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学反思是教师为了实现有效的教学,对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教学活动及其背后的理论、假设的再认识与矫正,在寻求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实现对教学经验的重新建构。教学反思是优秀教师必备的职业行为和习惯。本文着重探讨了教师教学有效反思的内容及反思有效性的拓展。
关键词:教师教学;有效反思;内容及拓展
中图分类号:G635.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16-068-1
一、教师教学有效反思的内容
1.“特色”是什么?教学特色是指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独特风格。独具特色的教学给人感受是别样的,给人的回味是无穷的。它蕴含于教学评价诸多要素之中:在教学理念上,看主体地位的特出,主导作用的发挥;在教材处理上,看教材特点的把握,知识联系的沟通;在教学方法上,看教学层次的呈现,实践活动的安排;在教学方式上,看学生参与的程度,知识获取的过程;在教学效果上,看教学目标的落实,创新意识的培养。
2.“精彩”在哪里?精彩的教学片段依附于教学过程的方方面面:如引人入胜的新课导入、别有风味的氛围营造、得心应手的教具应用、新颖别致的难点突破、别具一格的智能开发、出神入化的学法指导、画龙点睛的诱导评价、留有悬念的课尾总结等等。
3.简介“偶得”有哪些?教学的偶得是指教学过程的意外的收获。意外的收获往往来自对课堂意外事件的处理:面对学生异想天开的“发问”,教师如何应付;面对学生的歪答,教师如何引导等等。意外的收获往往来自学生思维火花的捕捉:学生发现问题的独特渠道;提出问题的独特途径;分析问题的独特思路;解决问题的独特见解等等。
4.“缺失”在何处?上完一节课后,总会或多或少的感慨有这样或那样的缺失。哪些内容处理不当;哪个环节安排不合理;哪一重点突出不明显;哪一问题设计不科学;哪一合作落实不到位;哪一交流时间不充分;哪一语言评价不得体等等。
5.“效果”如何?在每一节课教学之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预案的实施情况。通过本节课教学,教学的目标是否达成,教学的效果是否良好,教学的组织是否科学,活动的安排是否合理。教学之后,应及时撰写教学反思,为今后再教这一内容提供借鉴。
二、教师教学反思有效性的拓展
1.“三问”发现问题。一问自己:教师回顾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寻找自己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形成书面报告交教研组、学校教科室,教研组和学校教科室进行集中整理。二问学生:通过答疑、访谈、学生海评等师生互动方式,了解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需求,把握教育教学中的主要问题。三问同伴:教科室进行问卷调查,校内骨干教师调研,学校领导深入课堂听课中发现问题,及时交流、反馈。
学校以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研究对象。教科室具体设计教师教育教学问题调查问卷并进行了调查分析,然后将这些问题也反馈给教师,让教师们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问题进行反思。
2.“三思”追踪问题。“三问”引导教师从不同的渠道发现不同层面的问题、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因此产生惊异,可以唤醒教师的反思意识。但“三问”发现的问题数量众多,内容分散,层次不一,重复庸杂,那么,什么是主要问题、关键问题、有价值的问题呢?怎样将收集到的问题去繁就简,去粗取精?这就需要概括、整理。“追踪”就是一条很好的办法。“追踪”就是持续关注。因此,学校把研究重心放在了解决课堂教学问题上,追踪的问题也主要集中于课堂教学的问题。
操作方式上主要从“三次反思”来实施。①一次反思:课前集体备课反思。校本教研强调同伴互助,即教师集体在教学研究中平等交流、分享经验、学术互助。备课就是同伴互助、集体反思的重要环节。为了避免教师单兵作战,各自为政,学校实行学科集体备课制度,要求做到“四定(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五备(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学法、备习题、备考试),四统一(教学思想统一、教学进度统一、教学重难点统一、考试内容及要求统一)”,以此达到整理提炼问题的目的。②二次反思:课后集体评课反思。根据学校发展的实际,改变学科教研组研讨形式,探索出学科教研组,分段学科组,学科年级备课组三级教研活动形式,使集体研讨反思更具针对性,更容易形成教学共生态。③三次反思:学习交流反思。在前面两次同伴互助式反思的基础上,借助教研人员、科研院所和大学的力量,扩大视野,启发思维,廓清模糊认识,提升研究层次,自觉解决浅层次问题,集中研究普遍性、典型性问题。其主要方式有:教师通过阅读专家的文本而接受专家的“缺席”指导;与高校建立长久合作关系,邀请高校的部分专业研究人员作讲座、报告、学术研讨;专业研究人员与教师共同备课、听课、评课等。
3.循环研究。循环研究指基于校内小课题的研究。在“三问三思”的基础上,零散的教学问题得以删繁就简,去粗取精。那些有意义、有价值、迫切需要解决的共通性、典型性问题浮现出来,顺理成章地成了各个学科教研组一定时期内相对固定的校本教研小课题。这些小课题来自学校,来自教师自己的教学实践,充满了本土性,草根性,更能切入教学反思,避免了传统课题研究的阳春白雪,曲高和寡。
循环研究按照“确定主题——主研人设计研究方案——课堂展示观摩——教研组集体讨论、反思——主研人修改充实改进方案——第二次课堂展示观摩——教研组总结阶段性成果”的基本程序,注重如何解决问题的实用性方法研究,突出循环往复的特点。
叶澜教授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可能成为名师。”原因就在于真正的反思让教师在不断的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中学会学习,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实现专业成长。因此,反思作为一种提高教师专业素养的手段、途径,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上的探讨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落实在教师自身主动的具体行为中,方可能使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行为发生积极变化。
