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村公路水毀是严重影响农村道路正常运营的自然灾害之一,对农村人流、物流、信息流会造成巨大的损失。但近几年来, 特大的洪水造成自然灾害和公路水毁是不可避免的,公路水毁治理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本文结合从公路水毁的原因及特点,简述预防水毁发生或降低水毁损失及其防治对策思路。
关键词:通村公路;水毁修复;各级政府;保障机制;交通基础设施
中图分类号: X7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造成通村公路水毁的主要特点和问题
浙江的地貌以低山与丘陵为主。地势起伏较大,素有七山一水二分地之称,农村公路大部分都处在高山丘陵地带。特别是浙江省西部山区通村公路水毁在公路养护维修过程中是普遍存在的问题。水毁特点和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点:
1、地理条件差,地形复杂。比如,浙江省开化县属浙西中山丘陵,丘陵山地面积占绝大部分,县域版图的85%为山地,道路状况多为坡陡。弯急、路窄,呈“鸡爪形”。所处的地形地质环境较恶劣,大部分通村公路建在海拔300—600米高的大山中。山区公路等级低。森林被砍伐,植被破坏,常年主要遭受山体滑坡、山坡塌方,雨季山洪泥石流袭击三种灾害。不少涵洞因泥石流的阻塞而破坏或失去过水能力,导致冲毁路基或泥石流堆积路面而无法行车。
2、路基缺口、滑塌、沉陷、冲刷、淘空、冲毁等。浙西山区为浙、闽、赣暴雨中心,极易产生梅暴雨。降水主要集中在春季和夏季。春季由于冷暖空气交汇频繁,常出现“清明时节雨纷纷”的气候。尤其是5月下旬至7月上旬,进入梅雨季节,雨日多,降水量大,短时间内流量较大,但持续时间不长,来的快去的也快,但造成的危害却相当大。如2010年,开化县遭受“6.18”和“7.8”两次特大洪灾,虽然只有短短的2天时间,但造成58条通村公路不同程度损毁,共发生大小塌方290余处213870立方米。
3、洪灾发生频率高。浙西山区县,多为小河溪流。如遇降雨集中期,洪水形成时间短、流速快。历史上开化建国后出现超保证水位洪水自1955年起至2003年,共发生12次。平均每4年发生一次洪灾。近年来,洪灾发生频率增高,一个明显的特点是面广量多。几乎每2年至3年发生一次洪灾。有时一年要达到2次,有的地区连续受灾,造成公路水毁情况特别严重。
4、附属基础设施比较薄弱。构造物本身的问题主要是设计和施工质量问题,比如高填路堤和深挖路堑的塌方,除了施工原因如路堤碾压不实、边坡未达到设计坡度外,排水设计不周;通村公路设计标准低,不少贫困山区的通村公路基本上都是准四级公路都是盘山线,一面傍山,一面临河,,抗洪能力弱,也是水毁的重要原因。
二、从三方面完善通村公路水毁修复的机制
针对通村公路水毁的特点,为快速灾后水毁公路的重建,尽快恢复受灾群众生产和生活的正常秩序,主要在体制,关键在资金,着重应该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按照各级政府对通村公路管养机制提出的要求,建立“乡村负责、先通后修、一事一议、争取支持”的通村公路水毁修复保障机制,明确乡镇是通村公路水毁项目修复的主体,落实责任,整合财力,确保质量,多方协助,共同推进通村公路水毁修复工作。
2、乡、镇、村必须建立长效的通村公路管理机构,并明确领导职责。乡镇分管交通基础设施的领导为本乡镇的通村公路水毁修复负责人,乡镇交通管理员为通村公路水毁修复技术负责人,水毁公路沿线的村两委负责人、驻村干部组成本水毁公路区域内的工作小组,共同做好水毁公路修复管理工作。确保通村公路水毁后能得到抢通和修复。
