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 以“5.12”抗震救灾时期对非专业心理救助者的辅导为例,探讨应激时期如何提高非专业心理救助志愿者的心理健康水平。方法 :采用个别和集中的方式对非专业心理救助者进行辅导,在辅导前即刚到灾区时采用自测健康评定量表(SRHMS)中的心理健康子量表对非专业心理救助者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行测量,在他们离开灾区时再次用同样量表进行测量。结果 :反馈和统计分析表明,非专业心理救助者的心理健康水平有很大程度的提高。结论: 对应激救助时期的非专业心理救助者进行辅导,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是积极有效的。
关键词: 应激;非专业心理救助者; 心理健康;心理救助
【中图分类号】R395.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8602(2014)06-0011-02
5.12汶川大地震后,全国各地大量的救助者赶往灾区应激救援,什邡市是极重灾区,当时接待了数批来自全国各地红会的心理救助者,其中,有69名未接受过系统的心理学学习。为此,我们采取多种措施对这个人群进行辅导,旨在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最终目的是提高灾民接受心理救助的质量。由于笔者工作繁忙,在开展有关工作后未及时整理分析有关资料。最近,笔者查阅了当时公开刊发的文章,发现,均是关于灾民心理问题的,关于非专业心理救助者自身心理健康水平的研究文章一篇也没有,故将当时的历史资料整理成文,希望和相信对今后的应激心理救助工作有参考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地震发生后,当第一阶段的现场救人工作快结束时,全国各地的红会均积极地派出心理救助人员分赴灾区各地对灾民进行心理救助。什邡作为极重灾区,先后接受安排了7个省市12批共176名心理救助人员。根据他们在此以前是否系统学习过心理学专业知识,我们把这些人员分为专业的和非专业的心理救助者两类,将非专业的全部人员69名作为辅导对象。
1.2 方 法:
1.2.1 辅导方案分为两大类,一是每天早上集中进行关于心理健康方面的小讲课,晚上围绕心理健康话题开展口头个案报到和分析,心理游戏等。二是个别辅导,心理干预体验等。
1.2.2 在被辅导者到达什邡和离开什邡时使用SRHMS的心理健康子量表各进行一次心理健康的测量(理论最高值150)。测量人员由3名心理学专业人员组成,测量前均参加了培训。
1.2.3 统计方法:根据资料数量采用u检验。
2 结 果
2.1 被辅导者的总体反馈:我们采取个别谈话和每周召开一次会议的方式收集被辅导者的反馈意见,他们对安排的辅导均持积极肯定的态度。
2.2 量表情况:
2.2.1 69份量表全部回收,无缺损值,均为有效量表。
2.2.2 基本情况:样本中男性39例,女性30例;年龄最小18岁,最大44岁,平均年龄27.6岁;婚姻状况:未婚12例,已婚有配偶48例,离婚9例;文化程度:中专26例,大专17例,本科25例,研究生1例;职业:学生5例,个体职业者12例,无职业者9例,国家干部43例。
2.2.3 辅导前后统计分析结果。
P值<0.05
3 讨 论
像5.12大地震这样的应激事件,各地红会组织志愿者前往灾区对灾民进行心理救助,在救助中,他们爬山涉水,风餐露宿,甚至受到余震的威胁,这一切无疑是人道主义的优美赞歌。我们不可能、也不应该对组织者和这些志愿者有过度的要求。换句话说,在时间十分紧张、受灾区域特别大、灾民数量众多的特大应激时期,很难有一套完善的应激方法来对付,加之,心理学学习的人数这些年虽然增加不少,但对于我们这样的泱泱大国的需求,还是有很大差距的。因此,各地派往灾区的心理救助队伍,当中有未系统学习过心理学的非专业人员在所难免。可问题是,特大应激事件中的灾民,他们需要的是心理健康水平较高的心理救助者来帮助他们度过难关。这就产生了供需矛盾。本文涉及的工作研究,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的。
首先,我们研究确定了提高非心理救助志愿者的心理健康水平的具体方案,然后开始思考如何衡量我们辅导的效果。当时,希望找到一种单纯的、综合的、信度和效度都得到公认的,用于成人的心理健康测验量表,以此来达到我们的目的,但是没有,而SRHMS的重测信度、内容效度等均符合使用标准,不过又包含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健康3个子量表。
而我们当时仅仅关注非专业心理救助者的心理健康水平,因为,对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非专业心理救助志愿者这样的群体,生理健康的测验没有多大意义 ,社会健康水平在当时也不是我们关注的重点。不过,对SRHMS的研读发现,3个子量表是可以相对独立的。而且,心理健康子量表所包含的15个条目,含有正向情绪,心理症状与负向情绪,认知功能等心理健康主要的内容,所以,我们最终决定选用其中的心理健康子量表。
