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拂大地 兰芷芬芳长

来源 :编辑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f9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世纪以来,在诸多深层次因素的推动下,各级党报顺应时代要求,锐意改革创新,从理念到实践发生了全方位转变。在十年来的党报改版历程中,难能可贵的是办报理念的深刻变化。从实践的角度看,党报改版涉及内容的拓展与深化、方式的改进与优化、版面的变脸与革新等三个方面。十年打了三场“攻坚战”:对最难改的版面(要闻版)、最难改的报道(会议报道和成就报道)、最难改的话语(党报话语系统)进行了改革。
  关键词:党报 改革 理念 实践 转变
  一、党报改版:深层次的推动因素
  最近10年,大致也就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的第一个十年,这是全党、全国人民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途上艰苦奋进的十年,是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的10年,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较深层次上健康运行的10年,是政府信息公开呈制度化发展良好态势的10年。10年间经历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如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非典事件和汶川地震,对中国当下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深刻、广泛的影响。尤其应当指出的是:自十六大以来,党的高层领导在执政理念中融入了“以人为本”的内容,倡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并在各方面贯彻科学发展观,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为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上述理念和方略,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指导作用。
  过去10年中,我国的新闻传播业得到长足发展。各级党报顺应时代要求,从理念到实践发生了全方位转变。2008年6月20日,胡锦涛总书记考察人民日报社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在讲话中提出“要把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放在突出位置”“坚持以人为本,是做好新闻宣传工作的根本要求”“按照新闻传播规律办事,创新观念、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方法、创新手段”“多报道人民群众的工作生活,多反映人民群众的利益要求,多宣传人民群众中涌现的先进典型”“增强新闻报道的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这一讲话对新形势下的新闻事业和新闻工作有着全方位的指导意义,同时也为党报进一步改革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10年来,各级党报锐意改革创新,频频改版。
  中央党报ok民日报》,自2009年7月1日起进行历史上的第13次改版。这次改版,实现了扩版增容,由16版扩至20版(周六、周日仍为8版),不仅如此,还按优化原则对版面和内容进行调整。改版的实质是在“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的前提下进行改革创新。不仅增加了容量,而且提升了质量;不仅优化了内容,而且改进了文风。读者反映:《人民日报》办得比以前好看。
