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对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必修一)》中的《氨的性质和实验室制法》进行改进,设计一体化实验装置,以方便教师对教学内容和实验现象进行讲解和演示。此装置操作简单方便,现象明显,易于观察,且能快速地完成氨的制备和性质检验,为中学课堂教学节约时间。装置设计尾气回收环节,有利于保护师生健康,是与环境和谐相处的绿色化学实验。
[关键词]氨的实验室制法;氨的性质实验;一体化实验装置;绿色化学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058(2017)05-0105-02
研究的问题: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必修一)》教学大纲中要求掌握氨的性质、用途和实验室制法,教师对氨的化学性质和实验室制法需进行演示实验。必修一(P97~100)对氨的性质和氨的实验室制法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对需验证的性质实验分别给出了实验装置图,但相关验证内容零散,装置也较简单,每个检验装置单独存在,缺乏完整的实验一体化装置设计。教师如要演示此实验,课前需做大量的准备工作,且对装置的气密性要求严格。如此安排实验,不但操作不方便,且实验大多在开放的空气中进行,无尾气回收装置,对室内的师生健康存在严重的威胁。
研究的目的:为了克服上述不足,我们根据中学教学的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情况,以教材为基础,对实验装置进行整合和改进,设计出一体化实验装置。该装置符合以下条件:操作简单,为教师在课堂上做演示实验提供方便;现象明显,便于学生观察实验过程和了解实验原理;能快速地完成氨的制备和性质检验,从而为课堂教学节约时间;根据氨有损人体健康的特点,装置设计尾气回收环节,渗透环境教育,促进学生树立环保理念。
一、原理
1.氨的实验室制法
以NH4Cl和Ca(OH)2粉末为原料,通过固固加热反应生成氨气。化学反应为2NH4Cl Ca(OH)2=CaCl2 2H2O 2NH3↑。
2.氨的性质实验
氨的挥发性实验:氨有挥发性,可以和同样有挥发性的浓氯化氢反应产生白烟,化学反应为NH3 HCl=NH4C1。
氨的弱碱性实验:氨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色,说明氨溶于水的水溶液呈弱碱性,化学反应为NH3 H2O=NH3·H2O。
喷泉实验:氨气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大,可在短时间内使容器内外产生足够的压强差,从而形成喷泉状。喷泉实验趣味性强,直观效果好,可说明氨具有极易溶于水的性质。
二、教材实验的缺点
1.氨的实验室制法
图1为教材中氨气的制备图。由图1可知,其制备和收集装置是用橡胶塞和棉花密封,而实验过程中难以控制反应压力,容易因为气体膨胀过快导致试管爆裂或污染环境;其次,装置没有设计尾气处理环节,由于氨是有难闻的刺激性气味、易溶于水的气体,对皮肤和黏膜组织有极强的腐蚀性,直接排到空气中易引起感官不适,并可能对师生健康造成威胁,不符合当前绿色化学的理念;而且氨极易溶于水,如没有干燥管除去水分,则极易造成弱碱性检验、喷泉实验等实验现象不明显或者收集的时间过长等问题。
2.氨的挥发性和弱碱性实验
图2为书本中的实验装置图。由图2可知,氨和浓氯化氢反应验证氨挥发性的实验是在开放的环境中进行的,强酸(浓氯化氢)和碱性气体(氨)对人体有一定的伤害。浓氯化氢为无色液体,图2教材中氨的挥
发性检验装置在空气中会产生白雾(盐酸有强挥发性,与水蒸气结合形成小液滴),有刺鼻气味,高浓度盐酸对鼻黏膜和结膜有刺激作用。盐酸是六大无机强酸之一,在裸露的环境中进行实验,如操作不当,盐酸滴到身体的任何部位,都会给师生带来一定的伤害。
3.喷泉实验
氨易溶于水的性质可用喷泉实验来检验,图3为教材中氨的喷泉实验装置图。由于制备实验和性质实验分离,因此操作烦琐,且存在泄漏隐患。教师上课前需提前制备好氨气,并收集装入瓶中,携带至教室。因为氨气是极易挥发的气体,所以如果收集时装置气密性不好,很可能造成课堂演示实验的失败,且只可操作一次,如需多次操作课前则要准备多瓶氨气以备用。
三、实验改进
1.用品、仪器
NH4Cl、Ca(OH)2、浓HCl、碱石灰、酚酞,均为市售分析纯试剂。
试管、烧杯、漏斗、導管、针筒、玻璃棒、三颈圆底烧瓶、干燥管、酒精灯、橡胶塞、木块、铁架台、止水夹、石蕊试纸、橡皮胶管。
2.结果与讨论
(1)一体化实验装置图
