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范读是指教师示范性的朗读。好的范读,是一把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让学生享受语言熏陶和艺术感染的同时,更能使师生间产生良性互动,让学生体会到他们自己难以品味和感悟的内容,促进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教师出色的范读,同时还能促进学生的朗读能力,大大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和能力素养。
一、范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1.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语言文字只是作者表达思想和情感的媒介,而蕴藏在语言文字中的思想和情感,往往可意会却不能言传,必须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才能表达。虽然初中生已经形成一定的阅读习惯,可是他们的朗读能力仍然需要老师的精心引领。教师范读,正是教师将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感悟和体验以最质朴、最直观、最生动的形式展现出来,给学生以激发与感染。
2.提高学生模仿力,提升把握情感的能力。学生读不出老师要求的情感表现力,其实并非是学生不能体会出课文的情感,而是不知如何用朗读去表达,这个时候就很需要教师精彩的范读。如朱自清的《背影》,通过老师范读,再让学生模仿练读,让学生逐步感受到一位逐渐苍老,不愿与儿子分别又不得不分别的父亲形象,丰富了学生对人物情感的把握,文中的情感自然就从学生口中汩汩而出。
3.提高学生的朗读技巧。老师的范读很大程度上也是对学生朗读技巧的训练和指导。在准确、流利朗读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就必须用范读教给学生一些朗读的方法和技巧。让学生在教师语言、表情的引导下,掌握课文的重点句、段,提高整体的理解力,尤其要有意识的让学生注意朗读的节奏和速度。
二、范读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1.阅读前的范读。学生在初学课文时会感觉比较困难,此时教师的范读既可以幫助学生快速掌握生字词的读音,读通句子,增强语感,又能通过范读也展示了自身对文本的领悟,向学生暗示了这节课的教学目的和教师对他们的阅读期待。因此,阅读前的范读,教师要以情感渲染为范读主调,以激发学生学生兴趣为范读目的,为学好全文做好铺垫。
2.阅读中的范读。授课过程中的范读,要重在指导。由于学生个体间对课文的感悟能力和情感体验能力尚有差别,齐声朗读无法体现个体的感受,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对重点段落或特殊句子的范读,可以起到推、助的作用,有助于学生掌握句子的朗读技巧和朗读规律,同时也使他们对课文的理解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因此,在范读中教师要注意停顿、重音、速度和语气这些朗读技巧的指导和传授。①适当的停顿。停顿指语言进行中词语或语句之间声音的间隙,它不仅是人们在朗读时换气的需要,还是表情达意的需要。教师在范读的时候就应注意这些停顿,在恰当的地方停顿,从而指导学生体会句中的情感。②合适的重音。重音,指在句子中某些词语读得比较重一些。教师在范读时要注意对需要突出某种感情的词语要读的重一些。如《最后一课》中讲到韩麦尔先生柔和又严肃地说“……新老师明天就到,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小弗郎士感慨到“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时,教师在范读应注意将“最后”读成重音,加以适当强调,从而更好的表现出韩麦尔先生和小弗郎士对这“最后一课”的无比珍惜,让学生在老师的范读中感受他们心灵、情感的悸动。③一定的速度。速度指朗读节奏的快慢缓急。教师可以通过朗读时速度的控制,来表达激动、兴奋、沉重、悲痛或平静、庄重的情感。如教授《海燕》一课时,当读到暴风雨逼近时,海燕勇敢的与风浪搏击,教师在范读时就应注意节奏的控制,适当的加快朗读速度,以表现海燕与暴风雨搏斗时的勇敢精神,和它们必胜的信心。④适当的语气,语气指表达各种不同思想感情的口气,即语调的升降抑扬。教师在范读时需把握好文章的感情,在朗读时把这种语气和感情朗读出来,让学生在教师的范读中更深切的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
3.阅读后的范读。学生学完全文后,教师再次声情并茂的范读,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巩固和整理,深化文章的思想感情,给学生以审美的熏陶。这时既可以是全文性范读,也可以片断性范读,其目的在引导学生整理全文,欣赏课文精彩之处。
三、课堂教学中范读方法的选择
1.全文统一式范读。有些文章,特别是短小精悍的文章,往往可以采取全文范读的方法。让学生能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情感和思想。如《天净沙·秋思》和《沁园春·雪》之类的词,全文的范读有利于完整的让学生体会作者在文本中所体现的思想情感。
2.重点启迪式范读。范读并不一定要整篇文章通读。当学生对文本难以理解或者难以深入体会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范读引导学生无疑处求疑,探索新知识,激发学生的注意力和观察力。
3.审美熏陶式范读。培养健康审美情趣是语文教学承担的美育任务。中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情趣高尚、语言优美的美文,老师在范读时,可从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入手,运用有声的语言,将作品中不同的表情、语气、语调表达出来,充分发挥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总之,教师的范读不仅仅是朗读技巧的展示,而是对课文的理解和再阐述。不同的课文适用不同的范读主体和范读方式,范读使用方式的不同体现了教学方法的不同。范读是学生理解课文的钥匙,是教师展示素质的舞台,是沟通师生的桥梁和纽带、是引导学生进入课堂“角色”的最佳手段。在教学过程中,范读作为展现课文场景最为直接的催化剂,为学生庄严地开启了艺术殿堂的大门。动情的朗读,能激发学生心灵的共鸣,使其思想上受到强烈的感染;在此基础上,再随教师一起有感情地朗读,实现与文本零距离的对话,最终寻觅到美的殿堂。
