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文明的代价
“我刚刚离开我的摇篮,世界已经面目全非。”大约在两百多年前,当夏多布里昂回到湿漉漉的布列塔尼故乡时,曾经这样感慨。
“望不见故乡,望不见童年”的伤感却一点也不陌生。在我的疼痛里不仅有失去故土的惆怅,更有失去故土的羞耻。我在江南乡下生活了17年,当我终于提着笔杆子进城,发现这里不过住着一群有房屋没家园的可怜虫。不幸的是,2000年以后,当老家的房屋被移民建镇的风潮彻底淹没时,我栖居乡村的信心与骄傲已荡然无存。我从此成了一个在心灵上既没有城市又失去了村庄的流浪汉。
在我的精神世界里,此后几年间在老家发生的一件事比拆房子还要严重,那就是村子里的一些古树被远道而来的树贩子连根盘走。与此相关的时代背景是,在中国城市建设和改造过程中,各大中小城市在人居环境上都加大了政府投入,尤其是一些大城市在建设“森林型生态城市”的口号下,热衷于“大树进城”。
现代文明带来了工厂和便利,却失去干净的空气和饮食,过度的商业化剥夺了细腻的审美和感官。我们以为自己失去了城市、健康、田园、芬芳,其实,我们也同时失去了村庄。现代化带来了机器、交通、超市也带来了激素鸡、社交寂寞、不安全和恐慌,一个新的缺陷替代旧的缺陷,笼罩在普通中国人身上的最真实的黑暗与无奈,沦陷了一座座城市,淹没了一个个村庄。
贵族的马车与文化符号的毁灭
乡村和城市的失落背后不止一座房屋的倒塌或者改变,还是信仰价值的缺失。几千年传承的文化符号的隔断。梭罗说,金钱能购买的只是多余的东西,拥有财富和没有财富都使人恐慌。
英国人至今最尊贵的接待客人的礼仪依旧是马车,这非物质可衡量而是一脉相承的根。当所有的传统村落连同那些承载着大量文化信息的古老遗物,都消失殆尽;当我们的传统文化,在外来文化步步逼进下,呈现日趋渐微的态势之时,我们引以为自豪的文明古国的文化优越性还能在哪里得以体现?当所有的洋建筑都在华夏大地彼此无序模仿时,我们昔日光辉灿烂、璀璨夺目的传统村落文化还能以什么样的形式和内涵得以呈现?我们留给子孙后代的除了高楼大厦、钢筋水泥,以及便捷的物质享受之外,难道不需要健康强壮、优秀的传统文化来充实他们的精神世界?
我的村庄姑且叫小堡村吧,它地处三乡交界。甚至,每当我想到夏多布里昂笔下迷人的故乡贡堡、梭罗枕畔云飞雪落的瓦尔登湖时,还会因为我的村庄事迹寥寥、乏善可陈而暗自伤感。
不过,这种遗憾转瞬即逝。我在那儿度过了童年与少年时期,对那里的一草一木、乡土人情总算是熟悉。而这些岁月,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决定了你的人生格调以及对幸福的直接体验。这里永远是世界的边缘、新闻的盲点。草木见证四季,人似屋檐飘雨,小径风霜,自生自灭。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
甘地曾经说过,“就物质生活而言,我的村庄就是世界;就精神生活而言,世界就是我的村庄”。其实“我的村庄就是世界”何尝不是一种精神生活。一个人,如果深爱着一个村庄,你摧毁了他的村庄,也是在摧毁他的精神世界。电影里那位甘愿与船同沉的“海上钢琴师”不正是如此么?我们回到村庄不是寻找“贫穷”而是一种精神寄托,文化符号,合理的生活方式。
“我刚刚离开我的摇篮,世界已经面目全非。”大约在两百多年前,当夏多布里昂回到湿漉漉的布列塔尼故乡时,曾经这样感慨。
“望不见故乡,望不见童年”的伤感却一点也不陌生。在我的疼痛里不仅有失去故土的惆怅,更有失去故土的羞耻。我在江南乡下生活了17年,当我终于提着笔杆子进城,发现这里不过住着一群有房屋没家园的可怜虫。不幸的是,2000年以后,当老家的房屋被移民建镇的风潮彻底淹没时,我栖居乡村的信心与骄傲已荡然无存。我从此成了一个在心灵上既没有城市又失去了村庄的流浪汉。
在我的精神世界里,此后几年间在老家发生的一件事比拆房子还要严重,那就是村子里的一些古树被远道而来的树贩子连根盘走。与此相关的时代背景是,在中国城市建设和改造过程中,各大中小城市在人居环境上都加大了政府投入,尤其是一些大城市在建设“森林型生态城市”的口号下,热衷于“大树进城”。
现代文明带来了工厂和便利,却失去干净的空气和饮食,过度的商业化剥夺了细腻的审美和感官。我们以为自己失去了城市、健康、田园、芬芳,其实,我们也同时失去了村庄。现代化带来了机器、交通、超市也带来了激素鸡、社交寂寞、不安全和恐慌,一个新的缺陷替代旧的缺陷,笼罩在普通中国人身上的最真实的黑暗与无奈,沦陷了一座座城市,淹没了一个个村庄。
贵族的马车与文化符号的毁灭
乡村和城市的失落背后不止一座房屋的倒塌或者改变,还是信仰价值的缺失。几千年传承的文化符号的隔断。梭罗说,金钱能购买的只是多余的东西,拥有财富和没有财富都使人恐慌。
英国人至今最尊贵的接待客人的礼仪依旧是马车,这非物质可衡量而是一脉相承的根。当所有的传统村落连同那些承载着大量文化信息的古老遗物,都消失殆尽;当我们的传统文化,在外来文化步步逼进下,呈现日趋渐微的态势之时,我们引以为自豪的文明古国的文化优越性还能在哪里得以体现?当所有的洋建筑都在华夏大地彼此无序模仿时,我们昔日光辉灿烂、璀璨夺目的传统村落文化还能以什么样的形式和内涵得以呈现?我们留给子孙后代的除了高楼大厦、钢筋水泥,以及便捷的物质享受之外,难道不需要健康强壮、优秀的传统文化来充实他们的精神世界?
我的村庄姑且叫小堡村吧,它地处三乡交界。甚至,每当我想到夏多布里昂笔下迷人的故乡贡堡、梭罗枕畔云飞雪落的瓦尔登湖时,还会因为我的村庄事迹寥寥、乏善可陈而暗自伤感。
不过,这种遗憾转瞬即逝。我在那儿度过了童年与少年时期,对那里的一草一木、乡土人情总算是熟悉。而这些岁月,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决定了你的人生格调以及对幸福的直接体验。这里永远是世界的边缘、新闻的盲点。草木见证四季,人似屋檐飘雨,小径风霜,自生自灭。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
甘地曾经说过,“就物质生活而言,我的村庄就是世界;就精神生活而言,世界就是我的村庄”。其实“我的村庄就是世界”何尝不是一种精神生活。一个人,如果深爱着一个村庄,你摧毁了他的村庄,也是在摧毁他的精神世界。电影里那位甘愿与船同沉的“海上钢琴师”不正是如此么?我们回到村庄不是寻找“贫穷”而是一种精神寄托,文化符号,合理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