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进入新世纪以来,信息技术日新月异,教育结构不断优化,知识更新速度加快,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新课程标准认为,在小学阶段,教师除了传授基本的文化知识外,还应注重素质素养的培养。由此,法治与道德课程开始受到重视,以此课程为依托,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成为教学的新目标。本文在此背景下,就如何开展从核心素养出发的小学德育与法治教学活动进行研究,并提出优化课堂结构的建议。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课堂;道德与法治;教学思考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德育和法治教学是我国教育的重要内容,特别是对小学生来说,教师要让学生从小学开始就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掌握相关法律知识。教师在教学中应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帮助学生完善人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为其今后的生活和学习打下基础,确保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当前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问题及成因
新课标提出“核心素养”的教育理念,即在社会大环境的变化下,教师要通过基础教育,使学生形成坚实的文化基础,并获得自我发展、社会参与等素养和能力,以促进终身成长。对于小学法治与道德教育而言,还包括对学生道德意识、健康生活观念、法治观念三大基本素质的培养,使他们在了解和掌握道德、法治的内涵的基础上,学会如何建构健康生活。然而,在当前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环境中,教师使用的教学方法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他们更愿意控制课堂和学生,常常以“主导者”角色与学生沟通,把教学内容局限于教材之上,这与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是相悖的,同时又难以满足学科知识本身的开放性、丰富性要求,不仅在无形化、知识化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从促进学生全面成长、均衡发展的角度出发,教师要积极面对现实问题,深入探究法治与道德的规律及内涵,及时调整教学态度与方法,赋予课堂教学更多的灵活性及自由,营造更加轻松、愉悦的学習氛围,使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知水平。
二、基于核心素养优化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策略
(一)制定教学规则,培养学生规则意识
而在初等教育阶段,要加强学生的规则意识,并在规则意识延伸后,又能把遵纪守法、公民意识纳入其中,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十分重要,要做到这一点,可从确立教学规约入手。课堂上,老师可以制定一些简单的规则,但不影响学生的主动性,比如上课时不允许学生讨论,这样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师在制定规则时,可以制定一些规则,如想要回答必须举手,上台表演时如鞠躬等。通过这种方式长期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并在以后的教师中推广一些法律以及公民的知识,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了解这一切,进而让学生形成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
(二)提高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参与度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课堂教学要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第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小学生学习的动力,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二是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提高学生参与堂教学活动的程度,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促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三)以互动代替提问,让学生发散思考
“提问”是传统课堂中最常见的一种教学方式,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围绕一个重难点知识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以此来检验他们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但这种方法存在一定的弊端。一方面,问题的提出是从教师的主体性思维出发的,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只能表现学生对该问题所涉及知识的理解情况,无法表现出学生对整个知识的掌握程度。另外,课时有限,教师们留给学生的思考时间有限,难以深入到相关知识的深度思考,难以获得深层的情感体验。为此,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目标,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师应该用更开放、更生动的互动式的师生交流方式取代传统的陈规提问,鼓励学生发散思考,结合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向老师、学生提出问题,让他们在多元的思考中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强化情感体验,深化思维水平。
(四)适当地组织实践活动
小学生大多活泼好动,有很强的行动力和执行力,教师应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适当组织实习活动,在保证学生生命安全的前提下,让小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道德法治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又能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如学习了法律的相关知识,教师可以组织“法律知识传递者”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提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带学生到社区去普及相关的法律知识。通过依法治国的发展,通过依法治国的实践,加深了学生对法律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公民的法律意识,提高了小学生的核心素养,使学生在未来的生活中也能够知法守法、依法维权。
(五)以教材为基础,整合主题内容
中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在修订过程中,已考虑到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因此教材有一定的规律性,以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接受程度。在此背景下,教师可以运用教材法则,整合章节的主题内容,把不同章节中有一定联系的道德和法治内容加以梳理,然后系统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以便加深学生对主题情感的理解和把握。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对每一章的题目做一个总结。以章节为例,带领学生画出一幅总结性的思维导图,要求学生把所学的知识、感悟一一呈现在导图里。因此,绘制导图的过程就是一个总结、复习和巩固的过程,使学生能够加深对知识的记忆,并在头脑中建立一个更系统、清晰的框架结构,这对于他们理解新的情绪经验在后续的学习活动中有很大的帮助,而且可以促进思维结构的完善和学习习惯的优化。
结论: 总而言之,要搞好小学德育和法治教育,就必须做好生活和课堂两个方面的工作,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学生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汝敏.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策略[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8(07).
