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教育教学中,为人师者经常会遇到差生。究竟什么是差生?一般情况下,差生是指那些在正常生理状况下品德差,或品学俱差的学生,是指在教育过程中呈现偏态的学生。在思想品德和学业成绩这两个方面,着重于思想品德。要教育转化差生,首先,就是应当了解差生形成的原因。形成差生的原因既有外部因素,也有内部根据。只有全面、深刻地认识差生心理状态及产生不良行为的原因,才能有的放矢地开展差生转化工作并收到实效。
1.差生心理方面的问题
首先,我们来分析差生的心理情况,他们一般具有如下特征:
1.1 自尊心强。
在差生的内心世界里有个最敏感又最容易被大家忽视的角落——自尊心。处于中小学阶段的学生,成人意识逐渐增强,独创的要求不断增长,而差生比一般同龄人更早更多地介入社会,他们更渴望别人能把自己当着人来尊重,要求得到老师、同学的理解与信任。在这种自尊心驱使下,差生往往有上进心,而且增强好胜,这一点非常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深思。
1.2 自控力差。
差生行为大多表现出这么一种循环过程:违犯——保证——迁悔——违犯。他们易冲动,爱患“冷热病”,通常口头上表示坚决不干,往往在行动上违背诺言,喜欢给人家找麻烦,甚至恶作剧。差生缺乏自我教育能力,经常犯错误、受惩罚、被歧视,长时间处于这种环境中,形成了习惯性的逆反心理和对抗情绪,纵使他们连续不断地拒绝教育。而这部分学生的心理一般都较为脆弱,遇到表扬敏感,遇到批评更敏感。
1.3 自卑心理严重。
这一点并不和自尊心强矛盾,并且这是差生心理最突出的表现。中小学生在家庭、学校都希望得到温暖、爱护,这是每个孩子的共同心理需要。然而,由于传统的世俗偏见和教育工作中存在的某些弱点,差生不仅得不到这种人间温暖与爱抚,反而要承受训斥、讽刺、体罚等精神压力,造成沟通困难,从而形成自卑心理。
1.4 重感情。
交往,是青少年的一种较高层次的心理需要。问题在于差生单凭感情交往,对人对事不问是非,不分好坏,“一根烟,敢为朋友闹翻天,一杯酒敢为拐子打出手。”他们在自己喜欢的老师面前毕恭毕敬,而对不喜欢的老师却顶撞挑衅,处理人际关系的信条是:“谁对我好,我就对谁好!”。
2.差生行为方面的问题
上面几点主要是从差生心理方面作了分析,明白了差生形成的内部因素,下面我们再来从差生的行为上找原因,主要有如下几点:
2.1 不良品德形成的因素。
所谓不良品德是指个体思想及行为与社会的行为准则、规范不适应,相抵触。品德不良的差生大多在8~12岁时就染上了不良习气,形成恶劣品质,如好吃懒做,自私自利,贪图小便宜,打架骂人,欺负弱者,小偷小摸,喝酒、吸烟、赌博,传抄黄书等。这既有主观上歪曲的自我意识和价值观念,也有外部消极因素的选择,又有社会的原因:
2.1.1 家庭教育功能退化。现在诸如残缺家庭,文化水平较低的家庭,特别是农村中小学父母在外打工,由爷、婆等隔代教教养的家庭,这些家庭教育跟不上,导致学生犯错误机会多,当然还有家庭的早期教育不良造成的,如娇生惯养、极度宠爱等都埋下了恶性发展的根基。
2.1.2 学校教育的缺陷。如不尊重差生的人格,教育方法简单粗暴,法制教育与理论教育薄弱,青春期生理教育薄弱,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脱节,班主任工作与科任教学脱节,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思想训练脱节等。
2.2 积极动机消失的原因。
我们常常看到有的学生得过且过,无所用心,毫无进取动机,这主要是因为:
2.2.1 缺乏“饥饿感”。现代学生一般都过着优裕的物质生活,读物过剩,参考书籍过滥,信息如洪水汹涌……优裕的条件降低了学生的优势动机,剥夺了知识的饥饿感。
2.2.2 “成功率过少”。差生之所以丧失积极性,是由于失败的体验接连不断,即使偶尔表现出上进行为,也很难被老师发现,致使“闪光”现象得不到强化。学习上,学生的现实能力有巨大的个性差异,千篇一律规定一个要求水准,差生的成功概率几乎为零。
2.2.3 “期望值”不一致。由于种种原因,父母、教师对孩子执有偏见,使差生成功动机稍纵即逝。
2.3 学习差形成的非智力因素。
大量调查显示,学习差的差生在智力上与优生并无明显差异,导致成绩差的主要原因是情绪低落,对自己缺乏信心,意志薄弱,对学习缺乏韧性和耐性,注意力不集中,易受外界干扰等。