从表1可以看出,这些非专业心理救助者的心理健康水平,在辅导前后发生了明显的正向变化。这就说明,当由于客观原因使我们不能拥有完全系统的学习过心理学知识的人员组成心理救助队伍时,我们对其中的非专业心理救助者采取积极有效的辅导以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必然有相当的意义。这为我们今后更好的开展应激时期的心理救助工作提供了一条路径。
现在,由于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变化,各种自然的、人为地、必然的、偶然的大型应激事件如空难、车祸、地震、火灾、水灾等常常发生,在遇到这样的事件时,心理救助必然需要,那么,我们应该注意哪些问题,以提高心理救助的质量,本文涉及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方面的参考。
5.12地震后,涌现出了大量的关于灾民心理健康问题和如何干预灾民心理的文章,但一直没有提高非专业心理救助者心理健康水平方面的。最近,作者再次查阅了那个时期的文献报道,结果仍然如此,这从另一个角度说明,这个研究是有积极意义的。
本研究主要属于社会学性质的研究,由于历史的原因,比如:对非专业心理救助者测验的时间不一样(他们分批到灾区),各批人员在灾区工作的时间不一致(3-5周),测验仅仅限于“两点”等。必然存在不少不足之处。而且,不能说系统学习了心理学的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就一定比没有系统学习心理学的人的心理健康水平高。因为,心理学人才的相对成熟,并不是读了几本书就能够决定的,它需要生活和工作的历练,尤其在应激时期。今后,在类似的特大应激状况下,我们不仅可以继续深入地研究对非专业心理救助志愿者的辅导,还可以有对专业心理救助志愿者的辅导等研究,即便是现在的应激机制相对完善,也是需要的。
参考文献
[1] 汪向东,王希林,马弘等.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上,1999:35-45.
[2] 陈力.心理科学研究方法﹝M﹞.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43-208.
[3 曹家琪.临床医学研究方法学﹝M﹞.第1版.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3:14-34.
[4] 张大庆.灾害医学的哲学反思﹝j﹞.医学与哲学,2008,29(12):7.
[5] 张海钟,赵文进.甘肃八个区域城乡居民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9,23(2):147-148.
[6] 姜丽萍,姚岚,王玉玲等.桑美台风灾害对幸存者心理健康的定性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8,22(12):929-933.
关键词: 应激;非专业心理救助者; 心理健康;心理救助
【中图分类号】R395.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8602(2014)06-0011-02
5.12汶川大地震后,全国各地大量的救助者赶往灾区应激救援,什邡市是极重灾区,当时接待了数批来自全国各地红会的心理救助者,其中,有69名未接受过系统的心理学学习。为此,我们采取多种措施对这个人群进行辅导,旨在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最终目的是提高灾民接受心理救助的质量。由于笔者工作繁忙,在开展有关工作后未及时整理分析有关资料。最近,笔者查阅了当时公开刊发的文章,发现,均是关于灾民心理问题的,关于非专业心理救助者自身心理健康水平的研究文章一篇也没有,故将当时的历史资料整理成文,希望和相信对今后的应激心理救助工作有参考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地震发生后,当第一阶段的现场救人工作快结束时,全国各地的红会均积极地派出心理救助人员分赴灾区各地对灾民进行心理救助。什邡作为极重灾区,先后接受安排了7个省市12批共176名心理救助人员。根据他们在此以前是否系统学习过心理学专业知识,我们把这些人员分为专业的和非专业的心理救助者两类,将非专业的全部人员69名作为辅导对象。
1.2 方 法:
1.2.1 辅导方案分为两大类,一是每天早上集中进行关于心理健康方面的小讲课,晚上围绕心理健康话题开展口头个案报到和分析,心理游戏等。二是个别辅导,心理干预体验等。
1.2.2 在被辅导者到达什邡和离开什邡时使用SRHMS的心理健康子量表各进行一次心理健康的测量(理论最高值150)。测量人员由3名心理学专业人员组成,测量前均参加了培训。
1.2.3 统计方法:根据资料数量采用u检验。
2 结 果
2.1 被辅导者的总体反馈:我们采取个别谈话和每周召开一次会议的方式收集被辅导者的反馈意见,他们对安排的辅导均持积极肯定的态度。
2.2 量表情况:
2.2.1 69份量表全部回收,无缺损值,均为有效量表。
