高水平。
在信息应用与创造这一维度上,只发现了平均成绩(F=2.403,P<0.05)具有显著的主效应。这也再次说明了学习成绩是影响大学生信息素养能力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从这一结果上来看,在应用型本科高校里,学生如果学习成绩较好,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了他们对课堂里学到的理论知识掌握的比较扎实,这样他们就能更好的学以致用,把课堂里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这也无形中在实践中提高了他们的信息素养能力。这也提醒我们,课堂里的理论知识是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的基础,要重视理论的全面性、系统性和指导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契合学校的“应用型”这一显著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