3、建立政策扶持,多方投入的资金保障机制。通村公路水毁工程修复是资金密集性产业,要进一步转化为政府社会行为。具体来讲,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争取上级支持。要充分利用国家对通村公路水毁工程修复扶持政策,积极争取国家的投入,给予更多的计划,增加更多的投资;二是争取地方政府的支持。要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积极性,争取地方政府重视公路建设,并在财政、用地、税收、施工环境等方面给予一定的倾斜;三是要努力打通民间资本流向的渠道,鼓励采取“一事一议”等方式组织广大人民群众投工投劳,发动热心公益事业的企业和社会各界人士捐资捐款多方筹措资金参与水毁工程修复。
三、通村公路水毁修复的几种形式
2010年10月,浙江省交通运输厅把开化县作为全省唯一的2011年通村公路水毁科学防治与修复工程的试点县。
开化县公路段组织工程技术人员对2010年遭受两次特大洪灾、水毁严重的10条通村公路作为试点,在认真调查研究分析水毁原因的基础上,逐一“量体裁衣”,主要从四个方面制定出修复施工方案。
(1)对水毁冲断路基填方地段,如城底线至琅川0K+750、2K+080、2K+140段,东坑水库至东坑2K+000、2K+300段,塘胡线至矿山1K+200段等路段。采用透水性较好的填料,按全宽、逐层、逐段、逐类进行填料填筑。并注意路基排水,避免路基因填筑方法不当而产生不均匀沉降,与原有路基交接处做成斜面搭接,以利于路基强度的缓过度。
(2)对10条通村公路沿溪线,沿路线方向是河道水流方向挡土墙的施工,根据各自特点以不同方式进行实施。如挡墙基础设置在沿河岩石上的挡土墙施工,采取清除表面风化层,做成台阶。台阶的高宽比不得大于2:1,台阶宽度不应小于0.5m。基础为软弱土层,采用加宽基础或其他措施,浸水或近河路基的挡土墙基础设置深度,应符合图纸规定,且不小于冲刷线以下0.5m。如塘胡线至矿山1K+200段,2008年已冲毁一次,施工时,可采用在河中深挖一条泄水沟,深挖基础,达到冲刷线以下1米深度,基底采用扩大基础,片石砼处理。
(3)对通村公路地形复杂,临水、临崖、高落差的项目,在滑坡体下沿公路水沟边线设置护面墙,按设计尺寸,边坡坡度要求设置,高度控制在2.5米以内。并设置科学合理的截、排水系统,尽量减少地表及地下水对滑坡体的影响。有利于边坡的永久稳定。在滑坡体周界外边缘,坡面上设置截排水沟,排除地表水,在坡脚设置排水沟,排除路面雨水等。
(4)对边坡防护,为防止边坡表面被雨水冲刷,雨水下渗入土体,且减小水土流失,改善坡面自稳能力,坡面进行防护,采用生态防护原则,下边坡采用植草防护,上边坡采用植乔木和草皮的生态防护到顶,草皮和乔木要求根系发达,生命力强的优良品种,各级平台种植胡枝小灌木,春杜鹃等灌木。
四、努力探索通村公路水毁修复的发展路径
面对当前通村公路水毁修复工作的难点问题,要大胆探索,稳步推进水毁修复工作,为水毁修复工作注入生机和活力。
1、立足实际探索提高应急能力。根据2010年水毁出现的情况,开化县公路段创新了一系列的成功经验。比如“先抢后修”的原则、水毁工程应急抢修管理制度、发挥专业单位和施工方的综合优势等做法为通村公路水毁及时抢通,将灾害损失降低到最小程度取得了成功经验。但是通村公路水毁修复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必须在工作中不断探索,不断完善。为通村公路水毁修复提供快速的支持。
2、探索建立水毁修复资金管理的长效机制。在解决水毁修复资金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尽可能把水毁修复资金纳入各级政府的公共财政的支出范围,建立长效机制。