2.2.2 基本情况:样本中男性39例,女性30例;年龄最小18岁,最大44岁,平均年龄27.6岁;婚姻状况:未婚12例,已婚有配偶48例,离婚9例;文化程度:中专26例,大专17例,本科25例,研究生1例;职业:学生5例,个体职业者12例,无职业者9例,国家干部43例。
2.2.3 辅导前后统计分析结果。
P值<0.05
3 讨 论
像5.12大地震这样的应激事件,各地红会组织志愿者前往灾区对灾民进行心理救助,在救助中,他们爬山涉水,风餐露宿,甚至受到余震的威胁,这一切无疑是人道主义的优美赞歌。我们不可能、也不应该对组织者和这些志愿者有过度的要求。换句话说,在时间十分紧张、受灾区域特别大、灾民数量众多的特大应激时期,很难有一套完善的应激方法来对付,加之,心理学学习的人数这些年虽然增加不少,但对于我们这样的泱泱大国的需求,还是有很大差距的。因此,各地派往灾区的心理救助队伍,当中有未系统学习过心理学的非专业人员在所难免。可问题是,特大应激事件中的灾民,他们需要的是心理健康水平较高的心理救助者来帮助他们度过难关。这就产生了供需矛盾。本文涉及的工作研究,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的。
首先,我们研究确定了提高非心理救助志愿者的心理健康水平的具体方案,然后开始思考如何衡量我们辅导的效果。当时,希望找到一种单纯的、综合的、信度和效度都得到公认的,用于成人的心理健康测验量表,以此来达到我们的目的,但是没有,而SRHMS的重测信度、内容效度等均符合使用标准,不过又包含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健康3个子量表。
而我们当时仅仅关注非专业心理救助者的心理健康水平,因为,对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非专业心理救助志愿者这样的群体,生理健康的测验没有多大意义 ,社会健康水平在当时也不是我们关注的重点。不过,对SRHMS的研读发现,3个子量表是可以相对独立的。而且,心理健康子量表所包含的15个条目,含有正向情绪,心理症状与负向情绪,认知功能等心理健康主要的内容,所以,我们最终决定选用其中的心理健康子量表。
从表1可以看出,这些非专业心理救助者的心理健康水平,在辅导前后发生了明显的正向变化。这就说明,当由于客观原因使我们不能拥有完全系统的学习过心理学知识的人员组成心理救助队伍时,我们对其中的非专业心理救助者采取积极有效的辅导以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必然有相当的意义。这为我们今后更好的开展应激时期的心理救助工作提供了一条路径。
现在,由于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变化,各种自然的、人为地、必然的、偶然的大型应激事件如空难、车祸、地震、火灾、水灾等常常发生,在遇到这样的事件时,心理救助必然需要,那么,我们应该注意哪些问题,以提高心理救助的质量,本文涉及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方面的参考。
5.12地震后,涌现出了大量的关于灾民心理健康问题和如何干预灾民心理的文章,但一直没有提高非专业心理救助者心理健康水平方面的。最近,作者再次查阅了那个时期的文献报道,结果仍然如此,这从另一个角度说明,这个研究是有积极意义的。
本研究主要属于社会学性质的研究,由于历史的原因,比如:对非专业心理救助者测验的时间不一样(他们分批到灾区),各批人员在灾区工作的时间不一致(3-5周),测验仅仅限于“两点”等。必然存在不少不足之处。而且,不能说系统学习了心理学的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就一定比没有系统学习心理学的人的心理健康水平高。因为,心理学人才的相对成熟,并不是读了几本书就能够决定的,它需要生活和工作的历练,尤其在应激时期。今后,在类似的特大应激状况下,我们不仅可以继续深入地研究对非专业心理救助志愿者的辅导,还可以有对专业心理救助志愿者的辅导等研究,即便是现在的应激机制相对完善,也是需要的。
参考文献
[1] 汪向东,王希林,马弘等.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上,1999:35-45.
[2] 陈力.心理科学研究方法﹝M﹞.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43-208.
[3 曹家琪.临床医学研究方法学﹝M﹞.第1版.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3:14-34.
[4] 张大庆.灾害医学的哲学反思﹝j﹞.医学与哲学,2008,29(12):7.
[5] 张海钟,赵文进.甘肃八个区域城乡居民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9,23(2):147-148.
[6] 姜丽萍,姚岚,王玉玲等.桑美台风灾害对幸存者心理健康的定性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8,22(12):929-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