  省级党报《南方日报》用一次次改版应对来自市场和新媒体两个方面的挑战。它于2009年10月23日启动第七次改版。与此前相比,第七次改版的创新之处是开设“南方深度”栏目。该专栏将原先散见于各版的深度报道集中至一个版上,借此吸引读者更多目光。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党委书记、南方日报社长杨兴锋将七次改版称为“党报再造”,认为再造工程基本完成,《南方日报》已具备现代新型党报的风格。这表明该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把握住了主动权。时隔两年不到,该报于2011年8月开始第八次改版。这是一次全媒体改版,目的在于打造一支属于南方报业的航母舰队。在这艘航母的引领下,多个“兵种”要分别用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做报道,通过报纸、电脑、手机、户外等进行全介质传播,真正体现全天候、大范围、高强度的全方位新闻报道能力。全媒体新闻航母的影响力,不是简单的叠加式的1+1等于2,而是一种核聚变。这是党报对媒介融合大趋势作出的积极主动的回应。
  另一份省级党报《新华日报》,10年来进行过多次改版。2002年岁末,《新华日报》进行改版,增加4个整版的江苏地方新闻,增加文化、体育、消费资讯等专版,增设“人民生活”专版,在贴近群众方面迈出了一大步。自2007年始,《新华日报》启动了旨在体现“高度、贴近、开放”理念的新一轮改版,对头版作了大刀阔斧的改革。2009年7月20日又采取了新的改革举措,首批推出由8名记者主持的个人专栏,党报凸现个性特点、创新党报报道形式和搞活党报版面的新的改革之旅开启了。
  从客观上看,外部世界存在着诸多促使党报认真进行改革的因素。党报处于如下宏观环境中:(1)改革进入到深水区,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凸现,社会舆情的复杂程度有增无减。作为新闻传媒“排头兵”的党报,必须进一步发挥准确反映舆情和有效引导舆论的良好作用。这方面的要求不是低了而是高了,但为数不少的党报在这方面尚存在一定差距。(2)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同质媒体及异质媒体的竞争日趋激烈。党报读者既被同属纸媒、市场化程度较高的都市报分流,又被电视分流,还被新媒体(互联网和手机)分流。新媒体使相当一部分人不再有读报的愿望和习惯。而读报的人,往往又并不以党报为首选对象。党报所占的市场份额在缩小,这是不争的事实。与此相联系,党报的影响力也在缩小。其唯一出路在于改版、改革。(3)在人民民主有所扩大的情势下,活跃的新媒体已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社会话语格局和传播格局。公众在发布信息和发表意见方面,较之以往有更大自由度,且不易被阻遏。凭借垄断新闻信息来体现传播的权威性,已愈来愈难以做到。
  从主观方面说,进行改革也是党报工作者的内在要求。他们普遍具有强烈的责任心和良好的素质,危机感日强。《福建日报》一位负责人指出:“日益激烈的报业竞争,使越来越多的党委机关报意识到,若不改变面孔,就很难开拓新的市场,求得新的发展。可以说,早改早主动,晚改就被动,甚至要错失机遇。”这体现了业内人士进行党报改革的自觉意识。
  二、党报改版:难能可贵的是理念的变化
  世移时异。在此背景下,办党报者什么样的党报理念才是正确的呢?
  办党报者如认为党报就是党报,不需变化也无法变化,那么党报就会远离受众,最终被受众无情抛弃;如认为党报与一般市场化报纸无异,那么党报就无法发挥新闻传媒“排头兵”作用。2004年,时任新华日报报业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总编辑的周正荣指出:“‘党报’这两个字,‘党’是个性,是报纸当中的党报,不是晚报生活类报纸;‘报’是共性,虽然是党报,但它是报纸,报纸就要尊重新闻规律。不能强调个性,抹杀共性,当然也不能强调共性,来抹杀党报的个性。”这反映出相当一部分办党报者党报理念的适时变化和获得的真理性认知。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戴玉庆则认为:“是不是党报,首先不能有一个成见,不能用上世纪50年代、60年代、70年代形成的一个观念来判断它是不是党报。”此见解触及党报在“姓党”前提下的与时俱进。上世纪50、60、70年代的党报,不可能面临经济全球化、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社会转型、媒体竞争、新媒体挑战等诸多问题。
