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入高一的学生已经有三年历史学习的经验和知识的积累,对历史问题的理解和知识的接受能力都有了较大提高。他们思想活跃,喜欢追根溯源,这一时期正是历史学科培养学生阅读习惯,训练阅读能力的最佳时期。
一、带着目标细研读
课本本身有着非常明显的优点,章、节、目、段之间有着内在联系。因此,指导学生认真仔细读课本是阅读的最重要的环节。阅读前教师应对课本进行深入钻研,根据教学目标要求精心巧妙地编选几个知识性、思想性都比较强,提纲挈领的思考题,课前写在小黑板上或上课后迅速简要地写在黑板旁边,让学生阅读时心里装着问题,有目标,可采用默读与朗读相结合的方法。因为长时间朗读会产生疲劳,影响读的质量,如果长时间默读,又往往会“一目十行”、“眼神不一”,有的同学会“走神”或搞小动作,随时抽一个同学朗读可提高读的效果。
二、提问讨论受启发
在学生阅读完课文后,教师再就前面给学生的思考题向学生提问检查阅读的初步效果。同时,让学生就不理解的问题向教师提问,由教师解答。通过互问互答,指导学生对带有一定难度的综合题进行梳理归类,找出解答问题的论据和方法。
对于有代表性的问题,要让学生各抒己见,进行讨论:讨论通常是前后四人结合起来分小组进行,讨论时间为10分钟左右。同学们先结合课本内容讲自己的观点,大家摆事实,讲道理,进行比较深入的讨论,这样既开阔了思路,又加深了对重要问题的理解和记忆。对于那些引起激烈争论的问题,教师可因势利导,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引导学生课后再扩大阅读范围,自己去寻找答案。
三、思考归纳求深化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阅读”和“讨论”两个环节中,学生接触和理解到许多课本知识,掌握了一些解决问题的材料和方法。进一步提高,就要求学生对阅读了的内容进行归纳和综合,认识历史事件的本质和前因后果,进行纵向和横向比较,将知识的各部分按一定逻辑顺序归纳成系统的有机整体。这样,有助于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有利于学生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化,巩固已掌握的知识。
另外,教师归纳还要注意一点:即将“教书”和“育人”密切结合,用历史的经验昭示学生,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四、读书笔记不可缺
法国思想家布韦说过:“读书不做记号等于不读书。”高一学生在课堂阅读的同时,应认真做好笔记。课堂笔记由三部分构成,即书上划符号,书旁写评注,本上写笔记。
高一年级第一节历史课就应向学生提出阅读笔记的具体要求,如上课需备有红笔或彩色笔专门用来在课本上勾划各种符号。符号可统一规范化,如在一般常用的重要语句下面划线,必须准确记忆的用红笔表示,表示关键性的字词用红点表示,表示对课文内容的质疑打上问号,①②③表示几个并列内容要点,‖表示课文内容的层次等。
课堂上,学生还要在笔记本上记教师的板书。板书是经过教师精心设计的,在读书方法上可以给学生以良好的示范。好的板书,能揭示教材的内在知识结构,使知识系统化、立体化、微型化,可视为教材的“再创造、再浓缩”。因此,抄板书也是阅读课不可缺少的环节。
总之,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关键在于教师转变观念,教师在备课中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分析学生可能存在的一些问题,然后有针对性地去解决,这样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了,学习成绩就能明显提高。
一、带着目标细研读
课本本身有着非常明显的优点,章、节、目、段之间有着内在联系。因此,指导学生认真仔细读课本是阅读的最重要的环节。阅读前教师应对课本进行深入钻研,根据教学目标要求精心巧妙地编选几个知识性、思想性都比较强,提纲挈领的思考题,课前写在小黑板上或上课后迅速简要地写在黑板旁边,让学生阅读时心里装着问题,有目标,可采用默读与朗读相结合的方法。因为长时间朗读会产生疲劳,影响读的质量,如果长时间默读,又往往会“一目十行”、“眼神不一”,有的同学会“走神”或搞小动作,随时抽一个同学朗读可提高读的效果。
二、提问讨论受启发
在学生阅读完课文后,教师再就前面给学生的思考题向学生提问检查阅读的初步效果。同时,让学生就不理解的问题向教师提问,由教师解答。通过互问互答,指导学生对带有一定难度的综合题进行梳理归类,找出解答问题的论据和方法。
对于有代表性的问题,要让学生各抒己见,进行讨论:讨论通常是前后四人结合起来分小组进行,讨论时间为10分钟左右。同学们先结合课本内容讲自己的观点,大家摆事实,讲道理,进行比较深入的讨论,这样既开阔了思路,又加深了对重要问题的理解和记忆。对于那些引起激烈争论的问题,教师可因势利导,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引导学生课后再扩大阅读范围,自己去寻找答案。
三、思考归纳求深化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阅读”和“讨论”两个环节中,学生接触和理解到许多课本知识,掌握了一些解决问题的材料和方法。进一步提高,就要求学生对阅读了的内容进行归纳和综合,认识历史事件的本质和前因后果,进行纵向和横向比较,将知识的各部分按一定逻辑顺序归纳成系统的有机整体。这样,有助于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有利于学生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化,巩固已掌握的知识。
另外,教师归纳还要注意一点:即将“教书”和“育人”密切结合,用历史的经验昭示学生,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四、读书笔记不可缺
法国思想家布韦说过:“读书不做记号等于不读书。”高一学生在课堂阅读的同时,应认真做好笔记。课堂笔记由三部分构成,即书上划符号,书旁写评注,本上写笔记。
高一年级第一节历史课就应向学生提出阅读笔记的具体要求,如上课需备有红笔或彩色笔专门用来在课本上勾划各种符号。符号可统一规范化,如在一般常用的重要语句下面划线,必须准确记忆的用红笔表示,表示关键性的字词用红点表示,表示对课文内容的质疑打上问号,①②③表示几个并列内容要点,‖表示课文内容的层次等。
课堂上,学生还要在笔记本上记教师的板书。板书是经过教师精心设计的,在读书方法上可以给学生以良好的示范。好的板书,能揭示教材的内在知识结构,使知识系统化、立体化、微型化,可视为教材的“再创造、再浓缩”。因此,抄板书也是阅读课不可缺少的环节。
总之,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关键在于教师转变观念,教师在备课中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分析学生可能存在的一些问题,然后有针对性地去解决,这样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了,学习成绩就能明显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