3、探索按照市场机制运作。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和系统工程的要求,利用利益驱动和其它机制的综合作用,激发当地政府和群众参与建设,使通村公路水毁修复与沿线形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这既可解决资金不足问题又为工程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关键词:通村公路;水毁修复;各级政府;保障机制;交通基础设施
中图分类号: X7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造成通村公路水毁的主要特点和问题
浙江的地貌以低山与丘陵为主。地势起伏较大,素有七山一水二分地之称,农村公路大部分都处在高山丘陵地带。特别是浙江省西部山区通村公路水毁在公路养护维修过程中是普遍存在的问题。水毁特点和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点:
1、地理条件差,地形复杂。比如,浙江省开化县属浙西中山丘陵,丘陵山地面积占绝大部分,县域版图的85%为山地,道路状况多为坡陡。弯急、路窄,呈“鸡爪形”。所处的地形地质环境较恶劣,大部分通村公路建在海拔300—600米高的大山中。山区公路等级低。森林被砍伐,植被破坏,常年主要遭受山体滑坡、山坡塌方,雨季山洪泥石流袭击三种灾害。不少涵洞因泥石流的阻塞而破坏或失去过水能力,导致冲毁路基或泥石流堆积路面而无法行车。
2、路基缺口、滑塌、沉陷、冲刷、淘空、冲毁等。浙西山区为浙、闽、赣暴雨中心,极易产生梅暴雨。降水主要集中在春季和夏季。春季由于冷暖空气交汇频繁,常出现“清明时节雨纷纷”的气候。尤其是5月下旬至7月上旬,进入梅雨季节,雨日多,降水量大,短时间内流量较大,但持续时间不长,来的快去的也快,但造成的危害却相当大。如2010年,开化县遭受“6.18”和“7.8”两次特大洪灾,虽然只有短短的2天时间,但造成58条通村公路不同程度损毁,共发生大小塌方290余处213870立方米。
3、洪灾发生频率高。浙西山区县,多为小河溪流。如遇降雨集中期,洪水形成时间短、流速快。历史上开化建国后出现超保证水位洪水自1955年起至2003年,共发生12次。平均每4年发生一次洪灾。近年来,洪灾发生频率增高,一个明显的特点是面广量多。几乎每2年至3年发生一次洪灾。有时一年要达到2次,有的地区连续受灾,造成公路水毁情况特别严重。
4、附属基础设施比较薄弱。构造物本身的问题主要是设计和施工质量问题,比如高填路堤和深挖路堑的塌方,除了施工原因如路堤碾压不实、边坡未达到设计坡度外,排水设计不周;通村公路设计标准低,不少贫困山区的通村公路基本上都是准四级公路都是盘山线,一面傍山,一面临河,,抗洪能力弱,也是水毁的重要原因。
二、从三方面完善通村公路水毁修复的机制
针对通村公路水毁的特点,为快速灾后水毁公路的重建,尽快恢复受灾群众生产和生活的正常秩序,主要在体制,关键在资金,着重应该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按照各级政府对通村公路管养机制提出的要求,建立“乡村负责、先通后修、一事一议、争取支持”的通村公路水毁修复保障机制,明确乡镇是通村公路水毁项目修复的主体,落实责任,整合财力,确保质量,多方协助,共同推进通村公路水毁修复工作。
2、乡、镇、村必须建立长效的通村公路管理机构,并明确领导职责。乡镇分管交通基础设施的领导为本乡镇的通村公路水毁修复负责人,乡镇交通管理员为通村公路水毁修复技术负责人,水毁公路沿线的村两委负责人、驻村干部组成本水毁公路区域内的工作小组,共同做好水毁公路修复管理工作。确保通村公路水毁后能得到抢通和修复。