  十年来,办党报者关于党报的难能可贵的理念变化主要有:
  其一:“党报的主流地位并不是行政封的”
  长期以来,党报的主流地位一直就是毋庸置疑的。 然而有朝一日,这却成了问题。公允地说,党报完全被边缘化了,这并不是事实;但局部(在某些地方、某些情况下)被边缘化了,这样说并不为过。对此状况,党报业内不乏忧虑者、深思者和奋力改变现状者。杨兴锋说:“党报的主流地位不是行政封的,而是在市场竞争中确立的。《南方日报》的改革有一个明确的指向,那就是走向市场,党报只有走向市场才能够赢得市场,才能够在竞争中确立自己的主流地位。”以往业内人士对党报主流地位的理解,大致呈现为三种情况:一是以为与生俱来,只要是党报,必然居于主流地位;二是认为党政赋予,只要是党报,必定获此主流地位;三是存在地位优越感,且以为此地位无人能撼动。杨兴锋之论足以引发人们深思。这是在党报地位问题上的新理念。党报的主流地位,不能靠党政封、领导赐、前人传,而应以竞争获得、凭努力巩固。这是党报工作者在实践中获得的合乎时宜的真知灼见。
  其二:党报办得咋样。“关键看市场接受不接受”
  党报要“走市场”,要敢于接受市场挑战,将体现党委的立场与赢得市场统一起来。在近10年中,这逐渐成为办党报者的共识。《大众日报》从面向市场、面向读者“两个面向”破题,以“新闻强报、特色立报”,实现了办“主流、权威、高层次、高品位”政经大报的预期目标。《广州旧报》是勇于接受市场挑战的成功典型。“从前提和实际运作来说,《广州日报》都没有放弃党委机关报的责任,我们还是很鲜明地坚持党报立场,但是我们希望在市场接受的范围内,使党委机关报发挥最大的作用”,“我们的报纸既体现了党委的意图,又体现了人民群众的意愿,满足了读者,光是说这些没用,关键看市场接受不接受。”党报要办得让党和人民满意,这一命题是正确的。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使人民满意需要借助市场这一渠道。市场经济的大环境及传媒市场的形成,使新闻传播对象的角色身份较之计划经济条件下呈现出复杂性:人民一受众一消费者。从某种意义上说,人民满意不满意是通过市场接受不接受体现出来的。将市场接受不接受作为衡量党报效能的新维度,这是党报办报理念有所进步的体现。
  改版给党报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一份统计资料显示,改版7年,《南方日报》的发行量增长了15万份,而且80%的增量是在报业竞争非常激烈的珠三角地区,广告收入也以平均每年13%的速度递增。2009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南方日报》广告增幅达到10.5%,实收2.0998亿元。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旗下4张报纸连续6年入选由世界品牌实验室编制的《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南方日报》的品牌价值远远高于《南方周末》、《南方都市报》和《21世纪经济报道》3张子报,达到40多亿元,而且仍以每年10亿元的速度递增。
  其三:改版的着力点,应“更多地放在改革旧观念、旧习惯上”
  党报的改版绝非易事,原因之一是党报受到的牵制比较多。那么,改版的着力点在哪里?《福建日报》一负责人指出:“党报改版,固然有外部的制约因素,如会议新闻、领导人活动、文件发布等‘规定动作’党报都要做(实际上这部分也可以转化为党报优势),但更多的制约因素来自报社内部。在旧轨道上运转了几十年许多旧的观念、旧的体制、旧的习惯、旧的评价手段,‘框’住了报人,挣脱出来不容易。”《福建日报》始于2001年12月1日的改版,“改版的着力点不仅放在版面上,而且更多地放在改革旧观念、旧习惯上。说穿了,改版既是改革,就要敢于改到自己头上,敢于否定原来的自我”。这一论述很到位。党报改革难,一定程度上在于要否定“原来的自我”不易,要改革习以为常的旧观念不易。有鉴于此,党报改版首先要改旧观念、旧习惯。这是党报工作者对自身的认识所体现的新理念。
