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教改中对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越来越重要。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教师应该起到引导和示范作用;学生应该在科学的指导下,培养批判性思维。
【关键词】语文教学 ;批判性思维
我们在当今素质教育的旗帜下,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智力因素,而且要积极培养他们的非智力因素,这其中包括对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批判性思维被看作是学习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方面,因此增强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也成了学校教育的关键目标之一,应该把它放在教改的重要位置。
1 什么是批判性思维 ?
批判性思维是对自己或别人的观点进行反思、提出质疑,弄清情况和进行独立分析的过程。
2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教师该做什么?
2.1 教师做好批判的榜样,成为学生的示范。教师是学生的“镜子”,要使学生成为批判者,教师首先要做批判的勇士和榜样。课本上有许多地方值得商榷,我们要不失时机地利用,引导学生批判、纠正和改进,教给学生批判的方法。课本是人编的,出错也很正常,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要迷信权威,崇尚书本,要学会怀疑。如初中教材《中国石拱桥》课后有一练习题,讲的是“卢沟晓月”这一景致,其中有这样的描写:“晨寒凛冽,我们踏着如霜似雪的月光走上了卢沟桥。这时,接近圆满的晓月转到了西天,正悬挂在迎面的卢狮山上。”结合地理知识,此时月亮应该转向东边,为什么会出现:“接近圆满的晓月转到了西天?”教师抛出这样的问题,让学生探讨,最后得出结论。
其次,教师对课本上的知识,我们要多问几个“为什么”,精心设计问题。因为老师的提问和设计的问题具有很大的示范性和启发性。
2.2 教师在教学中应具备的意识:
2.2.1 不怕学生出错,错误可让学生探索正确答案,而正确答案往往不止一个。
2.2.2 不要求学生一开始就什么都能理解,因为教学的过程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通过师生平等对话,科学解读文本,才能在此过程里不断培养批判意识。
2.2.3 学生都需要得到老师的帮助和反馈,即使好学生也不例外。
2.2.4 不要小视学生的才干。现在的学生接受的信息來源很广,很多能力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差,他们大多思维灵活,知识与能力不可低估,应充分发挥他们的才干,培养批判思维。
2.3 营造良好的批判性思维气氛。良好的课堂气氛和教育环境,对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批判性思维是一个积极的争论过程。课堂里,允许学生多讨论或争论。少一点教师权威,鼓励学生接受发散式的观点。鼓励他们参与对立的讨论、辩论活动。例如,我引导学生理解鲁迅的《风筝》主题时说:“本文课后对主题理解有一参考答案:通过自己对小弟弟兴趣的粗暴干涉与压制,反映被压迫者的不觉悟,这正是他们生活不幸的原因。同学们认同这些观点吗?你还能说说主题还可以怎么理解?”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说:“我觉得把弟弟说成是被压迫者,还说压迫者的不觉悟是他们受压迫的根源,很牵强的!我就觉得,文章里的我是个很勇敢的人!我看到了作者勇于剖析自己的可贵勇气。”有的说:“我看到了作者的弟弟对兄长的尊重!即使那么压制自己的爱好,也从没计较!”有的说:“我看见了手足情深!因为兄长一直愧疚,可弟弟一直不在乎。说明他们的感情很深。”这些回答更合理,更科学!让独特的阅读体验时时充满课堂,批判的火花就会绽放!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学生该做什么
3.1 积极锻炼口头表达能力。 途径一: “针对话题开展辩论”:这种辩论其实就是批判性争论,课堂上的辩论既能巩固所学知识,又能提高口语表达能力,还能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如教学《五柳先生》后,我设计了一道题:《你喜欢五柳先生吗?为什么?》没给时间让他们准备,可在课堂上,对立双方进行了激烈的争辩。辩论过程其实就是解读文本的过程,辩论中,五柳先生不慕名利,高风亮节,安贫乐道等高贵品质被挖掘出来,同时也对他本人消极避世的生活态度有所批判认识。 途径二:课堂前5分钟演讲。
3.2 培养自己质疑的勇气和筛选的能力。青少年思想活跃、求知欲旺盛,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要他们大胆思考,勇于质疑,才能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培养“不唯师”、 “不唯书”的批判精神,这也是培养批判意识的有效途径。如教学胡适的《我的母亲》时,有个学生就问我:作者小名叫“穈儿”,语文书上注音是:méi,而我的资料上注的音是:mén,到底哪个正确呢?学生自己查过《新华字典》与《现代汉语词典》,都没这个字。怎么办呢?我就叫他去图书室或上互联网查找资料,他终于弄清楚这是个多音字:穈mén谷的一种,初生时叶纯赤,生三四叶后,赤青相间,七八叶后,色始纯青。méi 穈粥这个字有两种读音。
3.3 进行个性阅读,培养批判意识。让学生真实的体验生活,学会“诗意地栖居”,走出浮浅、庸俗的困境,就必须“加强文本个性化阅读”,让阅读成为最具个性化的学习行为之一, “同阅一卷书,各自领其奥” (赵翼《闲居读书》),使思想在个性阅读中不断锤炼、升华。学生应挑战“权威”,从而开发批判性思维,形成自己具有个性的解读。在我校不久前举行的语文赛课中,有位老师教学沈石溪的《斑羚飞渡》,教师能较好把握文本,在初步感知后,重点研读了斑羚群飞渡的壮举,让学生受到震撼的同时心灵还得到了洗礼,在 “拓展延伸”环节里,设计了这样两个问题:
3.3.1 从这个故事里,你看到了什么?
