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我县退耕还林后续产业

来源 :科技致富向导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h8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退耕还林是党中央、国务院从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为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增加林草植被,再造秀美山川、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进而实施的一项重大战略工程。从近几年的实践看退耕还林对改善我县生态环境、改变不合理的生产方式、加快农民脱贫致富、优化农村女产业结构、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退耕还林;后续;产业
  退耕还林被群众称为民心工程、德政工程。近年来,绥德县县共退耕还林30万亩左右,其中主要树种有:红枣、山杏、桑树、侧柏、刺槐、紫树槐、柠条、苹果、梨等,并在退耕地配有牧草苜蓿。在绥德县,各乡镇、各区域内根据增加的情况和优势,拥有自己特有的主导产业。
  1.以红枣为特色产业
  绥德县依靠退耕还林工程,并抓住后续产业的政策机会,将红枣作为我县的农业主导产品,并树立龙头企业的带头作用,建设基地、深入红枣深加工技术等,奠定了红枣产业的基础地位。
  目前,绥德县枣树占地约为8.5亩,主要集中在河底、枣林坪两个乡镇,每亩产300-800斤不等。绥德是红枣的优生区。近几年来,随着退耕还林政策的实行,群众栽植枣树的热情空前高涨,“要想富,栽枣树”已成为黄河岸边群众的歌谣,红枣收入占到当地农民收入的60%以上,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面积从原来的1.5万亩发展到现在的8.5万亩,产量由100-200斤上升到800斤左右。计划第十二个五年发展到15万亩。绥德县倚靠发展优质干枣和鲜枣的气候环境和条件,并将进一步加工成滩枣、蜜枣、空心枣、醉枣等各种枣制品,从各个方面极大程度的促进了枣产业的发展。我县生产区的主要品种是大木枣群,又称河畔枣。主要用于晒制干枣,也用来鲜食和加工。因果实肉质坚硬,汁液少而称之为木枣。又根据果形、口味、结果习性等特点不同,分为方形枣长形枣、锥形枣、油枣等。其中大多数为方形枣,其面积和株数占到总数的96%。
  绥德县栽培红枣的历史悠久,且占有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等优势,品种优良,将红枣作为退耕还林后续产业规划及投资方向,对巩固退耕还林及经济林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2.以山杏为主导产业
  目前,绥德县共有8万亩山杏,以每亩产量200斤、每斤5元计算,是一笔十分可观的收入。山杏作为绥德县的丰富树种,在退耕还林的后续产业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首先,山杏的需求量大、用途广泛、经济收入高。山杏的果肉除了能作为水果食用,还是杏干、果丹皮、杏酱、话梅、青红丝等深加工产品的基础原料。杏仁能够加工成杏仁油、杏仁露、面霜、面乳及杏仁茶等护肤产品,并且长期食用杏肉、杏仁及杏干,对人体健康有益,因此山杏产品具有十分广泛的市场前景。其次,山杏树的树体高大、根系分布深、耐得住毒气和烟尘、寿命长,能够很好的避免水土流失,对改善生态环境十分有利。山杏在自然条件较好的地区,树高能达到14米左右、根系垂直分布5-6米、水平分部10-15厘米,寿命约200年,同时山杏树枝繁叶茂,能有效防风保土、治荒治沙。另外,山杏树在绥德县的资源丰富,再加上其栽植简单、易成活、繁殖茂盛,适合粗放型管理、成本低、收益显著等特点,成为退耕还林工程的优秀树种。
  在绥德县主要的退耕还林区内,经济条件与自然条件均相对较差,财政拨款存在一定困难。因此若选择高档树种必然会给县域经济的发展带来一定压力,而常规林木及经济树种,如梨、苹果等,其管理要求过细,并需要较大的人力、设备投入,而有些如杉柏类、松树等树种的收益期较长,也不适合退耕还林的后续发展产业。而山杏的种植可在3年内开花结果、5年内就有一定的经济回报,再加上山杏在绥德县随处可见,给其种植提供了诸多优等条件。
  3.以桑蚕为主导产业
  目前,绥德县共有桑树约20万亩,两亩地能够养1张蚕,20万就可以养10万张,以每张价格为800元所有计算,每年靠养蚕可收入八千万左右。以下将对绥德县退耕还林后续养蚕业的发展优势进行分析。
  首先,我国退耕还林后续产业的政策优惠。尤其近年来国家连续颁布多项一号文件,大力支持农村特色产业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了政策扶持。绥德县已将养蚕业纳入长期发展规划中,并且县政府也给予一系列的政策优惠。例如每改良一株实生桑,绥德县政府就会补贴0.3元,以每根0.1元的价格收购改良桑园生产的接穗,并无偿提供技术服务等,充分调动了养蚕的积极性。
  其次,绥德县地处黄土高原的中部地区,海拔为668-1300米,全年平均温度为8.5-10.1℃一月平均温度为-7.1-10.2℃,七月平均温度24.1-25.2℃。绝对最高温度为37.1-38.9℃,绝对最低温度:-19.6- -28℃,全年温度差为31-34℃,全年≥10℃,积温3350-3458℃。全年≥35℃的日数为2.4-4天,全年日照时数为2608-2962小时,全年无霜期为170-186天,全年降水量为377-505毫米,全年平均风速为1.9-2.6米/秒,且境内土壤是黄绵土,土质疏松、土层深厚,透气好,无论从气候还是地域,都十分适合桑树的增长。
