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笔者从下列四方面提出供大家讨论外语高职教育的论题:合适的人才定位,按教育规律办事,办出自己特色,坚持真才实学的质量标准。
【关键词】 高职教育 人才培养 外语教学
教育部16号文件为高职教育指明了方向: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工学结合,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高技能人才,但不能依此就对高职人才培养规定一个统一的模式,划一的培养方案。对不同的学科领域,丰富多彩就业行业,在总目标下又有各自不同的特色要求,况且,对上述总原则的精神理解更是见仁见智。鉴于此对外语高职人才培养,笔者提出自己的设想,相信对目前国内外尚无成功经验可资参考、借鉴的这个课题,以引玉之砖,促发大家热烈讨论无疑会大有裨益。
1 人才定位须确如其份
对办学者一个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是: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具体地说,人才的类型、规格、层次的合适定位。讨论这个问题应从下列几方面进行。
1.1 人才为谁服务,这是从宏观层面探讨人才群体的服务定向。外语高职办在上海而不能办在内地边远地区,自有它的内在原因。当前上海已变成开放性国际大都市、外向型经济已成为文化主旋律,国外诸多大公司、大企业纷纷落户上海,迫切需要大量的第一线建设人才:生产、制造业的技术工人,公司、商社的文秘及行政办公人员,旅游、会展、酒店部门的专业服务员,商场、货栈销售者及管理人员等。对这类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是:能与外资方打交道,了解国外的历史文化背景,熟悉外资公司企业的操作规程。在业务领域,能较好地掌握一门外语,现实够用的理论武装,实用适度基础知识,重点突出技能,培养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就能动手操作和解决工作中的问题。这些就是外语高职人才的培养要求。从上海工商外国语职业学院(以下简称“工商外院”)七年的办学现实已充分证明这个办学路子走得通,走得对,为上海地区经济建校培养了一支生机无限的生力军。
1.2 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这是从微观层面具体分析毕业生的就业走向。众所周知,外语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不外乎两大类:一是从事语言类工作,包括学校任教、翻译、出版、外国文学研究、涉外导游等,要求对外国语言方面造诣较深,多为中高级人才,为基础较好普通高校培养的本科以上者;二是仅把外语当作工具,利用它为自己专业工作创造诸多便利。学历层次不一定很高,对外语的要求不是听说读写译面面俱到,根据自己工作性质有所取舍,比如有的专于说,有的专于写,就业岗位多为外资企业的不同部门。工商外院近几年的毕业生就业去向丰富,除了较少部分的学历提升去读“专升本”外,余皆为后者。不同人员的分流既是根据形势变化而作出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同时又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开拓。
1.3 不能脱离现实的培养环境。目前外语高职人才培养环境不够理想。首先在人才选择上,高职专业被放在全国统一招生的最末批次,经过层层筛选后的“上榜者”素质可见一般;其次是培养的部门,高职院校的组成为:以前的专科院校,新创办的民办高校,原中专校升格者,这些学校在设施设备、经费来源、师资保证、管理水平等方面均有值得广为开发的空间;第三是有限的学时,扣除杂七杂八的其他教育项目,纯外语教学时间就只有五个学期。短短时间内要把本身基础就逊人一档的生源要求能熟练掌握一门外语,难度相当地大。
综上所述,似可得出如下结论:外语高职人才培养定位不能要求过高、过全,应按照高职的基本要求,在外语与专业技能两方面设计定出恰如其分的指标,这样才会有奋斗的方向,有目标实现的盼头。有效提出“外语要好,突出技能”的培养目标笔者认为较为实际。另辟蹊径,错位竞争,或许会闯出一条生路。
2 按教育规律办事
毋庸置疑,语言类教育是有自身规律的,人才培养必须遵循其规律才能适才对路,那么,语言类学习有怎样的规律呢?
