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堂教学改革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课堂教学要求减轻学生负担,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践证明,“四步循环”教学法达到了减负提质的目的。
【关键词】引入 揭示理解 应用循环
传授知识的方法不同,其效果也必然有所差异。教师不能将知识当作教案传授给学生,接受知识最忌讳的就是生吞活剥。教师要将知识讲活讲透,使学生自然消化、灵活运用而又不占用更多的时间,教法就显得特别重要。为了探讨一种能适用于中学数学教学的好方法,我与湖南科技学院数学系进行了对接试验,共同研讨中学数学教学法。在仔细分析学生的认知规律后,确定了“四步循环”教学法,目的在于既减轻学生负担,又能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四步循环”教学法的核心是“循环”。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是实践与认识的循环往复,以至无穷。实践是认识的起点和源泉,又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如果“从实践中来”简称“实践”,那么“到实践中去”简称“应用”。从实践到应用即完成一次环节循环,上个环节循环中的应用便成为下个环节循环中实践的基础和出发点。从实践到应用的每一次循环都使人们的认识得到相应的提高,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就是在实践与应用的多次循环过程中完成的。数学实践包括生产实践和数学知识自身的应用(如作业)。
“四步循环”教学法的结构是“四步”,即:引入——揭示——理解——应用。教师可理顺教材知识体系,建立教学方法的结构框图:
一、“引入”是基础
“引入”即教师在学生已具实践感性知识的基础上选择恰当的方式引入新知识,使学生对新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萌发强烈的求知欲望,这是四步循环的基础。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起主导的作用,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能否对学习数学产生兴趣并自觉地去钻研,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关键。因此,新课引入就显得非常重要,新课的引入不但要有目的性,更重要的是有趣味性和吸引力,新课引入的艺术魅力在于能唤起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求,能激发学生积极动脑思考,探索数学新知的奥秘,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教师所选用的引入例子好,学生能提高兴趣,常常全神贯注,积极思考,多方联想。反之则学生学习精力分散,懒于思考,死记硬背,最后是欲速不达,甚至得到一事无成的结果。实践证明,学生在满怀兴趣的状态下所学习的一切,常常掌握得迅速而又牢固。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非常注意选用恰当的实例去引入新课,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说的是传授知识、教会学生还不如启发学生爱好学习,而爱好学习还不如让学生在学习中亲自体会到学习中的乐趣。有不少学生认为太抽象、太离奇,产生了畏惧心理,因此只有燃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之火,才能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为此,我不论讲新课还是复习旧课,都从引入上花时间,下功夫备好引入关。如:我在引导学生探索三角形边的关系时,提出这样的问题:三根木棒能否组成一个三角形?大多数学生回答是肯定的。当我拿出三根木棒而无法组成三角形时,学生自然会感到好奇。然后我再把最长的一根木棒适当截去一截,与另两根一起组成一个三角形。时机已成熟时,我启发学生自己动手用木棒去寻找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二、揭示是关键
“揭示”即教师与学生一道共同分析实践感性认识中所蕴含的矛盾、规律,以及探求解决问题的途径,这是四步循环的关键。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一切。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要有所创造、有所发明,就必须能够提出和解决众人“没有想到”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又不是凭空产生的,它包含在很多平常的现象中,只有那些善于“由此思彼”的人才能做到。我在日常教学中,正确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丰富想象力和创造力去得到课堂上所要解决的问题。如在讲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时,为了揭示出等腰三角形的性质,通过辅导学生自己动手做“把等腰三角形沿对称轴对折”的实验,观察两底的关系,启发学生得出命题“等腰三角形的两底相等”的结论,而且从刚才的实验中观摩,分析折痕的特性,得出“三线重合”的猜想。
三、“理解”是重点,“应用”是目的和归宿
“理解”即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得出新的知识,使学生明白产生新知识的原因和背景,使感性认识得到一次升华和飞跃,这是四步循环的重点;“应用”即运用新知识解决学生原来所无法解决的新问题,使学生理会学习新知识的作用,这是四步循环的目的和归宿。众所周知,数学上的一些概念、定理、公理、公式和法则都是解题的依据,且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如果学生对它们掌握得不牢靠,理解不透彻,就只能知其然,而不能知其所以然。教师要顺应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从具体的感性认识入手,加强直观教学和动手操作,引导学生在观察、操作中进行分析、比较、综合,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加以抽象和概括。要加强思维训练和数学语言的训练,启发引导学生在知识形成、巩固和运用过程中进行思维方法的训练;让学生想得清楚,说得明晰,条理清楚,逻辑性强,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这样才能达到真正的理解与应用。
学生通过上述练习,对接受公式有了心理准备。
为了使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公式,引导学生完成由具体的数字表示到用字母表示算术根,本人采取了先数字后字母,先特殊后一般,先具体后抽象的原则,让学生从具体的数字练习中看到普遍的共同规律,然后用字母表示算术根就比较自然。
当前,新课程改革正在进行当中,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摆在我们教师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四步循环”教学法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通过实践与应用的多次循环,学生较好地掌握了知识,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对所学知识再次得到了提升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孙志运:《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湖南教育出版社第二版
[2]王长沛:《数学教育与素质教育》,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3]关文信:《新课程理念与初中课堂教学行动策略》,中国人事出版社,2003·5