3、建立政策扶持,多方投入的资金保障机制。通村公路水毁工程修复是资金密集性产业,要进一步转化为政府社会行为。具体来讲,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争取上级支持。要充分利用国家对通村公路水毁工程修复扶持政策,积极争取国家的投入,给予更多的计划,增加更多的投资;二是争取地方政府的支持。要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积极性,争取地方政府重视公路建设,并在财政、用地、税收、施工环境等方面给予一定的倾斜;三是要努力打通民间资本流向的渠道,鼓励采取“一事一议”等方式组织广大人民群众投工投劳,发动热心公益事业的企业和社会各界人士捐资捐款多方筹措资金参与水毁工程修复。
三、通村公路水毁修复的几种形式
2010年10月,浙江省交通运输厅把开化县作为全省唯一的2011年通村公路水毁科学防治与修复工程的试点县。
开化县公路段组织工程技术人员对2010年遭受两次特大洪灾、水毁严重的10条通村公路作为试点,在认真调查研究分析水毁原因的基础上,逐一“量体裁衣”,主要从四个方面制定出修复施工方案。
(1)对水毁冲断路基填方地段,如城底线至琅川0K+750、2K+080、2K+140段,东坑水库至东坑2K+000、2K+300段,塘胡线至矿山1K+200段等路段。采用透水性较好的填料,按全宽、逐层、逐段、逐类进行填料填筑。并注意路基排水,避免路基因填筑方法不当而产生不均匀沉降,与原有路基交接处做成斜面搭接,以利于路基强度的缓过度。
(2)对10条通村公路沿溪线,沿路线方向是河道水流方向挡土墙的施工,根据各自特点以不同方式进行实施。如挡墙基础设置在沿河岩石上的挡土墙施工,采取清除表面风化层,做成台阶。台阶的高宽比不得大于2:1,台阶宽度不应小于0.5m。基础为软弱土层,采用加宽基础或其他措施,浸水或近河路基的挡土墙基础设置深度,应符合图纸规定,且不小于冲刷线以下0.5m。如塘胡线至矿山1K+200段,2008年已冲毁一次,施工时,可采用在河中深挖一条泄水沟,深挖基础,达到冲刷线以下1米深度,基底采用扩大基础,片石砼处理。
(3)对通村公路地形复杂,临水、临崖、高落差的项目,在滑坡体下沿公路水沟边线设置护面墙,按设计尺寸,边坡坡度要求设置,高度控制在2.5米以内。并设置科学合理的截、排水系统,尽量减少地表及地下水对滑坡体的影响。有利于边坡的永久稳定。在滑坡体周界外边缘,坡面上设置截排水沟,排除地表水,在坡脚设置排水沟,排除路面雨水等。
(4)对边坡防护,为防止边坡表面被雨水冲刷,雨水下渗入土体,且减小水土流失,改善坡面自稳能力,坡面进行防护,采用生态防护原则,下边坡采用植草防护,上边坡采用植乔木和草皮的生态防护到顶,草皮和乔木要求根系发达,生命力强的优良品种,各级平台种植胡枝小灌木,春杜鹃等灌木。
四、努力探索通村公路水毁修复的发展路径
面对当前通村公路水毁修复工作的难点问题,要大胆探索,稳步推进水毁修复工作,为水毁修复工作注入生机和活力。
1、立足实际探索提高应急能力。根据2010年水毁出现的情况,开化县公路段创新了一系列的成功经验。比如“先抢后修”的原则、水毁工程应急抢修管理制度、发挥专业单位和施工方的综合优势等做法为通村公路水毁及时抢通,将灾害损失降低到最小程度取得了成功经验。但是通村公路水毁修复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必须在工作中不断探索,不断完善。为通村公路水毁修复提供快速的支持。
2、探索建立水毁修复资金管理的长效机制。在解决水毁修复资金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尽可能把水毁修复资金纳入各级政府的公共财政的支出范围,建立长效机制。
3、探索按照市场机制运作。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和系统工程的要求,利用利益驱动和其它机制的综合作用,激发当地政府和群众参与建设,使通村公路水毁修复与沿线形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这既可解决资金不足问题又为工程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