2.1 语言类属于应用学科,能力培养是其根本要求。我们常说的语言能力(技能要素)是多项指标综合后的全面标准,具体可分解为听、说、读、写的“四会”。对各种不同的类型、层次学校的语言专业,均把能力培养这个总目标放在首要位置,不同仅是对“四会”指标的运用,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而作相应的选择而已,除此,应该说在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上并无什么实质上的区别。
2.2 在训练途径和手段使用上应牢记“功夫是根本,勤学苦练,循序渐进,积沙成塔”宗旨,不要去迷信和企求什么省时省工的“捷径”。这是因为欲掌握语言这门学科,须从字、词、词组、句型、段落、课文从头学起,由点到面,逐渐延伸,穿插引联,概括整合,最后集成。因而,听、说、读、写加上译作为语言能力训练是重要的方法手段。其中,阅读是基础,是听、说、译的保证,“写”除自身要求外,还起着加深强化读的作用,几者环环相扣,相辅相成。至于有对语法的轻视,这其实是个误解:国人学国语,读、听、说不大去考究是否符合语法规范,但学习外语则不一样,语法是阅读的“入门须知”,其义不言自明。举个简单的例子,如不了解日语句型结构异于大多数种类语言,其他成分在前谓语动词最后的规律,就会觉得不可思议。
2.3 至于高职要求,同样是听说读写几方面能力的综合。考虑高职人才特定的要求,如选取合适的教学内容,以及相应的教学方式方法,这是由于高职学生这个特殊对象决定的,实事求是地根据学生基础制定教学目标,将“人人培养成才”,这是高职教育区别普高教育根本标志。他们毕业后就业的工作性质亦要求有针对性地重点加强技能(力)中听、说环节。
敢不敢坚持自己的信念,按教育规律办事,这是决定教育能否正常、健康开展的关键。正如共性中包含有个性,语言类高职教育,既要执行“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根本”的总方针,但也要本着语言自身的学习规律,千万不能一知半解,断章取义。社会上有不少外语自学成才的例子,哪一个不是靠功夫、汗水日积月累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的?相反的例子也有,文革中一代青少年,尽管毛主席语录背的头头是道,但字不识、写不出,更遑论要求去知晓其含义,这个后果是如何酿成的,值得研究。
在此,有必要澄清一些貌似客观正确、实为混淆视听的认识,这对坚持按教育规律办事,搞好外语教育甚为重要。①将不同层级外语教育作为学科本位与能力本位划分是不科学的,二者均有就业需要,不同的仅是能力高低而造成就业内容及岗位层级的不同;②高职外语仅抓听说的提法亦值得商榷,其实听说能力差是中国所有各层次学生学习外语的软肋,只抓听、说,将“四会”人为割裂,无疑将后患无穷。高职学生强化听说,真正目的除了克服这个薄弱环节外,还有一个原因是听和说在他们将来工作环境中用的最多,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成长有直接的帮助;③外语学习不能“单打一”,它同母语(即汉语)、历史文化、文学艺术、专业知识密切相连的,母语底蕴不深,口里吐出的只是白开水式大白话,纸面写出的话苍白无力、文理不通,这能说外语学好了吗?