关键词:教师教学;有效反思;内容及拓展
中图分类号:G635.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16-068-1
一、教师教学有效反思的内容
1.“特色”是什么?教学特色是指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独特风格。独具特色的教学给人感受是别样的,给人的回味是无穷的。它蕴含于教学评价诸多要素之中:在教学理念上,看主体地位的特出,主导作用的发挥;在教材处理上,看教材特点的把握,知识联系的沟通;在教学方法上,看教学层次的呈现,实践活动的安排;在教学方式上,看学生参与的程度,知识获取的过程;在教学效果上,看教学目标的落实,创新意识的培养。
2.“精彩”在哪里?精彩的教学片段依附于教学过程的方方面面:如引人入胜的新课导入、别有风味的氛围营造、得心应手的教具应用、新颖别致的难点突破、别具一格的智能开发、出神入化的学法指导、画龙点睛的诱导评价、留有悬念的课尾总结等等。
3.简介“偶得”有哪些?教学的偶得是指教学过程的意外的收获。意外的收获往往来自对课堂意外事件的处理:面对学生异想天开的“发问”,教师如何应付;面对学生的歪答,教师如何引导等等。意外的收获往往来自学生思维火花的捕捉:学生发现问题的独特渠道;提出问题的独特途径;分析问题的独特思路;解决问题的独特见解等等。
4.“缺失”在何处?上完一节课后,总会或多或少的感慨有这样或那样的缺失。哪些内容处理不当;哪个环节安排不合理;哪一重点突出不明显;哪一问题设计不科学;哪一合作落实不到位;哪一交流时间不充分;哪一语言评价不得体等等。
5.“效果”如何?在每一节课教学之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预案的实施情况。通过本节课教学,教学的目标是否达成,教学的效果是否良好,教学的组织是否科学,活动的安排是否合理。教学之后,应及时撰写教学反思,为今后再教这一内容提供借鉴。
二、教师教学反思有效性的拓展
1.“三问”发现问题。一问自己:教师回顾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寻找自己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形成书面报告交教研组、学校教科室,教研组和学校教科室进行集中整理。二问学生:通过答疑、访谈、学生海评等师生互动方式,了解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需求,把握教育教学中的主要问题。三问同伴:教科室进行问卷调查,校内骨干教师调研,学校领导深入课堂听课中发现问题,及时交流、反馈。
学校以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研究对象。教科室具体设计教师教育教学问题调查问卷并进行了调查分析,然后将这些问题也反馈给教师,让教师们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问题进行反思。
2.“三思”追踪问题。“三问”引导教师从不同的渠道发现不同层面的问题、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因此产生惊异,可以唤醒教师的反思意识。但“三问”发现的问题数量众多,内容分散,层次不一,重复庸杂,那么,什么是主要问题、关键问题、有价值的问题呢?怎样将收集到的问题去繁就简,去粗取精?这就需要概括、整理。“追踪”就是一条很好的办法。“追踪”就是持续关注。因此,学校把研究重心放在了解决课堂教学问题上,追踪的问题也主要集中于课堂教学的问题。
操作方式上主要从“三次反思”来实施。①一次反思:课前集体备课反思。校本教研强调同伴互助,即教师集体在教学研究中平等交流、分享经验、学术互助。备课就是同伴互助、集体反思的重要环节。为了避免教师单兵作战,各自为政,学校实行学科集体备课制度,要求做到“四定(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五备(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学法、备习题、备考试),四统一(教学思想统一、教学进度统一、教学重难点统一、考试内容及要求统一)”,以此达到整理提炼问题的目的。②二次反思:课后集体评课反思。根据学校发展的实际,改变学科教研组研讨形式,探索出学科教研组,分段学科组,学科年级备课组三级教研活动形式,使集体研讨反思更具针对性,更容易形成教学共生态。③三次反思:学习交流反思。在前面两次同伴互助式反思的基础上,借助教研人员、科研院所和大学的力量,扩大视野,启发思维,廓清模糊认识,提升研究层次,自觉解决浅层次问题,集中研究普遍性、典型性问题。其主要方式有:教师通过阅读专家的文本而接受专家的“缺席”指导;与高校建立长久合作关系,邀请高校的部分专业研究人员作讲座、报告、学术研讨;专业研究人员与教师共同备课、听课、评课等。
3.循环研究。循环研究指基于校内小课题的研究。在“三问三思”的基础上,零散的教学问题得以删繁就简,去粗取精。那些有意义、有价值、迫切需要解决的共通性、典型性问题浮现出来,顺理成章地成了各个学科教研组一定时期内相对固定的校本教研小课题。这些小课题来自学校,来自教师自己的教学实践,充满了本土性,草根性,更能切入教学反思,避免了传统课题研究的阳春白雪,曲高和寡。
循环研究按照“确定主题——主研人设计研究方案——课堂展示观摩——教研组集体讨论、反思——主研人修改充实改进方案——第二次课堂展示观摩——教研组总结阶段性成果”的基本程序,注重如何解决问题的实用性方法研究,突出循环往复的特点。
叶澜教授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可能成为名师。”原因就在于真正的反思让教师在不断的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中学会学习,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实现专业成长。因此,反思作为一种提高教师专业素养的手段、途径,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上的探讨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落实在教师自身主动的具体行为中,方可能使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行为发生积极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