针对以上问题,对书本中的实验做了如图4所示的改进。图4为氨的一体化实验装置图,此装置可分为三个部分,能分别完成氨的制备、氨的挥发性和弱碱性检验实验以及喷泉实验等多个实验,且现象明显,操作方便。需要注意的是:氨的制备采用固固加热,反应中生成水,因此反应装置的试管口要朝下,以防止冷凝水回流使试管炸裂造成危险。氨在水中的溶解度大,一体积水大约可溶解700体积氨气,故在试管尾部加装碱石灰干燥管,吸收水分,以减少氨气的消耗。干燥管和反应装置之间的连接导管尽量短,以尽可能减短产生的氨溶于水的时间;同时左边A装置添加了防倒吸的尾气处理装置,在右边B装置中氨收集满时,用尾气处理装置吸收反应剩余的氨,此操作在避免剩余氨对师生造成伤害的同时,又能控制反应速率。另外,氨的密度比空气小,收集氨气时采用向下排空气法,使收集到的氨更加纯净。
(2)改进结果
其一,改进实验在相对密封的环境中进行,可控制氨气的收集和尾气处理,并在收集氨的同时对氨的化学性质进行检验。在B装置④号口处分别用湿润的石蕊试纸和浓氯化氢验证氨的弱碱性,图5为氨的弱碱性实验操作图,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红色石蕊试纸变蓝,很好地说明氨的水溶液呈弱碱性,且操作简便,进入空气中的氨极少。既方便教师安全地进行演示实验,也可以让学生亲自操作此步骤,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提高动手能力。
其二,改进设计将反应装置和收集装置合二为一,既避免了收集过程中氨气泄漏,浓度降低,导致使实验现象不明显,同时减少化学气体带来的不适感和健康上的损害。实验开始之前,将①号口的止水夹打开,②、③、⑤号口的止水夹关闭,同时④号口处插上含有少量水的针筒,三颈烧瓶下的烧杯中装有水和几滴酚酞。先用针筒挤少量水,使少部分液体进入烧瓶吸收瓶中气体,这样瓶中的压强就会小于外界大气压,此时将⑤号口处的止水夹打开,大气压便将烧杯中的水压人烧瓶中,烧瓶中形成喷泉(如图6所示)。本装置将⑤上方的喷头做得小而尖,观察到的喷泉现象尤其明显,有力地说明了氨易溶于水的性质。由于实验所用水中有酚酞试剂,酚酞在8.2%pH.0溶液中呈粉红色,又因氨极易溶于水生成NH3·H2O,水溶液呈弱碱性,故氨溶于酚酞溶液所形成的喷泉颜色为紫红色,这也验证了氨溶于水呈弱碱性的性质。
四、结论
以教材为基础,将氨的实验室制法和性质检验设计成一体化实验,方便教师进行演示实验,操作简单,节约了课堂演示实验的时间。实验装置通过止水夹的使用使其处于受控状态,实验现象明显,同时又能做到绿色环保,有利于保护室内空气质量,保障师生健康,符合高中课程标准提出的“倡导探求性学习”和“绿色化学”的基本理念。
(责任编辑 罗艳)
[关键词]氨的实验室制法;氨的性质实验;一体化实验装置;绿色化学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058(2017)05-0105-02
研究的问题: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必修一)》教学大纲中要求掌握氨的性质、用途和实验室制法,教师对氨的化学性质和实验室制法需进行演示实验。必修一(P97~100)对氨的性质和氨的实验室制法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对需验证的性质实验分别给出了实验装置图,但相关验证内容零散,装置也较简单,每个检验装置单独存在,缺乏完整的实验一体化装置设计。教师如要演示此实验,课前需做大量的准备工作,且对装置的气密性要求严格。如此安排实验,不但操作不方便,且实验大多在开放的空气中进行,无尾气回收装置,对室内的师生健康存在严重的威胁。
研究的目的:为了克服上述不足,我们根据中学教学的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情况,以教材为基础,对实验装置进行整合和改进,设计出一体化实验装置。该装置符合以下条件:操作简单,为教师在课堂上做演示实验提供方便;现象明显,便于学生观察实验过程和了解实验原理;能快速地完成氨的制备和性质检验,从而为课堂教学节约时间;根据氨有损人体健康的特点,装置设计尾气回收环节,渗透环境教育,促进学生树立环保理念。
一、原理
1.氨的实验室制法
以NH4Cl和Ca(OH)2粉末为原料,通过固固加热反应生成氨气。化学反应为2NH4Cl Ca(OH)2=CaCl2 2H2O 2NH3↑。
2.氨的性质实验
氨的挥发性实验:氨有挥发性,可以和同样有挥发性的浓氯化氢反应产生白烟,化学反应为NH3 HCl=NH4C1。
氨的弱碱性实验:氨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色,说明氨溶于水的水溶液呈弱碱性,化学反应为NH3 H2O=NH3·H2O。