  理念正确、改革得力的党报,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改革成果,其突出表现是赢得了受众。一篇刊于2011年8月12目的报道说:“辽宁省沈阳市三经街与中山路交叉口,有一块三角地,上面一排长长的阅报栏,南边贴着《辽宁日报》,北边贴着《辽沈晚报》。以前,北边一天到晚站满了读者,南边却总是冷冷清清。但最近两年来,南边的读者越来越多,有时与北边已不相上下。阅报者‘阵形’的变化,生动反映了《辽宁日报》改版创新的成果。”
  三、党报改版所涉及的三个主要方面
  党报改革有着丰富的内涵,改版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党报作为纸质媒体,须通过版面示人。因此党报要想为市场所接受,就须根据读者和市场的需求不失时机地改版。周正荣说:“每次改版都是对过去的总结、调整和对办报规律的新的探索,也是我们不断地与这个时代、与读者的需求对表。”与时代、与读者的需求“对表”,在某种意义上说也就是与市场的需求对接。
  关于内容的拓展与深化。内容的拓展主要表现在两个大的方面。一是选稿、用稿的面有所扩大。在改版后的《人民日报》上,常可看到网友的精彩观点。网民成了党报庞大的“亲友团”,言论成为众议,实现了报网联动,赢得了人气和人脉。二是报道的面有所扩大。发生在普通群众身上的新闻事实受到关注、得到反映。与以前相比较,少了些官气,多了些民气。内容的深化,是党报在改版中要彰显的魅力的重要支撑性因素。2005年2月,《湖北日报》“解读·背景”专版面世。它开辟了一种新的、常态化的“大解读”新闻形式,“以大时代的眼光和智慧,准确聚焦现实生活中重大而敏感的新闻题材,整合丰富的社会资讯进行大解读”。如在《共解种田大户“瘦身”之痛》中给决策者支招,最终形成大户放心种田、小户安心务工经商、大户小户共生互赢的局面。旧《南方日报》第七次改版创设“南方深度”栏目。第八次改版体现出“将深度进行到底”的要旨,既推出“时局”板块,以政经大报、新闻管家这样的方式,为读者提供对天下政经大事的精选和解读;又推出“深读”板块,将“南方调查”等名牌栏目纳入其中。用报纸特有的深度与网络的速度、广度抗衡,不失为明智的选择。“只有在深度上做文章、在信度上下工夫,我们才能从容地应对网络媒体的挑战。
  ‘高度决定影响力’的办报理念贯穿于整张报纸,每篇稿件、每个版面都要求做出高度、做出深度,体现大时政、大经济、大文化的特色”。
  关于方式的改进与优化。报道方式刻板乏味、多年不变,是党报的一大痼疾。在以往十年中,办党报者努力改进报道方式,力图使报道活化,给读者带来新鲜感。《人民日报》“回眸十一五展望十二五”专栏中的多篇报道,以普通百姓为主角,通过倾听他们的亲身感受和捕捉他们真实的生活镜头,引领读者去感受他们生活的变化,畅想“十二五”的未来生活。小视角呈现大主题,小切口挖掘大变化,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走出了“大”“干”“硬”的报道套路,巧妙运用“小”与“软”,赋予这组报道以体温与生命,透过被采访者最普通的语言和第一人称的表达,使其人、其事、其变化跃然纸上。㈣2004年五六月间,《湖北日报》和《湖南日报》组织了“记者换位看湘鄂”新闻采写活动。记者所写许多稿件立 意和视角都较以往有所突破。如让五石公路相望不相通的相邻两县陈述理由,把一个事物的几个方面展示给人看;以分析两个黄山头的竞争历史过程,看改变低水平重复发展的必要性;从洞庭湖南北诸县市相同的地理条件,分析协调治水、统一治水的历史必然趋势。这类报道触动了读者“人人心中有,人人笔下无”的东西。此组报道让人感到眼前为之一亮,在三点上值得称道:(1)由两报的记者联手采写;(2)进行了换位观察、思考;(3)作出了具有立体感的报道。
