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来源 :学周刊·A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nwen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古诗是中国灿烂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人文教育和语言文字学习的丰富资源。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编了数十首古诗,因此,古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古诗的教学对于小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关键词:背诵 模仿 分类 应用
  
  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古往今来涌现出了大量的优秀诗篇,是我国宝贵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古典诗词博大精深,有许多传世佳作。它们内涵深刻,意存高远,也包含很多哲理。早在2500年前,孔子就說过“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学诗“多识乎鸟兽草木之名”,又说“不学诗,无以言”。小学语文新大纲在“附录”中推荐了80首小学生古诗词背诵篇目,由此数量上的增加可以明显看出,其目的是为了加强古诗教学,扩大小学生对诗词的阅读。这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80首古诗都是历代名篇,不仅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而且短小精悍,词句优美,韵体和谐,节奏性强,易读易记。
  为了培养我们班的孩子对这些琅琅上口的文化瑰宝感兴趣。我经常在某种特定的情境中吟诵出几句诗来。比如,某些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我会说:“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二十年后,我们重回学校是一种什么心情,我会说:“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学生觉得老师这样说得很好听。借此,我便告诉他们,老师之所以说得这样好听,是因为《小学生古诗必背80首》里的古诗老师都能背下来,熟了就会用了,孩子们都跃跃欲试,开始想背了,我就领他们背,可是又遇到了困难,由于他们不理解诗句的意思,所以背时只能跟着我鹦鹉学舌,过后忘得快。因此,我一边领他们背,一边给他们稍做解释。因为一首古诗的含义很丰富,如果给孩子们一种权威的解释后,反而限制了孩子们的思维发展,不利于发挥古诗的熏陶感染作用。所以我只对诗的主题和艺术特点略作提示,点到为止,给孩子们留下较多的独立思考余地。如《夜雪》,在孩子们熟读的基础上我提示:读完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一个孩子说,我感到很冷。另一个孩子补充说,我感到雪下得很大。有了这样的感受就证明他们基本上读懂了。我进一步问:诗人直接写冷和雪大了吗?以此让孩子们领略诗人在写法上的巧妙。
  当背到一定量时,我又帮学生分类,如离别诗、思乡诗、爱国诗、借物言志诗、田园诗、边塞诗等等。在背诵形式上也力求多样化,一个小组背一类(包括几首),组内分配任务商量背诵的形式,可以一人背一首,也可以几个人合作一首,这样既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又培养了他们团体合作的精神。我还找到许多与之相配的音乐,让学生配乐背诗。学生们受到音乐的感染与震撼便很快进入意境,背出了诗的韵味。虽然有的还不够味道,但看着他们小脸上那严肃认真投入的神情,我的心里多少有些成就感。有了一定的基础后,学生再背陌生的古诗时,他们凭感觉就能分辨出诗的类别。
  我在偶然一次翻阅学生们看的《中华古诗文读本》时,看见上面一幅幅的彩色诗意图来了灵感:为什么不训练学生看图猜诗呢?这不也是指导他们运用的一种途径吗?于是,我利用多媒体在大屏幕上出示了多幅彩色画面,孩子们背诵的兴致极高。这不仅诗情画意交相辉映,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自古以来,诗画的联系就密不可分。为了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我又下载了许多诗画作品请学生欣赏,并鼓励他们根据对诗的理解亲手去写、去画,培养他们的想象力。
  为了“古为今用”,在平时,我注重引导学生用上某些诗句。例如,我和学生谈起春天的话题时,一个学生脱口而出“万物生光辉”。又如王一斐在作文《月亮》中引用了“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嘉欣在作文《我喜爱的植物——梅花》中引用了“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再如,刘越由于受委屈想到“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袁里安看到餐厅有浪费粮食的现象,想到“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史业成颇为幽默,他说如果他哄哭着的弟弟时会用“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由于潜移默化,有些学生还学着做诗,如“天上雪花如鹅毛,地上大雪满弓刀”。
  诵读千古经典,将获得很多文化的滋养:“天下为公”的理念,“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风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准则,“出淤泥而不染”的操守。这一切都将成为新一代中国人重建人生信念的重要精神资源。让学生熟背并学会运用中华古诗文经典,不仅可以帮助他们从小打好语言文字功底,获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熏陶和修养,而且能成为一种终生可以去消化、理解、受益的文化准备。
其他文献
作文水平的高低,不但关系到升学考试,而且会影响人的一生。近年来,教育界对作文也越来越重视。现在的语文试卷里,作文的分值大。因此,作文教学受到普遍重视。如何搞好作文教学,成为广大语文教师特别关注的问题。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点浅见。    一、培养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    教师的授课过程,是教与学的过程,也是师与生双向交流的过程。如果教师光滔滔不绝地讲,不管学生情绪如何,那么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所
