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理论上来讲,所谓美育是指立足于当今流行的审美理念背景,借助一定的审美媒介,在开展教学的过程当中渗透一定的审美教育,帮助学生陶冶情操、开阔胸怀,养成良好的人格素养。并且培养学生发现美、创造美和利用美的能力。
一、从教材中发现美
在小学语文的课本中,关于美育的教材十分丰富,例如大自然的美,艺术世界的美,人文社会的美等等,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从语文课本中发现每一种渗透其中的美。例如李白诗中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描写了瀑布的壮观之美,“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表达出了游子的思乡情怀之美,在《黄山奇石》中,课文内容写的“猴子观海”、“狮子抢球”、“仙女弹琴”、“仙人指路”这些关于奇石的活灵活现的描述体现了大自然的神奇之美。《妈妈的爱》中,通过将妈妈的爱比喻为“清凉的风”、“遮雨的伞”、“滴落的泪”,以此表现出浓烈又温和的母爱之美。
在叶圣陶先生的《荷花》中,叶先生描写白荷花的清丽脱俗之美:“一朵有一朵的姿势。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不仅仅通过描写荷花在池中错落有致的美,还写了荷花的姿态美,字句中作者对于荷花的喜爱和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溢于言表。在《清澈的湖水》一文中,作者生动的将湖北比作“一面镜子”、“映出了蓝天、白云,还有变幻的山峦”,这里写的是湖水的美丽和清澈,而在后文中,主人公小洁在看到一个小孩将果皮扔进湖水中的不满,等到船终于靠岸之后,小洁寻找到一个垃圾箱,并开心的将垃圾扔进垃圾箱里的时候,这里作者想透过这个故事表达的是主人公的环保意识和热爱环境的心灵美。因此,从这些教材所体现的案例中可见,语文教材本身就是‘美’的一个重要载体,教师通过它向学生传递‘美育’知识,学生通过它学习‘美育’知识。
二、欣赏课文的語言之美
语文课文中的语言之美是非常神奇的,这些语言能够非常准确和细腻的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而在小学语文课本中,这些凝练生动、艺术又形象的文学语言正体现了语文课文中的语言之美,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非常具有特色的文章精品,有的课文在韵律和格式上独树一帜,读起来朗朗上口,例如一些经典的古诗词和童谣,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也能够感受古人高深的思想品德和文化气息;有的课文仿佛一幅生动的山水画,豁达而通俗的文字中,学生就能够从中体会到大自然的奇伟瑰丽与鬼斧神工;有的课文时现代诗歌,一言一语中歌颂的人文美,这些经典篇章,每一处都透露着美的成分,每一处都在向学生展示语文世界所延伸出来的多元化美育思维。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引导,让学生养成自主鉴赏课文的习惯,从而感受语文知识中美的熏陶,增强学生对于美的理解与享受。
三、领悟文本内容的情感美
不论是哪一个学科的知识,在学习的过程中都离不开情感的体验与感情的渗透,在小学阶段的学习中,语文学习更是如此,只有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获取到美好的情感体验,才能够真正的陶冶情操,真正的对语文内容的情感美有真实的体悟。所以我认为,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有创造性的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要有创新精神,通过语文课本上的知识与内容,引导学生多多实践和体验,这样才能够激励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并且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语文内容的情感之美。
每一篇文章中都包含着作者自身浓厚的思想感情,有的是借景抒情,有的是托物言志,虽然表达的方式各有不同,但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恰恰需要准确的理解和把握作者的意图和文中的内涵,了解作者付诸的丰富情怀,从而激起学生的共鸣、和学生内心美好情感的释放,这样才能够使学生在浓厚的情感体验的氛围中理解语文内容中的美,并从中获得一定的启迪,达到良好的教学目的。教师在这个过程中采用灵活而多元化的方式与技巧来引导学生进行‘美’的情感体验,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理解能力。
四、揣摩课本中的形象美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有非常多美好的人物形象,例如一心为民的海力布,有全心全意钻研科学知识的达尔文,发明电灯的爱因斯坦,还有为了唱好京剧而勤学苦练的梅兰芳等等,这些课文中的经典人物形象,他们对于科学、事业与真理的美孜孜不倦的追求,在他们的人生事迹中所体现出来的伟大的责任感和义务感,这些人性中高尚的美无一不体现在他们的作为之中。在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从这些经典的人物形象出发,引导学生仔细的揣摩这些伟人的言行,并且认真感受他们的精神世界,努力寻找他们的思想火苗,从而感受到人物的形象美与心灵美。
比如学习《桂林山水》这一课,该篇课文中包含了许多的美育因素,形象美、语言美、情感美等等,这些美育因素的呈现通过听读来呈现再合适不过了,播放配有桂林山水视频的朗读让学生听,在听的时候还能欣赏桂林美景。“麦格克效应”就说到语音感知过程中听觉和视觉是交互作用的,最终目的是让知觉更加准确,通过让学生边听边看边思考,学生进入到这种美的意境中去之后,就自然而然受到美的熏陶,之后就要请学生谈谈听完朗诵后对桂林山水的初步感受。当学生已经被这种美感染时,就要趁热打铁,让学生去读,当然不是传统上的读,而是结合多媒体配乐和画面来读,在之前听的基础上,学生通过配乐读,在读的同时会引发无穷的想象,加深了对桂林山水美的认识,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审美情趣。
五、结语
生活中的美无处不在,而小学的语文中所存在的美需要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的为孩子引导和发掘,并且将美育的渗透转化为小学语文教育内容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课堂教学之时,充分的利用灵活丰富的教学技巧来将语文课文中的语言美、艺术美、思想境界美更好的结合起来展现给学生,使学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领略语文中的美与知识,起到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孩子的心灵,培养学生的健全的人格、良好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以及难能可贵的、自由创造美的能力。