3 办出自己特色
讲到办学特色,高职教育本身就是有别于普高的特色高等教育。外语类高职教育特色包括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与普高外语院校进行错位竞争,后者以深入学习研究外国语言本身规律为主,兼顾文学等一些专业领域;前者熟悉外语这个工具,用于职业技能的掌握提高上;二是各高职院校之间探索区别于他人的自己办学之路。这里有一个问题必须提醒,在特色探讨时遵照高职的教育理念,清楚高职的本质内涵,把握好尺寸,警惕同质化现象发生:过分强化外语,忽视职业技能,则同质于普高:过分强调实践操作,轻视基本知识学习,将同质于中职。
当前国内高职教育办学趋势基本分为两类:①要求语言与专业技能二者均强,求得双赢,两方面课程旗鼓相当,多项训练全面出击。这其实是一相情愿的做法,遇到困难不少。只会彼消此长,无法两头兼顾;学生生源不理想,文化基础不厚实。想短期内外语水平有大幅度提高,心有余而力不足。②重点抓语言学习,以此作为突破口。这方面可举工商外院的例子,他们提出了外语好加专业技能的人才模式,把“理论适度,知识够用,以德为本,外语见长”作为办学方针。其依据是:要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在有限时间内,集中力量抓外语学习,打下扎实的基本功,至于专业技能,会在以后的工作中边干边学,有的放矢。应该说,这个战略举措远近结合,合理取舍,兼顾实际,确实可行。在特色创建上采取了如下保证措施(以英语系为例)。
3.1 课程体系。①英语与专业技能课程安排上基本按7:3的比重安排,外语课程教学贯穿五个学期,在语音、语法、听、说、读、写、译能力有系统的训练要求,循序渐进,其中对听说的强化环节尤为重视;②专业技能采取模块化教学,分文秘、国贸、营销、金融、旅游、会展等模块。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安排兼顾到职业性,即对毕业后上岗就业有直接的帮助,打破过去公共基础课、专业课的“三段式”组合;另一个特征是尽量安排一些考职考证的课程;③通过公共课、选修课和集中实训期间进行人文教育、思想政治教育、道德品质和遵纪守法教育,目的是让学生具备外语和专业业务能力基础上,在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上有好的修养,合格、健康地走上职业岗位融入社会。
3.2 教学组织。①抓好(综合英语)这门主干课程,充分发挥它基础功夫的奠基作用,听说安排四学期强化训练,四、五学期逐渐引入写、译训练项目;②课堂教学为主。辅助课外学生自主训练,特别发挥该校“外语情景中心”的得天独厚条件,想办法让学生开口说话,攻克这个薄弱环节;③利用外籍教师开展双语教学,将语言学习专业技能结合,实训期间组织学生进行听说训练;④专业技能的考级考证教学,课时保证必要时进行考前训练辅导,力求有高的合格率。
3.3 因材施教。外语学习较好者可让他们达到四、六级甚至更高,对一部分学生上“专升本”或考研究生给予鼓励与支持;大部分人按“外语好加点专业技能”的模式教学正常就业,极少数外语学习有困难者,可要求他们达到高职教育外语及格标准,在专业技能上充分留给他们的才华展示空间。
4 坚持真才实学的质量标准
当前社会上对高职的教育质量有种种的担忧和诟病,这不能不引起办学者的深刻思考。社会评价就是鞭策我们是否把培养真才实学人才当作质量目标。对质量至高无上追求,是考验学校能否生存和长远发展的试金石,毕业生能否为用人部门及全社会欢迎,学生、家长是否放心,教师是否有慰藉、成就感,一切均维系于此。
真才实学就是真正学到了本领,经得住考验,不掺杂水分。才和学不仅包括业务水平和能力方面要求,而且在思想品德、职业指导、科学素养、行为规范等有过硬的表现。单就业务层面要求而言,具有高职教育所要求的知识与技能,诸如能看得懂图纸,明白作业规范,懂得办公设备的使用维修,熟练工程项目的操作原理、流程、要领,解决职业岗位中技术、技能方面的问题。对外语类教育,还要较好的运用语言这个工具,懂得外国的工作习惯和企业文化背景,以外籍员工的敬业精神、科学态度、团队协同来要求自己,与各类人员顺利进行沟通交流,在外资企业中能如鱼得水、游刃有余。
然而憧憬与现实之间有不小的距离。纵观近年来的高职校园,学习的氛围无法让人乐观,学生对自己要求过分放松,不求进取、厌学风气在校内悄悄的蔓延,与我们培养高素质的第一线人才目标相差甚远。特别是对语言这种学科,不肯下功夫去洒汗水,打攻坚战。以此心态和情势,如何去达到真才实学的质量目标,确实让人担心。
保证措施:
