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合格,方能走向优秀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yuhan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原有目标]
  [教学目标]
  1.生动具体的形象与深刻的思想;
  2.幽默生动而富于战斗力的语言;
  3.严谨的结构与严密的论证。
  [升格思路]
  这是广泛流行于诸多网站的教学目标,也是对广大中学语文教师执教《春末闲谈》一课起了相当作用的教学目标。然而,教学目标的标准如此高大上,怎能在单位时间内让学生达成呢?笔者认为应当进行必要的纠正与升格才是。
  至于三项目标都没有行为动词来陈述的问题则又当别论,其中“生动具体的形象”“深刻的思想”“幽默生动而富于战斗力的语言”“严谨的结构”与“严密的论证”等五项内容都是杂文写作的高端要求,也是杂文阅读教学的总体任务。然而,用为一次阅读课的教学过于宏大,过于美好,过于空想。即使选择其中的一项内容为任务,也不太容易制定好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比如“生动具体的形象”,应该是指形象化表达或形象化议论吧。形象化表达或议论,其实内容就非常丰富,有人物形象勾勒,有人物言行描写,有生活画面描绘,也有反语、夸张、比喻等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再如“深刻的思想”,其教学任务也是不少与不轻的,有深刻的思想的具体内容,有深刻的思想的解读方法,有深刻的思想的表述过程,还有思想深刻的原因。面对如此高大上、高大全的教学目标,怎样进行纠正与升格呢?
  第一,选择一个小点。比如“生动具体的形象”的“形象描写”中的“人物形象勾勒”,或“人物言行描写”,或“生活画面描绘”。目标制定高大全,自然要求高大上,势必教学效果几乎为零。
  第二,选择一个具有较大的迁移力的小点。比如“深刻的思想”中的“具体内容”或“具体读法”,都有较大的迁移力。
  第三,选择一个从属于单元教学中心的小点。不能游离单元教学中心,不能脱离前后课文的有机组织。
  第四,选择一个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小点。不能远离学生接受与掌握的最近发展区,要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苹果”。
  第五,教学目标的标准应当尽量作业化。一旦作业化,教学目标的标准就便于学生操作,就容易避免高大上的错误。
  [升格目标]
  [教学目标]
  以“首重心”“尾重心”“转层语句”与联系全文为抓手分析与概括文本要旨,用一个复句陈述全文的中心。
  [具体解说]
  第4段要旨的分析与概括:“首重心”“尾重心”表明现在我国“治人”麻痹术一事还是值得“发愁”的,还是“要紧”的。文中“转层语句”是“现在又似乎有些别开生面了……”,表明原来不“别开生面”。那是什么样子呢?是“治人者虽然尽力施行过各种麻痹术,也还不能十分奏效”;现在如何呢?是“世上挺生了一种所谓‘特殊知识阶级’的留学生,在研究室中研究之结果”。联系全文来看本段要旨:古代“治人者”施行麻痹术并不能奏效,但“特殊知识阶级”却有新说法。
  第5段要旨的分析与概括:“首重心”“尾重心”表明现在的麻痹术“工作”与“留学生的特别发见”都不能奏效。文中“转层语句”是“就现在而言……”,表明上文不是“现在而言”的内容。那是什么样子呢?是“像古人那样……比细腰蜂所做的要难得多”;“现在而言”如何呢?“委实还没有更好,更完全,更无流弊的方法”。联系全文来看本段要旨,否定了上文“特殊知识阶级”的新说法,“治人”麻痹术工作仍然无效。
  第6段要旨的分析与概括:“首重心”“尾重心”表明外国“治人术”仍然没有较好的办法,尤其是尾重心明确提出“无法禁止人们的思想”这一根本问题。文中“转层语句”是“然而上文也不过就理论而言……”,表明下文不“就理论而言”。那是什么样子呢?是“实效,却依然是难说”,接着举俄国一例予以证明。上文呢?是“理论而言”。综合全文不难发现本段要旨,外国“治人术”也没“有较好的法子”,仍然“无法禁止人们的思想”。
