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园林艺术的风格是一个园林艺术的生命,对其形成及其创作的关系进行论述,提出正确的处理园林艺术风格的继承和创新的看法。
关键词:艺术风格; 创新
中图分类号: K928.73文献标识码:A
风格一词广泛使用与艺术领域,风格是艺术作品所共有的一种特征,它是从艺术作品的整体上所呈现出来的代表性特点。园林艺术风格是指园林上按照一定的审美理想和本体的意愿,利用山、水、林、路和建筑设施形成的整体风貌并给人一种总的感受。园林艺术是以真实的自然材料来表现自然美的特征的,所以它的风格既有艺术风格的共性,也有其独特的特征。
艺术作品的风格是多样的,同为民族风格,因作者的个人阅历、审美情趣等因素的差别,而风格各异。如文学史上有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有豪放词人辛弃疾;因时代的不同又有所谓的时代的风格,如“魏晋风度”、“盛唐气象”等。园林艺术风格也是多样统一的,在统一的民族风格下,也有时代风格、个人风格及地方风格。现代艺术风格作为一种美学理论,主张从艺术本身出发,研究艺术品确定的内在构成元素和类别以及独特属性。
从一定时期来看,风格有相对稳定的一面,然而从宏观上看,园林艺术风格又处于不断变化之中,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风格也是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其总体趋势是随着社会实践活动的深化而不断变化,从而形成了不同时代的园林风格。中国古典园林风格变化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先秦时期,我国已经出现了园林雏形—囿,园林的形式极其简陋,内容也较单一。早期的园林是由物质实践活动转化而来的,尽管还是原始的园林艺术,但素朴、粗犷、富有野趣的早期园林艺术风格已初见端倪。在秦汉皇家苑囿中物质与精神、君权与神权、珍禽奇葩共处一体。秦汉时期园林风格可谓“珍物罗生,焕若仙境”。
2、西汉时期是我国美学过渡时期,审美情趣已由外部及道德转向主体的力量为魏晋人性复苏打下了埋伏。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古典园林发展史上的一个转折时期,园林艺术突破了皇家宫苑的藩篱,山居别业层出。诸侯贵族官僚园林更不在话下。此间的园林大多扬弃了秦汉的宫室建筑为中心的做法,转向以山水为主体的新园林,东晋南朝据天地之利,穿池掇山,重岩复岭,北朝园林亦花林曲池,园园而有。总体上看魏晋南北朝的园林风格突出表现为:“植林开涧,有若自然”。
3、魏晋时期正值儒家思想被动摇,老庄思想横流,人的审美与自然审美合为一体,山水审美体系初步形成框架,山水诗、山水画、山水园林并行而出,三者之间交互作用推进了唐宋园林的发展。中唐至北宋间,理景、冶园在一般官僚及富庶之文人阶层十分普及。造园如作诗画,成为吟咏物情的一種特殊物质手段,追求意境深远。因任自然,点缀建筑。王维的辋川、白居易的庐山草堂、欧阳修的“滁州三亭”、苏东坡的雪堂、王安石的半山园等莫不如此,因而这一阶段的园林风格特征可概括为“因地制宜,理景成趣”。
4、北宋末年中国园林史上出现了先前崇尚自然意境向表现形神趣味的转变。一大批文人、画家参与造园,促进了诗、画、园的融合。叠山理水辅以雅趣蔚然成风。南宋至明中叶是中国园林由自然朴素转向人工纤巧的过渡时期,其典型风格为“筑山浚池,诗情画意”。
5、明清之际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不断扩大,美学思想总体趋势是朝着世俗方向发展,由师古转向技巧玩弄,但亦不乏新思想、新观念。园林建筑由散点山水间化为以建筑包裹山水,致使山水意蕴淡化。追求技巧趣味,颇有手法主义的味儿。其风格可谓“曲折变化,形式精巧”。
园林既是一个艺术空间,同时也是一个真实的、生活的物质空间。园林风格不仅受到人们的修养、审美习尚的影响,而且还受到当地的自然条件、社会生活、经济力量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等客观因素的限制。
由于园林艺术的这些特性,就使园林艺术风格的地方性和时代性更强。近年来,以地域特征为流派的园林风格研究及体现其地域特色的园林作品不断问世。
北京市以大环境绿化为中心美化首都。城内点、线、面结合,营造了城郊的风景林、平原区的农田林网、浅山区的经济林和深山区的防护林,形成了三道环绕京都的绿色屏障。
南宁市将绿化、美化、彩化与亚热带风光融化为一体。形成了南国园林景观的特点。该市利用当地植物资源优势,认真筛选街道绿化行道树种,创造了丰富多彩的街道绿化景观。终年常绿、花开不断,使全城四季如春,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亚热带风光特色的地域特点。