4.1 语言学习。①在一次工商外院外语学习研讨会上,几位从事外语教学数十年的专家慷慨陈言:学好语言,唯有勤学苦练,日积月累,锲而不舍,永不放弃;外语是读出来的,背出来的,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没有肥沃的土地,开不出绚丽鲜花,结不出丰硕果实,这“土壤”就是功夫。他们讲出了学好 外语真谛。还设想:一分钟不能让学生闲着:清晨校园内一片朗朗读书声,课堂上各人争求发言,晚自习埋头完成当日练习,课余到处都听到叽里呱啦的对话,这样,何愁学不好外语?②有重点、有层次选择合理的目标和要求,即对高职生开展针对性的教学,如抓好听、说环节;③下决心攻克学生不开口说外语的顽症,从易到难,从幼稚到成熟,从“洋泾浜”到正腔正调,只要行动起来就是希望;④运用各种途径和方法、手段激发学习兴趣,加强学习动力,增进学习技能。多通道:课堂上,课余间,语音室,情景中心;多媒体:课本、光碟、磁带、影片、网络版;多手段:对话、竞赛、演讲、放歌、演话剧、撰文等。
4.2 专业技能。①对高职而言,学术本位的那一套高深理论,系统课程知识既不需要亦无可能,代之以“理论适度、知识够用、重在技能”这才是培养真才实学的有效途径。②抓好技能训练,学一些职业性强的有关知识,有利于就业的“无缝对接”;但亦要为今后职业生涯考虑,知识要有所储备,二是必须兼顾,不能偏废。③实贱,包括课间实验,毕业实习,集中实训,均是锻炼能力、增长技能好机会,充分利用,科学规划,严格管理,保证质量,取得实效。
4.3 综合素质。当今的人才竞争已不单单取决于业务水平的高低。还有许多非智力因素影响,诸如品行、心理、体质、道德、观念等,构成人的综合素质,它对人的健康成长与职业生涯发展可能比业务能力更为重要。
参考文献
1 郑礼等.外语类高职人才培养初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
(5):21
2 郑利霞.论高职院校服务取向的定位和选择.江西教育科研,2007
(12):68
3 刘一平.在创建校内实训基地中强化高职英语听说能力【J】.中国
高等教育,2008(2):54
【关键词】 高职教育 人才培养 外语教学
教育部16号文件为高职教育指明了方向: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工学结合,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高技能人才,但不能依此就对高职人才培养规定一个统一的模式,划一的培养方案。对不同的学科领域,丰富多彩就业行业,在总目标下又有各自不同的特色要求,况且,对上述总原则的精神理解更是见仁见智。鉴于此对外语高职人才培养,笔者提出自己的设想,相信对目前国内外尚无成功经验可资参考、借鉴的这个课题,以引玉之砖,促发大家热烈讨论无疑会大有裨益。
1 人才定位须确如其份
对办学者一个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是: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具体地说,人才的类型、规格、层次的合适定位。讨论这个问题应从下列几方面进行。
1.1 人才为谁服务,这是从宏观层面探讨人才群体的服务定向。外语高职办在上海而不能办在内地边远地区,自有它的内在原因。当前上海已变成开放性国际大都市、外向型经济已成为文化主旋律,国外诸多大公司、大企业纷纷落户上海,迫切需要大量的第一线建设人才:生产、制造业的技术工人,公司、商社的文秘及行政办公人员,旅游、会展、酒店部门的专业服务员,商场、货栈销售者及管理人员等。对这类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是:能与外资方打交道,了解国外的历史文化背景,熟悉外资公司企业的操作规程。在业务领域,能较好地掌握一门外语,现实够用的理论武装,实用适度基础知识,重点突出技能,培养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就能动手操作和解决工作中的问题。这些就是外语高职人才的培养要求。从上海工商外国语职业学院(以下简称“工商外院”)七年的办学现实已充分证明这个办学路子走得通,走得对,为上海地区经济建校培养了一支生机无限的生力军。
1.2 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这是从微观层面具体分析毕业生的就业走向。众所周知,外语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不外乎两大类:一是从事语言类工作,包括学校任教、翻译、出版、外国文学研究、涉外导游等,要求对外国语言方面造诣较深,多为中高级人才,为基础较好普通高校培养的本科以上者;二是仅把外语当作工具,利用它为自己专业工作创造诸多便利。学历层次不一定很高,对外语的要求不是听说读写译面面俱到,根据自己工作性质有所取舍,比如有的专于说,有的专于写,就业岗位多为外资企业的不同部门。工商外院近几年的毕业生就业去向丰富,除了较少部分的学历提升去读“专升本”外,余皆为后者。不同人员的分流既是根据形势变化而作出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同时又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开拓。