以上几点只是差生形成的一般原因,导致差生形成的原因还有很多,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不断去发现、去总结,并且,力求针对不同差生找准症结,调动各种积极因素,抓住教育时机,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反复抓、抓反复,促进差生转化。
1.差生心理方面的问题
首先,我们来分析差生的心理情况,他们一般具有如下特征:
1.1 自尊心强。
在差生的内心世界里有个最敏感又最容易被大家忽视的角落——自尊心。处于中小学阶段的学生,成人意识逐渐增强,独创的要求不断增长,而差生比一般同龄人更早更多地介入社会,他们更渴望别人能把自己当着人来尊重,要求得到老师、同学的理解与信任。在这种自尊心驱使下,差生往往有上进心,而且增强好胜,这一点非常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深思。
1.2 自控力差。
差生行为大多表现出这么一种循环过程:违犯——保证——迁悔——违犯。他们易冲动,爱患“冷热病”,通常口头上表示坚决不干,往往在行动上违背诺言,喜欢给人家找麻烦,甚至恶作剧。差生缺乏自我教育能力,经常犯错误、受惩罚、被歧视,长时间处于这种环境中,形成了习惯性的逆反心理和对抗情绪,纵使他们连续不断地拒绝教育。而这部分学生的心理一般都较为脆弱,遇到表扬敏感,遇到批评更敏感。
1.3 自卑心理严重。
这一点并不和自尊心强矛盾,并且这是差生心理最突出的表现。中小学生在家庭、学校都希望得到温暖、爱护,这是每个孩子的共同心理需要。然而,由于传统的世俗偏见和教育工作中存在的某些弱点,差生不仅得不到这种人间温暖与爱抚,反而要承受训斥、讽刺、体罚等精神压力,造成沟通困难,从而形成自卑心理。
1.4 重感情。
交往,是青少年的一种较高层次的心理需要。问题在于差生单凭感情交往,对人对事不问是非,不分好坏,“一根烟,敢为朋友闹翻天,一杯酒敢为拐子打出手。”他们在自己喜欢的老师面前毕恭毕敬,而对不喜欢的老师却顶撞挑衅,处理人际关系的信条是:“谁对我好,我就对谁好!”。
2.差生行为方面的问题
上面几点主要是从差生心理方面作了分析,明白了差生形成的内部因素,下面我们再来从差生的行为上找原因,主要有如下几点:
2.1 不良品德形成的因素。
所谓不良品德是指个体思想及行为与社会的行为准则、规范不适应,相抵触。品德不良的差生大多在8~12岁时就染上了不良习气,形成恶劣品质,如好吃懒做,自私自利,贪图小便宜,打架骂人,欺负弱者,小偷小摸,喝酒、吸烟、赌博,传抄黄书等。这既有主观上歪曲的自我意识和价值观念,也有外部消极因素的选择,又有社会的原因:
2.1.1 家庭教育功能退化。现在诸如残缺家庭,文化水平较低的家庭,特别是农村中小学父母在外打工,由爷、婆等隔代教教养的家庭,这些家庭教育跟不上,导致学生犯错误机会多,当然还有家庭的早期教育不良造成的,如娇生惯养、极度宠爱等都埋下了恶性发展的根基。
2.1.2 学校教育的缺陷。如不尊重差生的人格,教育方法简单粗暴,法制教育与理论教育薄弱,青春期生理教育薄弱,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脱节,班主任工作与科任教学脱节,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思想训练脱节等。
2.2 积极动机消失的原因。
我们常常看到有的学生得过且过,无所用心,毫无进取动机,这主要是因为:
2.2.1 缺乏“饥饿感”。现代学生一般都过着优裕的物质生活,读物过剩,参考书籍过滥,信息如洪水汹涌……优裕的条件降低了学生的优势动机,剥夺了知识的饥饿感。
2.2.2 “成功率过少”。差生之所以丧失积极性,是由于失败的体验接连不断,即使偶尔表现出上进行为,也很难被老师发现,致使“闪光”现象得不到强化。学习上,学生的现实能力有巨大的个性差异,千篇一律规定一个要求水准,差生的成功概率几乎为零。
2.2.3 “期望值”不一致。由于种种原因,父母、教师对孩子执有偏见,使差生成功动机稍纵即逝。
2.3 学习差形成的非智力因素。
大量调查显示,学习差的差生在智力上与优生并无明显差异,导致成绩差的主要原因是情绪低落,对自己缺乏信心,意志薄弱,对学习缺乏韧性和耐性,注意力不集中,易受外界干扰等。
以上几点只是差生形成的一般原因,导致差生形成的原因还有很多,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不断去发现、去总结,并且,力求针对不同差生找准症结,调动各种积极因素,抓住教育时机,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反复抓、抓反复,促进差生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