  关于版面的变脸与革新。党报的版面,往往过于严肃、缺少变化,让人难生亲近感。不少党报在改版中,对版面动了大手术。从2003年12月22日起,《南京日报》在一段时间内采用瘦报加“H”型的版式设计。报纸每个版比原来“瘦”了2厘米,目的是便于读者阅读和携带。“H”型版式的特点是“中路出彩,当家花旦稳坐包厢”。每个版除了头条外,中间用括号强化版面亮点稿件,两翼是信息密集型的新闻,使“端庄、大气、清秀、疏朗”的版面风格凸现出来。地市级党报《苏州日报》,在改版中有自己的美学追求,致力于将版面做精、做美。该报较早引入版式总监、美编的力量,强调版式整合、整体规划。该报强调创新构图,采用双通版的版面构图,以苏州园林的图片为主体,在主体内用纵向结构把文字浓缩在方寸之间;并通过小标题的制作,配以个性化的图片。这样,就强化了每个人物故事的“脸谱”效应,提高了读者的认同度。注重前期设计,强调版面的整合,让“诗”与“画”形成完美的统一,顺利完成版面的美学追求,完整准确地表达编辑意图。现在,部分党报的版面已一改旧貌、非昔日所能比,已能让人产生某种美感。这是党报十年改革中的一项重要收获。
  四、党报改版:十年打了三场“攻坚战”
  十年来,各级党报在改版中打了三场“攻坚战”。
  “攻坚战”之一:对最难改的版面进行改革
  要闻版是党报的脸面,是其特别重要的版面;但要闻版又是党报最难改的版面。以往党报的要闻版,多会议报道、领导讲话。领导人及其活动报道居重要版位,新闻价值要素被忽视。各级党报在改版中正视了这一问题。2011年6月4日,中国金花李娜以2:0战胜卫冕冠军意大利选手斯齐亚沃尼,获法国网球公开赛女单冠军,改写了百余年的历史。6月5日,《人民日报》将头版主图给予李娜,并在该版配发了题为《李娜登顶大满贯》的消息。而有关领导人活动的报道却被安排在了此报道的下方。这一罕见做法,所体现的是对新闻规律的尊重,表明中央党报在向“党报是报”的命题回归。《新华日报》按“高度、贴近、开放”的理念对要闻版进行改革。“高度”体现在对社会舆情的深切了解和准确把握之中,渗透在对事实的高人一筹的报道之中,溶化在对新闻事实和社会现象的切中肯綮而又令人信服的评论之中。“贴近”则体现为加大民生新闻和热点新闻的分量。“开放”意味着理念与实践两个方面都为创新留下宽广空间。该报要闻版的如下改革取得了良好效果:百姓故事成为固定栏目和经常性主角;以往从未在头版上出现过的栏目出炉了,“快评漫说”采用漫画与评说结合的方式,针砭社会生活中的弊端,批评性与形象性兼备,使可看性大增;版面编排体现庄重、清晰、明快的风格,与以往党报头版铁板和冰冷的面孔迥异。党报要闻版,多会议和领导人活动报道(包括图片)。改版后的党报对此如何处理?《苏州日报》的回答是:以新闻价值决定报道的规格,凸显新闻,淡化程式;从会议和活动中捕捉新闻,深度加工,拓展外延;根据不同的内容创设多种报道形式,不拘一格,出新出彩。一言以蔽之:“让新闻站到前面来。”
  “攻坚战”之二:对最难改的报道进行改革
  党报最难改的报道,莫过于会议报道和成就报道。
  会议报道呆板、老套,缺乏新闻价值。对于党报而言,这是常态。人们对党报会议报道则感到厌烦。时任《河南日报》总编辑的朱夏炎曾提出:会议报道改革,要实现报道会议向报道会议中与民生紧密联系的有用信息的转变。该报刊发的《明年起全省农业税全免》,就是从会议中提取出关于农业税减免的信息进行报道的,从而进入了农民群众视野。如程式化地报道领导长篇讲话,则不可能吸引农民受众的眼光。《干部是干出来的不是跑出来说出来的》一稿,也是对某个会议的内容进行精心提炼和信息化处理的结果。报道突出了领导机构和主管部门选拔干部的一种理念。上述报道的作者和编辑不满足于会议统稿的套路,放出眼光进行提炼加工,成功有其必然性。《广西日报》于2009年9月推出“一句话新闻”,改革领导人活动及会议报道的陈旧模式,将洋洋“千字文”浓缩成短短“一句话”。此举对改变八股风气、推动党报新闻改革起到了促进作用。《深圳特区报》改革地方“两会”报道。从2007年始,“两会”期间记者以敏锐的眼光从会场内捕捉亮点,到社会上寻觅鲜活的、贴近民生的新闻,版面处理精细,标题生动活泼。读者评价:党报更贴近百姓了。县市区级党报《萧山日}鼢的会议报道,做到“两少一多”,即少从领导视角和工作视角、多从读者视角采访会议,在领导讲话中找到与百姓关系最密切的内容,予以突出报道。报道重点明了,文章短了,空话少了,可读性强了。嘲