一、范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1.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语言文字只是作者表达思想和情感的媒介,而蕴藏在语言文字中的思想和情感,往往可意会却不能言传,必须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才能表达。虽然初中生已经形成一定的阅读习惯,可是他们的朗读能力仍然需要老师的精心引领。教师范读,正是教师将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感悟和体验以最质朴、最直观、最生动的形式展现出来,给学生以激发与感染。
2.提高学生模仿力,提升把握情感的能力。学生读不出老师要求的情感表现力,其实并非是学生不能体会出课文的情感,而是不知如何用朗读去表达,这个时候就很需要教师精彩的范读。如朱自清的《背影》,通过老师范读,再让学生模仿练读,让学生逐步感受到一位逐渐苍老,不愿与儿子分别又不得不分别的父亲形象,丰富了学生对人物情感的把握,文中的情感自然就从学生口中汩汩而出。
3.提高学生的朗读技巧。老师的范读很大程度上也是对学生朗读技巧的训练和指导。在准确、流利朗读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就必须用范读教给学生一些朗读的方法和技巧。让学生在教师语言、表情的引导下,掌握课文的重点句、段,提高整体的理解力,尤其要有意识的让学生注意朗读的节奏和速度。
二、范读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1.阅读前的范读。学生在初学课文时会感觉比较困难,此时教师的范读既可以幫助学生快速掌握生字词的读音,读通句子,增强语感,又能通过范读也展示了自身对文本的领悟,向学生暗示了这节课的教学目的和教师对他们的阅读期待。因此,阅读前的范读,教师要以情感渲染为范读主调,以激发学生学生兴趣为范读目的,为学好全文做好铺垫。
2.阅读中的范读。授课过程中的范读,要重在指导。由于学生个体间对课文的感悟能力和情感体验能力尚有差别,齐声朗读无法体现个体的感受,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对重点段落或特殊句子的范读,可以起到推、助的作用,有助于学生掌握句子的朗读技巧和朗读规律,同时也使他们对课文的理解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因此,在范读中教师要注意停顿、重音、速度和语气这些朗读技巧的指导和传授。①适当的停顿。停顿指语言进行中词语或语句之间声音的间隙,它不仅是人们在朗读时换气的需要,还是表情达意的需要。教师在范读的时候就应注意这些停顿,在恰当的地方停顿,从而指导学生体会句中的情感。②合适的重音。重音,指在句子中某些词语读得比较重一些。教师在范读时要注意对需要突出某种感情的词语要读的重一些。如《最后一课》中讲到韩麦尔先生柔和又严肃地说“……新老师明天就到,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小弗郎士感慨到“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时,教师在范读应注意将“最后”读成重音,加以适当强调,从而更好的表现出韩麦尔先生和小弗郎士对这“最后一课”的无比珍惜,让学生在老师的范读中感受他们心灵、情感的悸动。③一定的速度。速度指朗读节奏的快慢缓急。教师可以通过朗读时速度的控制,来表达激动、兴奋、沉重、悲痛或平静、庄重的情感。如教授《海燕》一课时,当读到暴风雨逼近时,海燕勇敢的与风浪搏击,教师在范读时就应注意节奏的控制,适当的加快朗读速度,以表现海燕与暴风雨搏斗时的勇敢精神,和它们必胜的信心。④适当的语气,语气指表达各种不同思想感情的口气,即语调的升降抑扬。教师在范读时需把握好文章的感情,在朗读时把这种语气和感情朗读出来,让学生在教师的范读中更深切的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
3.阅读后的范读。学生学完全文后,教师再次声情并茂的范读,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巩固和整理,深化文章的思想感情,给学生以审美的熏陶。这时既可以是全文性范读,也可以片断性范读,其目的在引导学生整理全文,欣赏课文精彩之处。
三、课堂教学中范读方法的选择
1.全文统一式范读。有些文章,特别是短小精悍的文章,往往可以采取全文范读的方法。让学生能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情感和思想。如《天净沙·秋思》和《沁园春·雪》之类的词,全文的范读有利于完整的让学生体会作者在文本中所体现的思想情感。
2.重点启迪式范读。范读并不一定要整篇文章通读。当学生对文本难以理解或者难以深入体会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范读引导学生无疑处求疑,探索新知识,激发学生的注意力和观察力。
3.审美熏陶式范读。培养健康审美情趣是语文教学承担的美育任务。中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情趣高尚、语言优美的美文,老师在范读时,可从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入手,运用有声的语言,将作品中不同的表情、语气、语调表达出来,充分发挥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总之,教师的范读不仅仅是朗读技巧的展示,而是对课文的理解和再阐述。不同的课文适用不同的范读主体和范读方式,范读使用方式的不同体现了教学方法的不同。范读是学生理解课文的钥匙,是教师展示素质的舞台,是沟通师生的桥梁和纽带、是引导学生进入课堂“角色”的最佳手段。在教学过程中,范读作为展现课文场景最为直接的催化剂,为学生庄严地开启了艺术殿堂的大门。动情的朗读,能激发学生心灵的共鸣,使其思想上受到强烈的感染;在此基础上,再随教师一起有感情地朗读,实现与文本零距离的对话,最终寻觅到美的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