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读中享受乐趣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ggu7706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毫无疑问,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要求学生加强对文本的阅读。
  在《羚羊木雕》一文的教学中,我选择了以“读”为切入点,让学生通过“读”走进文本,理解和把握全文的思想感情,通过“读”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通过“读”点燃心中的创造火花。因此,课堂上“读”的方式灵活多样,有快速读、跳读、分角色读、精读等。整个课堂书声朗朗。
  我在课堂上对于不同的读提出了不同的要求,组织了以“读”为主线的四步曲:
  第一步:默读文本,扫除障碍。这一步读主要是让学生找出文中的生字难词,让学生有意识去查词典,让他们养成利用工具书的能力和自学的能力,学生在默读的过程中找出了“逮”、“颤”等多音字的读音。
  第二步:快速阅读,走进文本。这一步主要是让学生了解文章内容。我设计了以下问题:本文以什么为线索来写?写了哪些事涉及到哪些人?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快速阅读文本。于是学生拿着笔在文中标出了人物,标出了有关的时间和事件。学生回答道:本文以《羚羊木雕》为线索叙述了我把父母送给我的羚羊木雕送给了我的好朋友万方,而父母逼我要回羚羊木雕的事情。无须讲解,无须归纳,学生通过读自然就了解了文本的整体内容。
  第三步:跳读,分角色读,品读,走进人物内心世界,把握人物情感。在学生基本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我提出了新的要求:有感情的朗读,读出人物的个性,读出人物的态度。我首先让学生跳读课文,在文中找出人物对话的语段,接着让学生在小组分角色试着读,要求边读边讨论,揣摩出不同人物的语气语调,然后让学生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角色进行角色朗读。学生朗读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从而心领神会地读出了“我”的难过、无奈,读出了爸爸的平静、不可抗拒,读出了妈妈的焦急、质问,还读出了我、爸爸、妈妈等人物对羚羊木雕的不同态度。在前面读的基础上,我提出这样的问题:“我”把羚羊木雕要回来之后,心情如何?学生在寻找到相关语段之后,边读边点评,学生感悟到了“我”愧对朋友的伤心。我不禁感叹:读的效果真好。
  第四步:精彩语言大声读,读出了心中的创造火花。新课标提出了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教育理念。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我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爱的语段放声朗读,读后说出自己的感悟。有的学生读到“……我觉得我是世界上最伤心的人……”时,很动情地说道:“读到这里我就想起了我的一件事,一次我妈妈把钱弄丢了,她以为是我拿去上网了,打我骂我,我怎么解释她都不听,我是喜欢上网,可是就不等于我会随便偷妈妈的钱啊。那时我也觉得我是世界上最伤心、难过的人……”这就是读的效果,读的乐趣。
  总之,语文的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充分地阅读文本,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读中有所感悟、有所体验,以读代讲,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享受到阅读教学的无限乐趣。
  [作者通联:湖北兴山实验中学]
其他文献
在阿城的小说《峡谷》中,有一个非常生动的细节描写:“峡顶一线蓝天,深得令人不敢久看。一只鹰在空中移来移去。”对于这个细节描写,汪曾祺在文章中专门有过精辟的论述,认为阿城在这里对鹰的描写非常准确。汪曾祺的理由是,老鹰在高空,是看不出翅膀搏动的,看不出鹰在“飞”,只是“移来移去”。同时,这里的描写还突出了被流放绝域的知青那一种寂寞的心情。  汪曾祺很看重别人小说中的细节描写,譬如上文所述中对阿城作品中