  第7段要旨的分析与概括:“首重心”“尾重心”表明“治人者”不能想出两全其美的“治人”之法来。文中“转层语句”是“今也不然……”,表明原來非“不然”,即“然”。那么“然”是什么?是“三者得一……天下于是乎太平”。“不然”是什么?是“单想高高在上……实在不胜其委屈劳神之至”。联系全文来看本段要旨,作者对“治人者”难以得逞的“治人术”进行了无情的挖苦。
  第8段要旨的分析与概括:首重心挖苦“治人者”禁止人们思想的不可能实现的荒唐想法,尾重心指出“特殊知识阶级”的壮大却发生例外。文中“转层语句”是“但他又‘执干戚而舞’……”,表明原来不“执干戚而舞”。那是什么样子?“没有了能想的头,却还活着”,国民都能如此,“阔人”安全快乐。后来如何呢?“执干戚而舞”。这就发现即使砍了头还不能禁止思想,可见思想何等强大。由此推出“阔人的天下一时总怕难得太平”的观点。联系全文来看本段要旨,“阔人”即使以镇压与屠戮来禁止人们的思想也是无望的,但“有了太多的‘特殊知识阶级’的国民,也许有特在例外的希望”。
  第一部分(1-3段)要旨的分析与概括:根据“首重心”“突然记起故乡的细腰蜂”与“尾重心”细腰蜂有办法让青虫“这食料还和被捕当日一样的新鲜”给子女吃。文中“转层语句”是“但究竟是夷人可恶,偏要讲什么科学”,国人不“可恶”不“讲什么科学”。那国人是什么样子?是“存留天地间的美谈”,是“好梦”;夷人如何呢?是“用了神奇的毒针……它身上生下蜂卵,封入窠中”。联系全文来看本段要旨:细腰蜂用毒针麻醉青虫,让它“不死不活”又“不活不死”为自己后代当新鲜的食料。
  《春末闲谈》一文要旨的分析与概括:“首重心”是细腰蜂用毒针麻醉青虫,为自己后代当新鲜的食料;“尾重心”是“阔人”要禁止人们思想是痴心妄想的,但“有了太多的‘特殊知识阶级’的国民,也许有特在例外的希望”。文中“转层语句”是“于是我们的造物主……三恨其不将被治者造得即使砍去了藏着的思想中枢的脑袋而还能动作——服役”,表明“于是”前是砍脑袋的前提,即“无法禁止人们的思想”;“于是”后是砍脑袋的情形,万一砍了脑袋人还会有思想。联系全文来看本段要旨:反动统治者无法禁止人民思想,但“特殊知识阶级”的增多会帮他们的忙,人们得当心与防范之。   字词积累
  1.需要注意的字音(略)
  2.鲁迅的杂文集(略)
  3.名言及其出处
  ①“唯辟作福,唯辟作威,唯辟玉食”(语见《尚书·洪范》。辟,即天子或诸侯。)
  ②“君子劳心,小人劳力。”(语见《左传·襄公九年》“君子劳心,小人劳力,先王之制也。”“君子”指统治阶级,“小人”指劳动人民。)
  ③“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语见《孟子·滕文公》:“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④“勿视勿听勿言勿动。”(语出《论语·颜渊》:“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⑤“礼失而求诸野。”(孔子原话,见《汉书·艺文志》。)
  ⑥“苍颉造字夜有鬼哭。”(见《淮南子·本经训》:“昔者苍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
  4.相关文化常识
  ①“特别国情”:一九一五年袁世凯恢复帝制时的宪法顾问美国人古德诺(F·J·Goodnow),于八月十日北京《亚细亚日报》发表一篇《共和与君主论》,说中国自有“特别国情”,不适宜实行民主政治,应当恢复君主政体。这种“特别国情”的谬论,曾成为反动统治者阻挠民主改革和反对进步学说的借口。
  ②“特殊知识阶级”:一九二五年段祺瑞为抵制孙中山在共产党支持下召开国民会议的主张,拼凑了一个御用的“善后会议”,企图从中产生假的国民会议。当时他们搞的一个向“善后会议”的请愿书中说“查国民代表会议之最大任务为规定中华民国宪法,留学者为一特殊知识阶级”,要求在国民会议中保留这些“特殊知识阶级”的名额。
  ③“进研究室主义”:一九一九年七月,胡适在《每周评论》上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一文,稍后又提出学者“进研究室”“整理国故”的口号,以诱使青年逃避现实斗争。
  ④“莫谈国事”: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实行恐怖政策,密探四布,茶馆酒肆里多贴有“莫谈国事”的字条,某些文人也把“莫谈国事”当作处世格言。