南京市在建设和发展中把环境风貌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自然载体,将园林绿化与古都实行最佳结合,形成了自然风景与文物古迹相对集中地13片环境风貌保护区,如钟山风景区、石城风景区、雨花台纪念风景区、明城墙风光带、天生桥风景区等。把这些珍宝融进城市建设,从而保持了山水城林一体的特点,保持六朝古都特色。
大连市在绿化建设中,不求最大,但求最佳。在园林景观设计布置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风格。根据大连地域区位特点,融合日本细腻的设计手法和欧美粗犷的艺术风格,形成了独特的城市风貌。打破了传统的亭台楼阁、假山小品、水榭长廊、植物材料泛泛配置的造园模式,提倡现代造园风格,以疏林草地为基调,形成开阔明朗的园林景观,注重色彩的对比,树木组团式布置,花卉大色块栽植,从而舒展了人们的视野。
中山市坚持的“小区绿化”和“植物造景”为特色,无论是公园、游园、街头绿地、道路绿化,还是居住区绿化、庭院绿化都非常注意植物造型,富有特色。小区绿化、美化均依照科学规划,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绿化布局极具艺术美感。
马鞍山市针对当地实情,坚持做山水文章,建山水园林城市,充分利用“九峰环一湖,翠螺出大江”的自然山水景观和城市园林景观相互结合、相互辉映的山水园林城市,显示出独特的风格。
园林艺术和其他艺术一样,它的风格认识是落后于风格创作的。我们没有必要用很大力气去寻找本地区的园林风格,要创作出这个时代、这个地区的园林风格,只能认真的去按照此地、此时的地理环境、植被面貌、气候因素、造园材料、社会经济、功能的要求去创作。认真的研究这些问题,更好地解决这些因素间的关系。那就一定能够创作出这个时期、这个地区的风格。如果你在创作之前,就要先找到一个风格来框住自己,这就本末倒置了,是创作不出来你这个时期、这个地区的特点的。如果你按照历史上已有的风格来创作,就等于往后看,是对历史的重复。
在现代社会中,日益频繁的信息交流,促进了不同地区的文化在相互学习和借鉴中发展,其实我们当今的园林中,有许多舶来之品已经成为了我们的主要造景手段,也不乏成功之例,但这并不意味着简单的照抄照搬,相互“同化”而失去个性。一定的园林地方风格,一般来说,只适应于当地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生活要求。在这历史与时代的十字交叉点上,我们的园林又各自凭借与众不同的风格在园林艺术之林中确定自己的位置。我们要尊重历史,面对现代社会,创造出有时代特征、有地方风格的社会主义新园林。
关键词:艺术风格; 创新
中图分类号: K928.73文献标识码:A
风格一词广泛使用与艺术领域,风格是艺术作品所共有的一种特征,它是从艺术作品的整体上所呈现出来的代表性特点。园林艺术风格是指园林上按照一定的审美理想和本体的意愿,利用山、水、林、路和建筑设施形成的整体风貌并给人一种总的感受。园林艺术是以真实的自然材料来表现自然美的特征的,所以它的风格既有艺术风格的共性,也有其独特的特征。
艺术作品的风格是多样的,同为民族风格,因作者的个人阅历、审美情趣等因素的差别,而风格各异。如文学史上有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有豪放词人辛弃疾;因时代的不同又有所谓的时代的风格,如“魏晋风度”、“盛唐气象”等。园林艺术风格也是多样统一的,在统一的民族风格下,也有时代风格、个人风格及地方风格。现代艺术风格作为一种美学理论,主张从艺术本身出发,研究艺术品确定的内在构成元素和类别以及独特属性。
从一定时期来看,风格有相对稳定的一面,然而从宏观上看,园林艺术风格又处于不断变化之中,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风格也是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其总体趋势是随着社会实践活动的深化而不断变化,从而形成了不同时代的园林风格。中国古典园林风格变化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先秦时期,我国已经出现了园林雏形—囿,园林的形式极其简陋,内容也较单一。早期的园林是由物质实践活动转化而来的,尽管还是原始的园林艺术,但素朴、粗犷、富有野趣的早期园林艺术风格已初见端倪。在秦汉皇家苑囿中物质与精神、君权与神权、珍禽奇葩共处一体。秦汉时期园林风格可谓“珍物罗生,焕若仙境”。
2、西汉时期是我国美学过渡时期,审美情趣已由外部及道德转向主体的力量为魏晋人性复苏打下了埋伏。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古典园林发展史上的一个转折时期,园林艺术突破了皇家宫苑的藩篱,山居别业层出。诸侯贵族官僚园林更不在话下。此间的园林大多扬弃了秦汉的宫室建筑为中心的做法,转向以山水为主体的新园林,东晋南朝据天地之利,穿池掇山,重岩复岭,北朝园林亦花林曲池,园园而有。总体上看魏晋南北朝的园林风格突出表现为:“植林开涧,有若自然”。