[2]张剑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途径分析[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8(06).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课堂;道德与法治;教学思考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德育和法治教学是我国教育的重要内容,特别是对小学生来说,教师要让学生从小学开始就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掌握相关法律知识。教师在教学中应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帮助学生完善人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为其今后的生活和学习打下基础,确保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当前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问题及成因
新课标提出“核心素养”的教育理念,即在社会大环境的变化下,教师要通过基础教育,使学生形成坚实的文化基础,并获得自我发展、社会参与等素养和能力,以促进终身成长。对于小学法治与道德教育而言,还包括对学生道德意识、健康生活观念、法治观念三大基本素质的培养,使他们在了解和掌握道德、法治的内涵的基础上,学会如何建构健康生活。然而,在当前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环境中,教师使用的教学方法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他们更愿意控制课堂和学生,常常以“主导者”角色与学生沟通,把教学内容局限于教材之上,这与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是相悖的,同时又难以满足学科知识本身的开放性、丰富性要求,不仅在无形化、知识化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从促进学生全面成长、均衡发展的角度出发,教师要积极面对现实问题,深入探究法治与道德的规律及内涵,及时调整教学态度与方法,赋予课堂教学更多的灵活性及自由,营造更加轻松、愉悦的学習氛围,使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知水平。
二、基于核心素养优化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策略
(一)制定教学规则,培养学生规则意识
而在初等教育阶段,要加强学生的规则意识,并在规则意识延伸后,又能把遵纪守法、公民意识纳入其中,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十分重要,要做到这一点,可从确立教学规约入手。课堂上,老师可以制定一些简单的规则,但不影响学生的主动性,比如上课时不允许学生讨论,这样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师在制定规则时,可以制定一些规则,如想要回答必须举手,上台表演时如鞠躬等。通过这种方式长期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并在以后的教师中推广一些法律以及公民的知识,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了解这一切,进而让学生形成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
(二)提高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参与度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课堂教学要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第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小学生学习的动力,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二是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提高学生参与堂教学活动的程度,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促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三)以互动代替提问,让学生发散思考
“提问”是传统课堂中最常见的一种教学方式,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围绕一个重难点知识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以此来检验他们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但这种方法存在一定的弊端。一方面,问题的提出是从教师的主体性思维出发的,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只能表现学生对该问题所涉及知识的理解情况,无法表现出学生对整个知识的掌握程度。另外,课时有限,教师们留给学生的思考时间有限,难以深入到相关知识的深度思考,难以获得深层的情感体验。为此,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目标,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师应该用更开放、更生动的互动式的师生交流方式取代传统的陈规提问,鼓励学生发散思考,结合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向老师、学生提出问题,让他们在多元的思考中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强化情感体验,深化思维水平。
(四)适当地组织实践活动
小学生大多活泼好动,有很强的行动力和执行力,教师应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适当组织实习活动,在保证学生生命安全的前提下,让小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道德法治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又能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如学习了法律的相关知识,教师可以组织“法律知识传递者”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提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带学生到社区去普及相关的法律知识。通过依法治国的发展,通过依法治国的实践,加深了学生对法律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公民的法律意识,提高了小学生的核心素养,使学生在未来的生活中也能够知法守法、依法维权。
(五)以教材为基础,整合主题内容
中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在修订过程中,已考虑到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因此教材有一定的规律性,以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接受程度。在此背景下,教师可以运用教材法则,整合章节的主题内容,把不同章节中有一定联系的道德和法治内容加以梳理,然后系统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以便加深学生对主题情感的理解和把握。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对每一章的题目做一个总结。以章节为例,带领学生画出一幅总结性的思维导图,要求学生把所学的知识、感悟一一呈现在导图里。因此,绘制导图的过程就是一个总结、复习和巩固的过程,使学生能够加深对知识的记忆,并在头脑中建立一个更系统、清晰的框架结构,这对于他们理解新的情绪经验在后续的学习活动中有很大的帮助,而且可以促进思维结构的完善和学习习惯的优化。
结论: 总而言之,要搞好小学德育和法治教育,就必须做好生活和课堂两个方面的工作,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学生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汝敏.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策略[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8(07).
[2]张剑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途径分析[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