3.3.2 从这个故事里,你想到了什么?这两个问题很具有启发性,学生的回答很精彩:有的说:“我看到了斑羚群与人一样,他们的尊严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有的说:“我看到斑羚充满智慧,具有可贵的自我牺牲精神”;有个男生说:“作为自诩为万物之灵的人类,我们的很多行为多么的无耻和残忍!”有个女生说:“我看见了灾难中那一双双无助的,渴望生存的眼睛!”……听着这些富有创意的回答,我禁不住也泪眼迷蒙,这是个性化阅读的魅力。
3.4 坚持练笔,训练批判思维的流畅性。要注意坚持天天写随笔式日记,记录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镜头,写出自己对生活的思考,表达自己的欢乐、苦恼,以及自己对父母、老师、社会的种种评价等。如果持之以恒,心智活动必会畅通无阻,灵敏迅速,语言就会流水般自然,思维流畅性也得到了锻炼。
批判性思维的塑造,是信息和知识经济时代对中国教育的殷殷期待,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将培养批判精神真正融入教育教学过程中,这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使命。
参考文献
[1] 杨玉军、王惠:《面对学生的发问》;《中国教育报》
[2]《新课程理念》;《语文课程标准》
[3]李海林:《 面对复杂的“语文知识”问题》
收稿日期:2011-09-19
【关键词】语文教学 ;批判性思维
我们在当今素质教育的旗帜下,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智力因素,而且要积极培养他们的非智力因素,这其中包括对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批判性思维被看作是学习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方面,因此增强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也成了学校教育的关键目标之一,应该把它放在教改的重要位置。
1 什么是批判性思维 ?
批判性思维是对自己或别人的观点进行反思、提出质疑,弄清情况和进行独立分析的过程。
2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教师该做什么?
2.1 教师做好批判的榜样,成为学生的示范。教师是学生的“镜子”,要使学生成为批判者,教师首先要做批判的勇士和榜样。课本上有许多地方值得商榷,我们要不失时机地利用,引导学生批判、纠正和改进,教给学生批判的方法。课本是人编的,出错也很正常,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要迷信权威,崇尚书本,要学会怀疑。如初中教材《中国石拱桥》课后有一练习题,讲的是“卢沟晓月”这一景致,其中有这样的描写:“晨寒凛冽,我们踏着如霜似雪的月光走上了卢沟桥。这时,接近圆满的晓月转到了西天,正悬挂在迎面的卢狮山上。”结合地理知识,此时月亮应该转向东边,为什么会出现:“接近圆满的晓月转到了西天?”教师抛出这样的问题,让学生探讨,最后得出结论。
其次,教师对课本上的知识,我们要多问几个“为什么”,精心设计问题。因为老师的提问和设计的问题具有很大的示范性和启发性。
2.2 教师在教学中应具备的意识:
2.2.1 不怕学生出错,错误可让学生探索正确答案,而正确答案往往不止一个。
2.2.2 不要求学生一开始就什么都能理解,因为教学的过程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通过师生平等对话,科学解读文本,才能在此过程里不断培养批判意识。
2.2.3 学生都需要得到老师的帮助和反馈,即使好学生也不例外。
2.2.4 不要小视学生的才干。现在的学生接受的信息來源很广,很多能力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差,他们大多思维灵活,知识与能力不可低估,应充分发挥他们的才干,培养批判思维。