再次执教周晓枫的《斑纹》,仍然感觉她的文字既美又难。美在“妖艳”,难亦在“妖艳”。各种表达方式,各种修辞手法,此起彼伏层出不穷。纷繁的意象,大胆的修饰,奇异的想象,深厚的意蕴,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她用不到的。初读颇感费力,细品却深陷其中。“在我们意想不到的地方,用意想不到的表述方式,表达出我们意想不到的意义与价值。这种超越了我们的习惯思维模式的言语模式。”(刘祥《每一道斑纹,都有存在的理由》)  
最近有幸听到的一节议论文复习指导课,使我想到了议论文写作教学课的价值。先看看该课的内容:  标题:让你的思维走向清晰、缜密  流程:(1)导入 黄鼠狼在山崖边巧设牌子吃到鸡,引出感性的文章、心灵鸡汤式文章(故事 感悟)的缺点——理性缺失,观点片面,如秋雨体、于丹体等。这类文体带来的后果:重情感抒发的感性思维,不利于学生成长。  (2)关于审题 2015年浙江省高考作文题,审题时引用《中学生天地·语
严密的逻辑推理、严谨的学术品格、大胆的批判精神使李海林成为20世纪末21世纪初最富有理性、充满思辨的语文教育专家之一。他主张语文课就是言语课,言语活动是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因此语文实际上就是人的一种语文生活,而语文教育,在本质上,就是一种语文生活教育。人性的发展有三个层面,即工具智慧、情意智慧和言语智慧,人的语文生活需要的正是这种言语智慧,语文教学的真正独特价值,就在言语智慧教育上。这种所谓的言语智
从教十余年来,在《快乐语文》《趣味语文》《多彩语文》等几个系列的拓展型课程的教学摸索中,我深深地感觉到语文教学不能仅仅固守于传统课堂教学——以随文学习的课文篇目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教师不妨通过挖掘学生生活中熟悉的学习资源,引导他们去探究生活中的语文,加强语文学科与实际生活的整合,从而使我们的语文课堂灵动起来,真正激发学生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因为兴趣往往是最好的老师,可以让学生在语文学科上得
2014年湖南高考作文题,乍看觉得平淡无奇,与往年高考作文没什么区别,但是如果你能透过作文表面深入琢磨命题者的意图,你会发现今年的作文其实内里却大有深义。  2014年的湖南高考作文沿续了近几年的新材料作文题。作文命题首先提供了一个事实,即一个乡镇干部扎根某穷乡僻壤,带领村民奋发图强建设美丽乡村的故事。然后,他用一句具有哲理的话“心在哪里,风景就在哪里”总结了自己八年的奋斗感悟。作文材料意旨明确,
小说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已成为20世纪以后文学的主导文类。但语文课堂上的小说教学,与小说创作、小说理论研究之间,出现了严重的错位与断裂。数十年以来,小说课堂总是遵循着“四要素”的内容,根据情节、人物、环境、主题的特点安排教学内容,课堂也随之呈现“板块特征”:梳理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赏析环境描写、概括中心主旨。这种“要素板块框架”,已经成为广大教师在中学课堂小说教学中的集体无意识。  《林教头风雪
《怀念红狐》是苏教版《现代散文选读》第二专题“难以忘怀的故事”中的一篇打星号的课文。按照《现代散文选读教学参考书》(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2版)的描述,这篇散文是“当代青年散文家刘志成的散文名篇”,是“血水”的写作。“作品一经面世即被数十家报刊争相转载,一时洛阳纸贵”,“评论界更是好评如潮”,称他是“大境界、大手笔、大孤独、大景观、大气质、大性格、大生命”的新锐散文家。对于《怀念红狐》的
一、导入  师:今天和同学们一起学柳宗元的《黔之驴》,知道柳宗元吗?哪个朝代的?  生(齐声):唐代文学家。  师:他最擅长写什么?  生:杂文。  师:最擅长写杂文里的什么类型?  生:寓言。  师:真厉害!柳宗元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记住啦!唐宋八大家主要都是散文写得好,柳宗元不仅散文写得好,传记写得也不错,写得尤其好的是寓言。哪位同学说说寓言是一种什么样的文体?有什么特点?  生:寓言能以一个小
研读肖培东的《孔乙己》课例①,我们发现:善于运用教学辩证艺术实现“浅浅地教语文”,是他语文课堂的最主要特征。所谓“浅浅地教语文”,就是为了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而老老实实地把学生引领到读、写、听、说的实践中去。下面我们就以《孔乙己》这堂课为例,从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教学点拨三个方面来初步解读肖培东“浅浅地教语文”的教学特征。  一、教学内容:简约而丰富的交融  肖老师执教《孔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