一、从教材中发现美
在小学语文的课本中,关于美育的教材十分丰富,例如大自然的美,艺术世界的美,人文社会的美等等,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从语文课本中发现每一种渗透其中的美。例如李白诗中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描写了瀑布的壮观之美,“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表达出了游子的思乡情怀之美,在《黄山奇石》中,课文内容写的“猴子观海”、“狮子抢球”、“仙女弹琴”、“仙人指路”这些关于奇石的活灵活现的描述体现了大自然的神奇之美。《妈妈的爱》中,通过将妈妈的爱比喻为“清凉的风”、“遮雨的伞”、“滴落的泪”,以此表现出浓烈又温和的母爱之美。
在叶圣陶先生的《荷花》中,叶先生描写白荷花的清丽脱俗之美:“一朵有一朵的姿势。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不仅仅通过描写荷花在池中错落有致的美,还写了荷花的姿态美,字句中作者对于荷花的喜爱和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溢于言表。在《清澈的湖水》一文中,作者生动的将湖北比作“一面镜子”、“映出了蓝天、白云,还有变幻的山峦”,这里写的是湖水的美丽和清澈,而在后文中,主人公小洁在看到一个小孩将果皮扔进湖水中的不满,等到船终于靠岸之后,小洁寻找到一个垃圾箱,并开心的将垃圾扔进垃圾箱里的时候,这里作者想透过这个故事表达的是主人公的环保意识和热爱环境的心灵美。因此,从这些教材所体现的案例中可见,语文教材本身就是‘美’的一个重要载体,教师通过它向学生传递‘美育’知识,学生通过它学习‘美育’知识。
二、欣赏课文的語言之美
语文课文中的语言之美是非常神奇的,这些语言能够非常准确和细腻的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而在小学语文课本中,这些凝练生动、艺术又形象的文学语言正体现了语文课文中的语言之美,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非常具有特色的文章精品,有的课文在韵律和格式上独树一帜,读起来朗朗上口,例如一些经典的古诗词和童谣,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也能够感受古人高深的思想品德和文化气息;有的课文仿佛一幅生动的山水画,豁达而通俗的文字中,学生就能够从中体会到大自然的奇伟瑰丽与鬼斧神工;有的课文时现代诗歌,一言一语中歌颂的人文美,这些经典篇章,每一处都透露着美的成分,每一处都在向学生展示语文世界所延伸出来的多元化美育思维。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引导,让学生养成自主鉴赏课文的习惯,从而感受语文知识中美的熏陶,增强学生对于美的理解与享受。
三、领悟文本内容的情感美
不论是哪一个学科的知识,在学习的过程中都离不开情感的体验与感情的渗透,在小学阶段的学习中,语文学习更是如此,只有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获取到美好的情感体验,才能够真正的陶冶情操,真正的对语文内容的情感美有真实的体悟。所以我认为,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有创造性的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要有创新精神,通过语文课本上的知识与内容,引导学生多多实践和体验,这样才能够激励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并且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语文内容的情感之美。
每一篇文章中都包含着作者自身浓厚的思想感情,有的是借景抒情,有的是托物言志,虽然表达的方式各有不同,但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恰恰需要准确的理解和把握作者的意图和文中的内涵,了解作者付诸的丰富情怀,从而激起学生的共鸣、和学生内心美好情感的释放,这样才能够使学生在浓厚的情感体验的氛围中理解语文内容中的美,并从中获得一定的启迪,达到良好的教学目的。教师在这个过程中采用灵活而多元化的方式与技巧来引导学生进行‘美’的情感体验,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理解能力。
四、揣摩课本中的形象美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有非常多美好的人物形象,例如一心为民的海力布,有全心全意钻研科学知识的达尔文,发明电灯的爱因斯坦,还有为了唱好京剧而勤学苦练的梅兰芳等等,这些课文中的经典人物形象,他们对于科学、事业与真理的美孜孜不倦的追求,在他们的人生事迹中所体现出来的伟大的责任感和义务感,这些人性中高尚的美无一不体现在他们的作为之中。在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从这些经典的人物形象出发,引导学生仔细的揣摩这些伟人的言行,并且认真感受他们的精神世界,努力寻找他们的思想火苗,从而感受到人物的形象美与心灵美。
比如学习《桂林山水》这一课,该篇课文中包含了许多的美育因素,形象美、语言美、情感美等等,这些美育因素的呈现通过听读来呈现再合适不过了,播放配有桂林山水视频的朗读让学生听,在听的时候还能欣赏桂林美景。“麦格克效应”就说到语音感知过程中听觉和视觉是交互作用的,最终目的是让知觉更加准确,通过让学生边听边看边思考,学生进入到这种美的意境中去之后,就自然而然受到美的熏陶,之后就要请学生谈谈听完朗诵后对桂林山水的初步感受。当学生已经被这种美感染时,就要趁热打铁,让学生去读,当然不是传统上的读,而是结合多媒体配乐和画面来读,在之前听的基础上,学生通过配乐读,在读的同时会引发无穷的想象,加深了对桂林山水美的认识,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审美情趣。
五、结语
生活中的美无处不在,而小学的语文中所存在的美需要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的为孩子引导和发掘,并且将美育的渗透转化为小学语文教育内容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课堂教学之时,充分的利用灵活丰富的教学技巧来将语文课文中的语言美、艺术美、思想境界美更好的结合起来展现给学生,使学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领略语文中的美与知识,起到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孩子的心灵,培养学生的健全的人格、良好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以及难能可贵的、自由创造美的能力。