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比较法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来源 :现代教育教学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keren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历史教学中,尤其是高三历史教学进入总复习阶段后,比较法是不可或缺的一种教学方法。从当前高中历史教学的目的来看,仅仅满足于要求学生记住某一历史事件的背景经过结果意义等是不够的。应该要求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在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中,形成正确的历史概念,并从一系列历史概念中,寻找出符合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另外,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的高考试题来看,对学生的能力要求很高。如题目类型中的组合型材料解答题问答题,包括某些选择题,都要求学生具备很高的分析综合概括的能力。因此,无论是从历史教学的目的来看,还是从学生适应高考的要求来看,学生都必须具备比较的能力,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运用比较法,教会学生怎样进行对历史事件的比较,也就是一种最基本的教学方法。
  历史比较法是确定历史现象异同关系,进而发现其本质并探索规律的思维过程。通过比较,使学生的史学思辩能力、史实记忆能力、史料驾驭能力、历史联想能力等大大地提高。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比较是一种多层次多形式的认知活动。历史教学中所运用的比较是认识主体通过比较揭示历史现象及其发展阶段和发展趋势中的共性和个性的教学方法。从实现认知目的过程来看,我们应当遵循一条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基本途径。其中包含着比较法的最基本的形式,即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在由表及里的思维过程中,实施比较法又必然表现于形式比较和内容比较;在由浅入深的思维过程中又可分为现象比较和本质比较,而只有通过本质比较,才能发现历史事实的本质特点和运动规律。笔者审视近十几年以来的高考试题,发现无论是全国卷还是上海卷,历史比较题型的试题占有较大的比重,如1995年全国卷秦皇汉武比较,1994年上海卷中国洋务运动与日本明治维新比较。以上此类试题,就需要学生针对所涉及的历史知识点作宏观认识,深层次地比较分析。那么如何提高认识主体的比较思维能力,如何在历史教学活动中纳入比较的机制,这是我们应该研究的问题。
  1 教学实践中的做法
  1.1 明确认识主题,扩大比较范围。我们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应在明确认识主题的前提下,前后推溯,左右延衔,扩大比较范围,将宏观与微观结合起来,深层次地探求历史发展规律,总结历史经验。例如我们要了解中国古代社会中中央集权制形成发展衰落的历史,不仅仅可从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方面来反映,而且可以从中国古代土地赋役制的演变作为突破口来认识,通过对均田制租庸调制两税法一条鞭法地丁银制的比较分析,说明封建国家抑制地主扶植小农的调整能力越来越差,从土地赋役制的演变,可以看出古代中央集权制走向衰落的原因。要比较的是古代中央集权制。但通过扩大比较范围,通过比较土地制赋役制,对比较主题——古代中央集权制有更明确的认识。
  1.2 分析比较史料,确定考察中心。我们对史实(或知识点)进行比较,首先必须对比较双方或几方认真地加以分析,真正做到如列宁所说的“尽量确切地把两种事实研究清楚,使它们在相互关系上表现为不同的发展阶段,而特别需要的是同样确切地把一系列的壮态,它们的连贯性以及各个发展阶段间接联系研究清楚。”如比较中国维新思想和法国启蒙思想,如果我们不把这两种思想产生的背景内容影响搞清楚,就难以说明两者在促进社会变革方面的差异性,这个差异性就是考察中心。
  1.3 坚持唯物史观,得出科学结论。只有在坚持唯物史观的前提下,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历史事件进行各方面比较,再加上分析综合等,才能概括出科学结论,才能显示出历史发展本身的真正面貌。
  在历史教学中,运用比较法有两个基本条件:①比较主题至少是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历史现象;②作为比较对象的历史现象必须具有可比性。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运用历史比较法,应充分发挥其多元功效,全面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力求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逐步确立脉络分明、概念正确、界定清晰、纵横交界、融会贯通的历史网络。
  2 比较法的教学模式
