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妙捕捉问题 演绎精彩生成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kurabb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案例背景
  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在备课时精心设计的问题,一旦进入课堂“直播”,便会出现不同的两种情况,要么问题过难,学生满脸迷茫,一头雾水,教师只好自问自答;要么问题过于简单,学生不假思索,异口同声,课堂气氛倒是活跃,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却没达到最佳。那如何把问题问到学生的心“窍”上呢?以教学《花瓣飘香》为例,每设计一个问题,我都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使提问成为我们师生共同学习的一种乐趣。
  二、案例描述
  初学课文后,(出示填空)这是一片 花瓣。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从文中找出答案来填一填,再读一读,看谁填得多!(生充分朗读课文后交流)
  生1:这是一片红艳艳的花瓣 ,我从“我家门前有一丛月季,上面开满了红艳艳的花朵”这句看出来的。
  生2:“从花丛中小心地摘一片带露水的花瓣”,我知道了这是一片带露水的花瓣。
  生3:我从“花瓣摸上去像绒布一样”看出了这是一片摸上去像绒布一样的花瓣。
  生4:这是一片飘着淡淡花香的花瓣 ,我是从“闻起来有淡淡的花香”这句话读出来的。
  师:非常好,大家都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高兴。让我们齐读第1自然段,请把你们刚才感受到的美读出来。
  师(小结):我家门前有一丛月季,这里一朵,那里一朵,真不少,那花朵红艳艳的,真美,用手摸一摸软软的、滑滑的,像是摸在绒布上一样,真舒服!把鼻子凑上去,深深吸一口气,那清香淡淡的、甜甜的,清晨的花瓣带着露水,连露水也带着红润。这是多美的花啊!小女孩捧着花瓣跑到哪去了呢? 请大家读第2自然段,边读边思考,这是一个怎样的女孩?
  (学生朗读、交流得出这是个懂事的女孩。)
  师:你是从哪些词语中感受到呢?
  生1:我从“小心”“捧”感受到小女孩非常爱花,生怕碰坏花瓣,影响妈妈欣赏。
  生2:“飞快”说明小女孩迫不及待地想让妈妈早点看到红艳艳的花瓣,摸到像绒布一样的花瓣,闻到花瓣那淡淡的清香,让妈妈高兴。我觉得她懂事。
  生3:我从小女孩“俯下身子”这个动作,看出她非常爱花,生怕自己的身体压到花儿,影响别人的观赏,她真个懂事的孩子!
  师:同学们书读得仔细,理解得深刻。老师也觉得这个花瓣在小女孩心中不一般,这代表着小女孩的一颗孝心。好,联系小女孩的爱心,我们再来填一填:这是一片 花瓣。
  生1:这是一片代表小女孩孝心的花瓣。
  生2:这是一片表达小女孩对妈妈的爱护的花瓣。
  ……
  三、案例分析
  1.抓住关键,穿透全文
  一篇课文,可以提出、讲析和思考的问题很多,而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需要我们站在高处,从整节课、整篇课文的角度来谋划,设计出一组系统化的问题,这样的提问才有一定的思维深度,才能从多方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在教学时,必须有的放矢,抓住关键处提问:“这是一片 花瓣”,让学生在语言文字的品读中感受这片花瓣的视觉美——红艳艳的;触觉美——摸上去像绒布一样;嗅觉美——闻起来有淡淡的清香。接着引导学生抓住“小心”“捧着”“飞快”等关键词,讨论“这是个怎样的小女孩?”,让孩子们领悟到这是一片与众不同的花瓣,包含着小女孩的一片孝心。最后提问又回归到“这是一片 花瓣”上,重点突出,首尾呼应,再次从理性的高度完成这一填空。
  2.化难为易,化大为小
  《花瓣飘香》一文通过小女孩给生病的妈妈送花瓣,表现出她的懂事。整篇课文流泻出淡淡的花香,洋溢着浓浓的亲情。学生若要真的“动情”, 必须借助文本特有的表达方式,在扎实地训练中品词析句,让情有所依,感有所靠。在这一片段中,我努力使问题成为学生学习知识的纽带,从小处着手,紧紧抓住“这是一片 花瓣”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把文中的知识点编成学生探究的问题,通过读课文唤起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进而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接着,引领学生展开研究性语文学习,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挖掘文本中所蕴藏的“丰富资源”, 并加以“提炼”,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对亲情的感悟。
  3.举一反三,灵活变通
  课堂提问的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这是一片 花瓣”这一填空式提问,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使学生从文中找出多种最佳答案,既拓宽了思维的空间,又培养了发散思维。学生通过训练,就会明白原来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时不是单一的。他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自然会举一反三,灵活变通。
  4.提供机会,自主提问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在自主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如果能结合自己的思考,自主地提出问题,那么提问便能成为学生学习的乐趣。在学生第一次读完第2自然段时,捕捉时机,创设这样的情境:孩子们,清晨,如果是你看到这个小女孩在摘花瓣,你有什么疑问想问问她吗?学生肯定会问:她为什么只摘花瓣?她摘花瓣干什么呢?她是个怎样的女孩呢?她摘完花瓣又到哪里去呢?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再去学习课文,学生便可悟在其中,得在其中,乐在其中,趣味也无穷无尽啊!