1.3 不能脱离现实的培养环境。目前外语高职人才培养环境不够理想。首先在人才选择上,高职专业被放在全国统一招生的最末批次,经过层层筛选后的“上榜者”素质可见一般;其次是培养的部门,高职院校的组成为:以前的专科院校,新创办的民办高校,原中专校升格者,这些学校在设施设备、经费来源、师资保证、管理水平等方面均有值得广为开发的空间;第三是有限的学时,扣除杂七杂八的其他教育项目,纯外语教学时间就只有五个学期。短短时间内要把本身基础就逊人一档的生源要求能熟练掌握一门外语,难度相当地大。
综上所述,似可得出如下结论:外语高职人才培养定位不能要求过高、过全,应按照高职的基本要求,在外语与专业技能两方面设计定出恰如其分的指标,这样才会有奋斗的方向,有目标实现的盼头。有效提出“外语要好,突出技能”的培养目标笔者认为较为实际。另辟蹊径,错位竞争,或许会闯出一条生路。
2 按教育规律办事
毋庸置疑,语言类教育是有自身规律的,人才培养必须遵循其规律才能适才对路,那么,语言类学习有怎样的规律呢?
2.1 语言类属于应用学科,能力培养是其根本要求。我们常说的语言能力(技能要素)是多项指标综合后的全面标准,具体可分解为听、说、读、写的“四会”。对各种不同的类型、层次学校的语言专业,均把能力培养这个总目标放在首要位置,不同仅是对“四会”指标的运用,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而作相应的选择而已,除此,应该说在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上并无什么实质上的区别。
2.2 在训练途径和手段使用上应牢记“功夫是根本,勤学苦练,循序渐进,积沙成塔”宗旨,不要去迷信和企求什么省时省工的“捷径”。这是因为欲掌握语言这门学科,须从字、词、词组、句型、段落、课文从头学起,由点到面,逐渐延伸,穿插引联,概括整合,最后集成。因而,听、说、读、写加上译作为语言能力训练是重要的方法手段。其中,阅读是基础,是听、说、译的保证,“写”除自身要求外,还起着加深强化读的作用,几者环环相扣,相辅相成。至于有对语法的轻视,这其实是个误解:国人学国语,读、听、说不大去考究是否符合语法规范,但学习外语则不一样,语法是阅读的“入门须知”,其义不言自明。举个简单的例子,如不了解日语句型结构异于大多数种类语言,其他成分在前谓语动词最后的规律,就会觉得不可思议。
2.3 至于高职要求,同样是听说读写几方面能力的综合。考虑高职人才特定的要求,如选取合适的教学内容,以及相应的教学方式方法,这是由于高职学生这个特殊对象决定的,实事求是地根据学生基础制定教学目标,将“人人培养成才”,这是高职教育区别普高教育根本标志。他们毕业后就业的工作性质亦要求有针对性地重点加强技能(力)中听、说环节。
敢不敢坚持自己的信念,按教育规律办事,这是决定教育能否正常、健康开展的关键。正如共性中包含有个性,语言类高职教育,既要执行“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根本”的总方针,但也要本着语言自身的学习规律,千万不能一知半解,断章取义。社会上有不少外语自学成才的例子,哪一个不是靠功夫、汗水日积月累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的?相反的例子也有,文革中一代青少年,尽管毛主席语录背的头头是道,但字不识、写不出,更遑论要求去知晓其含义,这个后果是如何酿成的,值得研究。
在此,有必要澄清一些貌似客观正确、实为混淆视听的认识,这对坚持按教育规律办事,搞好外语教育甚为重要。①将不同层级外语教育作为学科本位与能力本位划分是不科学的,二者均有就业需要,不同的仅是能力高低而造成就业内容及岗位层级的不同;②高职外语仅抓听说的提法亦值得商榷,其实听说能力差是中国所有各层次学生学习外语的软肋,只抓听、说,将“四会”人为割裂,无疑将后患无穷。高职学生强化听说,真正目的除了克服这个薄弱环节外,还有一个原因是听和说在他们将来工作环境中用的最多,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成长有直接的帮助;③外语学习不能“单打一”,它同母语(即汉语)、历史文化、文学艺术、专业知识密切相连的,母语底蕴不深,口里吐出的只是白开水式大白话,纸面写出的话苍白无力、文理不通,这能说外语学好了吗?