  2.1 纵横交结式:历史是由纵向的时间和横向的空间编织的网络,每个孤立的静止的历史现象历史人物都有可能在网络中找到一个存在着纵横联系的交叉点,通过这些交叉点,我们便能实现对各种历史现象历史人物全方位多层次的比较。所谓纵横交错式,正是依据历史现象历史人物之间的纵横联系,对其进行归类定位异同分析的教学模式。从具体教学过程来看,以时间为线索,寻找历史的纵横交错点,或以空间观念为出发点,寻找同时期或不同时期发生的相似的或不相似的历史现象。如1861年俄国改革美国内战日本1868年明治维新等等,从时间或空间上比较主题,然后将其配对比较分析异同总结规律。用这种模式来进行教学,只可能出现三种方式,即横向纵向都不同,或者是横向相同纵向不同,或者是横向不相同纵向相同。比较法纵横交结式的特点是纵横交错点面结合,有利于把孤立静止散乱的历史现象融会贯通,形成纵横联系的有机整体,从而提高学生的联想能力,加深学生对同一时期的历史现象和同一历史现象在不同时期的相互关系基本特征的认识。纵横交结式一般只适合综合复习课,目的是为了把孤立的历史系统化。其缺点是比较繁琐复杂,难度较大,占用时间较多,讲课抽象,缺乏趣味性。因此,选择比较主题必须是对历史发展起重要作用的和反映历史发展本质的重大事件。一般的历史问题可轻描淡写,一笔带过,尽量避免繁杂,力求使历史比较主题纲要化网络化,便于学生的纵横联系。
  2.2 承上启下式:任何事件的发展都有一个承上启下的交替过程。社会的发展,历史的进步,事物的演变,无不是新事物对旧事物的辩证否定。要揭示历史现象的内在联系,根据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就要对历史现象之间的继承关系变化趋势和数量关系等重要因素进行对比分析,这种以历史现象之间的继承关系变化趋势和数量关系等为对比要素,进而揭示历史现象内在联系和演变规律的比较方式,就是我们所说的承上启下。比如,北魏均田制,隋唐均田制之间存在着一种承上启下的关系,要揭示历史现象的演变规律,就必须对新的事物进行对比分析,以北魏隋唐均田制为例,通过三者比较,可看出,均田制实际上是一种封建政府处理战后荒地的一种方法。它们都不促动地主阶级的利益,都是为了恢复生产,增加政府收入,巩固封建统治。把分配的土地分为两部分,一部分要在农民年老或人死之后归还政府,一部分可传给子孙。受田农民都必须向政府缴纳租调,服徭役和兵役,都在不同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发展,巩固了封建统治。
  承上启下式有别于纵横交错式中的横向比较,纵横交错式中的横向比较,目的是为了对历史现象进行分类定位,把孤立的历史知识连接成融会贯通的网络,提高学生的联想记忆能力。承上启下式是为了揭示历史现象的继承关系变化趋势和演变规律。纵横交错式的重点是对历史发展起重要作用和反映历史发展本质的重大事件进行比较,而承上启下的重点是对新事物的前后不同和变化进行比较,二者在表面形式上有相似之处,但在作用目的上不一样。
  2.3 主次对应式:它是指历史教学过程中,为突出主题,增强历史论点的说服力,把正反两方面的史料编排成主次明暗两条线索,主次相对,明暗相应,形成反差,从而增强教学效果,提高历史渲染力的一种讲述形式。像历史上爱国英雄与民族败类的抗争,进步力量与反动势力的搏斗,都比较适合于主次对应式。如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全面抗战路线与国民党的片面抗战路线,若用主次对应比较就很有说服力,在这里,共产党的全面抗战路线是贯穿主题的明线,国民党的片面抗战路线是对应的暗线,正反一比较,问题的实质马上就被揭示出来,由于国民党实行片面抗战路线,因而,在抗战相持阶段,在战局上是屡战屡败,在政治上更加保守,在力量对比上走向劣势,而中国共产党实行全面抗战的正确路线,团结了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组成了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使共产党在抗战中争取了人民,孤立了敌人,从而在抗战中壮大了自己的力量,最后取得了抗战的胜利。主次对应式一般用于正反分明,是非定论,没有争论或不许有争论的历史问题。教学目的是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增强历史教学的说服力。运用主次对应式,应尽量用历史去说话,摆事实,讲道理,注意以理服人,让比较结果去说明问题。
  学无定式,教无定法,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是针对特定的教学对象,特定的教学内容而设计的,只有在它所适应的条件中或范围内才能有效发挥作用。因此在运用比较法进行教学也要因事因时因人而异,不能一概而论,教师在教学中应不断调整,尽量采取最适合的方式去进行历史教学,以达到理想壮态的最佳教学效果。
其他文献
【摘 要】 科学活动生活化探究旨在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将学生的科学探究置于广阔的生活背景之中。①从教材,学生周围生活实际及其它学科中挖掘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科学信息,让学生探究;②提出构建大课堂教学观的活动模式,即学生在课前准备生活化材料尝试活动,教师课堂创设直观性、描述性、欣赏性、体验性生活情景引导探究,最后课后延伸生活探究;③注重学生生活化活动评价。这样让活动内容源于学生现实生活,科学活动贴近生
期刊
众所周知,科学的班级管理一定要依托于正确的科学的管理理念。如果管理理念已偏颇,何谈科学的班级管理?只能是越走越歪,越行越脱离正确的轨道。因此,我们必须警惕,我们不能被一些存在的“伪科学管理”所迷惑。  1 “以人为本”,实质是尊重“人”的特性  班级管理的关键就是“人的管理”,而人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有着许多与生俱来的本性,我们就是要研究并利用这些人性的特点来构建我们的管理思维体系。人性不尽相同,
期刊