  ⑤极峰:意即最高统治者,旧时官僚政客对最高统治者的媚称。
  ⑥“龙御上宾”,旧时指皇帝逝世,意即乘龙仙去。典出《史记·封禅书》。
  ⑦《山海经》:约公元前四世纪至公元二世纪间的作品,内容主要是有关我国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其中保存了不少上古时代流传下来的神话故事。
  ⑧刑天:一作形天,见《山海经·海外西经》:“形天与帝至此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干,盾牌;戚,斧头。
  ⑨尼古拉二世:帝俄罗曼诺夫王朝最后的一个皇帝,为一九一七年二月革命所推翻,次年七月十七日被处死。
  升格回顾
  “具体解说”中“4”“5”“6”“7”“8”段与“第一部分”“《春末闲谈》一文”这七个部分的要旨的分析与概括,前六个部分的要旨的分析与概括都不是本课教学目标的具体解说,而是达成目标之前的学习内容,最后一个部分的要旨的分析与概括才是对目标“借助‘首尾重心’‘转层语句’与联系全文分析文本,用一个复句陈述《春末闲谈》一文的要旨”的具体解说。也就是说,下课前夕每位学生能独立地概括全文要旨。尽管允许表达有所出入,但不允许不按照“以‘道重心’‘尾重心’‘转层语句’与联系全文为抓手分析与概括文本要旨……”这样的框架,否则就是未达标。试想经过前面举一反三的学习与训练,基本没有学生不会这样分析与概括要旨的。因为框架已经出现,围绕框架教师已经示范,师生已经互动,学生亦已经独立尝试,怎能不能掌握这个阅读本领呢?
  这是本课学习的基本要求,是全班学生不需要特殊学习成本投入就能掌握合格标准,不是“严谨的结构”“严密的论证”之类的优秀标准,可又是这些优秀标准的物化。物化到全班学生正常学习就能掌握的合格程度,在“严谨的结构”或“严密的论证”中找出“首尾重心”“转层语句”来,学生容易接受与掌握。同样,联系全文来解读要旨也是“严谨的结构”或“严密的论证”一种物化方式,也便于学生接受与掌握。
  与“原有目标”相比,“升格目标”具体,靠实,只是合格标准,没有“生动具体的形象”“深刻的思想”“幽默生動而富于战斗力的语言”“严谨的结构”“严密的论证”等高大上的要求,不是优秀标准。然而,作为合格标准的“升格目标”便于学,便于教,给当堂见效,虽然不是优秀要求及其优秀标准,实际上是优秀目标。一课掌握一个具体的语文方法,长期积累,量变自然引起质变。立足合格,方能走向优秀,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合格标准才是真正的优秀标准。学生学习语文没有一课之效,哪有整体语文素养的提高?目标与效果是反比关系,目标定得越高,教学越难达成,目标越是高大上,教学越易假大空。所以“原有目标”委实高大上,可教学难以达成,上课无效率可言,所谓优秀标准却是低劣标准。所以,课堂教学目标设计,要想优秀,必须立足合格目标,由合格到优秀是正道,以优秀求优秀势必适得其反。一如学游泳,要想横渡大河须从浅处试游开始,若一开始就向河中心游去,其结果是不言而喻的。
  [作者通联:福州市屏东中学]
其他文献
《怀念红狐》是苏教版《现代散文选读》第二专题“难以忘怀的故事”中的一篇打星号的课文。按照《现代散文选读教学参考书》(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2版)的描述,这篇散文是“当代青年散文家刘志成的散文名篇”,是“血水”的写作。“作品一经面世即被数十家报刊争相转载,一时洛阳纸贵”,“评论界更是好评如潮”,称他是“大境界、大手笔、大孤独、大景观、大气质、大性格、大生命”的新锐散文家。对于《怀念红狐》的
一、导入  师:今天和同学们一起学柳宗元的《黔之驴》,知道柳宗元吗?哪个朝代的?  生(齐声):唐代文学家。  师:他最擅长写什么?  生:杂文。  师:最擅长写杂文里的什么类型?  生:寓言。  师:真厉害!柳宗元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记住啦!唐宋八大家主要都是散文写得好,柳宗元不仅散文写得好,传记写得也不错,写得尤其好的是寓言。哪位同学说说寓言是一种什么样的文体?有什么特点?  生:寓言能以一个小