  成就报道是党报不可或缺的内容。对此类报道,有关领导津津乐道,广大受众则往往并不表现出很大兴趣。明乎此,一些党报下工夫、花力气,致力于改进成就报道。《河北日报》的《我省交通图五年七变》,是一篇不落俗套、另辟蹊径的成就报道,体现出可贵的创新精神。《解放日报》将纪念改革开放30年的报道,列为2008年重大成就性报道的重中之重。“当下不少成就性报道因其理论性强、贴近性弱等原因,无法真正打动读者。要使成就性报道真正‘引人入胜’,增强舆论影响力,其核心就是求变”。该报的做法是:妥善处理准确与创新的关系、故事与思想的关系、历史与现实的关系,从而在成就报道方面实现了突破。
  “攻坚战”之三:对最难改的话语进行改革
  党报话语系统中,存在不少致命弱点:架子大、官腔重、套话多(这与官场话语病密切相关),受人诟病,在情理之中。
  近年来,党报在改革话语方式方面也明显加大了力度。《人民日报》在启动第13次改版后,话语方式有如下明显改变:将刻板的公文语言转换成鲜活的新闻语言;将枯燥乏味的话语转换成生动有趣的话语;将四平八稳的官员语言转换成富于表现力的群众语言;将某些文字转换为有相当视觉冲击力的数字。更值得称道的是:网络热词“给力”上了2010年11月10日该报头版头条,且进了标题:《江苏给力“文化强省”》。前所未有的做法表明:中央党报正放下身段,向公众喜闻乐见的话语方式靠拢。近10年来,许多党报一直在努力改进话语方式,不乏精彩个案。2006年8月,《新华日报》刊登的“南京建设五个中心”系列报道,标题分别是《叭“枪炮车间”到“创意工场’》《从长江三角洲“末梢”到全国创新高地》《从绿化中心到绿色中心》,以形象的语言揭示深刻的主题。上述标题语言的妙处是:乍看,即能被深深吸引;细看,能品出其中奥妙并值得回味。
  蜥华日报》总编辑周跃敏说:我们强调改变党报的话语体系,就是要少讲和不讲大话空话套话,多讲老百姓听得懂的话、爱听的话。改变党报话语体系,要用新闻语言做好“翻译”工作,要用群众语言做好“贴近”工作,用个性化语言做好“感染”工作。
  党报10年改革,虽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还存在不少问题。有的党报缺乏危机意识,相关负责人认为自己的报纸拥有行政所封的主流地位因而疏于改革。有的党报进行了某些改革,然而市场份额和实际影响力依然有限。有的党报对民众和民生缺乏应有关注,难言与民众贴近、贴心。有的党报的会议报道、成就报道如旧,能坚持会议报道和成就报道改革并不断取得改革成果的党报依然不占多数。有的党报的版面和话语,仍表现出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架势。一些党报被边缘化的事实还在继续。在以上提及的诸多方面,党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期待着在下一个10年,党报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其他文献
摘要:  本文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课题“中国受众媒介‘接触—使用’状态定量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我们以人的实践逻辑为中心,以全媒体生态下时间、空间和心理三维度透视的媒介接触行为测量模型为研究范式,并阐释了时间预算法在此次媒介接触行为测量新模型实现过程中的作用。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和长达五周的日记卡调查相结合的方式,旨在从行为、空间、心理三个维度透视不同特征的受众群体媒介接触行为及其影
期刊
摘要:情感类电视节目在十多年问遍地开花并且形态各异,与其说是传媒现象,不如说是社会现象。本文将在梳理该类节目流变及分类的基础上,得出情感类节目形式的变化,无法更改它以私人情感获取商业利益的本质。这种节目形态既是社会转型期的产物,又以“拟态环境”的方式,给现实社会带来影响,是研究特定历史时期中国电视节目的重要标本。  关键词:情感类 电视节目 私人情感公开化 情感商品化  一种电视节目类型,在200
期刊
一、CMDI(2012)的编制与测评结果  中国传媒发展指数CMDI(2012)编制方法与2011年相同,15个指标计算出5个分指数,再合成一个总指数。  根据中国传媒发展指数的构建方法,我们使用《中国新闻出版统计资料汇编》(2011)、《中国广播电影电视发展报告》(2011)、央视市场研究(CTP)、央视索福瑞媒介研究(CSM)、慧聪邓白氏研究、《中国统计年鉴》(201 1)及相关数据,对201