3、魏晋时期正值儒家思想被动摇,老庄思想横流,人的审美与自然审美合为一体,山水审美体系初步形成框架,山水诗、山水画、山水园林并行而出,三者之间交互作用推进了唐宋园林的发展。中唐至北宋间,理景、冶园在一般官僚及富庶之文人阶层十分普及。造园如作诗画,成为吟咏物情的一種特殊物质手段,追求意境深远。因任自然,点缀建筑。王维的辋川、白居易的庐山草堂、欧阳修的“滁州三亭”、苏东坡的雪堂、王安石的半山园等莫不如此,因而这一阶段的园林风格特征可概括为“因地制宜,理景成趣”。
4、北宋末年中国园林史上出现了先前崇尚自然意境向表现形神趣味的转变。一大批文人、画家参与造园,促进了诗、画、园的融合。叠山理水辅以雅趣蔚然成风。南宋至明中叶是中国园林由自然朴素转向人工纤巧的过渡时期,其典型风格为“筑山浚池,诗情画意”。
5、明清之际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不断扩大,美学思想总体趋势是朝着世俗方向发展,由师古转向技巧玩弄,但亦不乏新思想、新观念。园林建筑由散点山水间化为以建筑包裹山水,致使山水意蕴淡化。追求技巧趣味,颇有手法主义的味儿。其风格可谓“曲折变化,形式精巧”。
园林既是一个艺术空间,同时也是一个真实的、生活的物质空间。园林风格不仅受到人们的修养、审美习尚的影响,而且还受到当地的自然条件、社会生活、经济力量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等客观因素的限制。
由于园林艺术的这些特性,就使园林艺术风格的地方性和时代性更强。近年来,以地域特征为流派的园林风格研究及体现其地域特色的园林作品不断问世。
北京市以大环境绿化为中心美化首都。城内点、线、面结合,营造了城郊的风景林、平原区的农田林网、浅山区的经济林和深山区的防护林,形成了三道环绕京都的绿色屏障。
南宁市将绿化、美化、彩化与亚热带风光融化为一体。形成了南国园林景观的特点。该市利用当地植物资源优势,认真筛选街道绿化行道树种,创造了丰富多彩的街道绿化景观。终年常绿、花开不断,使全城四季如春,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亚热带风光特色的地域特点。
南京市在建设和发展中把环境风貌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自然载体,将园林绿化与古都实行最佳结合,形成了自然风景与文物古迹相对集中地13片环境风貌保护区,如钟山风景区、石城风景区、雨花台纪念风景区、明城墙风光带、天生桥风景区等。把这些珍宝融进城市建设,从而保持了山水城林一体的特点,保持六朝古都特色。
大连市在绿化建设中,不求最大,但求最佳。在园林景观设计布置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风格。根据大连地域区位特点,融合日本细腻的设计手法和欧美粗犷的艺术风格,形成了独特的城市风貌。打破了传统的亭台楼阁、假山小品、水榭长廊、植物材料泛泛配置的造园模式,提倡现代造园风格,以疏林草地为基调,形成开阔明朗的园林景观,注重色彩的对比,树木组团式布置,花卉大色块栽植,从而舒展了人们的视野。
中山市坚持的“小区绿化”和“植物造景”为特色,无论是公园、游园、街头绿地、道路绿化,还是居住区绿化、庭院绿化都非常注意植物造型,富有特色。小区绿化、美化均依照科学规划,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绿化布局极具艺术美感。
马鞍山市针对当地实情,坚持做山水文章,建山水园林城市,充分利用“九峰环一湖,翠螺出大江”的自然山水景观和城市园林景观相互结合、相互辉映的山水园林城市,显示出独特的风格。
园林艺术和其他艺术一样,它的风格认识是落后于风格创作的。我们没有必要用很大力气去寻找本地区的园林风格,要创作出这个时代、这个地区的园林风格,只能认真的去按照此地、此时的地理环境、植被面貌、气候因素、造园材料、社会经济、功能的要求去创作。认真的研究这些问题,更好地解决这些因素间的关系。那就一定能够创作出这个时期、这个地区的风格。如果你在创作之前,就要先找到一个风格来框住自己,这就本末倒置了,是创作不出来你这个时期、这个地区的特点的。如果你按照历史上已有的风格来创作,就等于往后看,是对历史的重复。
在现代社会中,日益频繁的信息交流,促进了不同地区的文化在相互学习和借鉴中发展,其实我们当今的园林中,有许多舶来之品已经成为了我们的主要造景手段,也不乏成功之例,但这并不意味着简单的照抄照搬,相互“同化”而失去个性。一定的园林地方风格,一般来说,只适应于当地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生活要求。在这历史与时代的十字交叉点上,我们的园林又各自凭借与众不同的风格在园林艺术之林中确定自己的位置。我们要尊重历史,面对现代社会,创造出有时代特征、有地方风格的社会主义新园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