研读肖培东的《孔乙己》课例①,我们发现:善于运用教学辩证艺术实现“浅浅地教语文”,是他语文课堂的最主要特征。所谓“浅浅地教语文”,就是为了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而老老实实地把学生引领到读、写、听、说的实践中去。下面我们就以《孔乙己》这堂课为例,从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教学点拨三个方面来初步解读肖培东“浅浅地教语文”的教学特征。  一、教学内容:简约而丰富的交融  肖老师执教《孔乙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毫无疑问,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要求学生加强对文本的阅读。  在《羚羊木雕》一文的教学中,我选择了以“读”为切入点,让学生通过“读”走进文本,理解和把握全文的思想感情,通过“读”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通过“读”
《沙之书》入选人教版、苏教版和北京版语文选修教材。这不是一种偶然,而是一种共识:让学生开启想象的翅膀,多元解读文本。通常意义,对于一篇作品,我们可以将它读少读精,读懂读透,可《沙之书》却相反,它使我们越读越多,越读越不解。这就是《沙之书》带给读者的一种阅读体验。  一、无限和有限  “沙之书”是一本神奇的书。它的神奇就在其无限性上,作者在行文之初始,就对无限和有限做了这样的叙述:“线是由一系列的点
审视时下的语文课堂,在进行文本解读时多有窄化理解、单一阐释的现象。如一说到卖油翁就是“熟能生巧的道理”,一说行道树就是“无私奉献的精神”,一说菲力普夫妇是“贪婪势利、自私冷酷”,一说孔乙己就是“穷困迂腐、好吃懒做”……这种标签式的浅层次的解读,把原本色彩缤纷的主题或丰富多姿的形象阐释得呆板而无味。这种话语的专利性质,来自于传统理论的浩大阵势和人们对它不容置疑的信仰,让不懂得独立思考的人长期受它的统
笔者在开设“私家文学课”这一选修课期间,尝试着举办了一次朴素的“经典推荐会”。因为是第一次,为了降低难度,同时也为了做好示范,就给学生介绍了《牡丹的拒绝》《狗这一辈子》《怀念萧珊》等十篇散文,让学生选择其中的一篇文章进行赏读,然后写一段推荐词。让笔者感到比较兴奋的是,这样一种稍微花了点心思的尝试,我们的学生就写出了很多精彩的文字。有一个学生写了关于张抗抗《牡丹的拒绝》的推荐词,其中这样写道:  
新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修订稿),一个极其重要的亮点就是——充分重视了“语言文字运用”。据统计,此次修订稿中“语言文字运用”出现10次之多。其中:导言中4次;“课程性质”中2次;“课程基本理念”中3次;“课程设计思路”中1次。而相关的“语言”一词就出现了43次之多。  本次语文新课标如此高频次、高力度、全方位地聚焦“语言文字运用”,意义重大。在这个课标中,首次明确了语文课程的性质是
语文难在哪里,难在过于琐碎。许多语文老师甚至某些专家认为,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语文琐碎是客观的。这其实混淆了中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学科与社会大语文的界限,将母语使用的丰富意蕴、方法技巧加在中小学语文学科上,让学生们去认知、感悟,显然勉为其难。中学语文教与学,是可以繁中求简的。  一、“简”中求语文之道  语文是人文的,它源于生活,作为一门学科,语文以“简”的形态高于生活,方便人们交流,传递情感与思想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语文教育“泛人文化”的取向遭到批评和质疑,“语文知识”、“语言训练”等一度被淡出的词语再次回归语文研究的视域。2007年第10期的《中学语文教学》,集中刊发了一组讨论语文知识的文章,王荣生、王鹏伟、陈钟樑先生从不同的角度强调了语文知识的重要性。2008年,吴忠豪在《关于语文训练的讨论》一文中明确提出“语文课程不能没有训练”的观点(《课程·教材·教法》2008年第12期);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