其他文献
汉字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学习汉字的过程就是学习文化的过程,学习审美的过程。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识字教学的重要地位:“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一至二年级的教学重点。”可很多识字教学却出现了这些问题:读错、写错、用错形近字,混淆多音字,多笔少画严重。笔者认为,这些问题归根究底是教学中老师大多只关注了音、形的教学,而忽视了“义”的存在。为了改变这一现象,以“义”为突破口的教学在我
有人说:艺术的真正意义在于使人幸福,使人得到鼓舞。在苏教版语文教材中,具有“使人幸福,使人得到鼓舞”的艺术作品比比皆是,其中,杨万里的七言绝句《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特别明显。教学时,只要我们引导学生用心诵读、品味、感受,他们就能从中聆听到悠扬悦耳的旋律,观察到缤纷的色彩,触摸到鲜活的意象,就能受到美的熏陶,获得智慧的启迪。如果在充分鉴赏这首诗歌的艺术审美特质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拓展延伸比较阅读,那
在现实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习作存在的很大一个问题是“失真”,即失真的语言、失真的生活感受和失真的情感体验,其根源在于他们缺少深入生活、体验生活、感受生活的条件和环境。课程改革明确提出了要加强习作与生活的联系,重观察、重思考、重真情实感,要求说真话、说实话、说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提倡多写观察日记、生活笔记、书信和随感。如何让学生写出真心话、真体验、真情感的作文呢?  一、体验“真”生活,丰富习
[摘 要]朗读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以读为本,可激发学生读课文的热情,让学生走进文本深处。教师要注重方法的指导,授之以渔,雕琢细节,使学生在文本的光芒中,品味语言,提升语文素养。  [关键词]朗读 方法指导 品味语言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34-080  课堂上最美的声音是学生朗朗的读书声,朗读能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
[摘 要]阅读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感受文本的内在意蕴,更要引导学生基于文本感知的基础,体悟作者表达的精妙,并逐步内化成自己的感知积累,从而为学生的“读中悟写”奠定基础。教师可从以下几点出发:品鉴赏析,在即时运用中体悟语言的精妙;促进对比整合,在深入辨析中感知布局精妙;紧扣抒情线索,在前后梳理中聚焦情感表达。  [关键词]品鉴赏析 对比整合 抒情线索 文本特质 读中悟写  [中图分类号] G623.2
[摘 要]《草桥结拜》是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第二场。教学这一剧本,既体现剧本的特点,也体现语文的实践性的特点。通过读写等语文实践活动,目的是让学生读懂剧本,初步感知戏曲的基本特点,培养学生学写剧本的能力,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关键词]阅读教学 民间戏曲 剧本 实录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04-003  [教
《别董大》是一首送别诗,与苏教版教材选编的其他送别诗不同,此诗沉郁中透着刚毅,离愁里散溢着豪迈,基调晦暗中跳动着明亮,仿佛给失意的人一盏行路的明灯,照亮前进的方向。这首古诗安排在六年级语文课本,颇有深意:学生面临分别,将跨入未知的环境,面对生命中的第一次不确定选择,对于他们来说,解读本诗的友情并不难,难在从诗中体会高适内心那豪迈激昂的人生情怀。教学中要把握情感基调,透过刚毅豪迈的意象,加深学生对诗
[摘 要]作业是检验学生学习认知过程的重要方式。教师在设计作业时,要体现作业的启发性、趣味性,从作业内容、作业形式和作业评价三方面进行把控,让学生在积极探索中主动完成作业。这样才能切实巩固所学知识,实现知识的深化、拓展、迁移。  [关键词]语文作业;优化;内容;形式;评价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10-0052-01  小学阶
识字是低年级学生的一个很重要的课程,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也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因此,探索合适的识字教学策略,是摆在低年级语文教师面前的主要任务。下面,谈谈我在识字教学实践中的几点体会。  一、多种形式,在快乐中识字  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如果采用传统的识字教学方式,让学生单调地读,机械地识记,重复地写,会让学生觉得兴味索然。教师应变换形式,不断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这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措施
习作是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体现,也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针对小学生写作难的问题,我从写微型日记入手,抓住四个方面,激活学生的内心诉求,四点并蒂,抓“微”见大,以此点燃学生的写作热情,为习作导航。下面我从自己的实践入手,谈谈微型日记的训练策略。  一、从“微”入手,激发兴趣,消除畏惧心理  在小学阶段,最令学生头疼的是作文。究其原因,一是表达能力弱,二是没有积累素材的习惯,写起来就那么寥寥几句。针对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