期刊
摘要:“入世”十年间,我国报刊发行营销创新主要表现为:以产品“多媒质化”应对数字化浪潮,以价格“多极化”应对发行市场危局,以渠道“多元化”应对发行市场困境,以促销“多样化”应对市场疲态。未来我国的报刊发行市场仍有拓展空间:就纸媒发行而言,大型城市仍保持着稳定,中小城市增量空间仍较大;就非纸媒形态或日数字形态报刊而言,数字出版发行市场将快速发展,并成为未来报刊业的战略经济增长点。  关键词:新世纪 
期刊
摘要:《晋察冀日报》是中国共产党在华北抗日根据地创办时间最早和最长的党报之一。冬学运动中该报出色地完成了民众教育与动员任务。本文试图通过对该报冬学运动报道的进行内容分析,探究党领导党报对民众政治与文化动员的方式与路径,以期对当代党报如何更好地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晋察冀日报 冬学运动 民众动员  一、冬学运动及其党报对它的宣传动员  抗战时期,报刊在调动民众投身民族战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毛泽
期刊
摘要:“入世”十年,中国期刊业发生了诸多变化,包括成功举办世界期刊大会,成功调整期刊结构,新媒体对传统期刊的影响等,同时中国学术期刊也存在着被不合理的人才评价机制绑架而导致的异化等问题,本文对我国期刊事业发展进行了阶段性总结。  关键词:新世纪十年 中国期刊 发展回顾   1999年下半年,媒体大做新世纪的文章,一些期刊也启用了新的刊名,如《新世纪XX》《跨世纪》等等。转眼之间,历史车轮已在新的世
期刊
摘要:本文拟简要探讨“入世”十年来青春类图书蓬勃发展对我国出版行业起到的助推力。我国消费性阅读发轫于20世纪末,在“入世“以后从图书市场中体现出来。消费性阅读的萌芽最早从青少年群体中产生。青春类图书的畅销带动推广消费性阅读人群,计划性出版体制在市场面前不断改变出版观念。在“入世”背景下,消费性阅读状况的逼迫中,中国出版行业在变革中调整和创新。青春类图书在这其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巨大作用。  关键词:
期刊
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中国数字出版的发展历程及趋势预测,将数字出版划分为三个阶段:一是电子出版时代。实现了加工工艺的数字化与产品形态的数字化;二是互联网出版阶段,突破了数字化产品的单机出版形式,将出版数字化由作品的数字化、编辑加工的数字化,扩展到发行的数字化和阅读消费的数字化;三是数字出版阶段,实现出版全流程的数字化,拥有了独立的阅读终端,产业链初步形成。  关键词:数字出版 发展历程 趋势预测  
期刊
摘要:中国图书出版业在经历了市场化、集团化等一系列改革之后,出版集团开始参与资本市场的运作,上市融资。上市是出版企业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手段,不仅有利于推动出版企业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制度,提升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且有助于企业通过资本市场实现规模化发展,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出版上市 经营 资本  2011年是我国“入世”10周年,10年来,我国出版业一方面充分兑现入世承诺,开放市场分销、印
期刊
摘要:十年来,出版业对儿童阅读所起的巨大推动作用和贡献,无论儿童的阅读差异、儿童分性阅读,还是儿童阅读疗法,都离不开阅读系统的各个节点的共同努力与合作。  关键词:儿童阅读 阅读差异 分性阅读 阅读疗法  回顾10年儿童阅读是一个很大的题目。要在有限的篇幅中对十年儿童阅读进行观照,不是件容易的事。本文拟从城乡儿童阅读状况差异、儿童分性阅读、儿童阅读疗法三个方面谈几点思考,以期对儿童阅读系统价值链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