3 办出自己特色
讲到办学特色,高职教育本身就是有别于普高的特色高等教育。外语类高职教育特色包括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与普高外语院校进行错位竞争,后者以深入学习研究外国语言本身规律为主,兼顾文学等一些专业领域;前者熟悉外语这个工具,用于职业技能的掌握提高上;二是各高职院校之间探索区别于他人的自己办学之路。这里有一个问题必须提醒,在特色探讨时遵照高职的教育理念,清楚高职的本质内涵,把握好尺寸,警惕同质化现象发生:过分强化外语,忽视职业技能,则同质于普高:过分强调实践操作,轻视基本知识学习,将同质于中职。
当前国内高职教育办学趋势基本分为两类:①要求语言与专业技能二者均强,求得双赢,两方面课程旗鼓相当,多项训练全面出击。这其实是一相情愿的做法,遇到困难不少。只会彼消此长,无法两头兼顾;学生生源不理想,文化基础不厚实。想短期内外语水平有大幅度提高,心有余而力不足。②重点抓语言学习,以此作为突破口。这方面可举工商外院的例子,他们提出了外语好加专业技能的人才模式,把“理论适度,知识够用,以德为本,外语见长”作为办学方针。其依据是:要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在有限时间内,集中力量抓外语学习,打下扎实的基本功,至于专业技能,会在以后的工作中边干边学,有的放矢。应该说,这个战略举措远近结合,合理取舍,兼顾实际,确实可行。在特色创建上采取了如下保证措施(以英语系为例)。
3.1 课程体系。①英语与专业技能课程安排上基本按7:3的比重安排,外语课程教学贯穿五个学期,在语音、语法、听、说、读、写、译能力有系统的训练要求,循序渐进,其中对听说的强化环节尤为重视;②专业技能采取模块化教学,分文秘、国贸、营销、金融、旅游、会展等模块。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安排兼顾到职业性,即对毕业后上岗就业有直接的帮助,打破过去公共基础课、专业课的“三段式”组合;另一个特征是尽量安排一些考职考证的课程;③通过公共课、选修课和集中实训期间进行人文教育、思想政治教育、道德品质和遵纪守法教育,目的是让学生具备外语和专业业务能力基础上,在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上有好的修养,合格、健康地走上职业岗位融入社会。
3.2 教学组织。①抓好(综合英语)这门主干课程,充分发挥它基础功夫的奠基作用,听说安排四学期强化训练,四、五学期逐渐引入写、译训练项目;②课堂教学为主。辅助课外学生自主训练,特别发挥该校“外语情景中心”的得天独厚条件,想办法让学生开口说话,攻克这个薄弱环节;③利用外籍教师开展双语教学,将语言学习专业技能结合,实训期间组织学生进行听说训练;④专业技能的考级考证教学,课时保证必要时进行考前训练辅导,力求有高的合格率。
3.3 因材施教。外语学习较好者可让他们达到四、六级甚至更高,对一部分学生上“专升本”或考研究生给予鼓励与支持;大部分人按“外语好加点专业技能”的模式教学正常就业,极少数外语学习有困难者,可要求他们达到高职教育外语及格标准,在专业技能上充分留给他们的才华展示空间。
4 坚持真才实学的质量标准