  再次,经过退耕还林多年的发展,绥德县目前已形成了从桑蚕的育苗、桑园管理、集中崔青、嫁接良桑园、小蚕饲育箱、大蚕省力台架、节能烘茧等一系列的桑蚕产业化服务体系。并以县上的龙头企业为带头人,上设技术部门、下设桑蚕养殖工作站,目前绥德县已有6个技术站,并由各村组织桑蚕协会、选拔养蚕专业村,经过县里的大力支持,目前已经培训了近千名桑蚕农民技术员、500多户养蚕专业户。
  4.退耕还林的牧草种植
  退耕还林对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能有效促进县域经济的健康发展。
  绥德县进一步推进退耕还草的力度,并种植优质牧草,利于草食畜牧业的发展,以实现本县畜牧业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达到增加农民收入、提高经济效益的长远目标。在退耕还林区大量种植牧草,能够提高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改良土壤结构,并提高土壤的肥力,同时牧草的拦蓄地表径流辆能力也是其他植物不能取代的。
  由于退耕还林工程的周期长、见效慢,且树木栽植的密度较小,很难在短期内形成气候,起到防风挡沙的作用,对生态目标的实现有一定影响。而盲目推进经济林的发展,难以选择适当的品种,容易对农民的积极性产生影响,甚至可能出现毁林复垦的现象。如果在退耕还林区内种植优质牧草,就能大大缩短周期、降低成本,并当年就可有所收益,而牧草不仅能够起到防风固沙、保持水土的作用,还能喂养牲畜,调动农民积极性,增加农民收入。
  由上可见,退耕还林工程既要保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又要促进退耕农户的效益增收,而国家与县域应加大对退耕还林后续产业的政策、资金及技术支持,鼓励农户的多种经营手段,促进人类与资源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柯,杨小军,徐晋涛.退耕还林工程经济可持续分析及后续政策研究[J].林业经济问题.2007,(2).
  [2]孟全省,谭鹏,勒爱仙.对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问题的思考[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5,(4).
  [3]柴文秀,李建邦.对退耕还林后续管理工作的实践与思考[J].安徽农学通报.2009,(4).
  [4]杨海英.西部地区退耕还林及其后续产业发展问题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业推广·林业.2008.
  [5]黄勤华.退耕还林地牧草的种植管理与利用[J].贵州畜牧兽医.2007,(4).
  [6]王冲.生态桑园与畜牧业[J].北方蚕业.2006,(3).
其他文献
近年来,不少农民由于对夏玉米高产关键技术认识不足,没有真正掌握应用,没有落实到田间地头,影响了产量的进一步提高。“玉米要想夺高产,良种良法是关键”。  良种必须与良法配套,进行规范化栽培,才能发挥品种的增产潜力,实现夏玉米高产丰收。通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现就夏玉米高产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1.优质高产抗逆新品种  良种是提高玉米产量和改进品质的内在因素。随着超级玉米新品种的培育成功,良种的增产作用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2006年IGA中国、武汉中百仓储和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三方合作,建立IGA中国零售学院,并以学校附近的中百仓储——紫微星卖场为试点,开创了“校企合作半工半读”的教新学模式.
教师的语言不仅在于科学性、规范性和逻辑性,还在于艺术性、形象性及趣味性。教学是一项高度紧张的活动,学生在课堂中出现疲劳是正常现象。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掌握好语言艺术
运用得当的英语小游戏,虽然只占课堂教学的短短几分钟,却能为当堂课堂教学带来良好的效果。尤其重要的是通过丰富多彩的小游戏,能迅速提高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浓厚的兴
随着陶瓷艺术的不断创新,它融合越来越多的艺术手法。瓷雕有效的将绘画、书法、雕刻相结合,将之运用到陶瓷艺术中,必将推动陶瓷艺术的不断创新。本文通过分析瓷雕发展史,阐释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古人提倡“以史为鉴”,实际上就是提出了要分析和运用历史知识,为现实的生活所服务。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符合历史实际的表象,还要进行思维加工,分析史实,从而总结规律,达
国外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中小学教师若不谙熟发问的技巧,他的教学是不易成功的。”在以逻辑严密、思维见长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这句话确实是道中了要害,笔者认为从以下几个方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