2.3 营造良好的批判性思维气氛。良好的课堂气氛和教育环境,对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批判性思维是一个积极的争论过程。课堂里,允许学生多讨论或争论。少一点教师权威,鼓励学生接受发散式的观点。鼓励他们参与对立的讨论、辩论活动。例如,我引导学生理解鲁迅的《风筝》主题时说:“本文课后对主题理解有一参考答案:通过自己对小弟弟兴趣的粗暴干涉与压制,反映被压迫者的不觉悟,这正是他们生活不幸的原因。同学们认同这些观点吗?你还能说说主题还可以怎么理解?”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说:“我觉得把弟弟说成是被压迫者,还说压迫者的不觉悟是他们受压迫的根源,很牵强的!我就觉得,文章里的我是个很勇敢的人!我看到了作者勇于剖析自己的可贵勇气。”有的说:“我看到了作者的弟弟对兄长的尊重!即使那么压制自己的爱好,也从没计较!”有的说:“我看见了手足情深!因为兄长一直愧疚,可弟弟一直不在乎。说明他们的感情很深。”这些回答更合理,更科学!让独特的阅读体验时时充满课堂,批判的火花就会绽放!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学生该做什么
3.1 积极锻炼口头表达能力。 途径一: “针对话题开展辩论”:这种辩论其实就是批判性争论,课堂上的辩论既能巩固所学知识,又能提高口语表达能力,还能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如教学《五柳先生》后,我设计了一道题:《你喜欢五柳先生吗?为什么?》没给时间让他们准备,可在课堂上,对立双方进行了激烈的争辩。辩论过程其实就是解读文本的过程,辩论中,五柳先生不慕名利,高风亮节,安贫乐道等高贵品质被挖掘出来,同时也对他本人消极避世的生活态度有所批判认识。 途径二:课堂前5分钟演讲。
3.2 培养自己质疑的勇气和筛选的能力。青少年思想活跃、求知欲旺盛,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要他们大胆思考,勇于质疑,才能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培养“不唯师”、 “不唯书”的批判精神,这也是培养批判意识的有效途径。如教学胡适的《我的母亲》时,有个学生就问我:作者小名叫“穈儿”,语文书上注音是:méi,而我的资料上注的音是:mén,到底哪个正确呢?学生自己查过《新华字典》与《现代汉语词典》,都没这个字。怎么办呢?我就叫他去图书室或上互联网查找资料,他终于弄清楚这是个多音字:穈mén谷的一种,初生时叶纯赤,生三四叶后,赤青相间,七八叶后,色始纯青。méi 穈粥这个字有两种读音。
3.3 进行个性阅读,培养批判意识。让学生真实的体验生活,学会“诗意地栖居”,走出浮浅、庸俗的困境,就必须“加强文本个性化阅读”,让阅读成为最具个性化的学习行为之一, “同阅一卷书,各自领其奥” (赵翼《闲居读书》),使思想在个性阅读中不断锤炼、升华。学生应挑战“权威”,从而开发批判性思维,形成自己具有个性的解读。在我校不久前举行的语文赛课中,有位老师教学沈石溪的《斑羚飞渡》,教师能较好把握文本,在初步感知后,重点研读了斑羚群飞渡的壮举,让学生受到震撼的同时心灵还得到了洗礼,在 “拓展延伸”环节里,设计了这样两个问题:
3.3.1 从这个故事里,你看到了什么?
3.3.2 从这个故事里,你想到了什么?这两个问题很具有启发性,学生的回答很精彩:有的说:“我看到了斑羚群与人一样,他们的尊严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有的说:“我看到斑羚充满智慧,具有可贵的自我牺牲精神”;有个男生说:“作为自诩为万物之灵的人类,我们的很多行为多么的无耻和残忍!”有个女生说:“我看见了灾难中那一双双无助的,渴望生存的眼睛!”……听着这些富有创意的回答,我禁不住也泪眼迷蒙,这是个性化阅读的魅力。
3.4 坚持练笔,训练批判思维的流畅性。要注意坚持天天写随笔式日记,记录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镜头,写出自己对生活的思考,表达自己的欢乐、苦恼,以及自己对父母、老师、社会的种种评价等。如果持之以恒,心智活动必会畅通无阻,灵敏迅速,语言就会流水般自然,思维流畅性也得到了锻炼。
批判性思维的塑造,是信息和知识经济时代对中国教育的殷殷期待,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将培养批判精神真正融入教育教学过程中,这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使命。
参考文献
[1] 杨玉军、王惠:《面对学生的发问》;《中国教育报》
[2]《新课程理念》;《语文课程标准》
[3]李海林:《 面对复杂的“语文知识”问题》
收稿日期:2011-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