当前社会上对高职的教育质量有种种的担忧和诟病,这不能不引起办学者的深刻思考。社会评价就是鞭策我们是否把培养真才实学人才当作质量目标。对质量至高无上追求,是考验学校能否生存和长远发展的试金石,毕业生能否为用人部门及全社会欢迎,学生、家长是否放心,教师是否有慰藉、成就感,一切均维系于此。
真才实学就是真正学到了本领,经得住考验,不掺杂水分。才和学不仅包括业务水平和能力方面要求,而且在思想品德、职业指导、科学素养、行为规范等有过硬的表现。单就业务层面要求而言,具有高职教育所要求的知识与技能,诸如能看得懂图纸,明白作业规范,懂得办公设备的使用维修,熟练工程项目的操作原理、流程、要领,解决职业岗位中技术、技能方面的问题。对外语类教育,还要较好的运用语言这个工具,懂得外国的工作习惯和企业文化背景,以外籍员工的敬业精神、科学态度、团队协同来要求自己,与各类人员顺利进行沟通交流,在外资企业中能如鱼得水、游刃有余。
然而憧憬与现实之间有不小的距离。纵观近年来的高职校园,学习的氛围无法让人乐观,学生对自己要求过分放松,不求进取、厌学风气在校内悄悄的蔓延,与我们培养高素质的第一线人才目标相差甚远。特别是对语言这种学科,不肯下功夫去洒汗水,打攻坚战。以此心态和情势,如何去达到真才实学的质量目标,确实让人担心。
保证措施:
4.1 语言学习。①在一次工商外院外语学习研讨会上,几位从事外语教学数十年的专家慷慨陈言:学好语言,唯有勤学苦练,日积月累,锲而不舍,永不放弃;外语是读出来的,背出来的,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没有肥沃的土地,开不出绚丽鲜花,结不出丰硕果实,这“土壤”就是功夫。他们讲出了学好 外语真谛。还设想:一分钟不能让学生闲着:清晨校园内一片朗朗读书声,课堂上各人争求发言,晚自习埋头完成当日练习,课余到处都听到叽里呱啦的对话,这样,何愁学不好外语?②有重点、有层次选择合理的目标和要求,即对高职生开展针对性的教学,如抓好听、说环节;③下决心攻克学生不开口说外语的顽症,从易到难,从幼稚到成熟,从“洋泾浜”到正腔正调,只要行动起来就是希望;④运用各种途径和方法、手段激发学习兴趣,加强学习动力,增进学习技能。多通道:课堂上,课余间,语音室,情景中心;多媒体:课本、光碟、磁带、影片、网络版;多手段:对话、竞赛、演讲、放歌、演话剧、撰文等。
4.2 专业技能。①对高职而言,学术本位的那一套高深理论,系统课程知识既不需要亦无可能,代之以“理论适度、知识够用、重在技能”这才是培养真才实学的有效途径。②抓好技能训练,学一些职业性强的有关知识,有利于就业的“无缝对接”;但亦要为今后职业生涯考虑,知识要有所储备,二是必须兼顾,不能偏废。③实贱,包括课间实验,毕业实习,集中实训,均是锻炼能力、增长技能好机会,充分利用,科学规划,严格管理,保证质量,取得实效。
4.3 综合素质。当今的人才竞争已不单单取决于业务水平的高低。还有许多非智力因素影响,诸如品行、心理、体质、道德、观念等,构成人的综合素质,它对人的健康成长与职业生涯发展可能比业务能力更为重要。
参考文献
1 郑礼等.外语类高职人才培养初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
(5):21
2 郑利霞.论高职院校服务取向的定位和选择.江西教育科研,2007
(12):68
3 刘一平.在创建校内实训基地中强化高职英语听说能力【J】.中国
高等教育,2008(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