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使小学数学课更精彩

来源 :速读·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m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指出:一切有条件的和能够创造条件的学校都应使计算机、多媒体、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成为数学课程的资源,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把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改变传统的教学形式,使教与学的效率得到提高。近几年来,我在教学中颇尝到了信息技术在数学课中的应用的甜头,想将自己的体会和感受一吐为快与大家共享。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調动了多种感官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情境的创设,能变抽象为具体,唤起学生丰富的想象,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反响,激活学生的思维,在课堂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辅助教学,其形、声、光、色并茂,更易于学生的接受,更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易于唤起学生创新的“火花”。
  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以应用如下动画进行导入:绿草如荫的森林里,小动物们正在举行数数比赛。狮子伯伯当裁判,小猴、公鸡、小狗、小兔依次围在狮子身边。裁判首先宣布比赛规则:“从小猴开始数起,小猴、公鸡、小狗、小兔分别数1.2.3.4,再回过头来继续从小猴数起,数5.6.7.8,这样可以连续不断地数下去,每一个数字都会对应到一只小动物身上。比赛时,我报出一个数。这个数该数到谁,谁必须马上回答‘是我’。”接着,比赛开始,只听到裁判刚报出“19”,小狗马上接口:“是我,是我。”“25”,小猴又及时地接上“是我”。“34”,则是公鸡在喊“是我”。每一次回答都是那么干脆、敏捷,而且都得到了裁判的充分肯定。小动物们的反应如此之快简直令小朋友们惊呆了:“它们可真聪明啊!”“它们是怎样很快做出判断的呢?”孩子们迫切想知道答案,这时教师适时告诉学生:“学了今天这节课的本领后,你们就能解决这个问题了。”
  学生的多种感官被调动,学习兴趣被激发,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突破起来就容易多了。
  二、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主动探索,尝试解决——这一过程的设计是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使学生的个性充分得到发展,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相遇问题”是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相当难度的一类应用题,在教材中既是重点,又是难点。此类应用题既要学生掌握相遇、同时、相向的特点,又理解路程、时间、速度三者之间的关系,而且还要会应用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解题。在以往的教学中受教学手段的限制和学生年龄特点的制约,学生掌握起来总是有一定困难。而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运用多媒体动态演示,为学生创设视听情境,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效果,让学生体会知识的“动态生成”过程,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教学开始在屏幕上出现了王华和李诚分别站在两地(指示灯在两地边闪两下,强调这是两地),接着显示两人同时从两地对面走来(强调这是同时相向而行),最后通过每分钟或每小时行程的阶段演示,一直走到两人碰到一起(强调这是相遇)。
  又如教学“长方体的认识”一课时,在学生观察手中的实物的基础上,利用多媒体课件的点、线的闪烁,依次闪动长方体的面、棱、顶点,来使学生认识长方体的各部分名称;紧接着把长方体的实物模像去掉,抽象出平面图,完成了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再通过面、棱的移动,拼合等一系列的演示,同时配有声音,利用色彩动态来比较,得出长方体“相对面的面积相等,相对棱的长度相等”这一结论,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会了这一知识。
  三、提供了大量的信息,增加了教学容量
  学生通过主动探索、交流后,教师接着引导学生归纳反思自己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从而使学生思考形成共识,以完成知识形成条理化、系统化。在这一环节中,信息技术更可以在展身手了。
  如在“圆的认识”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圆的形成过程:一根绳子两端各系一个小球,把其中一个小球固定不动,甩动另一个小球,使其作圆周运动。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并提问:你看到了什么?这个圆是怎样形成的?请用数学的观点来说说:这个几何图形中,点、线、面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学生议论纷纷,有的说:“我看到两个点、一条线;一个固定不动,另一个点环绕着固定的点运动……最后形成了一个圆。”有的说:“固定的点与运动的点的距离是不变的。”……这样将演示、观察、操作与语言表达结合在一起,不仅使学生对圆有了一个形象的感知,而且渗透了“在平面内,到一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这样一个圆的概念,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圆打下了基础。
  在此基础上,学生讨论交流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圆,同时浏览课件“跳动的圆”学生对一些抽象的概念就变得具体生动的多了。
  四、优化了练习,深化了学生思维
  练习是对新知识的巩固和延伸,是学生实践活动的体现。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交互性,设计一些变式练习和一些开放式的练习,以唤起学生创新思维。
  如“有余数的除法”,在学生掌握本课内容后,教师出示课始的画面,让学生说说小动物们是怎样做出判断的,接着让他们一齐参与小动物们的比赛,同学们在一片“我说,我说”声中,学习兴趣高涨。最后,小花猫也来参加比赛,数到几由同学们自己来当裁判,学生参与的气氛尤为浓烈,达到了本节课的高潮。这样,通过让学生积极参与,激发了学生的自信心,并让学生在课后的思考与争论中培养创造性思维。
  新课程标准提出“数学要贴近生活”、“数学问题生活化”,事实上,学生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他们有一定生活基础的数学知识,并且对此更感兴趣。因此,数学学习材料的选择应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注重实效性。我们可以利用网络信息资源丰富、时效性强的特点,将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内容有机整合,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与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相结合,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时代气息、更贴近生活
  总之,教师在充分研究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合理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制作或下载图文声像俱全的课件,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从情境教学的内涵出发,结合实践的工作,对情境教学的基本的方法进行了探究,以此为良好的开展情境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课程改革;高中历史;情境教学  课程改革是目前教育的重要话题,采用更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法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近年来,情境教学方法逐渐得到基础教育教学的重视,在情境中学习历史可以促使学生主动的建构知识,学生可以更好的达到新课程的要求。  一、情境教学的涵义  情境,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我们主张“人才培养的功利主义”。但“人”如何才能成“才”,成为具有高尚情操、热爱社会主义的“才”?答案无疑是要进行素质教育。什么是“素质”呢?“素质”即为人的“修养”,亦即人的“理论、知识、艺术、思想等方面的一定水平”。我认为文学鉴赏正是进行素质教育的最好途径之一,它能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和感染,培养审美能力,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并能提高认识能力和思维能力。有鉴于此,探讨怎样对待文学鉴赏课及怎样
为了进一步规范财政票据管理,财政部制定了《财政票据管理办法》(财政部令第70号,以下简称《办法》),自2013年1月1日起施行。近日,财政部有关负责人就《办法》有关问题回答了
一个班的语文学困生人数虽少,但对班级的消极影响大。语文老师如果不抓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教学质量肯定就会下降,而且学生语文学不好还会影响到其他各门功课的学习。因此,学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党的领导体制是党为实现领导职能以权力划分为基础而构建的制度规范体系和组织机构系统,其核心是党政关系的制度安排和机构设置.而在我们党的传统领导体制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恰
小学美术是一门陶冶情操、带有浓重的艺术气息、提升小学生素质的一门重要的课程.在教育的改革呼声中,小学美术的教育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小学生刚刚接触新的事物,对一切都充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