[4]吕世虎:《小学新课程教学设计与特色案例评析》,中国人事出版社,2003·10
【关键词】引入 揭示理解 应用循环
传授知识的方法不同,其效果也必然有所差异。教师不能将知识当作教案传授给学生,接受知识最忌讳的就是生吞活剥。教师要将知识讲活讲透,使学生自然消化、灵活运用而又不占用更多的时间,教法就显得特别重要。为了探讨一种能适用于中学数学教学的好方法,我与湖南科技学院数学系进行了对接试验,共同研讨中学数学教学法。在仔细分析学生的认知规律后,确定了“四步循环”教学法,目的在于既减轻学生负担,又能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四步循环”教学法的核心是“循环”。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是实践与认识的循环往复,以至无穷。实践是认识的起点和源泉,又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如果“从实践中来”简称“实践”,那么“到实践中去”简称“应用”。从实践到应用即完成一次环节循环,上个环节循环中的应用便成为下个环节循环中实践的基础和出发点。从实践到应用的每一次循环都使人们的认识得到相应的提高,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就是在实践与应用的多次循环过程中完成的。数学实践包括生产实践和数学知识自身的应用(如作业)。
“四步循环”教学法的结构是“四步”,即:引入——揭示——理解——应用。教师可理顺教材知识体系,建立教学方法的结构框图:
一、“引入”是基础
“引入”即教师在学生已具实践感性知识的基础上选择恰当的方式引入新知识,使学生对新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萌发强烈的求知欲望,这是四步循环的基础。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起主导的作用,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能否对学习数学产生兴趣并自觉地去钻研,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关键。因此,新课引入就显得非常重要,新课的引入不但要有目的性,更重要的是有趣味性和吸引力,新课引入的艺术魅力在于能唤起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求,能激发学生积极动脑思考,探索数学新知的奥秘,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教师所选用的引入例子好,学生能提高兴趣,常常全神贯注,积极思考,多方联想。反之则学生学习精力分散,懒于思考,死记硬背,最后是欲速不达,甚至得到一事无成的结果。实践证明,学生在满怀兴趣的状态下所学习的一切,常常掌握得迅速而又牢固。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非常注意选用恰当的实例去引入新课,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说的是传授知识、教会学生还不如启发学生爱好学习,而爱好学习还不如让学生在学习中亲自体会到学习中的乐趣。有不少学生认为太抽象、太离奇,产生了畏惧心理,因此只有燃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之火,才能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为此,我不论讲新课还是复习旧课,都从引入上花时间,下功夫备好引入关。如:我在引导学生探索三角形边的关系时,提出这样的问题:三根木棒能否组成一个三角形?大多数学生回答是肯定的。当我拿出三根木棒而无法组成三角形时,学生自然会感到好奇。然后我再把最长的一根木棒适当截去一截,与另两根一起组成一个三角形。时机已成熟时,我启发学生自己动手用木棒去寻找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二、揭示是关键
“揭示”即教师与学生一道共同分析实践感性认识中所蕴含的矛盾、规律,以及探求解决问题的途径,这是四步循环的关键。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一切。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要有所创造、有所发明,就必须能够提出和解决众人“没有想到”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又不是凭空产生的,它包含在很多平常的现象中,只有那些善于“由此思彼”的人才能做到。我在日常教学中,正确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丰富想象力和创造力去得到课堂上所要解决的问题。如在讲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时,为了揭示出等腰三角形的性质,通过辅导学生自己动手做“把等腰三角形沿对称轴对折”的实验,观察两底的关系,启发学生得出命题“等腰三角形的两底相等”的结论,而且从刚才的实验中观摩,分析折痕的特性,得出“三线重合”的猜想。
三、“理解”是重点,“应用”是目的和归宿
“理解”即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得出新的知识,使学生明白产生新知识的原因和背景,使感性认识得到一次升华和飞跃,这是四步循环的重点;“应用”即运用新知识解决学生原来所无法解决的新问题,使学生理会学习新知识的作用,这是四步循环的目的和归宿。众所周知,数学上的一些概念、定理、公理、公式和法则都是解题的依据,且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如果学生对它们掌握得不牢靠,理解不透彻,就只能知其然,而不能知其所以然。教师要顺应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从具体的感性认识入手,加强直观教学和动手操作,引导学生在观察、操作中进行分析、比较、综合,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加以抽象和概括。要加强思维训练和数学语言的训练,启发引导学生在知识形成、巩固和运用过程中进行思维方法的训练;让学生想得清楚,说得明晰,条理清楚,逻辑性强,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这样才能达到真正的理解与应用。
学生通过上述练习,对接受公式有了心理准备。
为了使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公式,引导学生完成由具体的数字表示到用字母表示算术根,本人采取了先数字后字母,先特殊后一般,先具体后抽象的原则,让学生从具体的数字练习中看到普遍的共同规律,然后用字母表示算术根就比较自然。
当前,新课程改革正在进行当中,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摆在我们教师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四步循环”教学法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通过实践与应用的多次循环,学生较好地掌握了知识,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对所学知识再次得到了提升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孙志运:《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湖南教育出版社第二版
[2]王长沛:《数学教育与素质教育》,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3]关文信:《新课程理念与初中课堂教学行动策略》,中国人事出版社,2003·5
[4]吕世虎:《小学新课程教学设计与特色案例评析》,中国人事出版社,20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