喷泉实验:氨气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大,可在短时间内使容器内外产生足够的压强差,从而形成喷泉状。喷泉实验趣味性强,直观效果好,可说明氨具有极易溶于水的性质。
二、教材实验的缺点
1.氨的实验室制法
图1为教材中氨气的制备图。由图1可知,其制备和收集装置是用橡胶塞和棉花密封,而实验过程中难以控制反应压力,容易因为气体膨胀过快导致试管爆裂或污染环境;其次,装置没有设计尾气处理环节,由于氨是有难闻的刺激性气味、易溶于水的气体,对皮肤和黏膜组织有极强的腐蚀性,直接排到空气中易引起感官不适,并可能对师生健康造成威胁,不符合当前绿色化学的理念;而且氨极易溶于水,如没有干燥管除去水分,则极易造成弱碱性检验、喷泉实验等实验现象不明显或者收集的时间过长等问题。
2.氨的挥发性和弱碱性实验
图2为书本中的实验装置图。由图2可知,氨和浓氯化氢反应验证氨挥发性的实验是在开放的环境中进行的,强酸(浓氯化氢)和碱性气体(氨)对人体有一定的伤害。浓氯化氢为无色液体,图2教材中氨的挥
发性检验装置在空气中会产生白雾(盐酸有强挥发性,与水蒸气结合形成小液滴),有刺鼻气味,高浓度盐酸对鼻黏膜和结膜有刺激作用。盐酸是六大无机强酸之一,在裸露的环境中进行实验,如操作不当,盐酸滴到身体的任何部位,都会给师生带来一定的伤害。
3.喷泉实验
氨易溶于水的性质可用喷泉实验来检验,图3为教材中氨的喷泉实验装置图。由于制备实验和性质实验分离,因此操作烦琐,且存在泄漏隐患。教师上课前需提前制备好氨气,并收集装入瓶中,携带至教室。因为氨气是极易挥发的气体,所以如果收集时装置气密性不好,很可能造成课堂演示实验的失败,且只可操作一次,如需多次操作课前则要准备多瓶氨气以备用。
三、实验改进
1.用品、仪器
NH4Cl、Ca(OH)2、浓HCl、碱石灰、酚酞,均为市售分析纯试剂。
试管、烧杯、漏斗、導管、针筒、玻璃棒、三颈圆底烧瓶、干燥管、酒精灯、橡胶塞、木块、铁架台、止水夹、石蕊试纸、橡皮胶管。
2.结果与讨论
(1)一体化实验装置图
针对以上问题,对书本中的实验做了如图4所示的改进。图4为氨的一体化实验装置图,此装置可分为三个部分,能分别完成氨的制备、氨的挥发性和弱碱性检验实验以及喷泉实验等多个实验,且现象明显,操作方便。需要注意的是:氨的制备采用固固加热,反应中生成水,因此反应装置的试管口要朝下,以防止冷凝水回流使试管炸裂造成危险。氨在水中的溶解度大,一体积水大约可溶解700体积氨气,故在试管尾部加装碱石灰干燥管,吸收水分,以减少氨气的消耗。干燥管和反应装置之间的连接导管尽量短,以尽可能减短产生的氨溶于水的时间;同时左边A装置添加了防倒吸的尾气处理装置,在右边B装置中氨收集满时,用尾气处理装置吸收反应剩余的氨,此操作在避免剩余氨对师生造成伤害的同时,又能控制反应速率。另外,氨的密度比空气小,收集氨气时采用向下排空气法,使收集到的氨更加纯净。
(2)改进结果
其一,改进实验在相对密封的环境中进行,可控制氨气的收集和尾气处理,并在收集氨的同时对氨的化学性质进行检验。在B装置④号口处分别用湿润的石蕊试纸和浓氯化氢验证氨的弱碱性,图5为氨的弱碱性实验操作图,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红色石蕊试纸变蓝,很好地说明氨的水溶液呈弱碱性,且操作简便,进入空气中的氨极少。既方便教师安全地进行演示实验,也可以让学生亲自操作此步骤,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提高动手能力。
其二,改进设计将反应装置和收集装置合二为一,既避免了收集过程中氨气泄漏,浓度降低,导致使实验现象不明显,同时减少化学气体带来的不适感和健康上的损害。实验开始之前,将①号口的止水夹打开,②、③、⑤号口的止水夹关闭,同时④号口处插上含有少量水的针筒,三颈烧瓶下的烧杯中装有水和几滴酚酞。先用针筒挤少量水,使少部分液体进入烧瓶吸收瓶中气体,这样瓶中的压强就会小于外界大气压,此时将⑤号口处的止水夹打开,大气压便将烧杯中的水压人烧瓶中,烧瓶中形成喷泉(如图6所示)。本装置将⑤上方的喷头做得小而尖,观察到的喷泉现象尤其明显,有力地说明了氨易溶于水的性质。由于实验所用水中有酚酞试剂,酚酞在8.2%pH.0溶液中呈粉红色,又因氨极易溶于水生成NH3·H2O,水溶液呈弱碱性,故氨溶于酚酞溶液所形成的喷泉颜色为紫红色,这也验证了氨溶于水呈弱碱性的性质。
四、结论
以教材为基础,将氨的实验室制法和性质检验设计成一体化实验,方便教师进行演示实验,操作简单,节约了课堂演示实验的时间。实验装置通过止水夹的使用使其处于受控状态,实验现象明显,同时又能做到绿色环保,有利于保护室内空气质量,保障师生健康,符合高中课程标准提出的“倡导探求性学习”和“绿色化学”的基本理念。
(责任编辑 罗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