【摘 要】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创新已成为一个民族兴衰存亡的关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的展开,传统的思想品德课教学正面临着一场前所未有的革命,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摆在每一位政治课教师面前的首要任务。政治课教学中究竟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 创新 培养 思想品德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江泽民在《庆祝北京师范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要继续坚定不移地实施
期刊
【摘 要】 实施素质教育是迎接21世纪挑战,提高国民素质,培养跨世纪人才的战略举措。素质教育已成为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主旋律,而班主任管理工作是学校培养人才的重要环节和关键手段,是实现中国教育现代化这一宏伟工程的根基所在。作为班主任,应该积极更新观念,勇于探索,力图在实际管理工作中取得突破性进展。本文就素质教育背景下班主任管理工作中的管理、理念、原则、技巧等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 班主任 素质
期刊
《英语课程标准》倡导以活动为载体的任务型教学,让学生在听、说、读、写等活动中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去做事情。怎样在英语教学中围绕任务型来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呢?  1 开展好课前热身活动的情感教学,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课前五分钟的热身活动是沟通师生情感和诱导学生说英语的最佳时期,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丰富的表情,幽默的语言,和蔼的微笑来感染每一位学生,给他们创造一种轻松、和谐的交际氛围,从而激发学生愉悦
期刊
【摘 要】 笔者从下列四方面提出供大家讨论外语高职教育的论题:合适的人才定位,按教育规律办事,办出自己特色,坚持真才实学的质量标准。  【关键词】 高职教育 人才培养 外语教学     教育部16号文件为高职教育指明了方向: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工学结合,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高技能人才,但不能依此就对高职人才培养规定一个统一的模式,划一的培养方案。对不同的学科领域,丰富多彩就业行业,在总
期刊
一本好的小说如果有一个引人入胜的序言,就能迅速抓住读者的眼球;一部好的电视剧如有一个扣人心弦的序幕,我们定会目不转睛地盯住屏幕。同样,要上好一堂政治课,如果有一个引人入胜的开头语就会产生一种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来,从而提高课堂效率,有利学生素质的培养。  1 对新课导入的初步探讨和试尝  1.1 温故知新法。这是一种常用的方法,通过复习前节课导入
期刊
说明文是中学语文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说明性的文章通常以介绍知识内容为主,既有提高学生阅读一般说明文的能力等功能,又承载着普及科学知识,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但长期以来,大多数说明文教学总是把前者作为主要目标而忽视了后者,教学时只注重知识和技能这一目标的落实,总是对说明文的相关要素进行条分缕析,面面俱到,而对文本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却有所忽略。  语文新课标提出:“工
期刊
苏霍林斯基曾说过:“教育首先必须是小心翼翼地触及那幼小的心灵”。因此,做一个优秀的班主任,要非常讲究效应性。在班主任工作中,笔者受益颇多,我认为爱心、知心、耐心、实心、忍心是班主任成功教学与育人的必备条件,只有灵活运用这一必备条件,不断提高班主任的自身素质,班主任工作就会得心应手,才能切实保证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与和谐班集体的创建。  1 具备——爱心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一个人民教师热爱自己
期刊
【摘 要】 兴趣是知识的入门。瑞士著名教育家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在课堂教学设计方面,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目的,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品质,进而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起到积极作用和成功的课堂教学,并不在于教师讲解全面、准确,而是看教师是通过什么方法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引起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关键词】 激发兴趣 唤起兴趣 体验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