期刊
摘要:多媒体技术既有优势,也有劣势。在语文课堂上使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有利于创设恰当的情境,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适当降低了教学难度等。但同时它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失去了传统课堂的美感并淡化了师生间的情谊。因此,我们要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扬长避短,使多媒体技术在语文课堂上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关键词:多媒体语文作用限制     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抓住
期刊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语文课程内容的一个亮点,是语文课程改革的一个突破。《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自从开始新教材的教学,我一次次被教材中精心安排的“综合性学习”内容所触动,心中一次次地期望这样的学习能给学生带去很多的收获。但每每兴冲冲地开展教学活动,结果却总是不如人意——不
期刊
【教材簡析】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同志在1935年10月长征即将结束时写的一首古体诗。它是一篇威武雄壮、气势磅礴的革命史诗。它以凝练的笔触生动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光辉历程,讴歌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具有无比顽强的生命力和战斗力。  这首诗巧用夸张、反衬的手法高度概括地表现了红军长征的伟大壮举和战士们的大无畏的英雄气
期刊
情境教学是指教师以创设情境为突破口,通过营造生动直观、情趣共济的学习情境,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交际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儿童是用形象、色彩和声音来思维的”,而情境教学法以情生境,情境交融,方法新颖又富有启发性。因此,巧用情境不失为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一条锦囊妙计。那么,如何融情境教学于小学英语课堂呢?    一、妙用图片,创设直观情境    小学生的直观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他们对造
期刊
摘要: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单词教学是一个尤其重要的环节。如何使学生乐意背单词,是小学英语教学需要攻克的一个薄弱环节。语言是在不断操练和不停积累中发展起来的,反复的机械操练只会降低小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因此,教育者应该加强单词教学的探索和研究,让小学生对英语学习保持浓厚的兴趣,激发他们愿意把枯燥的单词学习好、记得牢。  关键词:单词教学激发保持兴趣    英语是由语音、词汇和语法构成的。词汇是英语这门
期刊
摘要:笔者认为情感态度与语言学习和记忆、个体的认知活动、自主学习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密切相关。英语教学必须重视情感因素,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利用情感因素,为学生创造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促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关键词:情感 英语学习 情感教学 素质教育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所做出的一种心理反映。任何一种情感都具有传导意图信息和引导行为方面的功能
期刊
摘要: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语文教育的基本任务和个性特点表现都落实在作文教学中,其基本任务就在于把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促进学生学会做人这两个相互依存的方面统一起来,使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能切实地促使学生更好地做人和发展。新课标着重强调,“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然而,现实中原本应该真诚写作的学生却早已经不是写作的主体,而是被异化为
期刊
摘要:初中文言文教学,必须摒弃以往“老师一味讲,学生只管记”的单线的教和学的模式。教师可通过“诵读”这种动口、动脑从而让学生动起来的模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读”贯穿教学始终,引导学生模仿、探究、实践、创新,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文言文 诵读探究 实践 创新    初中的文言文教学,常常是课上完了,学生却读不顺、背不了、记不牢,这种现象的根源就在于我们的课堂。课堂
期刊
在人类历史上,阅读行为是伴随着文字和文献的创造发明而产生的。阅读可以帮助学生了解社会,认识人生,丰富情感;能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以及语文能力,培养学生开放、多元的文化品质。有效的阅读活动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增长学生的智慧,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高尚的人格。南宋著名的文学家、目录学家和藏书家尤袤在《岁初堂书目》序中是这样比喻的:“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裘,孤寂读之以当友朋,幽忧而读之以当金石琴瑟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